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中學

江北中學

全稱:重慶市江北中學校\n簡稱:江一中 \n所在地:重慶市北碚區水土鎮\n聯繫方式:023-68230292。

基本信息

江北中學全景
全稱:重慶市江北中學
簡稱:江一中
所在地:重慶市北碚區水土鎮
聯繫方式:023-68230292

學校簡介

二十世紀是個極不平凡的世紀,她所昭示的興衰與榮辱、困惑與崛起,簡直就是一部濃縮了的中華民族的奮鬥史。在這滾滾的時代大潮中,重慶市江北中學運時而生,她經歷了滿清王朝,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三個中華民族逐步走向輝煌的時期。
1909—2005,近一個世紀的風雨洗禮,賦予了重慶市江北中學深厚的歷史底蘊 。可以這樣說,她前進的每一步,都緊扣著中國近、現代以來的追求進步、負重自強、曲折前進的發展歷程 。翻開她那一頁頁歷史的輝煌,我們不難感受到一代代江北中學人那拳拳的愛國之熱情、痴痴的報國之追求、爍爍的效國之智慧。也正因為此,江北中學才會有不斷崛起之今日。
上篇:崢嶸歲月稠——悠久的辦學歷史,光榮的革命傳統
重慶市江北中學創建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那時正值滿清王朝瀕臨崩潰,中華大地革命浪潮風起雲湧之際 ,廢科舉、興新學已成為時代發展不可阻擋的潮流。學校初創時名為“江北廳官立中學堂”, 址在江北老城桂花街肖曹廟(現重慶市女子職業中學)。由於歷史的原因 ,學校校名、校址幾經變易:民國元年(1912年)改名為“江北縣立中學”,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因增設高中班,學校更名為“四川省江北縣立中學校”;在1951年改名為“川東區江北第一中學校”,直屬川東行署領導; 1952年,撤區建省,校址劃歸重慶, 又更名為“四川省江北縣第一中學校”。1953年又改遷至北碚區水土鎮(原江北縣政府所在地),同年三月二十五日,更名為“四川省江北縣第一中學校”,1995年因區劃調整,學校劃歸北碚區管轄, 更名為“重慶市江北中學校”。
重慶市江北中學由於國運所系,在中國現代史中經歷了一場場血與火 ,甚至是腥風血雨的洗禮,寫 下了一頁頁悲壯的歷史。“五四”運動時期 ,他們大力宣揚“民主與科學”、“愛國與進步”,點燃了川東地區反帝愛國運動的第一把火。大革命時期,川東地區首批赴法勤工儉學的三十餘人中,就有8人是江北中學的學生;1927年,在震驚中外的“三·三一”慘案中, 我校有一名學生光榮獻身,二十多名師生受傷,校長成雲章、教師羅海瀾失蹤。抗戰爆發後,地下黨在江北中學師生中發展十餘 人入黨,同時成立了黨支部,領導學校師生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其間先後有三十多名學生奔赴革命聖地——延安。解放戰爭時期 ,江北中學教師、地下黨員任可風被國民黨特務逮捕,被囚於死亡煉獄——渣滓洞,重慶解放前夜,在中美合作所集中營大屠殺中脫險 ,成為了彪柄千古的傳奇英雄。全國解放後,江北中學的全體師生又積極投身於“三反”、“五反”運動中去,同時 ,為回響“抗美援朝”的號召,一大批莘莘學生投筆從戎,加入到了志願軍的行列。
江北中學是一塊沃土。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惲代英、肖楚女等曾來校演講,對師生進行共產主義教育 。一代代江北中學人在革命傳統的感召下,或“投身革命亦為家”,或“爍爍才智報中華”。 從我校走出去的師生有原省委統戰部副部長黃覺慶,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曹開倫,原省政協主席李培根,駐蘇丹國使節王維一,“兩彈研製功勳”龔吉君,台灣著名詩人余光中, 《中國歷史文選》主編、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張大可,重慶市政府辦公廳副秘書長艾智泉;中日田徑對抗賽上獲兩枚金牌 、省運動會上獲兩枚金牌、省工人運動會上獲三枚金牌的范安輝,與隊友合作打破4X100米接力賽全國中學生紀錄的曹陽,以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後留學日本的趙建華,赴美留學獲雙博士學位的尹巨元……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星漢燦爛若出其中”,曹操的一曲《觀滄海》真可謂江北中學百年風雨歷程的真實寫照。
中篇:今朝盡風流——和諧的育人環境,優異的教學質量
我校是北碚區教育系統唯一的一所園林式單位、綠色學校,也是重慶市首批聯招學校之一 ,在上級領導的大力支持和關懷了。已獲得“重慶市重點中學”的光榮稱號。她占地一百二十餘畝,校園內綠樹環合, 鳥語花香,春天桃李爭艷,夏季月季滿園,秋來丹桂飄香,隆冬臘梅傲霜。學校現有56個教學班,其中高中30個, 在校學生達三千八餘人(住校生三千餘人),教職工二百人學歷達標率98%,其中四十歲以下的中青年教師占85%。
近幾年來,為了使學校在激烈的競爭中永遠立於不敗之地,我校走內涵發展之路,確立了“三為本”學校發展的構建思路,即“育人為本”的培養目標,“能力為本”的教育模式,“發展為本”的辦學思想,全校師生以“愛我江北中學”為己任, 用他們的智慧和勤勞努力開拓新天地,並以此形成了“超前思維,科學決策,大膽實踐,用明天的錢辦今天的事”的江北中學人精神。
1.求發展:不斷創新管理體系
小平同志說:“發展才是硬道理”。然而,儘管我校具有近百年的辦學歷史,但在1990年以前 ,她基本上還是遷校之初的老模樣,為迅速改變這種狀況,使學校走上高速發展的快車道,我們首先從思想認識入手 ,在師生廣泛開展“世紀之交怎么辦,團結自強迎挑戰”的大討論。通過討論,學校確立了“困境抓機遇,改革求發展,固本立新創名校 ,構建命運共同體”的發展思路。首先抓管理體制的改革,實行“精機構、滿負荷、高效益”的運作機制,要求做到“精官強師” ,切實提高機構效力、工作效益,實現強化教學、最佳化組合、硬化教學,真正體現管理、教學、規模大力辦學效益。 同時強化兩支隊伍建設,做到“兩手抓,兩手硬”。即一手抓領導班子,向管理要效益;一手抓教師隊伍,向教學要質量。
