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魚”MKII

“梭魚”MKII是皇家海軍的一種單翼魚雷轟炸機,外形醜陋,被皇家海軍飛行員戲稱為“一組瘋狂的設計師在瘋人院裡設計的飛機”。

基本信息

簡介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英國海軍艦載轟炸機的主力還是Fairey公司的“箭魚(Swordfish)”,這是一款尚處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早期水平的雙翼機,最大時速 230km/h,機動性差,日顯老態龍鍾(在其基礎上 Fairey 公司又與 1937 年開發了“大青花魚”艦載攻擊機,但其性能與“箭魚”相比並無明顯提高,如其最大速度僅為 256km/h,退役反而比“箭魚”要早)。而同時期美,日等國的艦載航空兵都已裝備上了諸如中島 B5N(1937 年裝備的單翼艦上攻擊機),TBD“蹂躪者”等新潮機型。一向以海軍強國自居的英國豈能讓美國,日本等後生小輩拋在身後?於是,1937 年英國空軍部頒布了 S.24/37 規範,向各大飛機製造商尋求一種單翼艦載魚雷轟炸機。

“梭魚”問世

1944 年“梭魚”的生產線“梭魚”問世,1938年 7 月,艦載機設計經驗豐富的 Fairey 公司(“箭魚”,“管鼻燕”和“螢火蟲”都是該公司的傑作)的設計方案在提交的六種設計方案中脫穎而出,一舉中標。該設計方案為全金屬結構(這是英國使用的第一種單翼艦載攻擊機,也是第一種全金屬結構的此類飛機,當然其機體結構也並非 100%金屬,如一些控制舵面為布蒙皮),常規氣動布局,圓頭的梯形翼,尾翼為傳統的倒“T”形,其最吸引人眼球的地方是它那少見的上單翼結構和一對巨大的下懸式楊曼襟翼。與下單翼相比,上單翼配置不利於迅速生產,且飛行員的視野,特別是向下的視野將會受到很大影響,其優點在於翼身干擾阻力最小,可增大飛機的橫向靜穩定性。楊曼襟翼的使用則是此設計方案的一個亮點,襟翼的角度可以改變以適應飛機做不同的飛行姿態,當飛機水平飛行時襟翼也保持水平,起飛時微微下壓,著艦時則完全放下,而做俯衝攻擊時襟翼要向上折起。這使得飛機既能擁有較快的飛行速度,良好的俯衝性能,又可以在艦上起降時把速度儘可能降低,且襟翼的動作不會影響到飛機的平衡。為了艦上作戰,其機翼可摺疊,摺疊過程也稍顯複雜:先將襟翼和連線處那部分機翼向機翼上表面翻折,隨後再將機翼向尾部轉動,在機翼下靠近翼尖處還專門加了一個把手來協助甲板空勤人員摺疊機翼"_"。在機身中段有一個串列坐艙以容納它的 3 人機組,坐艙隔離為三部分,從前至後依次是駕駛員艙,領航員艙和無線電操作員兼後機槍手艙,在機身兩側,翼身結合處下方各有兩個視窗以供領航員和無線電操作員觀察用。著陸裝置為通常的後三點布局且主起落架可收入機翼輪艙內,這和它的前輩們比起來是個不小的進步。其起落架收入輪艙的方式也較為奇特,要通過一個聯動的曲臂來完成(具體見示意圖),後部機腹有艦載機都有的著艦鉤。其自衛武器為坐艙後部一挺雙聯裝勃郎寧 7.7mm 機槍,由無線電操作員操作。它的載彈量可達 744Kg,可在機腹掛載一條 735Kg 重的魚雷,或是機翼下掛載同等重量的普通炸彈,深水炸彈,水雷,照明彈,煙霧彈,甚至一個聲納浮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