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卡姆[伊斯蘭古典音樂]

木卡姆[伊斯蘭古典音樂]
木卡姆[伊斯蘭古典音樂]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木卡姆淵源於西域土著民族文化,又深受波斯—阿拉伯音樂文化的影響。“木卡姆”,為阿拉伯語,意為規範、聚會等意,在現代維吾爾語中,“木卡姆”主要意思為“古典音樂”。木卡姆,被稱為維吾爾民族歷史和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是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組成部分;它運用音樂、文學、舞蹈、戲劇等各種語言和藝術形式表現了維吾爾族人民絢麗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

基本信息

簡介

“木卡姆”, 阿拉伯 語,意為規範、聚會等意,這裡轉意為古典音樂, 維吾爾木卡姆淵源於維吾爾民族文化,又受波斯—阿拉伯音樂文化的影響。根據傳說,葉爾羌汗國的拉希德汗與妻子阿曼尼莎汗邀集汗國各地熟悉木卡姆的民間藝人,在音樂家 卡迪爾汗·葉爾羌的主持下,對當時散失的木卡姆進行了一次系統的加工和整理,使木卡姆得以定性和發展。

十二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就是十二套古典音樂大曲,這十二套大曲分別是: 拉克且比亞特木夏維萊克恰爾尕潘吉尕烏孜哈勒艾介姆烏夏克巴雅提納瓦斯尕依拉克。維吾爾十二木卡姆的每一個木卡姆均分為大乃額曼、達斯坦和麥西熱甫三大部分;每一個部分又由四個主鏇律和若干變奏曲組成。其中每一首樂曲既是木卡姆主鏇律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又是具有和聲特色的獨立樂曲,為木卡姆伴奏的樂器有薩塔爾、彈布爾、熱瓦普、達普、都塔爾等。

十二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

每部“木卡姆”的構成

現代維吾爾語中,“木卡姆”除“古典音樂”意思外,還具有“法則”、“規範”、“曲調”等多種含義,它由十二部木卡姆組成,每一部又由大乃格曼(大曲naghma)、達斯坦(敘事詩dastan)和麥西熱甫(民間歌舞mashrap)三大部分組成,含歌、樂曲20至30首,長度2小時左右。全部演唱完十二木卡姆需20多個小時。木卡姆體裁多樣,節奏錯綜複雜,曲調極為豐富。生動的音樂形象和音樂語言,深沉緩慢的古典敘誦歌曲,熱烈歡快的民間舞蹈音樂,流暢優美的敘事組歌,在藝術成就上是無與倫比的。《十二木卡姆》,是維吾爾音樂的脊樑,是打開維吾爾族文化的金鑰匙,是中國、印度和伊斯蘭古典音樂精華的融合體。

“木卡姆”的產生

早在維吾爾族祖先從事漁獵、畜牧生活時期就產生了在曠野、山間、草地即興抒發感情的歌曲,後來經不斷融和、衍變,到公元12世紀,發展形成了“博亞萬”組曲,這就是“木卡姆”的雛形。“木卡姆” 正式納入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是與一位偉大的維吾爾族女性——阿曼尼薩(公元1533-1567年)密不可分的。1547年,酷愛音樂和詩歌的阿曼尼莎,成為以新疆莎車為首都的葉爾羌汗國的王后。她召集大量樂師和木卡姆演唱家,大規模整理“木卡姆”,使之系統化和規範化,並改掉了原“木卡姆”歌詞中難懂的阿拉伯語外來語辭彙、古維吾爾語辭彙和陳舊的宮廷詩詞,同時還創作了“依西萊提安庫孜”這一新木卡姆。從而整理出結構完整、體系嚴密、朗朗上口、易於理解的全新“木卡姆”。 19世紀,這套“木卡姆”被逐步精縮為十二部套曲,每部套曲約演奏兩個小時。這被濃縮後的“木卡姆”,定名為“十二木卡姆”,但無文字紀錄。

“木卡姆”的分布及傳承

今天,木卡姆分布地區很廣,種類繁多。 阿拉伯 波斯 土耳其 、印度以及 中亞 等地均有木卡姆,但就其種類來說,在世界上,新疆維吾爾族的木卡姆種類最多,有一系列帶有地域性特色的套曲,如《哈密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刀朗木卡姆》、《伊犁木卡姆》等。