在領導班子的建設上,我們較好地理順了黨、政、工三者的關係,並率先在北碚區各中國小提出了“ 三分三合”的管理原則。即“更新觀念,職責上分,思想上合;建立網路,工作上會,目標上合;制定規範,制度上分,步調上合”。 因而學校的校長、書記、工會主席在各行其職、各使其僅、各盡其責上切實做到了合心、合力、合拍、憂樂與共、甘苦同當。 這也正如市區領導評價的那樣:江北中學的黨、政、工三個不是“三駕馬車”,而是“三馬拉車”。在教師隊伍建設上, 學校更是立足高遠。為適應現代教育發展,特別是素質教育發展的需要,我們以提高教師現代教育的綜合素質為核心,全面實施了“名師工程” 。為此,學校制定了教師培養的五年規劃,規劃要求五年內,教師學歷全面達標,並實現5%的教師獲碩士學位,40%的教師達研究生學歷的奮鬥目標。與此同時,學校還加強管理,一方面實行全員聘任制,最佳化教師隊伍結構,另一方面建立科學的分配製度 ,實行較內聘任制,把競爭激勵機制引入教師隊伍的建設之中。
為突出德育工作的首體位置,自1990年以來,我校一直以“祖國在我心中,才智貢獻人類”為主題, 在教師中廣泛開展“塑師魂、揚師德、正師風、強師能”的活動;在學生中以“行為規範的養成”為中心的寄宿制管理模式的構建為特色, 進行“今天我以學校為榮,明天學校以我為榮”的系列教育。為強化這項工作,學校健全黨支部領導下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機制 ,並形成了由校長、書記親自抓,職能部門重點抓的管理體系。在校黨支部的領導下 ,工會、政教處、教代會、團委、學生會、班主任、教師協作運轉,全方面覆蓋學校德育工作的各個角落。
2.創特色,努力構建培養模式
我校是一所位於城鄉結合部的市級重點中學,近年來,隨著辦學條件的改善,教學質量的提高 ,辦學規模也日益擴大,生源幾乎涵蓋了重慶市所有區縣,其中90%以上的學生為住讀生。怎樣在一個較為“封閉”的環境裡培養高素質的人才,這無疑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①創設環境育人的氛圍。我們把教會學生做人放在第一位。結合學校實際,分年級開展“德育系列化”活動 。“德育系列化”是我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大特點,經過幾年的探索,現已形成較為完備的體系。就其形式而言 ,該體系的最大特色就是突出了學生年齡的階段性,認知的層進性,行為的養成性,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強調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 ,充分體現了學生在良好思想品德形成過程中的主體性;就其內容而言,“德育系列化”就是從培養學生的愛校意識到形成愛國意識 ,從塑造自身素質到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一句話,就是幫助學生實現從個體的完備化到社會的完善化的轉移 ,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我們還注重建設高品位的校園文化環境,幾年來, 先後建成了校史展覽室、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校園文化長廊、科技陳列室、校園生態林等文化載體,力求讓校園處處充盈濃厚的育人氛圍。
與此同時,學校還不斷豐富和完善“環境育人”的內涵。我們努力辦好團校和業務黨校, 通過發展學生中的黨團員,樹立思想標兵,形成激勵學生在政治上追求進步的政治環境;通過“封閉式管理,開放式辦學” ,形成由嚴明的校紀、優良的校風和多媒體、實驗室等助學系統構成的學習環境;校社結合,形成由家長委員會、德育教育基地 、街道辦事處等構成的社區教育環境;通過加強文化陣地建設,形成由“校文學社” 、“校廣播站”、“校時事社”、“校閉路電視系統”構成的輿論宣傳環境。這樣的環境和氛圍,對陶冶學生的情操、規範學生的言行、增長學生的才智產生了重要作用 ,使整個校園充滿著文明、和諧、積極向上的生機和活力。
②構建主動發展的條件。我們根據學生大多來自主城區的特點,根據信息社會的特徵,我們堅持指導學生學會學習 ,積極創設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發展的全新的教學體系。江北中學堅持“二變”:就 是變“僵化”為“靈活”, 變“封閉”為“開放”。對學有專長的學生建立“五允許制度”:即允許自由擇師、允許跨科跳級、允許在有組織安排下自主安排時間 、以及根據發展需要,允許自己安排外出學習、參觀、實踐的時間。通過堅持“二變”“五允許”, 學校努力營造一種民主和寬鬆的氛圍,鼓勵學生敢想、敢說、敢於獨立思考、敢於質疑。
另外,針對“寄宿制”這一辦學特點,在不放假周,學校利用星期六、星期天組織學生不同層次 、興趣進行專題活動,其形式各種各樣、內容豐富多彩。這些活動令學生歡欣鼓舞,緊張之餘精神得到放鬆,並且,自己主動參與 ,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近幾年來,我校聯考上線率逐年攀高現象的出現絕不是偶然的,這與學校一貫的辦學觀念和實踐空間相關 。從教學思想上,注重引導學生刻苦學習,以鼓勵為主;從時間安排上,寬嚴結合,狠抓課堂四十五分鐘,切實貫徹落實 “減負提質”的精神,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充分發揮自己的興趣、特長;從進度安排上,嚴把進度關,絕不趕進度,不被市區有關“統考統測”所左右 ,總比兄弟學校進度慢一拍;在學習的各個方面,江北中學盡力為學生創設寬鬆環境,使他們由“被動”為“主動”, 充分發揮其學習的主動、能動作用。
