溫州市實驗中學

溫州市實驗中學

州實驗中學的前身是1944年創立的“永嘉縣私立建華初級中學”,校址在原“建國戰時國中補習學校”舊址(道後)。校長陳紀方。解放後,由朱正接任校長。目前,溫州實驗中學是浙江省辦學規模最大的初級中學。擁有廣場、繡山和分校三個校區四個教學點,兩個校辦工廠、一個農場。全校共有135個教學班,學生6500名。在職教職員工400人,其中高級教師90人,一級教師160人。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溫州市實驗中學溫州市實驗中學
溫州市實驗中學作為浙江省至2015辦學規模最大的初級中學走過六十多年風雨歷程,溫州市實驗中學贏得了“中國名校六百家”、“世界衛生組織健康促進銀牌學校”、“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全國青少年文明禮儀教育示範基地”、“全國創建綠色學校先進單位”、“全國創造教育實驗基地”、“浙江省文明學校”、“浙江省科研興校200強”等輝煌榮譽。

學校以校本教研、校本培訓、專家引領為手段,以案例行動研究為載體,打造具有先進教育理念、深厚文化底蘊的名師隊伍。學校有省特級教師2位、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1位、市名師、名班主任9位,省教壇新秀7位,市教壇新秀、中堅、宿將38位,首屆溫州市學科骨幹教師16人,國家、省、市級優質課評比一等獎及以上60人次。師德高尚、經驗豐富、教學藝術精湛的名師群體,充滿人文氣息與科學精神的課堂,洋溢著智慧與活力的學園,吸引四方學子紛至沓來。

學校率先推進新課程改革實驗,積極倡導自主合作、和諧探究的學習方式,開展分層走班教學實驗,積極探索分類指導、因材施教的可行途徑,不斷創造適應學生髮展的教育模式,努力促進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近幾年,每年都有70多人通過省藝術A、B級測試,300多人獲國家、省、市級學科、科技、體育、藝術等競賽項目獎。每年都有400多人跨入省級重點高中深造。

樹教育品牌,展甌越風采。溫州市實驗中學將讓你夢想在這裡變成現實,讓你獲得求知的滿足,體驗成長的快樂,享受成功的喜悅。

校址沿革

1956年1月建華中學改為公辦,校名為“浙江省溫州第二初級中學”。

1958年7月,改校名為“溫州市第六中學”後,溫州民辦新華中學併入,並招收高中新生。

1960年,校址由道後遷至東公廨現址(原溫一中分部)。

1987年6月,增掛“溫州實驗中學”校牌;暫停招收高一新生。

1989年7月,正式定名為“溫州實驗中學”。

1994年下學期,結束高中,專辦國中。

1997年7月,溫州市政府決定:溫州實驗中學和溫州第十中學實行聯合辦學。同時,在南浦興建校區。

2002年7月,在原溫州中學校址設立九山校區。

2003年7月,九山校區遷至橫瀆原溫州衛生學校校址,設立繡山校區。

2007年9月,繡山校區更名為繡山中學,實行集團化辦學。

2012年,繡山中學、第二外國語學校正式獨立。南浦校區正式改為南浦分校。四個學校相對獨立。

該校以嚴謹的教風、勤勉的學風、營造和諧精緻的校園環境,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和堅韌品格。學校先後獲得“中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健康促進銀牌學校”、“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全國學校體育衛生工作先進單位”、“全國創建綠色學校先進學校”、“浙江省文明單位”、“省教科研先進集體”、“省綠色學校”、“省藝術教育先進單位”、“省科研興校200強”、“溫州市示範國中”等榮譽稱號.

2000年後,學校正按《溫州實驗中學“現代化學校”建設規劃》,把學校辦成名符其實的、在全國有影響、全省知名的“實驗性”和“特色性”兼備的現代新型集團化學校。

學校目標

校訓:團結、勤勉、創新

教育目標:培養高素質人材奠基

辦學思想:“厚文載德”和“以人為本”

辦學目標:建設全國有影響、全省知名的現代化、示範性、集團型學校

育人目標: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辦學歷史

創建艱難

建華中學由當時的“建國戰時國中補習學校”改辦,創辦伊始,頗為艱難。1944年,當時的建國補習學校由於管理不善,被省教育廳許紹棣廳長勒令停辦,而由陳紀方先生接管整頓,並脫離國民黨縣黨部社會服務處,改辦為私立中學。私立建華中學擇址道後原蠶桑學校址與關帝廟址(即今實驗中學西區),當時學校資產為:教室十一間,課桌坐椅八百副,圖書儀器、運動器具若干,資金共十三萬元。