長期以來,十二木卡姆是師徒相傳,口傳心授。這種傳承形式,在歲月風塵的蕩滌下,極易耗散。加之十二木卡姆體系太龐大,詞意太深奧,曲牌太綿長,完整死記硬背下來非常困難, 到解放前夕,十二木卡姆已瀕臨滅絕為了搶救這瀕於失傳的音樂瑰寶,1950年,文化部派出音樂家 萬桐書 劉熾 等音樂家組成“十二木卡姆整理工作組”開始了艱辛的挖掘、整理工作。音樂家們找到“十二木卡姆”的 唯一能完整演唱者、維吾爾族著名老藝人 吐爾迪阿洪老人, 用一台老式 鋼絲錄音機 錄下了十二木卡姆的全部內容用了將近6年時間,才將曲譜、歌詞整理完畢。經過整理和編輯,1960年,正式出版了《十二木卡姆》:包括古典敘誦歌曲、民間敘事組歌、舞曲、即興樂曲340餘首。

新時期,新疆繼續加大十二木卡姆的拯救力度。上世紀八十年代相繼成立了自治區木卡姆研究室、新疆木卡姆藝術團。同時出版了《十二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等書籍和光碟。1996年,新疆藝術學院成立了木卡姆表演藝術班。

溯源

源流

• 木卡姆的源流於套曲、歌曲及地方音樂

十二木卡姆的源流,從時代和地域因素上講主要有兩點,一是由古代流傳下來的傳統音樂的基礎上發展成的套曲和歌曲;二是地方音樂,即庫車、喀什、吐魯番、哈密和和田音樂以及刀郎音樂。這種時代和地域因素相互交織滲透,渾然一體,形成產生於維吾爾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民族特徵、道德觀念及其心理素質的民族調式特點。這種特點則是通過獨特的音樂形式、演奏方法以及獨特的演奏樂器加以體現的。

• 偉大的維吾爾族女性--阿曼尼薩

“木卡姆”正式納入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是與一位偉大的維吾爾族女性--阿曼尼薩(公元1533-1567年)密不可分的。1547年,酷愛音樂和詩歌的阿曼尼薩,成為以新疆莎車為首都的葉爾羌汗國的王后。

而國王阿不都・熱西提汗"是一個學問淵博、雷厲風行的可汗。他是詩人,是樂師;他熟識波斯語、突厥語詩歌,懂得希臘音樂"(毛拉・穆薩《安寧史》)。他在位的年代(1533--1570年),由他主持重新擴建了喀什噶爾皇家伊斯蘭經文學院(即汗勒克買德力斯),還將喀拉汗王朝著名大詩人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陵墓由吐曼河邊遷葬於喀什噶爾城南的皇族陵園(即阿勒屯魯克),因為舊墳受到洪水威脅。他是一個熱愛古今中外文化藝術的統治者;在治理政務之餘,他的興趣更多地偏重於文化藝術的發展,就很可以理解;而他與雖出身寒微卻同樣精於維吾爾文化藝術的阿曼尼薩結合,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阿曼尼薩出生於歌舞之鄉刀朗河畔的一個貧苦掐夫之家。自幼的耳懦目染,培養了她對音樂與詩歌文學的興趣與超人才能,以後又成長為著名的維吾爾書法家。演奏彈布爾是她的拿手戲,她用自己創作的歌詞演唱的"潘吉尕木卡姆",曾使打獵路過這裡的阿不都・熱西提汗一聽而動心。

在王后阿曼尼薩的影響和提倡下,原來就醉心於文化藝術的阿不都・熱西提汗,發令召集起散布在喀什噶爾與葉爾羌一帶有名的維吾爾樂師、歌手和詩人,在宮內全面蒐集整理流傳在民間的"木卡姆"樂章。阿曼尼薩自己親自創作了其中的"依西來提・安格孜木卡姆"成為流傳後世的《十二木卡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她是音樂家,也是詩人,她的名作《精美的詩篇》、《美德》與《心靈的思考》使她在整個汗國名聲大噪。作為一個女性藝術家,她傑出的藝術才能同樣對維吾爾文化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木卡姆套曲初步形成