③完善自我管理機制。“自我管理”是學校管理的基礎,也是素質教育的內涵之一,基於“人本化”教育實施的前提 。在此點上,我們首先採用的“條塊結合,各頭並進”的方法,建立起了行之有效的學生自我管理機制。其一,品行管理體系: 德育處——年級組長——班委——全體學生;其二,學習管理體系:教導處——年級學習組長——班級學習委員——全體學生; 其三,生活管理體系:總務處——年級生活組長——班級生活委員——全體學生。其次,建立起了相關的考核制度, 以保證學生自我管理機制的落實。
在建立起學生自我管理的外部機制之後,我們還注重學生個體的行為習慣養成的內化管理 。一是根據“和諧發展,五育並舉”的原則,在學生中全面開展“五星學生評選活動”,讓學生全面參與,互動發展 ;二是建立“助理制度”,讓學生參與學校管理,以培養他們的社會參與意識和綜合發展能力。在助理制度的實施上,我們結合“五星學生評選”的情況,讓評選出來年 學生分擔校長助理、各處室主任助理、班主任助理,並堅持一周一輪換的制度。該項活動的開展 ,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和服務意識,同時也使學生管理工作真正落實到了“以人為本”、“以學生髮展為本”這一個中心點上。
3.樹形象,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要適應新時期、新形勢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必須走素質教育之路。在此點,我校堅持以全面發展為目標基點 ,以創辦特色教育為結合點,以啟動創新教育為生長點的創辦特色學校之路。
①負重自強、超前發展,大力改善和營造育人的硬環境。近幾年來,我們在上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 ,以“苦我江中人,獻我梓莘情”為精神動力,自籌資金一千五百餘萬元,使學校的辦學條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理化生實驗大樓、多媒體教學網、計算機中心、語音室、科技樓、游泳池、運動場、男女生公寓樓、教師新村等教育教學、生活、學習、 運動設施達到或超過了重慶市一類學校標準。目前,學校又將體育館、圖書樓、藝術廳、 綜合辦學樓、學生營養服務中心等現代硬體設施建設提上了議事日程,並力爭在2—3年內完成,以加強學校現代化建設進程 ,為爭創“重慶市示範高中”“中華千所名校”這一宏偉目標的實現,提供強大的物質保證。
②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強化“質量立校”意識。我校有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育人隊伍, 由於他們堅持重視了面向全體學生,並努力強化了教育教學與學生生活的管理,學校一直保持了較高的教學質量。 1995年——2001年連續七年國中會考合格率為100%,高中畢業會考合格率均在98%以上,升入高校的人數也逐年攀高,同樣連續七年獲北碚區區屬重點中學第一名,特別是2001年,聯考上線突破500大關,主要升學指標居市同類學校前列。學校因此多次獲市、區高中教學質量獎,被社會譽為“加工能力特彆強的學校”。
③“科研立校”,強化育人的現代化意識。近幾年來,我校先後承擔了兩個國家級重點課題,四個市級課題, 十多個區級課題的研究,有近百篇論文發表或獲獎,並參與多本著作的編寫, 另有45人次在省、市各類賽課活動中獲獎 。據不完全統計 ,自1995年以來,我校師生在市級以上報刊發表文章近600篇。
④加強藝體教育。我校自1983年起,連續命名為重慶市田徑傳統項目學校,1997年又被命名為重慶市游泳傳統項目學校 。校田徑隊連續七年獲北碚區中國小田徑運動會團體冠軍,為高校輸送了一大批體育人才。在“創造教育”方面, 我們注重特長生的“提高培養”,學生參加語數外理化生等學科競賽,近五年來有42人次獲國家級獎、181人獲市級獎;藝術教育我校更是異彩紛呈,興趣活動小組碩果纍纍,美術組121人次獲市以上獎勵,科技活動組131人次獲市級獎,合唱隊先後23次獲區級獎。
辛勤地耕耘,終於換來了豐碩的成果,江北中學先後獲得重慶市重點中學、重慶市社會主義文明禮儀示範學校、 重慶市精神文明單位、重慶市培養青年教師先進集體、重慶市先進基層黨支部、重慶市計算機教育示範學校、重慶市教育科研基地、 重慶市體育工作先進集體等光榮稱號,其辦學成就《重慶日報》、《重慶晚報》、重慶市電視台曾多次對此作專題報導。
下篇:明天更美好—以課程改革為重點,走內涵發展之路。
江北中學學生素質高、質量好,但也參差不齊,學生的個體差異既表現在個性心 理特徵上 ,也表現在學生生活中能力的可持續性發展上。
建立適應個體差異,突出主體性學習的教學體系,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的需要,更是素質教育和時代的需要 。我校本著“以人為本,重在發展”的思路,在課程改革方面作了一些有益探索,為學校的可持續性發展找到了一條光明前途。
①建立適應個體差異和主體學習的課程體系。包括:整體教學與紮實基礎的必修課;分層教學與分層發展的必選課; 分類選修與多向發展的任選課;分類指導與發展特長的課外活動。
從2001年起,我校以初一年級為重點,逐步實施了“三板塊”教學,即將現行課時分為兩個課時段: 必修課時段和選修課、活動課課時段。必修課課時段嚴格按照教育部頒發的課時及課程標準進行,選修課和活動課課時段安排語文閱讀 、數學思想方法、英語聽說、體育形體技能、物理方法、天文、生物、地理等各種選修課和課外小組、學生社團、小型講座等。
②加大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改革的力度。課程的改革使課堂結構從設定、內容、標準等方面發生了變化 ,也推動了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等一系列政策。其一,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它包括三個層面的實驗: 一是根據學生不同發展層次,進行班級組合式分層教學與課程類型式分層教學;二是根據學生不同個性、特長、不同發展類型, 進行分類指導與分類推進;三是教學形式注重集體教學、小組教學和個別教學的有機結合。
