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小花

桐城小花

桐城小花為歷史名茶,屬綠茶類。創製於明代,產於桐城市,主產區位於龍眠山。桐城小花又有小蘭花茶之稱,屬皖花椰菜茶品系。桐城小花,該詞條涵義可以分兩層:一是茶的名字;二是特指“桐城小花”現象。 桐城小花為歷史名茶,屬綠茶類。創製於明代,產於桐城市,主產區位於大別山余脈龍眠山一帶,主要產於黃甲鎮(原中義鄉,黃埔鄉),龍眠鄉等,龍眠山屬霍山山脈東南走向的支脈,峰高谷深,野生蘭草充盈山坡。山峰海拔400——1047米,其中中義鄉大徽尖海拔為1047米,年平均氣溫16℃,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降水量集中在6、7月,相對濕度70%以上,無霜期237天。茶區多為砂土和砂壤土,PH5—6.5。

基本信息

產地

桐城小花桐城小花

龍眠深山靈氣如蘭如霧,如夢如詩,清雅的芳華縈繞於心,唇齒留香,是思念的甘醇。桐城,位於安徽省中部偏西南,地處長江北岸、大別山東麓,東鄰廬江樅陽兩縣,西連潛山縣,北接舒城縣,南抵懷寧縣和安慶郊區,山清水秀。
桐城市地處皖中,境內龍眠山屬霍山山脈東南走向的支脈,峰高谷深,野生蘭草充盈山坡。山峰海拔400——1000米,年平均氣溫16攝氏度,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降水量集中在6、7月,相對濕度70%以上,無霜期237天。

桐城小花桐城小花
茶區多為砂土和砂壤土,PH5—6.5。
桐城種茶歷史悠久,史載明朝大司馬魯山公孫晉)宦遊時得異茶籽,植之龍眠山之椒園。於是,椒園茶與顧渚、蒙頂並稱,躋身“貢品”之列,時稱椒園茶,又因其沖泡後形似初展花朵,又名“桐城小花”。

工藝及特色

桐城小花又有小蘭花茶之稱,屬皖花椰菜茶品系。一般在穀雨前開採,選一芽二、三葉,肥壯、勻整、茸毛顯露的芽葉,經攤放、殺青理條、初烘、攤涼、、復烘、剔揀等工序精製而成。每500克成品茶有芽頭8000—10000支。
成品茶外形條索舒展,芽葉完整,形似蘭花,色澤翠綠,碧綠清湯,香氣鮮爽持久,有蘭花香,滋味醇厚鮮爽回甘。產品分為特級、一級、二級、三級。清人姚興泉《龍眠雜憶》載:“桐城好,穀雨試新鐺,椒園異種分遼薊,石鼎連枝販霍英,活火帶雲烹”。桐城風物記亦載桐城小花“品不減龍井”。舊時桐城人品茶講究色香味形俱佳,有“龍眠山上茶,紫來橋下水”之愛。

發展

桐城小花,又稱--小花茶,簡稱龍眠茶。《桐城風物記》:“茶,凡山園皆有種者,唯……龍泉庵中茶(大關古洞崖)產於雲霧隙中,味醇色白清香,品不減於龍井。龍眠山孫氏椒園茶亦佳。”。桐城小花有小蘭花茶之稱,屬皖花椰菜茶品系。桐城小花為歷史名茶,屬綠茶類---有機綠茶,茶農線上網路直銷,物超所值。創製於明代,產於桐城市,主產區位於龍眠山。自明迄今,擁有五百餘年產制歷史。