在王后阿曼尼薩的這一時期,形成了第一次規範化的古典木卡姆套曲,最初分為16部;其大成者是阿曼尼薩,而她最得力的助手、著名的宮廷樂師尤素甫・卡迪爾汗在這項大型工程中的作用,則是任何人也無可替代的。

尤素甫・卡迪爾汗是葉爾羌人。據史料披露,維吾爾族的著名樂器熱瓦普就出自他的手;而改弦樂上的腸衣弦為絲弦的,也是這位傑出的音樂大師;維吾爾樂器那優美的音色與豐富的表現力,與他的功績分不開。他在音樂與文學方面高深的造詣,使他在葉爾羌汗國乃至中、兩亞地區有著驚人的威望:"有許多人不遠萬里,穿越城鎮戈壁,來自伊拉克、波斯、提比里孜、呼羅珊、花刺子模、撒馬爾罕、安集延、伊斯坦堡、克什米爾、班裡赫、設拉子等地,向他學習音樂。"(《樂師史》)在他實際組編木卡姆樂曲之前,他的詩集已在中亞各地廣泛流傳。流傳至今的木卡姆樂章中的絕大部分樂曲和歌調,都是經他整理加工而後定的。這就無怪乎他在葉爾羌汗國宮廷有著顯赫的地位。當時的阿不都・熱西提汗一有閒暇,就喜歡召來各界名人雅士,津津有味地聽他們進行關於詩歌、音樂、宗教學術方面的研討辯論;而尤素甫・卡迪爾汗就成了這位大汗形影不離的顧問和知心朋友。

時代造就了這樣一批無與倫比的人才,而集中在一起的這些人才又共同為維吾爾文化藝術的長足進展做出了卓越貢獻。由於他們的共同努力,葉爾羌汗國成為當時木卡姆藝術的一個最理想的中心。以喀什噶爾一葉爾羌為重要發源地的木卡姆樂舞,在以後不長的歲月里,就廣泛流傳到天山南北各地,又形成了融合當地特色並冠以各地名稱的木卡姆,如刀朗木卡姆、哈密木卡姆、伊犁木卡姆等等,在維吾爾音樂舞蹈史上發揮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 十二木卡姆與語言文字的形成

“十二木卡姆淵”源於維吾爾民族文化,又深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公元十世紀到十三世紀在(新疆)南疆塔里木盆地發展並形成了兩種文學,即以吐魯番為中心的北部高昌回鶻王國佛教維吾爾文學,和以喀什葛爾為中心的南部喀拉汗王朝伊斯蘭文學,產生和發展了兩種文學語言(儘管兩種文學語言的差別並不大)。公元十四--十五世紀左右,當北部吐魯番等地也接受了伊斯蘭教以後,這兩隻文學才合二為一,於是統一的近代維吾爾文學(即所謂察合台文學)誕生了。

這是一個及其重要的歷史時期,文化特別是文學語言的統一,為一切文化產品的創作和傳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文化基礎。也就是在這一時期,誕生了眾多的文學家、詩人和音樂家及文學藝術作品,《十二木卡姆》就是其中之一。

誕生

提到《十二木卡姆》的誕生,就要提到在葉爾羌汗國的王宮中一個重要人物--卡迪爾汗,他是當時中亞一帶著名的音樂家,也是王宮中的高級樂師。此公不但精通音樂,在維吾爾族及中亞、西亞的歷史、哲學、詩歌方面也具有很高的造詣。