③致力於教學方法的改革。“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給學生方法。長期以來, 我們教學改革的著重點往往只放在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教師的功夫下得再多,也是“師勤而功半”,只有學生主動積極的學, 才能“師逸而功倍”。因此,教學方法的改革,其實質和終級目的就是通過“教”來轉變學生學習的方式,即從傳統的繼承性學習轉向探究性學習 、創新性學習
我們——認為學生創新性學習能力的培養,應包涵如下幾個方面:一是誘發動因,啟發學生創新意識 ;二是堅實基礎,增長創新才幹。要實現這一點,首先必須教給學生系統的知識,讓創新意識有一個落腳點; 其次培養學生完善的智慧型,也就是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想像能力,因為創新離不開想像,沒有想像便沒有藝術,便沒有創造發明, 便沒有科學預見;最後指導學生自學的方法,教給他們自己獲取真理的能力。三是鍛鍊意志,陶冶學生創新個性;四是多元發展, 廣開學生創新途徑;五是和諧互動,形成創新環境,讓學生人人都能感受求知識能得到滿足,好勝心得到鼓勵和創造力得到發展的“幸福感”、“成功感”。
④最佳化課堂教學,突出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的形成。傳統課堂教學非常注重理解能力、接受能力、 再現能力、套用能力的培養,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們發現除了上述幾種能力以外,探究性學習能力還應包括對知識的重組能力、 想像能力、聯想能力、假設能力、推理判斷能力、選擇能力、求異能力、批判能力、立論能力、概括能力, 而這些能力是探究性學習能力的核心要素。為加強該項能力的培養,使課堂教學成為創造過程,我們結合本校實際,在對創新能力進行還原的基礎上, 對課堂教學的理論進行了升華,建立了富有本校個性的課堂教學要求,並根據課堂教學要求,制定《課堂教學評價要素表》, 從課堂教學諸多環節上,就探究性學習、創新能力培養,使課堂教學成為創造過程等方面對教師提出了明確而具體的要求。
我們認為:學生所要學習的知識對於他們而言都是“新”的知識,因此, 課堂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幫助學生建構概念、理論的過程,亦即創造“新知”,發現“規律”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就是把自然科學家、 社會科學家的思維方式“移植”給學生的過程,就是要運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一人類認識事物的基本規律,引導學生在“發展知識”中學習知識 ,在“發展知識”中使學生的學科觀念和學科素質不斷提高,在“發展知識”中使探究性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落到實處。
⑤樹立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的體育、藝術教學觀。對此我們的想法是在體育、藝術課堂中實施分類教學, 充分發展學生個性特色。體育方面開設足球、籃球、桌球、游泳、田徑、武術等選修課,藝術方面開設鋼琴、手風琴、揚琴、 畫畫、版畫、卡通畫、聲樂、合唱、舞蹈等課程。在課程的組織形式上,體育、藝術類課程與其它分層次科目的課程混排, 即一個年級同時上體育或藝術課程,學生按照事先申報的項目,分頭地相關的教學班上課。上課時,在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基本任務後 ,便開始相關專業課題的學習。
⑥以“因能施教”呼應“因材施教”。我們的構想一是把部分課程按照科目特點分類為幾門相應相應的課程 (如語文可分為“文言文閱讀與欣賞”、“現代文閱讀與欣賞”、“寫作與口語學習”三門課),然後再根據教師的特長安排相 關教師授課。這種方法,對學生而言有利於創新能力發展,對教師而言,除了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外,還能節省大量的時間, 有足夠的精力來鑽研業務、專心備課,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二是在學生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後,在保持原行政班不變的前提下, 針對學生在各科學習中的知識、能力差異,按學科分為A、B、C、D等層次,分層次在不同的教室上課。這樣, 同一學生在這一學科可能在較高的層次學習,而另一個學科可能在較低層次學習。各個學科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在起始階段是不同的 ,教師施教是本層次學生能夠接受為原則。由於學生在各個科目中的學習狀態不同,因而他們在各科中的層次也就會有所區別。 按照“能力遷移規律”,學生在層次較高學科所獲得的成功和能力上的提高,會促使、帶動層次較低的學科發展、進步, 從而使他們的學習進入選擇性、自我設計型學習的主動狀態。這種“多學科分層次動態組合”的教學模式是對傳統班級授課制的重大突破, 也是對課程展開、教學組織形式的大膽創新,體現了世界“個性化教育”的發展趨勢,貫徹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基本原則, 促進了教育資源的最佳化組合,有利於學生的發展。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一個全新的課程,我們對此的探索才剛剛起步。我們相信,只有我們不懈努力,成功就在前頭。