桐城小花桐城小花

1949年後、改革開放後,引良種,改茶園,機械制,產量增,全市茶園800公頃,1998年產桐城小花18萬千克;2004年1400公頃,產30萬千克。1996年安徽農大茶專家指導,研製了龍眠春翠。成茶勻齊,澤翠鮮活,味鮮爽甘,清香持久。1986年獲安徽名茶稱號,1991年獲“七五”星火科技成果博覽會銀獎,1998年通過安徽省名茶複審,獲98國際名茶博覽會名牌推薦產品稱號,1999年獲‘99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稱號。桐城小花,一般在穀雨前開採,選一芽二、三葉,肥壯、勻整、茸毛顯露的芽葉,經攤放、殺青、理條、初烘、攤涼、復烘、剔揀等工序精製而成。每500克成品茶有芽頭8000—10000支。產品分為特級、一二三級。小花茶孕育了桐城的文章。
明大司馬孫晉魯山,隱龍眠,在椒花似雨的椒子崖,築“椒園”。愛茶,宦遊得異茶,乃高麗貢籽,植之,貢朝椒園茶,與“顧渚”“蒙頂”齊名,後擴大。《皖志述略》(417頁)載:“小蘭花茶,是桐城特產。此采採摘於清明之後,選一芽兩葉或三葉,沖泡後芽葉似蘭花,而且含有山上野蘭花清香,故名‘小蘭茶’。”清姚興泉《龍眠雜憶》:“桐城好,穀雨試新鐺,椒園異種分遼薊,石鼎連枝販霍英,活火帶雲烹”。《桐城風物記》云:“品不減龍井”。桐城民間曰“龍眠山上茶,紫來橋下水”。

茶藝

講究以茶立德,以茶陶情,以茶會友,以茶敬賓。注重環境和氣氛,以求湯清、氣清、心清,境雅、器雅、人雅。大致分以下幾道程式:

⑴靜氣,即排除雜念,靜下心來,營造一種安祥的氣氛;

⑵烹湯,即取泉水或河水燒沸,烹器一般用瓦器、錫壺,要潔淨無異味,火須旺熾無煙,文武相宜;

⑶焚香,敬茶聖陸羽

⑷滌器,洗滌茶盞,茶盞要用白瓷,潔淨無瑕,洗後用乾布擦乾;

桐城小花桐城小花

⑸燙盞,用開水燙一遍茶盞,以盪祛寒氣

⑹賞茶,察茶色,觀茶形,聞茶香;

⑺投茶,用三指在茶筒中取茶,投入盞中,每盞以3-5克為宜;

⑻洗茶,用一沸水少許浸潤茶葉,而後將頭湯倒去,使茶葉濕潤漲發;

⑼注湯,用三沸水,提壺急水下沖,水至七分,加蓋少頃;

⑽敬茶,舉案齊眉,以茶敬客,以茶會友;

⑾聞香,約三分鐘,將蓋輕輕揭開一縫,使香氣溢出,沁人心脾;

⑿觀色,綠茶以青翠為勝,觀之湯清葉綠為上品,渾黃者次之;

⒀品味,輕啜一口於齒頰間灌漱,再徐飲慢品,俟甘津潮舌,始得茶之真味。以上“茶道”既可配樂表演,亦可親身試驗,必定會從中得到樂趣,以益身心健康。

另一種含義

桐城小花現象

桐城小花,指桐城辭賦一種特殊的體式,主要創立者,是辭賦家---陳秀冬。當代詩人,詞作家,女辭賦家,辭賦文化活動家。筆寒池青蓮。被賦壇譽為“桐城賦花”,或“桐城小花”。著有《陳秀冬賦集》。其中【黛玉賦】、【刺桐賦】、【永春賦】文學價值頗高。陳秀冬,辭賦風格,繼承了桐城賦派的精髓,如同桐城茶葉一樣清香四溢。讀來,文化的歷史積澱,氤氳在桐城文化的基因里,所以學界把這種人與自然和諧的地理人文現象概括為---桐城小花現象。“桐城小花”,指“桐城賦花”才女寒池青蓮。
桐城市地處皖中,是中國文學史上國學流派--桐城賦派發祥地,歷代英傑名士群星璀璨,素稱文化之鄉。桐城境內,綿延百餘里的龍眠山,峰巒疊翠,風光旖旎。歷史勝跡,瑰麗多姿。因此,豐厚的桐城文化,也迷戀了許多美女作家投奔桐城賦派門下。因網路國學運動的興起,在潘承祥先生領導下,歷史性地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光輝的國學流派---中國桐城賦派。在桐城賦派作家群里,辭賦成就最高的是閩泉辭賦作家、詩人---陳秀東女士。