建立於十五--十六世紀的葉爾羌汗國,是維吾爾族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其創建者 賽義德汗在推廣統一的維吾爾文化和文學方面發揮過及其重要的作用。 阿布都熱西提汗繼承王位後,更是熱衷於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和完善,其本人也是一個通曉哲學、詩歌與音樂的文化人。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他結識了具有超凡的藝術才華的鄉村女子--阿曼尼薩汗,受其詩歌與音樂才華的感染,汗王將她娶入王宮,做了妃子。《十二木卡姆》就是在王妃阿曼尼薩汗的倡導下,國王阿不都熱西提汗的主持下,宮廷樂師卡迪爾汗的實施下得以完成的。這一文化項目是建立在維吾爾族豐厚的音樂文化基礎之上,取材於維吾爾族民間的"木卡姆"及民歌資源,經過系統地加工、編輯和整理而形成的一個具有規範性和權威性的古典音樂套曲, 演奏全套曲目需要24個小時。因此,《十二木卡姆》是一部完整的系統的音樂著作。

然而,《十二木卡姆》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音樂著作,其創作的社會文化環境、內容包含的豐富資源、音樂形式上的理論與實踐以及整個創作過程,都使我們清楚地看到《十二木卡姆》是一部凝結著它的創作者們的知識、智慧和技能的音樂經典著作,是一部名副其實的宮廷古典音樂大典。它是科學與技術的結晶,是人文與歷史的產物,這才是《十二木卡姆》的內在價值和應該享有的文化地位。在文化產品中,創作者的思想歷程體現在藝術作品之中,這種豐富的人文思想意識及其形成過程才是藝術作品真正的價值所在。

變體

十二木卡姆還有一些地域性變體,其中比較有名且具一定特色的當屬 刀郎木卡姆哈密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的每一個木卡姆均分為 大乃額曼達斯坦麥西熱甫三大部分;每一個部分又有四個主鏇律和若干變奏曲組成。

“十二木卡姆”又是古典詩歌的音樂表達形式,其歌詞主要歸功於察合台汗國時期著名的詩人魯特菲、納瓦伊、諾比提、麥西熱甫、依瓦依達、富祖里等人,自從阿曼尼莎汗將納瓦伊、富祖里等詩人的許多詩詞填入木卡姆曲調,後繼的木卡姆音樂家就不斷地用納瓦伊、孜萊麗、麥西熱甫等著名詩人的珍貴詩詞來豐富"十二木卡姆":如《拉克木卡姆散序》唱的是納瓦伊的一首富有哲理性的政治抒情詩:

"愛的秘密,問那些離散兩絕望的情人;享受的技巧,問那些掌握著幸運的人。愛情不貞,就是命運對我們的注定;欺騙和背信,問那些缺乏慈愛的人。時間的辛勞使我們消瘦又蒼老;美麗的力量,問那些擁有青春的男女。孤獨的滋味,富貴有權的人不懂;窮困的苦楚,流浪者了解得最深。弱者的處境--愛侶們只有等待死亡來臨,誰能下死亡的判決,是那殘橫的暴君。被猜忌的愛侶們所感受的滋味,好人不會知道,要請教我這樣的壞人。朋友們!納瓦伊生活在愛的戈壁里,要知道他,去問那裡來的旅群。"

"十二木卡姆"中的達斯坦部分的歌詞,則是由民間敘事詩組成的,其中包括《艾里甫與賽乃木》、《賽諾拜爾》、《迪拉熱姆》、《巴巴·茹仙》等民間敘事中的代表性片斷。

榮譽

木卡姆音樂現象分布在西亞、中亞、南亞、北非19個國家和地區,新疆處於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最東端。得益於橫貫歐亞的古代陸上交通大動脈--" 絲綢之路",維吾爾木卡姆作為東、西方樂舞文化交流的結晶,記錄和印證了不同人群樂舞文化之間相互傳播、交融的歷史。因此,"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被人們讚譽為“中華瑰寶”、 “絲路明珠”。

• 1986年,木卡姆還首次走出國門,走進了英國BBC廣播節目,引發了世界對它的關注。

• 2005年,維吾爾“十二木卡姆”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2006年5月20日,十二木卡姆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成功發射升空的“嫦娥一號”搭載了31首歌曲,《十二木卡姆》選曲名列其中。

• 2012年6月7日新疆十二木卡姆交響音樂會在北京舉行。

本場交響音樂會由文化部藝術司與新疆文化廳共同主辦,由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和新疆藝術劇院民族樂團共同演奏,新疆木卡姆藝術團參與合唱。