發展歷史

重慶市江北中學校創建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學校初創時名為“江北廳官立中學堂”,地址在江北老城桂花街肖曹廟(現重慶市女子職業中學);
民國元年(1912年)改名為“江北縣立中學”;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因增設高中班,學校更名為“四川省江北縣立中學校”;
1951年改名為“川東區江北第一中學校”,直屬川東行署領導;
1952年撤區建省,校址劃歸重慶,又更名為“四川省江北縣第一中學校”。
1953年又改遷至北碚區水土鎮(原江北縣政府所在地),同年三月二十五日,更名為“四川省江北縣第一中學校”;
1995年因區劃調整,學校劃歸北碚區管轄,更名為“重慶市江北中學校”。

行政組織

校長 陳居奎 男,生於1965年5月,漢族,中共黨員,中學高級教師。1985年7月參加工作,先後擔任過初88級、高91級、高93級、高98級、高2001級英語教學工作。長期從事學校德育工作及管理工作,曾榮獲北碚區“優秀黨員”、“優秀德育工作者”、“十佳德育工作者”、“北碚區勞動創新獎章”、“重慶市教育技術裝備工作先進個人”、“重慶市雙合格活動先進個人”、“全國德育科研先進工作者”等榮譽。
個人著有《全新基礎英語實用指南》、《英語閱讀精練100篇》(均由成都科科大學出版社出版)等著作,有多篇論文在國家及市級刊物發表,所撰寫論文《深化寄宿制管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獲2002年全國基礎教育優秀論文一等獎並被錄入《新中國基礎教育優秀論文選集》。
學校領導班子
陳居奎(校長、書記) 但漢國 (副書記)
鍾遠航(副校長)黃吉元(副校長) 伍朝勤(副校長)