校長陳紀方著意董事會採取節約措施,積極籌措資金修繕校舍,向社會各界勸募,修葺被日寇炸毀的教室和禮堂,使校舍得以改觀;並呈報當時永嘉縣政府轉省教育廳要求立案,終至1944年6月23日獲省廳批准創辦。

抗日期間

但1944年下半年開學伊始,日寇南下,溫州又遭第三次淪陷,建華被迫分為兩部,分別疏散到永嘉甌渠、平陽鄭樓,辦學條件更為簡陋。校長陳紀方兩地奔走協調,教師自刻蠟紙新編講義,學生用土紙摘錄筆記,教室晚自修用菜油燈照明。但即使如此艱難,因教師教學認真,學生學習努力,學校在當地聲譽很好,次年春季入學人數大增。

次年抗戰勝利,學校回遷。師生在歡欣鼓舞之餘,回視校舍卻是慘遭破壞,滿目瘡夷。而抗戰勝利後的幾年間國民黨倒行逆施,物價飛漲,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當時教師薪酬以學米支付,校長陳紀方為最高,每月僅大米180斤,其餘人員以5斤、10斤遞減,一些骨幹教師每周任課達20課時,如黃幻中等,而每月薪酬僅為學米160斤。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全體教師仍是十分敬業,毫不計較待遇;學校也多方努力,向社會各界籌款興建學生宿舍、學校禮堂,修復校門、傳達室、教務處、體育處、校長室,終使學校面目大為改觀,招生數量亦不斷增加。董事會又多方募得學田478畝,使其接近省廳規定的500畝學田標準,學校終於在1948年獲省廳“中字張37199”代電“私立建華中學準予立案”。

建國發展

1949年5月7日溫州和平解放,頃值國民黨政權土崩瓦解、百業凋敝,各私立中學大多因學生少、質量差被當時溫州軍管會主任(市長)胡景提議停辦,他建議各私立中學學生“可自願轉入甌海中學、建華中學”。當時,省教育廳為了克服學校學生的經濟困難,提倡“半工半讀、自力更生”,建華中學也組織學生成立“工藝組”、“農牧組”、“小販組”,並在校園內開墾園地種菜。當時《浙南日報》以通欄大標題《私立建華中學學生一面讀書一面生產》報導了建華中學開展勤工儉學的情況。

1956年,浙江省溫州市人民委員會命令(溫教56字0360號),決定接收建華、甌海、建國三所私立中學為公辦中學,建華中學改名為“浙江省溫州第二初級中學”。從此,學校改變了十二年來靠籌款、收取學費維持教學的狀況。1958年,學校又改名為溫州第六中學。1960年,學校整體搬遷至東公廨原溫一中分部,校園面積擴大至28畝,並和市體委共用“八一”運動場。學生的學習、文體活動環境得到很大改善。與此同時,學校陸續興建科學館、躍進樓、實驗樓等,辦學條件日益完善。文革期間,社會受“讀書無用論”思潮影響,教育事業遭遇挫折,教學設施得不到應有的維護與更新,“八一”運動場也被體委划去一半作為燈光球場,體育活動面積減少。

1970年,學校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創辦了“國營溫州通用機械電器廠”(即後來的“溫州塑膠焊槍廠”),俾使學校辦學有所補益。此後學校不斷加強對校辦工廠的管理,如實行廠長負責經營承包制等。1983年到1986年,校辦廠連續四年被評為溫州市勤工儉學先進單位,1988年還被評為全國勤工儉學先進單位。校辦廠的良好經營有力地支援了學校的辦學和制度改革的實施力度,使學校在經濟上有較強的能力來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如新建了實驗大樓、改善了理、化、生學科的實驗硬體等。學校還採取“學校撥地,教工自籌資金”、“私建公助”等形式先後為教工興建了廣場後巷38號第二幢、水心“櫻”第十二幢及洪殿李大房的六中教工宿舍,大大改善教工的居住條件。

1987年6月,市教委將溫六中正式定名為溫州實驗中學,作為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加強教育改革和教學科研的示範性學校。上級領導及百姓對該校的期望進一步提高,其扶持力度也進一步加大,教學設施不斷更新,校容校貌日趨亮麗。在全民關注教育的大環境下,民間捐資助學風氣也日益興盛,在熱心人士的資助下,學校又興建了逸夫樓、耀榮體育館等教學設施,校園開始呈現現代化學校氣象。