交響樂與新疆民樂的合奏時而悠揚、時而熱情,傳神又準確的表達了新疆十二木卡姆的音樂精髓。音樂會共演出了《賽乃木》、《古樂情懷》、《雪蓮》、《且比亞特木卡姆·太孜間奏曲》、《潘吉尕木卡姆“第一達斯坦間奏曲”》、《木卡姆印象》和《烏扎勒木卡姆》等7支樂曲。每當樂聲結束,現場都會爆發長時間、熱烈的掌聲。  

• 2010年7月28日,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現場出現了罕見的一幕:所有參會的人員都為一部地方法規投了一票,使它成為全票通過的條例。

這部條例就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維吾爾木卡姆藝術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它是新疆改革開放以來,第四個一審通過的地方性法規,也是新疆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出台後的第二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方性法規,以及我國專就保護“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進行省級地方單項立法的首例。  

重要人物

鐵木爾

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鐵木爾·達瓦買提 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鐵木爾·達瓦買提

鐵木爾·達瓦買提是十分珍愛、積極扶持、大力提倡、為弘揚維吾爾木卡姆付出了巨大努力的一位當代新疆維吾爾族的國家領導人。

在新疆境內的木卡姆藝術家、學者乃至平民百姓,一提到他對維吾爾木卡姆的貢獻,無不拍手稱讚、衷心敬仰。 在新疆廣泛流傳的維吾爾木卡姆是維吾爾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維吾爾族人民心中的藝術之神,也是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伴侶。

鐵木爾·達瓦買提在他的回憶錄《生命的歷程》中寫道:“我從年輕時代就酷愛十二木卡姆,把它視作自己的生命,為此我和諸位十二木卡姆專家、學者一起,為其嘔心瀝血,辛勤耕耘。”

在鐵木爾·達瓦買提副委員長的組織領導下,中國先後召開了三次國際木卡姆學術研討會。參加會議的除了中國外,還有不少外國知名學者。這幾次會議,對中國維吾爾木卡姆傳播世界,中國學者、藝術家學習、了解、借鑑世界木卡姆獲得了良好的效益,從而也推動了中國維吾爾木卡姆的學術研究和藝術表演。

阿曼尼莎汗

阿曼尼莎汗 雕像 阿曼尼莎汗 雕像

阿曼尼莎汗,木卡姆之母   。

木卡姆是新疆喀什莎車縣眾多文化名片中含金量最高的一個,當年,當一個美麗多才的王妃和木卡姆在莎車相遇時,木卡姆就迎來了真正的春天。

在莎車,有著木卡姆早在公元4世紀就已經開始傳唱的說法。當時的葉爾羌汗國的王妃阿曼尼莎汗和木卡姆的關聯。“她作為穆斯林女性詩人,著有《精美的詩篇》這部語言極為優美、甜蜜的書。她還是一位書法家。在音樂方面她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除《精美的詩篇》外,她還著有《美麗的情操》,以及對婦女進行訓誡的美學作品。她還寫了一部關於詩歌、音樂、書法的書,名叫《心靈的協商》。這些著作都是第一流的。”這樣優美的介紹,使筆者無法停止對這位充滿傳奇色彩的穆斯林女性的追尋。

距莎車縣城50公里的喀爾蘇鄉夏布魯克村,是阿曼尼莎汗的出生地。

葉爾羌汗國的第二代汗王拉失德,是一位談吐儒雅、多才多藝的詩人、音樂家和書法家。夏布魯克的村民們一直津津樂道於這樣一個傳說:有一次,拉失德汗沿著葉爾羌河去塔克拉瑪乾打獵,來到這個普通的村子時,突然聽見一陣優美的彈撥爾聲音。拉失德汗循著美妙的樂聲來到一戶打柴人家,才知道是樵夫的女兒阿曼尼莎正在彈奏。談吐優雅的拉失德汗也吸引了那個姑娘,她拿出了幾首自己寫的詩向拉失德汗請教。如果說彈撥爾吸引的是拉失德汗的腳步,那么,這些優美的詩句和書法吸引的則是他的心靈。他對如此偏僻而貧窮的村子能有如此有才氣的女子而感到懷疑,便提出讓姑娘當場寫詩。很快,少女寫下了這樣的詩句:“真主啊,你的奴僕在懷疑地看我;今晚這屋裡長出了刺,在逼著我!”於是,汗王不再僅僅被姑娘的美麗、淳樸和音樂天賦所吸引,她的詩歌才華更是讓汗王當即做出了決定:帶小他23歲的阿曼尼莎入宮。

