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魚

梭魚

梭魚,體被圓鱗。背側青灰色,腹面淺灰色,兩側鱗片有黑色的豎紋。為近海魚類,喜棲息於江河口和海灣內,亦進入淡水。性活潑,善跳躍,在逆流中常成群溯游,吃水底泥土中的有機物。體型較大,我國產於南海、東海、黃海和渤海。梭魚身體細長,最大的梭魚可以長到1.8米長。梭魚的頭短而寬,鱗片很大。梭魚的背側呈青灰色,腹面淺灰色,兩側鱗片有黑色的豎紋。梭魚生活在沿海、江河的入海口或者鹹水中。梭魚喜愛群集生活,攝食習性梭魚的食性很廣,屬於以植物飼料為主的雜食性魚類。以刮食沉積在底泥表面的底棲硅藻和有機碎屑為主,也食一些絲狀藻類、概足類、多毛類、軟體類和小型蝦類等。

基本信息

簡介

梭魚梭魚
梭魚身體細長,最大的梭魚可以長到1.8米長。梭魚的頭短而寬,鱗片很大。梭魚的背側呈青灰色,腹面淺灰色,兩側鱗片有黑色的豎紋。梭魚生活在沿海、江河的入海口或者鹹水中。梭魚喜愛群集生活,以水底泥土中的有機物為食。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就對梭魚有了較多的認識。屠本峻在《海味索隱》中說它"不嫌入淤而食泥"。梭魚常常用下頜刮食海底泥沙中的低等藻類和有機碎屑。梭魚的鰓耙密集,牙齒退化成微小的毛刷狀。梭魚幽門胃的肌肉很發達,象一個沙囊,非常適合研磨和壓碎泥沙中的食物。梭魚在開闊的溫暖海域產卵。每到產卵季節,梭魚將卵子和精子直接釋放到海水中。受精卵孵化出來的幼魚靠浮游生物為食。梭魚有一個長長的流線型的身體。這使它在水中能迅速遊動。梭魚有一個向前延伸的下頜。上下頜上長著尖銳的牙齒。兩隻寬大的背鰭和叉形的尾巴可以給梭魚提供足夠的前進動力。梭魚喜歡在海面上蹦蹦跳跳。它們常常躍出水面,連續不斷地做跳躍動作。識別梭魚並不困難。梭魚的眼睛周圍的顏色是略帶紅色的黃色。因此,我國漁民分別把它們叫做"白眼"、"青眼"、"紅眼"和"黃眼"。梭魚為黃渤海常見經濟食用魚類,主要棲息在海口河川鹹淡水交匯處,以水底泥中微生物為食,春季三四月份於河口附近產卵,幼魚時常隨潮溯河在河口處生存,成為海港主要養魚對象之一。漁民利用幼魚的溯河性,與5月上旬將幼魚隨潮納入港內放養,幼魚生長很快,秋天就可長到200毫米,10月末即可收穫。根據梭魚的生活習性,其捕撈方法為定置網、鉤釣等。

食用梭魚的最佳時期在春季,民間有“食用開凌梭,鮮得沒法說”的說法。開凌梭是指春暖冰開後被捕獲的第一批梭魚。每逢冬季梭魚便潛入深海越冬,處於休眠期的梭魚極少進食,腹內膽汁、雜物少,春風送暖,冰凌開化,萬物復甦,農曆驚蟄前後梭魚集群游入海口附近的河道內覓食,此時被捕撈到的開凌梭魚鮮美,食之即不用刮鱗也不必剖肚,只須清水文火慢慢燉煮,其湯汁乳白、肉質鮮嫩、味美誘人、營養上乘。當今步入小康社會的一族,不惜高價,以爭相品嘗開凌第一梭的鮮美為快,梭魚愈來愈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追捧,因而身價倍增。

繁殖方式

梭魚梭魚
梭魚的繁殖季節各地有異,渤海灣為4月底到6月初,浙江為4月初至5月初。性成熟年齡雄魚為2~3齡,雌魚為3~4齡。幼魚以浮遊動物為食,成魚以硅藻和小型生物為食。人工飼養時可投餵米糠、豆餅及酒糟等飼料。每年定期結群到港灣河口處產卵。

人工繁殖

人工繁殖用的親魚以雄魚3齡以上,雌魚4齡以上為好。適當多選些體重0.5~1千克的個體,親魚要求體質健壯,無傷無病。選留親魚應在秋季成魚起捕時進行。親魚放養前,應清除池底過多的淤泥和野雜魚。每畝放養親魚50~80尾。培育池應適當施入有機肥料,保持水質一定肥度,透明度25厘米左右,同時需投餵各種精飼料,保證親魚有充分的營養。