聯考成果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歷任領導

姓名 職務 任職時間
李萼(源泉) 齋務長兼教務長 1910-
李鴻英(子固) 教務長 1911.2
唐鳴珂(超周) 校長 1912.2-1918 1923.8-1926
謝盛封 校長 1918-
周映楹(伯村) 校長 1918.8-1919
江元成(靜甫) 校長 1919.8-1920
吳天爵(敬孚) 校長 1920.8-1921
巨武(維翰) 校長 1921.8-1923
成雲章(吉甫) 校長 1926.8-1927
殷治斌 校長 1926-
李冠常(紹綱) 校長 1927.2-1931.2
龍光國(用之) 校長 1927.8-
徐世伍 校長 --
張 昊(子清) 校長 1928.2-
唐賢軼(伯驥) 校長 1928.8-
艾倬榮 校長 1929.8-
戴一倫(崇敘) 校長 1930.8-
羅永敘(榮) 校長 1934.2-
丘石然(宥倫) 校長 1934.8-
宋柘予 校長 1937.8-
戴世禎 校長 1940.4-
徐正衡 校長 1941.2-1944.2
周初人 校長 1944.8-1946.8
李 蔭 校長 1946.10-
曹開能 校長 1947-
吳九齡 校長 1948-
李 軍 校長 1950.3-1951
屠公澤 代理校長 1951
春牟蓀 校長 1952-
盧 煒 校長 1952-秋
陳雨人 校長 1953-1970
鄧步寬 革委主任 1970-1973
丁建林 校長 --
何天經 副校長 1981-1984
游國文 校長 1985-1988
艾克柔 校長 1988-1994
楊興才 校長 1994-1999
楊 平 校長 1999-2003
陳居奎 校長 2003---

傑出校友

所獲榮譽

教育部重點課題實驗基地
重慶市重點中學
重慶市文明單位
重慶市園林單位
重慶市信息教育示範學校
全國少年兒童科學體驗活動示範學校
重慶市教育科研實驗基地
全國青少年科普通創新示範學校
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實驗學校