阿曼尼莎進宮後,拉失德汗將葉爾羌汗國疆域內知名的樂師、詩人、歌手召集入宮,阿曼尼莎汗和宮廷首席樂師柯迪爾帶領他們收集整理民間流傳的木卡姆諸曲,首次形成規範化的木卡姆古典套曲,共16部,後來又演變成十二木卡姆,這就是十二木卡姆的源頭,阿曼尼莎汗是名副其實的十二木卡姆之母。  

多元文化

現狀與發展

由於《十二木卡姆》的特殊的文化內涵和演奏技巧,造成它很難在民間廣泛流傳,估計在當時的汗國可能也採取過禁止《十二木卡姆》流傳民間的措施。後來由於汗國的崩潰,藝人流散到民間,《十二木卡姆》音樂也隨之流入民間。儘管費勁周折,《十二木卡姆》畢竟得以存活。

在今天的商業社會,《十二木卡姆》的特殊性仍然制約著他的發展和傳播,就是說,它很難自給自足,發展壯大。至今,新疆的木卡姆藝術團體仍然靠政府撥款維持生計,演員的各種條件和待遇也就可想而知。前一個時期,有人曾幻想,《十二木卡姆》也能像流行音樂一樣,廣泛流傳,創造效益,所以人為地改變了《十二木卡姆》的樂曲節奏和配器方法,並美其名曰"木卡姆迪斯科","木卡姆輕音樂",結果並沒有取得擬想的局面。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沒有從本質上認識到《十二木卡姆》的特殊性因素。

所謂音樂的特殊性可以包括幾個方面:特殊的音樂體裁和文化背景,特殊的音樂結構和演奏方法,特殊的樂器及演奏團體,特殊的客群及演出場所。只有掌握了這些特殊性,我們才有可能找到《十二木卡姆》自己的特殊空間。

同時,由於《十二木卡姆》的內容大多採用了當時十幾位詩人的詩歌體裁,又是用中世紀維吾爾族語言風格而創作,所以可介入性不強,但僅憑這一點就可以構成很強的吸引力。求知是每個人的欲望,只是群體差異造成人們追求的方向不同而已。如果可以找到對古典文學感興趣的群體,那么《十二木卡姆》是絕對有市場的。在這一過程中,闡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有利於為聽眾提供介入點,幫《十二木卡姆》不但是一個藝術瑰寶,同時也是一個商業瑰寶,但是,這取決於當代《十二木卡姆》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歷史和文學作品;並為商家提供商機。

新疆木卡姆研究專家周吉教授為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的研究和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

瑰寶

新疆地處亞歐大陸中心,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中樞,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新疆多元文化交織,成為一個多種文化並存發展的地區。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50多年來,新疆各級黨委和政府堅持保護和弘揚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取得了較大成果。

木卡姆,被稱為維吾爾民族歷史和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長期以來,十二木卡姆一直是在師徒間口傳心授,加之體系龐大、詞意深奧、曲牌綿長,完整地背下來非常困難,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已瀕臨滅絕。當時整個新疆只有英吉沙縣烏恰鄉70多歲的藝人吐爾迪能完整地唱完十二木卡姆。

為了搶救瀕於失傳的音樂瑰寶,1950年,文化部派出音樂家組成“十二木卡姆整理工作組”。音樂家們找到吐爾迪老人,用老式錄音機錄下了十二木卡姆的全部內容,花了近6年時間才將曲譜、歌詞整理完畢。1960年,《十二木卡姆樂譜總集》出版,這是歷史上以曲譜形式將十二木卡姆記錄下來的第一個版本。由此,拉開了十二木卡姆從口頭傳承到文本傳承的序幕。上世紀80年代,新疆相繼成立了自治區木卡姆研究室、新疆木卡姆藝術團。