親魚培育池的鹽度一般以10‰左右為宜。在淡水或3‰以下低鹽度水中養成的梭魚,催產前必須經過“鹽水過渡”。在春季強化培育期間,必須定期向池中加注新鮮海水,有利於親魚的性腺發育。

雄魚選擇以輕壓腹部近生殖孔處有濃稠乳白色精液流出為好。雌魚應選擇腹部膨大柔軟而富彈性感,生殖孔紅潤略突出者。並用取卵器插入生殖孔從卵巢取卵進行肉眼和顯微鏡觀察,如卵呈米黃色,飽滿而有光澤和周圍有1個半透明的圈,卵徑0.60毫米以上,卵粒間粘連鬆弛,放入水中攪動能散開的,可選作催產用的親魚。催產親魚的雌雄比例一般為1:1.5,如雄魚成熟較差,可適當提高比數。

催產劑有鯉魚、梭魚的腦垂體,每千克體重劑量15~30毫克;或絨毛膜促性腺激素3500~3000國際單位;或促黃體素釋放激素類似物100~300微克。單獨或混合使用,一般採用1次或2次注射。成熟的卵子,在顯微鏡下觀察為圓潤飽滿,晶瑩透明,有1個油球,成熟的精液上放1滴海水,在顯微鏡下觀察,精子急劇竄游的質量好,即可擠卵子、精子進行人工授精。

受精卵在鹽度10‰以下為沉性,在13‰左右為半浮性,在15‰以上為浮性。因此,靜水孵化鹽度應在15‰以上,流水孵化鹽度在7‰~13‰,pH7~9,水溫14~240C。孵化時間一般為35~56小時。

生活習性

梭魚梭魚
廣鹽性:
從35%的高鹽度海水到5%的淡水的淺海、河口、鹽水溝、內陸鹹水湖、淡水湖泊、大小池塘梭魚都能生活。底質不拘,不僅能生活於平原水域,也能在海撥1470米的高廈水域生長。

廣溫性:從0-35℃範圍水溫都能忍受,以18一28℃為最適生長溫度。但梭魚對水溫變化的適應需在逐漸變沮的.嗜況下才能適應,如果在短時間內溫度驟然升降,就會造成死亡。

PH值:梭魚最適生長PH值為7.6一8.5,可適範圍為7.6一9.3左右及總鹼度213.8毫克阱的硬水中。

溶解氧:梭魚對氧有較大的生態耐性,耗氧量隨個體增大而增大。當水中溶解氧含量為5.1一8.4毫克」哄時,對生長最有利。

攝食習性梭魚的食性很廣,屬於以植物飼料為主的雜食性魚類。以刮食沉積在底泥表面的底棲硅藻和有機碎屑為主,也食一些絲狀藻類、概足類、多毛類、軟體類和小型蝦類等。在人工養殖條件下也喜攝食如米糠、豆餅粉、花生餅粉、乾水蚤以及人工配合餌料等。梭魚的攝食強度,有晝夜、季節、個體之間的差異。在日周期中,晝、夜均攝食,但通常在黎明前後及日落前後的攝食強度大於夜間;在生長周期中,體長20-40二的梭魚攝食強度大;在生殖期之前,攝食強度較大,食道和胃部總是充滿食物,在生殖期和產卵徊游期,則很少攝食和不攝食。從季節上看,以春來夏初和秋季為攝食的旺盛季節,到了冬天,因水溫降低,魚進入越冬期,此時魚攝食極少或停止攝食。

徊游梭魚屬近岸半徊游性魚類,無長距離徊游現象,但可隨季節、水溫和本身的發育狀況,做近距離、小範圍的遷移運動。鰭魚常棲息於淺海或河口水深1一拓m處,當天氣變冷,則游至深海越冬。但個別也在較深的海灣和淺海中越冬。鰭魚在較深的海區產卵,孵化後的小魚苗則隨潮漂游至近岸河口,滯留於鹹淡水交匯處攝食生長。梭魚一般生長在近海,每年定期結成大群到港灣、河口處產卵。6一7月間,黃渤海沿岸出現大量當年生幼魚,並進入江河口處。買寒時則游至較深海區越冬。

每年4月份,梭魚便在各河口區產卵,只做短距離回遊,至12月份始到海水深處越冬,翌年開春即到近海河口生長育肥,形成漁汛。梭魚具有豐富的營養成份,肉質鮮嫩,美昧可口,蛋白含量很高,是高級宴席上的佳肴,尤以春天的開凌梭最為名貴。烹製的梭魚,以頭為香,故民間有“丟了車和牛,不丟梭魚頭”之說。梭魚除禁漁期外,可長年進行捕撈。