1997年學校與溫州第十中學實行聯合辦學,同時在南浦興建分校,成為浙江省辦學規模最大的初級中學。學校不斷發展壯大,但勤儉辦學傳統始終未變,除國家投資外,積極開闢民眾投資教育渠道,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學校對教學的硬體設施進行了全面的現代化改造,在全市率先建立校園計算機網路和溫州實驗中學網站,班班建有多媒體小平台,遠程教育設備、地面衛星接收站、天文台、舞蹈廳、塑膠運動場等先進設施一應俱全,實現了學校管理和教育技術現代化。

2002年5月學校被市政府列為面向二十一世紀的10所現代化名校之一,現有老校區將通過整合改造成精品校區,按照計畫學校還將擇址建造園林式新校園。

學校歷程

學校概述

該校開辦之初,陳紀方先生受命整頓原建國戰時國中補習學校時,即著意改辦私立中學,制定了全面的管理規章,確立了嚴謹務實的辦學理念基礎。由此學生學風大為改進,私立建華中學在市民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得以確立,招生人數激增,班級數也不斷擴大。解放後,學校由私立改為公立,校領導由教育局委派,對學校的管理和對學生的教育方式都發生很大的變化,確立了新的辦學原則。五十年代初期注重愛國主義教育;後來重視學習前蘇聯凱洛夫教育法;五十年代後期,提倡教育和生產勞動相結合、貫徹階級路線;到六十年代強調階級鬥爭是學校的一門主課,教改問題主要是教員問題等等。但無論各種教育風尚怎樣變化,溫州實驗中學總是本著以培養學生勤奮好學、刻苦努力的學風,樹立教師愛護學生、以身作則、無私奉獻的精神為宗旨,並依這樣的原則來管理學校,不但在當時各中心工作方面有突出表現,學生的學習更是扎紮實實,各科成績在全市各中學中始終保持領先地位。因此,學校在社會上也一直保持很高的聲譽。

學校一直注意用艱苦樸素的傳統來教育學生。五、六十年代每年組織學生到工廠、農村與工人、農民一起勞動。在六十年代中期,還一度組織師生到市環衛處幫助清衛工人掏糞(倒馬桶),於每星期日由班主任帶隊,凌晨即開始挨家挨戶地為市民端馬桶。當時的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朱仁愚同志也參加到學生的勞動隊伍中。此舉後經報紙報導,被溫州市民傳為教育學生熱愛勞動之佳話。

1965年,學校又試行開門辦學,安排兩個班到茶山五美園上課,讓學生邊勞動邊上課。開學伊始,學生自己動手平整操場、清理教室,因陋就簡,深刻體會創業的艱難。當時每周功課中安排兩個半天勞動,還將學生分配到農民家,拜農民為師,讓他們直接溝通,使學生對農村有更加真切的了解,也幫助當地的農民增長科學文化意識。至今,學校還保留錦山農場,有土地13.28畝,每學期都組織學生到農場參加勞動鍛鍊,以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

科學管理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全國走上了改革開放之路,學校的教學改革和管理體制改革有了更多的理論支持,也得到更大的自主權。八十年代以來,溫州實驗中學的辦學理念進一步得到更新,改革和創新的力度加大,學校向市教育局黨委呈送了《關於學校體制改革的請示報告》,提出了八點“鬆綁”的要求,為後來的改革打下了基礎。隨後學校制定了《溫六中教職員工崗位責任制》、《教職工獎金和獎勵試行辦法》等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在政治上,全面落實了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對錯劃右派的16位同志作了改正,糾正了19位同志歷史遺留的冤假錯案,對文革中遺留的17位同志的問題進行了甄別,解決了兩位同志的財產被查抄問題,共解決了56位教師的政策落實問題;在生活上,一方面通過各種渠道提高教工的福利待遇,另一方面採用不同方法為住房困難教工建房。這些舉措,消除了教師的後顧之憂,調動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學校黨支部被評為1986年度市級先進黨支部。

八十年代末,學校進一步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實行民主選舉校長和黨政職能分開的舉措,林衛平同志擔任校長,並由校長聘任組閣領導班子,《溫州日報》對此作了宣傳報導。此後,溫州實驗中學在全市教育界率先進行“教職工聘用制”、“結構工資制”、“教學評估制”、“年級管理制”等管理體制改革。通過一系列新制度的實施,辦學質量明顯提高,社會聲譽鵲起,迅速成為浙南地區名校。此時,溫州實驗中學對溫州市學校的“示範”作用已露端倪,前來參觀學習的兄弟學校絡繹不絕。改革實驗成果不僅紛紛被溫州其它學校引用或借鑑,而且也為以後市教育局制訂相關政策提供依據。