相關圖片

江北中學校園景觀
江北中學學生宿舍
江北中學孔子像
江北中學餐廳
江北中學游泳池
江北中學校園景觀

校園文化建設

打造生態人文校園 構建和諧育人環境
全面推進現代教育理念下的校園文化建設
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強調指出:“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是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條件。”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也提出要充分發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 構建和諧社會。如何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構建和諧的育人氛圍,不僅是學校管理的重要課題,還是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和諧、健康、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公民的根本需要。我校是重慶市重點中學,目前正在積極爭創重慶市首批示範高中,向“中華千所名校”這一宏偉目標邁進。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內涵式發展正成為學校發展的必由之路,作為學校發展重要標誌的校園文化建設,由於它具有凝聚、導向、激勵等功能,因此能否準確、完整地把握它的內涵並全面推進其建設,就成為掌握學校前途和命運的關鍵。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在全面實施的過程中,我們堅持“文化立校、環境育人”這一思想,全力打造生態人文校園,努力構建和諧育人環境。較好地抓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堅持一個理念,為校園文化建設尋求生長點
我校是一所具有悠久辦學歷史和優良傳統的百年老校, 通過一代又一代江北中學人的不懈追求與反覆實踐,形成了我們的辦學理念: 人文至善、科學求真,讓學生創造生命的精彩 。即提高學生人文素質,以人文滋養奠定學生為人之本;培養學生科學精神,以科技素質增強學生立世之基,從而為學生一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充分的素質準備和必要的發展基礎。
我校辦學理念的提出,有著較強的歷史繼承性、現實適應性和未來前瞻性。一方面,它以“人的發展”為主導思想,關注學生一生的發展 ; 另一方面,它注重現代教育與學校文化的融合,較為充分地體現了江北中學人秉承傳統、崇尚科學的優良風貌,因此,它應成為我校在新時期改革與發展的最根本的動力和凝聚群體價值的核心所在。同時也為我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支撐點。
二、明確兩個目標,為校園文化建設作好實施導向
在回顧辦學歷史,審視辦學現狀,選擇辦學策略的深刻思考中我們形成了學校改革與發展的整體思路——
1. 辦學目標: 在實現“環境優美、設施先進、管理有序、師資雄厚、質量優異、特色鮮明”的基礎上把我校建設成為“立足重慶、輻射西南、走向世界”的國家級示範高中。學校把建設優美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作為了我校在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優先發展目標。
2. 育人目標: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中 , 緊緊把握城鄉結合部高中學生的特點,經過學校的培養,使學生在身體、心理、人文、科學、道德、審美、勞動、交往、競爭等方面的素質得到充分發展,並能學會做人,具有政治上的高素質;學會學習,具有學習上的高質量;學會生活,具有生活上的高品位,成為高素質的中學生。
具體地說,就是:人文至善——抓為人之本;科學求真——強立世之基;人格健全——顯公民之范;體魄健壯——創生命之美。校園文化建設就是要通過文化的薰陶引導學生求真崇善,和諧人格,創造生命之美。
三、營造三種環境,構建校園文化的生態人文特色
( 一 ) 把握有利時機,建設高雅怡人的物化環境。
近幾年來 , 我校抓住爭創“重慶市示範高中”有利契機,乘勢而上,全面規劃,分布實施,大力 加強生態人文校園建設研究 ,努力營造一個高雅怡人的育人環境,融校園建設的實用性、教育性、知識性、藝術性於一體,通過改變學校的自然環境,挖掘傳統歷史底蘊,培植人文景觀來無聲地規範學生的行為,淨化學生的心靈,使之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陶冶,養成美的行為,形成美的品質。我們在校園物化環境建設上圍繞““高”、“新”、“好”這三個字進行運作,為校園文化環境的創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高”字上做文章。 “規划起點要高,建設標準要高”是我們在硬體建設上追求的目標。我們聘請西師建築設 計院的 教授、公園園藝專家圍繞一個“高”字,對學校環境進行總體規劃,在設計中我們要求把“生態道德”建設溶入其中,同時最大潛能地滲透人文意識。目前,我校校園文化的物化環境建設第一期工程已初見規模,學校已完成了主幹道及主要建築物的命名,同時還新建了北碚區一流水平的文化牆,開闢了“筱秀”、“怡情”、“流芳”、“憩園”、“梅嶺”等園區,明年,我們將啟動二期工程,開闢“又一園”山水園區,並將在現行政辦公樓前修建現代化的大型綠色文化廣場,讓學校真正成為“生態園”、“文化園”、“快樂園”、“創造園”、“成才園”。
——在“新”字上動腦筋。 在校園人文景點的建設上,我們緊緊圍繞一個“新”字,做到精心設計、獨具匠心、力求新意。我們建“校訓石”,象徵我校“以德育人”的豐碩成果;我校建“校志碑”,濃縮百年風雲歷史,展示未來錦繡前景;我校建“思園”,形象展示師生勤學、篤行,與時俱進、與日俱新的精神風貌。我們建“鴻鵠書院”,塑孔子、陶行知、葉聖陶雕像,昭示我校秉承儒學傳統,弘揚創造精神,推行和諧發展理念,以此體現我校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以一流的教育教學質量稱譽全市的辦學特色。
——在“好”字上下工夫。 近年來,我們新修了科技樓、游泳池、造型別致的教師新村,規模宏大的學生食堂,雄偉壯觀的綜合大樓等設施,在這些建築設施的設計施工上,我們把眼光瞄準在“好”字上,突出藝術性;同時,我們對學校主要建築樓群進行了命名,突出人文性;實驗樓命名為“擎暉閣”,科技樓命名為“攬月樓”,辦公樓命名為“誨人樓”,新修的學生食堂命名為“五穀香膳食中心”,綜合大樓命名為“萬卷樓”,女生院命名為“筱秀 園”,男生一、二、三院分別命名為“慧園”“馨園”“逸園”,新修的生態式學生公寓命名為“香林苑”,從而增加了學校建築的人文品位。