營養含量

熱量(119.00千卡)、蛋白質(18.90克)、脂肪(4.80克)、膽固醇(99.00毫克)、硫胺素(0.02毫克)、核黃素(0.13毫克)、尼克酸(2.30毫克)、維生素E(3.34毫克)、鈣(19.00毫克)、磷(183.00毫克)、鉀(245.00毫克)、鈉(71.40毫克)、鎂(25.00毫克)鐵(0.50毫克)鋅(0.82毫克)、硒(16.80微克)、銅(0.03毫克)、錳(0.02毫克)

生態影響

梭魚梭魚
它們的身影遍布世界各大海洋,人類卻對其知之甚少;它們是孤獨的獵手,卻靠著聯合的力量抵禦外敵;它們兇猛如同鯊魚,卻對人類充滿戒備與好奇。它們就是梭魚。
紐西蘭海洋生物學家謝恩·帕特森,是世界上少數幾個研究梭魚類的學者之一。儘管梭魚在全球各地海域均有分布,但與其他大型海洋肉食魚類,例如鯊魚、食人鯨相比,人類對於梭魚的研究還十分有限。謝恩·帕特森是梭魚研究的先驅。在他之前,幾乎所有有關梭魚的信息都來自民間傳說。

由漁民們口口傳述的梭魚故事,真假參半,有時反而讓人們產生誤解。或許是出於"一山難容二虎"的觀念,民間的說法認為梭魚和它們的主要競爭者棗鯊魚,不可能同時生活在同一片海域。謝恩·帕特森的研究推翻了這一觀點,在大西洋以及太平洋的巴布亞紐幾內亞海域,他拍攝到了這兩種生物共存的情景。迄今發現的梭魚有20種,謝恩·帕特森發現,不同海域的梭魚有著截然不同的行為方式。當然,它們的最大共同點是:獨居。

成年梭魚幾乎沒有天敵。北美墨西哥灣的梭魚,似乎特別好奇與機警,對於潛水員的出現,它們能很快意識到,並作出反應。相形之下,鯊魚的反應就遲鈍得多。其實這是因為鯊魚視力較弱,觀測周圍的事物變化主要依賴它們敏銳的嗅覺,而梭魚則是仰仗一副好眼力,至於嗅覺,就不怎么樣了。
富饒迷人的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太平洋海域,生活著1000多種魚類,這裡擁有世界上最複雜的海洋生物環境,此處也是梭魚的發源地。要在如此錯綜的生物環境中生存下去,這一水域的梭魚往往組成魚群作為防禦的手段。

當梭魚群遭受外敵入侵襲擊時,魚群中所有的魚都會齊心協力地用自己的身體反射光線棗閃閃的鱗光令侵略者陷入迷惑,魚群伺機逃跑。梭魚群還可以排列成壯觀的的隊形,對於兩眼昏花的鯊魚來說,一隊由上百隻梭魚組成的龐大"軀體"可能被錯認為是一條危險的"超級大魚"。
梭魚只成群地抵禦和擊退潛在的敵人,到了夜晚,它們就會分道揚鑣,獨自上路捕獵去。成年的梭魚可以長到2米長。梭魚捕獵時,出擊迅猛,能一下將獵物斬首,不過它們只吃獵物身體上柔軟的部分。由於梭魚慣於在遠海獨自捕獵,因此科學家很難觀測到其捕獵的完整過程。曾有研究人員嘗試將這種生物捕獲後圈養,但其結果總是以梭魚死去而告失敗。

儘管有少數梭魚襲擊人類的事件發生,但通常來說,梭魚對人類是沒有威脅的。不過,如果把它們擺上餐桌,可真要小心,因為梭魚會從它們的某些獵物身上繼承其中的毒素,食用梭魚肉可能引起一種叫ciguatera的疾病,該疾病對人類非常危險,有時甚至是致命的。

最大梭魚

看上去像一隻深海史前怪獸,事實上,這是一隻年齡約為20歲的北部梭魚的頭骨。
2013年5月,在英國牛津郡查韋爾河畔的灌木叢里,農夫彼得·馬尼發現了一個一英尺長的巨魚頭骨,其口中有700餘顆一英寸長的鋒利牙齒。這是目前為之在英國發現的最大梭魚,估算約重50磅,此前所發現的梭魚最重為46磅。

淡水魚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