1990年學校確定“團結、勤勉、創新”為校訓:學校要求全體師生奉“團結”之理念,以誠待人,友好相處,齊心協力,在融洽的氛圍中培養服務社會的謙讓和協作精神;要求全體師生樹“勤勉”之品格,好學不倦,努力進取,不懈奮鬥,傳承該校優良的學風;要求全體師生有“創新”之意識,獨立思考,破除陳規,崇尚科學,追求真理,開創未為人知的廣闊天地,建設學校、國家乃至全人類的美好明天。

改革與進步

1997年聯合辦學後,學校高舉“素質教育”和“現代化學校建設”兩面旗幟,致力提升教育裝備設施,致力課程設定、教學手段和途徑、教學模式和評估等深層次領域改革,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其實驗項目之多,影響之大,引起教育行政部門關注。浙江省教育廳先後在該校舉行“素質教育”、“主體參與課堂模式”、“愛國主義教育”現場觀摩會;溫州市教育部門也先後在該校舉行“現代教育技術”、“環境教育與保護”等方面經驗的推廣會。

2002年8月溫州實驗中學又率先在全市啟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學校以校本培訓、專家引領為手段,以基於案例的行動研究為載體,打造具有先進理念、深厚底蘊的名師隊伍;構建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符合課程改革方向的教育教學模式;強調以人為本,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開展分層走班教學實驗,探索質優學生培養模式;嘗試考試和評價制度改革。2003年11月學校承辦“溫州市新課程課堂展示會”,《中國教育報》和《溫州日報》分別以《豪情滿懷向未來》、《立足課程改革提倡百花齊放》為題,全面報導了溫州實驗中學的改革經驗。期間,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丁石孫、國家教育部副部長張保慶、著名教育家呂型偉、省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邵宗傑、省教育廳副廳長張緒培等先後到溫州實驗中學考察、指導工作,對溫州實驗中學取得的成績予以充分肯定。張保慶副部長題詞勉勵“開拓探索,實驗示範”。

2005年溫州實驗中校與加拿大哥倫比亞省教育部合作,創辦中加班。同時南浦分校改名為南浦校區,並將第一第二屆中加班安排在南浦校區。

2007年溫州實驗中學繡山校區改名為溫州市繡山中學。其本質為中加班,屬於實驗中學的私立學校。

社會評價

溫州市實驗中學溫州市實驗中學
建華中學辦學伊始,雖是私立,但從陳紀方校長接手視事後,即重組校董事會,調整機構,另聘教員,視教師為學校之本。他延請當時溫州較有名望的專家學者及優秀青年任教、任職。如夏野士劇作家)、沈煉之(後為名教授)、曾耕西(著名書法家)、潘澄濂(名中醫)等人,都曾在溫州實驗中學留下辛勤耕耘的足跡。

解放後,市領導對該校也特別關注,師資力量不斷加強,教學質量日益提高。在五十年代初國家提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時,溫州實驗中學不少教師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教科研方面的成績,一些教師還在國家級專業刊物上發表了文章。在職教師形成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學素養、注重學術鑽研、追求進步的教研風氣,如董昭壽(楚平)、黃世中、葉長海等教師先後成為專家名教授。學校對於調配教師進校,師資培訓工作都抓得極為嚴格,廣大教師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也日臻優異。即使在1958、1959年大煉鋼鐵、勤工儉學運動熱潮中,學校對教學工作仍是沒有放鬆。為此五十年代末學校黨支部應市教育局之命總結經驗,向全市各校介紹了《我們抓教學工作的幾點體會》,給當時的教育界留下深刻的印象。

六十年代逐漸強調學校“以教學為主”原則,學校領導積極轉移工作重點,進行調整,並在市委召開的文衛系統標兵單位黨支部工作會議上介紹經驗,《溫州日報》也刊登《政治掛帥,思想、教學、勞動三豐收》文章,介紹溫州實驗中學的先進經驗。1963年,《人民日報》發表《努力提高中國小教育質量》的社論,中央下達《關於當前中學教育的幾點意見》,學校即組織教工認真學習,要求建立正常的教學秩序,加強“雙基”,並在學生中開展比、學、趕、幫活動,學生學習熱情空前高漲,刻苦用功蔚然成風。經過長期的努力,1977年學校被市教育局確定為十所重點中國小之一。

八十年代以後,改革的春風提高了教育的地位,廣大教師業務學習意識增強,教師隊伍最佳化,教科研活動質量逐步提高。期間,許多教師在全國或省級刊物上發表論文,呂作昕老師的《我國指南針的問世在唐朝》的研究成果,把我國指南針的發明年代推前了三百年。特別是到80年代後期,學校引進競爭機制,實行教職員工聘任上崗,建立教研室,教師鑽研業務抓教學質量蔚然成風,班級間實行“千分制”競賽你追我趕,中考成績逐年提