2005年11月,“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木卡姆保護,只是新疆保護傳承民族文化的一個側面。被譽為維吾爾古典百科知識的《福樂智慧》、柯爾克孜族史詩《瑪納斯》、蒙古族史詩《江格爾》等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整理、出版和研究,為新疆民族文化贏得了世界性聲譽。在柯爾克孜族民間流傳上千年的《瑪納斯》,至今已收集了近80位老藝人的唱本資料約100萬行;投入巨資出版了演藝大師居素甫·瑪瑪依唱本8部23萬多行的《瑪納斯》柯爾克孜文版18卷。在新疆地區收集到的三大史詩《瑪納斯》、《江格爾》、《格斯爾》的民間口傳文本,更是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編纂工作的重大成果之一。

更令人欣慰的是,新疆已建立起自治區、地(州、市)、縣(區、市)、傳承單位和傳承人四級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網路,全疆擁有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機構72個,每年投入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經費近2000萬元,使“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哈薩克六十二闊恩爾”、“柯爾克孜族庫姆孜藝術”、“塔吉克族鷹舞”等一大批民族傳統文化瑰寶得到有效保護。

新疆剛剛結束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非遺”普查,全疆共有3000多項非遺資源項目,95%為少數民族項目。這無疑表明:新疆各民族文化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期。

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也是為了打造今天的文化精品。新疆的文化藝術事業正以令人欣喜的姿態邁上新高度。

深厚積澱

從地域上看,木卡姆音樂現象在中亞、南亞、西亞、北非的19個國家和地區都有分布,與古代“綠洲絲綢之路”的軌跡大致相符。千百年來,這條灑滿商旅背影和清脆駝鈴的文化走廊在貫通東西貿易的同時,也將無數個散布於戈壁和沙漠的生命之島——綠洲聯通起來,成為不同民族、地域人們相互溝通、交流的重要紐帶。生長於各個綠洲的木卡姆藝術,正是憑藉這條紐帶獲得傳播、發展,同時經過歷代城邦官邸、寺院與市井鄉村間從俗到雅、又從雅到俗的反覆提升,最終形成具有“高文化”特徵的世界性藝術樣式。

其實,早在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成功“申遺”之前,已經有四個國家的三項木卡姆被列入聯合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那么,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與其他國家的木卡姆相比,自身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體現在哪裡?要解答這個問題,必須把目光投向與維吾爾木卡姆存在千絲萬縷聯繫的漢族音樂。《漢書·西域傳》記載,漢解憂公主與烏孫王之女第史,曾回長安學習古琴並帶回許多中原樂器和樂工。後第史與龜茲王絳賓成婚,多次入漢朝賀,又從長安帶回大量樂工、樂器,甚至龜茲人的宮殿、禮儀也都依從漢族傳統。古代龜茲樂是新疆維吾爾木卡姆的重要源頭,可見從漢代起,漢族音樂文化的基因就已存留在後世木卡姆之中。時至今日,十二木卡姆每套的第一部分,依然被稱為“穹乃額曼”(“大曲”之意),折射出與漢唐大曲間的某種聯繫。古代西域音樂的東傳,也賦予新疆維吾爾木卡姆厚重的文化價值。音樂史家黃翔鵬先生曾考訂宋代詞牌《瑞鷓鴣》來自唐代開寶年間大曲《舞春風》的摘編,指出其保存著維吾爾音樂特色,而《舞春風》就是當時傳入內地的龜茲大曲。周吉先生進一步將《瑞鷓鴣》與維吾爾族古典音樂中的“納瓦調式”相比較而發現,前者恰恰是納瓦調式省略了半音、變化音和中立音之後的“簡化形式”。類似事例還有很多,各種原因恐怕不能簡單歸結為文化的偶然和巧合。雖然公元9世紀後的維吾爾人西遷、伊斯蘭教東傳、蒙古人入主等一系列歷史變遷,使今天的新疆地區在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發生重大變革,木卡姆的歌詞、曲調、樂器乃至樂曲名稱等,也出現一定程度的突厥化、伊斯蘭化傾向,但其音樂並未與古代西域和漢族的音樂形成斷層。正是中華音樂文明幾千年的深厚積澱,賦予新疆維吾爾木卡姆無與倫比的歷史文化價值。