通過我們長期堅持對校園進行生態化和人文化的物化環境打造,學校已成為一所非常美麗的學校:登高遠眺,整個校園掩映在一片森森秀林之中,房屋建築倒成了林中點綴的景物。漫步校園,高處樹林陰翳,光影參差;低處綠畦滿園,花草竟芳。整個校園的景物或依山而建,或因地設壇,可謂俯仰生姿、錯落有致。時時撲面而來的生態人文氣息,定會有讓你有一種崇高精神的引領。住在校園內,無需晨鐘,鳥兒自會喚你起床;無需暮鼓,花香自會伴你入夢。坐在窗明几淨的教室里,嗅著這沁人心脾的幽香,聆聽師長語重心長的教誨,心中自會油然而生一種勃勃向上的激情,一種為美好人生為理想積極拼搏奮鬥的力量。
㈡創設文化氛圍,形成奮發向上的精神環境。
校園文化是學校為體現辦學理念,實現教育目標 ,在校內形成的有關教育教學及其它一切活動的價值觀念及行為形態,是教育實踐過程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近些年來,我們在最佳化育人環境的過程中,堅持校園文化建設的“獨特性、綜合性、統整性、教育性、導向性、滲透性、互動性、實踐性”原則,精心營造了一個處處能說話的催人向上的文化氛圍,取得了“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① 突出德育首體位置。 德育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和靈魂,為突出其首體地位,近幾年來,我們以生命教育為核心,以生態道德建設為重點,以人文素養的培育為目標, 大力開展人本化基礎道德建設研究。 在學生中以“行為規範的養成”為中心的寄宿制管理模式的構建為特色,進行“綠色環保教育”“人文精神教育”“科學素養培養”的系列教育,在教師中廣泛開展“塑師魂、揚師德、正師風、強師能”的活動;使學校群體的政治風貌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穩定發展的可持續性,“厚德致遠,培育英才”的育人理念也因此而得到了實現。
②不斷改革管理體制。 當前,學校的管理,特別是學校行政的運作機制,應從人治行政文化向法治行政文化轉變,學校管理者的價值觀應定位於追求學校事業的成功並用各種方法塑造管理者的自我實現 。學校大力推進人性化管理機制的研究。 我們的做法是力圖全面實現從管理行政文化向服務行政文化的轉變,具體表現在行政管理的“三分三合”模式的建立上,即“更新觀念,職責上分,思想上合;建立網路,工作上分,目標上合;制定規範,制度上分,步調上合”,因而我校的黨、政、工在各行其職,各使其權,各盡其責上切實做到了合心、合力、合拍、憂樂與共,甘苦同當。這也正如上級領導評價的那樣:江北中學的黨、政、工三個不是“三駕馬車”,而是“三馬拉車”。
③全面推行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是學校管理的基礎,同時也是創建校園文化的動力,更是素質教育的內涵之一。基於“人本化”教育這一前提,我們首先採用“條塊結合、分頭並進”的方法,建立起了行之有效的學生自我管理機制。其一,品行管理體系:成才先成人,重點抓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其二,學習管理體系:德為首,智為先,全面實施分級達標,目標管理。其三,生活管理體系:強化自我管理機制,廣泛開展生活即創造教育,在規範化的基礎上突出個性化。如我們的寢室文化建設,在半軍事化的“六個一”基礎上,我們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才能,發動學生自己動手扮靚自己的“家”,做到淨化、香化和美化,讓寢室真正成為心靈的港灣、生活的家園、創造的樂園。其次,我們還注重學生個體的行為習慣養成的內化管理。一是根據“和諧發展,五育並舉”的原則,在學生中全面開展“五星學生評選活動”,讓學生全員參與,互動發展;二是建立“助理制度”,讓學生參與學校管理,培養他們的社會參與意識。以上制度和措施的落實,使 學生自我管理機制真實體現了“以人為本”、“以學生髮展為本”這一育人宗旨。
㈢和諧人際關係,營造競爭合作的心理環境。
有了優美的物化環境和高雅的文化環境的同時,還必須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與之配套,方能使整個校園環境協調統一,達到真、善、美和諧育人的高度。而人的心理環境存在於人的心靈深處,不像物化環境那樣具有鮮明的可視性,可以用明確的量化來評估。因此,只有建立新型的人際關係,才能使心理環境得以最佳化和發展。我們從領導、教師、學生這三個層面上創設和諧的人際關係,從班級、學生、學科組、教師這四個層次開展四項達標活動,並提出了學會合作比學會競爭更重要的 觀念,有力地推動了我校教育的全面展開。具體採取了以下做法:①民主管理學校,創設和諧氛圍。 ②加強師德教育,密切師生關係。③強化行為規範,使用禮貌用語。④開展達標活動,美化師生心靈。⑤強化合力效應,致力整體提高。
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融洽了人際關係,濃厚了師生情誼,全體師生都感受到了學校這個和諧大家庭的溫暖。一個充滿濃郁生態人文氣息的,優美和諧的育人環境悄然形成。不待揚鞭自奮蹄,高峽奔涌大江情。近年來,我校加大投入,建設高雅怡人的物化環境;注重文化品位,形成奮發向上的精神環境;和諧的人際關係,營造競爭合作的心理環境;拓展社區教育,共建全民參與的社會環境。在不斷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向更深層次發展的過程中,校園文化本身的實質和內涵也得到了完美的升華,內化成為我校一種獨特的校園人文精神。
各位領導,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大課題,對此的探索與實踐我們才剛剛開始, 特別是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入的今天,其內涵與外延也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因此,我們必須站在科教興國的戰略高度來加以認識,只有這樣,我們的學校才會不斷發展,我們的事業才會與時俱進。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們將以更加務實的態度、更加求新的精神、更加頑強的作風,進一步抓好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為爭創“重慶市示範高中”,躋身“中華千所名校”這一宏偉目標的實現再立新功。
路正長,但我們永遠在路上!
二00五年三月十五日

地理位置

江北中學江北中學地理位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