高併名列全市前茅,一大批敬業勤勉的教師被社會所認同。在鹿城區組織的中老年教師課堂教學評選活動中,溫州實驗中學王祥麟、程增輝、胡楚平、葉冠春、潘淑錦五人被評為優勝者;張淑琴、池澈老師先後被授予“溫州市勞動模範”稱號,池澈老師還被國家教育部評為“全國優秀教師”。同時學校進行“異步教學法”、“英語三L教材”、“數學自學法”等教學課題實驗,取得良好效果。

九十年代開始,特別是1997年兩校聯合辦學以後,學校重視師德建設,大力弘揚“敬業、愛生、奉獻”精神,禁止有失師德師範行為,對表現不好或不適應本職工作的教職工予以試聘、待聘或辭退,師風更趨純樸。同時,強化教師業務培訓,重視學科帶頭人培養,制訂《青年教師培養條例》,實施師徒結對、專項培訓、參與課題實驗等,使青年教師快速成長。期間,溫州市開展的青年教師基本功比賽、優質課評比等活動,溫州實驗中學參賽教師成績總是名列前茅。青年教師胡珏、朱俐、譚修平、黃慧、陳姬姜、李君、戴小紅代表溫州市參加國家和省業務比賽均獲一等獎;胡珏、朱俐兩人被評為省教壇新秀,王五一、陳鋒被評為省特級教師;5位老師考取教育碩士研究生,在校教師大學本科率達70%。學校推動以多媒體教學為手段的教學改革,教師套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改革教育教學模式,為順利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奠定了紮實基礎。廣大中青年教師積極參與教育科研,撰寫論文獲獎數居全市前茅,每年立項的市級以上課題在10個以上。王朝曙、胡珏、虞緩緩老師的《國中思想政治課“主體參與”教學模式的實踐和研究》和王五一老師的《新世紀美術創造性教學模式的實踐和研究》分別獲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和省“九五”期間教科規劃重大研究成果二等獎。

2002年國家外國專家局批准溫州實驗中學聘請外籍教師(證書號3303043)的資格,友好學校英國雷丁派克學校女教師MissAnnMunday來校進行短期教學交流,此後每年都有外籍教師擔任學生口語及外語教師培訓工作。同時學校也選派幹部和教師到英國、澳大利亞等進行短期培訓和教育交流,組織學生到國外參加英語夏令營。同年,溫州實驗中學獲準在全國範圍內招聘骨幹教師,第一批引進金戈、王崴然等教師23名。骨幹教師的不斷加盟為學校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15年前,學校有市名師、名校長7人,省、市教壇新秀25人,教師基本功比武獲市級一等獎以上50多人,市級以上勞模、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80多人。享有盛譽的名師群體,以其高尚的師德、豐富的經驗、精湛的教育教學藝術,創建了洋溢著智慧與活力的校園,構築了充滿人文與科學精神的課堂。

學校建校的前三十多年,風雲變幻,事變迭起。從建校伊始,歷抗日戰爭的艱難環境,民國末年百業凋敝,乃至解放之後文革之前各種政治運動,鬥爭風潮此起彼伏交相更迭,而廣大學生既能關心國家、關注社會,熱情地投身於時代熱潮,也始終能把刻苦認真的讀書學習放在主要位置。

辦學成就

建華中學創辦之際,適遇溫州第三次淪陷於日寇鐵蹄。國難當頭,學校分兩部分到農村上課,學生即在農村積極宣傳抗戰,教唱抗戰歌曲,刷寫抗戰標語,使偏僻山區充滿抗戰氣氛。特別是當時永嘉縣長、大貪官呂律欲住永嘉甌渠被建華師生驅走而狼狽逃竄一事更被傳作美談。

1949年溫州和平解放,建華學生積極參與"慶祝浙南全面解放"的學界聯歡會。不少學生主動要求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浙南遊擊縱隊,以參軍參政報效新中國。在韓戰爆發後,學校召開“控訴美帝罪行大會”,又掀起一輪報名參加軍事幹校的熱潮。五十年代,各種政治運動、學習活動浪潮不斷,學生參予政治活動的熱情始終高漲,每每成為溫州教育界的報導熱點。1958年提倡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學校到江北開闢農場(占地202畝)和畜牧場,在校內建立五金工場及綜合手工工場,學生分段輪流參加各項勞動,任務繁重,條件艱苦;畢業生則積極報名到市郊各農業社參加農業生產勞動。《溫州日報》發表《勤工儉學是教育事業的革新》介紹溫州實驗中學先進經驗。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學校提倡發憤學習,學生的課業成績逐漸從全市各初級中學脫穎而出,升入溫州一中的學生數處於領先。畢業生有的走進科學殿堂而卓有建樹,如陳朱希昭、戚雅各、高文水、劉家祥、蔡慎初、馬大正、楊樹標等成為專家名教授;有的走上領導崗位,如吳祖熙孫成堪陳艾華冒康夫等先後擔任溫州市領導;還有的如周瑞金、戚德恩、葉松海、徐永光等分別擔任人民日報副總編、駐盧安達大使、武警部隊醫學院政委、中國青少年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等職務。