桐城小花桐城小花
桐城小花---出色地創造了中國桐城派的之後的“桐城梨花體”,又進一步形成了中國桐城詞派。如此跨越兩個文學流派的作家,在桐城文學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在當代新古典主義文學中也是極為罕見的。青蓮最為突出的文學成就是辭賦領域,她寫了一系列辭賦精品,如《刺桐賦》、《永春賦》、《關東橋賦》、《茶賦》等等。這些辭賦“美文”在國學界引起了轟動,其聲望簡直可與“國學辣美”白鹿鳴媲美矣!因此,著名辭賦家錫東刀客評價:“寒池青蓮,是當代文學女性的傑出代表,是當代的李清照。”。
其辭賦作品摘錄一段如下:“周有群山環抱,千載常青之蔭;內伏銀川玲瓏,萬世不涸之澤。夫東關古橋,不愧邑之瑰寶。"古通仙橋" ,額跡古樸勁蒼。"睡木沉基",枯期水清基現。長二十六丈,寬一丈有八。石條為墩,齒牙交錯,青磚砌脊,雕榜金桷。飛檐重疊,如翼高翅,華木彤丹,曲欄斜檻。鱗瓦參差,檐牙高啄,砌磚為路,椅列兩旁。鬼斧神匠,巧奪天工。山秀而襯以橋峻,峰環而伺以勢雄。長龍傲臥波,雙軸出靈溪。兩山排翠闥,一水帶青羅。遠而視之,古榕掩映,列虹影於中天;近而觀之,碧波萬傾,吐蜃氣於淙潺。學本三載得葺峻,通仙橋上戲官差。垂虹渾勢,斧工環伺,孤廊兀立,傲嶺雄關。環繞四原,聳立桃谷里。風雨馳騁,仙岸一脈涵!(引用自【東關橋賦】)”。
桐城小花,最經典的辭賦是寒池青蓮的【茶賦】:“自古泛今,茶道興盛;茶道精神、純雅禮和。純爲其本,雅爲其韻,禮爲其德,和爲其道。吾弱年居於鄉野,家栽茗茶已成園;每至新茶製得,故常邀朋約友,品茗論古談今;茶性寧靜、如潭秋水、潔淨高雅、除煩去膩、清心明目、提神益思。新香嫩色,淡綠微黃;煎香烹雪,雀舌蟬膏;懸壺高沖、春風拂面、每相品之,欲爲所賦。然俗事卒卒,此志無以就;今適逢返鄉,見其春色滿園,靈牙吐綠,黛葉點點;頓感舌底生津,提神益思,塵慮皆淨;一時百感,逐以賦之。山靈五嶽秀,茶稱瑞草魁;中國名茶,花色品目繁多,形色各有千秋;觀音香茗,飲之佳品;而此茗清香異於它者,能還童振拓扶人壽也;群踵而植,鍾厥而生;彌谷披崗,一望皆是;承豐壤之滋潤;受甘霖之霄降,吸天地之靈氣;孕日月之精華;從卷綠葉,枝枝相連;木蘭墮落花微似,瑤草臨波色不如。觀音初成、沈重壯結、青蒂綠腹、沫成華浮、狀如蜻首、色澤鮮潤。如有意乎敦本,故微文而妙質。味馥郁而甜鮮;形捲曲而壯結;湯色黃而清徹;茗香溢,塵煩滌。玉杯生液、金甌泛花。質潤喉而明目;雖玉液而可軼;斯味馥郁甘醇,則色鮮碧清沏;非精語所能陳之;非良言所能悉之;聞其味而忘作,品其醇而滌煩;實乃茗中之極品也。文人墨客七大雅,琴棋書畫詩酒茶。從來名士能評水,自古高僧愛鬥茶。文人嗜茶,不可無或缺也;文人於茶,乃精神之糧耳。古詩云: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佛門嗜茶、尚茶之風普及。禪茶一味, 滌淨心靈之凡。焚香引幽步,酌茗開淨筵。有詩曰:江南風致說僧家,石上清香竹里茶。 法藏名僧知更好,香菸茶暈滿袈裟。陸羽作《茶經》、曹暉作《茶銘》、文正范公對茶悅,東坡煮水功亦深。餘附庸風雅,舞文弄墨把茶賦。”。

中國茶文化

蒙頂茶產於四川蒙山。蒙山跨名山、雅安兩縣,山勢巍峨,峰巒挺秀,絕壑飛瀑,重雲積霧,景色與峨眉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