文革期間,廣大青少年及家長受“讀書無用論”影響,紛紛棄學就業。在這特殊年代,溫州實驗中學孜孜不倦學習者仍眾。如蔡亦鋼(72屆,美國機械工程院士),瞿佳(73屆,溫州醫學院院長),賀斌(73屆,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終身教授),陳征宇(76屆,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理學院副院長)戴勝(78屆,美國能源部研究員)等。十年動亂結束,1977年恢復聯考,市區首批上線者僅八、九人,而原溫州實驗中學畢業生占三人。1978、1979兩年聯考,原溫州實驗中學畢業學生考入大學的更多,特別是79年的文科考試,市區上線者24人,溫州實驗中學高中應屆生占18人,其中陸嵐同學作為文科狀元被復旦大學錄取。

八十年代開始,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教育秩序漸趨正常。溫州實驗中學教學質量穩定提高,學科競賽大多領先市區學校,課外活動豐富多彩。地理興趣小組的《開發仙岩旅遊資源芻議》在《溫州日報》發表;生物興趣小組到野外採集製作標本;銀星影評小組在《鹿城影訊》上不斷發表評論;《中國法制報》報導溫州實驗中學“法律興趣小組”的活動;學生“甌潮”文學社,在全國中學生文學社團中聲名遠播,並承辦全國中學生校園文學第四屆年會,向中語會領導及各地代表匯報歷年來溫州實驗中學校園文學活動的開展情況,獲得廣泛好評。1986年成立“溫州六中藝術團”(九十年代改為“溫州市中學生藝術團”),1987年在全市率先舉辦校園藝術節。1988年舉辦校首屆體育節,田徑、排球、足球、籃球、桌球、西洋棋等體育運動隊常年訓練,群體活動活躍。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結出碩果,畢業生在各行各業嶄露頭角,湧現了呂帆(眼視光學專家,十屆全國人大代表)、金穎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十屆全國人大代表)、潘磊(航模世界冠軍)、諸宸(西洋棋世界冠軍)、陳迷麗(雪歌集團董事長,全國服裝十佳設計師)等著名人物。

1997年聯合辦學之後,學校以“為培養高素質的新人打好基礎”為教育目標,以人為本,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新課程改革、分層次走班教學,為學生髮展打下良好基礎,個性得到充分張揚。愛國主義教育、行規教育、法制教育、環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紮實有效進行;1999年溫州實驗中學開始舉辦校園科技節,通過科技競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動手能力,成為溫州市學生獲得國家、省、市科技比賽獎勵最多的學校,並獲得國家教育部等頒發的“全國中學生科技活動優秀組織獎”;學生自我教育和管理有聲有色,晨會組織與演講、課間清潔衛生勞動、設立無人售報亭、參與社區活動等都由學生組織。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良好培育,劉沂、沈錚錚同學在“9.27”案件中臨危不懼、智斗歹徒的事跡在溫州家喻戶曉,傳為佳話。學校每年開展“節約壓歲錢,扶貧獻愛心”活動,資助困難失學同學,援建溫州實驗中學扶貧結對的文成金星中心學校“教學綜合樓”,為對口支援學校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中學添置教育教學設施。

素質教育一以貫之,樹蘭滋蕙水到渠成。溫州實驗中學除升入重點高中人數在全市始終穩居第一外,參加溫州市中學生田徑運動會比賽已連獲十一屆冠軍;市中學生藝術節也穩居榜首;每年都有70多名學生通過省藝術A、B級測試,300多人在學科、科技、體育、藝術等競賽項目中獲國家、省、市二等以上獎勵。在溫州市中學生田徑運動會實現14連冠。

歲月不居,天道酬勤。60年來,實驗中學以人為本,關注社會,化他山之石,納百川之長,鑄就了一路的輝煌。面對盛譽,實驗中學人並不滿足,把學校建設成為全國有影響、全省知名的示範性集團化的學校是實驗中學人共同的目標。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培育桃李,香遠益清。

展望未來,實驗中學人將繼續發揚60年積澱下來的優良傳統,以艱苦奮鬥和追求卓越的革新精神開拓進取,屹立時代潮頭,引領春風!

學習氛圍

學校還開展了許多活動,不僅是學習,更有運動會,體育節,數學節、科技節、學農等等活動。

校情總覽

中國/世界衛生組織健康促進銀牌學校

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

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工作先進單位

全國學校體育衛生工作先進單位

全國創建綠色學校活動先進單位

全國青少年文明禮儀教育示範基地

全國創造教育實驗基地

全國示範家長學校

浙江省文明學校

浙江省綠色學校

浙江省教育科研百強學校

浙江省教科研先進集體

浙江省藝術特色學校

浙江省體育特色學校

溫州市首批現代化學校

溫州市首批素質教育示範校

溫州市實驗中學是一所在溫州市起示範性和實驗性作用、在浙江省內外具有深遠影響的集團學校。

他的辦學歷史可上溯到1944年的“永嘉縣私立建華初級中學”,辦學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歷史。六十年風雨歷程,雖幾經校名變更,但永遠不變的是學生勤奮好學、刻苦努力的學風,教師以身作則、無私奉獻的教風,以及學校對素質教育的永恆追求。

1989年學校被正式定名為“溫州市實驗中學”,率先推行校長負責制等教育改革,迅速崛起成為浙南名校。此後,又率先啟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高舉“素質教育”大旗,致力於“現代化學校”建設,成效顯著。

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溫州市實驗中學倡導“走向教育民主,追求適性發展”的辦學思想,始終堅持“為學生的終身幸福奠基”的辦學宗旨,始終堅持“尊重、選擇、等待”的核心價值觀。學校以“團結、勤勉、創新”為校訓,努力建設全國有影響、全省知名的現代化、示範性學校。

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學校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無論是個性化評價的探索,還是德育特色班、學生特色課程的開設、學生讀書會的創立,目的都是為了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為學生的興趣和特長的培養搭建成功的舞台,最終為了激揚學生的生命潛能,達成學生陽光、健康、快樂的成長!

溫州市實驗中學還是市教育局定點的“涉外學校”,多年來承擔中外教育交流的義務和責任。學校通過了國家外國專家局檢查審核,獲得了聘請外籍教師、招收外籍學生的資格,先後聘任多位外國文教專家,擔任學生的口語課和外語教師的培訓工作。學校還每年組織學生赴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香港參加夏令營,選派青年教師到英國、新加坡、美國、日本進行短期語言培訓和教育交流。

2008來,學校與英國ReadingParkSchool結成友好學校,與加拿大新西敏市教育局、加拿大國際教育中心開展合作辦學實驗,啟動“中加國際班(SCICP)”合作項目。學校還參與中國教育部與新加坡教育部合作的新加坡留學項目,至今已選派16位學生赴新加坡公費留學。學校還與新加坡聖若瑟書院、新加坡女子中學、義大利普拉托華人華僑聯誼會中文學校簽訂了開展校際交流活動的協定,有關教師和學生的交流活動正在展開。

一切為了激揚學生的生命,

一切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和幸福奠基……

學校榮譽

中國/世界衛生組織健康促進銀牌學校

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

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工作先進單位

全國學校體育衛生工作先進單位

全國創建綠色學校活動先進單位

全國青少年文明禮儀教育示範基地

全國創造教育實驗基地

全國示範家長學校

浙江省文明學校

浙江省綠色學校

浙江省教育科研百強學校

浙江省教科研先進集體

浙江省藝術特色學校

浙江省體育特色學校

溫州市首批現代化學校

溫州市首批素質教育示範校

學校地址

總校(廣場路校區)校址:浙江省溫州市府前街22號。

溫州高中學校列表(二)

本任務就來盤點溫州市高中學校列表。註:詞條中不要添加學校網址、信箱、電話等具有推廣性信息。
溫州市鹿城區岙底鄉中學
平陽縣蕭江鎮第二中學
平陽縣浙鰲高級中學
溫州市甌江高級中學
平陽縣西灣鄉中學
平陽縣鰲江鎮第五中學
平陽縣鰲江鎮第四中學
平陽縣鰲江鎮第三中學
平陽縣鰲江鎮第七中學
平陽縣鰲江鎮第八中學
平陽縣敖江鎮第六中學
平陽縣育秀中學
平陽縣育才學校
平陽縣求實成人高級中學
平陽縣培培外國語學校
溫州市鹿城區仰義中學
平陽縣昆陽鎮第四中學
平陽縣昆陽鎮第三中學
平陽縣昆陽鎮第二中學
平陽縣昆陽高級職業中學
平陽縣科興計算機學校
溫州市第二十中學
溫州市外國語學校高中部
永嘉縣應坑鄉中學
永嘉縣巽宅鎮中學
永嘉縣巽宅鎮下嵊中學
永嘉縣溪下鄉金盾中學
永嘉縣石染鄉中學
永嘉縣山坑鄉中心學校
永嘉縣界坑鄉中學
永嘉縣大岙鄉中學
浙江省永嘉縣碧蓮中學
永嘉縣茗岙鄉中學
永嘉縣昆陽鄉中學
永嘉縣大若岩鎮中學
永嘉縣大若岩鎮桐州中學
永嘉縣大若岩鎮水雲學校
永嘉縣碧蓮鎮中學
浙江省永嘉縣岩坦中學
永嘉縣張溪鄉中學
永嘉縣溪口鄉中學
永嘉縣潘坑鄉中學
永嘉縣鯉溪鄉中學
永嘉縣黃南鄉中學
永嘉縣嶺頭鄉中學
永嘉縣鶴盛鄉中學
永嘉縣東皋鄉中學
浙江省永嘉第二高級中學
永嘉縣岩頭鎮中學
永嘉縣岩頭鎮港頭中學
永嘉縣五尺鄉中學
永嘉縣楠溪江學校
永嘉縣花坦鄉中學
永嘉縣表山中學
永嘉縣楓林鎮中學
永嘉縣楓林鎮孤山中學
永嘉縣下寮鄉中學
永嘉縣沙頭中學
永嘉縣沙頭鎮海廟中學
平陽縣水頭鎮第四中學
瑞安市林溪鄉第一中學
蒼南縣靈溪第二高級中學
樂清市英華學校
樂清市虹橋中學
平陽縣雲祥中學
浙江省平陽縣第二中學
樂清市柳市中學
樂清市柳市鎮實驗中學
平陽縣蕭江鎮中學
樂清市白象中學
平陽縣新鰲高級中學
平陽縣昆陽鎮第一中學
樂清市業餘體育學校
樂清市興樂中學
樂清市師範附屬學校
樂清市樂成鎮第三中學
樂清市第三中學
平陽縣第一中學
平陽縣第三中學
浙江省永嘉縣羅浮中學
瑞安市第八中學
溫州市第十七中學
瑞安市曹村鎮中學
永嘉縣上塘中學
瑞安市雲江高級中學
瑞安市第四中學
瑞安市龍翔高級中學
溫州第二高級中學
洞頭縣實驗中學
溫州市同德中學
浙江省泰順縣第一中學
泰順縣育才高級中學
泰順縣城關中學
文成縣珊溪中學
溫州新世紀學校
蒼南縣龍港鎮第二高級中學
蒼南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求知文化補習學校
蒼南縣馬站高級中學
蒼南縣橋墎高級中學
蒼南縣獅山中學
蒼南縣金鄉高級中學
浙江省溫州中學
蒼南縣錢庫高級中學
蒼南縣宜山鎮第一中學
溫州市第七中學
蒼南縣振清外國語學校
蒼南縣龍港鎮第一中學
蒼南縣龍港鎮第四中學
蒼南縣龍港鎮第三中學
蒼南縣龍港鎮第二中學
蒼南縣龍港高級中學
蒼南縣巨人中學
浙江省蒼南縣求知中學
浙江省蒼南縣第一中學
溫州市第十五中學
蒼南縣靈溪鎮第一中學
蒼南縣樹人中學
溫州宏德中學
浙江省樂清市精益中學
樂清市柳市鎮第一中學
浙江省樂清中學
樂清市育才中學
浙江省洞頭縣第一中學
瑞安市第九中學
瑞安市碧山鎮中學
溫州市龍灣區永強中學
溫州市第二中學
瑞安市塘下鎮第一中學
溫州市第二十一中學
瑞安市第十中學
浙江省文成中學
蒼南縣錢庫鎮第二高級中學
蒼南縣宜山高級中學
樂清國際外國語學校
樂清市虹南中學
樂清市第二中學
瑞安市第七中學
瑞安市第五中學
瑞安市第三中學
浙江省永嘉中學
溫州育英學校
溫州市第三中學
溫州市第十八中學
溫州市第十四中學
溫州市第十六中學
溫州市第十二中學
溫州市第八中學
溫州市實驗中學
溫州市第五十一中學
溫州市第四中學
溫州市第十一中學
溫州市第九中學
溫州市第二十二中學
溫州市第二實驗中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