音樂特徵

從音樂本體方面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音樂在調式、音律、節拍、節奏及樂器組合等方面,都呈現出與現存漢族傳統音樂不同的特徵。在十二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中,普遍存在以游移形態出現的四分中立音律;在貫穿木卡姆始終的曲調模式中,又蘊含著以d o 、re 、m i、fa、so l、la、si等為結束音的多種調式類型,甚至音階的同一音位也存在兩個以上不同的音級。這些獨特表現造就了木卡姆充滿西域風情的迷人魅力和藝術價值,也使其成為完善中國音樂本體特徵的重要一環。

維吾爾木卡姆的節拍、節奏組合亦頗具特色。據周吉等學者研究,常規節拍、複合節拍、混合節拍,以及每小節增加半拍或四分之一拍而形成的“增盈節拍”和複合節拍中“三拍二連音”、“三拍四連音”的節奏型及其變體,在維吾爾木卡姆中大量存在。它們的多樣組合打破了常規節奏、節拍單一整齊的模式,形成靈活多變、充滿激情與張力的律動,使木卡姆音樂豐富多彩、變化萬千。維吾爾木卡姆的伴奏樂器多樣,有吹奏樂器 乃依 巴拉曼 蘇乃依 ,拉弦樂器 薩塔爾 艾捷克 ,彈撥樂器 彈布爾 都塔爾 熱瓦普 卡龍 ,擊弦樂器 (揚琴),打擊樂器 達普 納格拉 、薩巴依等十餘種。許多樂器殘留著中原、南亞及阿拉伯音樂文化的烙印。它們編織出的奇妙音響,成為塑造維吾爾木卡姆藝術風格不可或缺的要素。

分布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主要包括十二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等,擁有廣泛的地域分布。作為維吾爾木卡姆主體和代表的十二木卡姆,主要流傳在新疆南部的喀什、和田、阿克蘇地區和新疆北部的伊犁地區;吐魯番木卡姆流傳在新疆東部的吐魯番市和鄯善、託克遜兩縣;哈密木卡姆流傳於新疆東部的哈密市和伊吾縣;刀郎木卡姆主要流傳於喀什地區的莎車縣、麥蓋提縣、巴楚縣和阿克蘇地區的阿瓦提縣。

維吾爾木卡姆的結構十分龐大。以十二木卡姆為例,每套含樂曲20至30首,包括瓊乃額曼、達斯坦和麥西熱甫三部分,全部演唱需20多個小時。木卡姆的演唱方式既有合唱又有齊唱、獨唱,歌詞格律與押韻方式複雜多樣,內容包括民間歌謠、歷代文人詩作、長篇敘事詩和警句格言等,是維吾爾人思想情感的代言和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古往今來,木卡姆已滲透於維吾爾人的血液之中,承載著飽嘗生存艱辛的維吾爾人的激情與歡樂、痛苦與憂傷。維吾爾人能走路就會跳舞,能說話就會唱歌,他們用音樂和舞蹈詮釋著生命的真諦,堅韌樂觀地與惡劣的自然和多舛的命運抗爭。所有這一切,成就了維吾爾木卡姆不可替代的社會文化價值。現代都市人,似乎很難體味木卡姆中維吾爾人對生命和世界的獨特感悟——是對甜蜜愛情和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對生命的崇高禮讚和熱烈擁抱?還是對人在旅途如白駒過隙的無限感嘆和悲劇情懷?“知我者為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當人們跋涉在茫茫戈壁中,望見天邊小小村落升起的裊裊炊煙,聽到遠處飄來悠揚而略帶沙啞的薩它爾琴聲和如泣如訴的淺吟低唱時,內心該有怎樣的慰藉與感動!木卡姆是與維吾爾人相伴一生的偉大藝術,是生存於戈壁綠洲中的維吾爾人歡樂與憂傷的交響、生命與靈魂的歌唱!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時間:2006年

類別:古典音樂

地區:新疆

編號:Ⅱ-70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是一種集歌、舞、樂於一體的大型 古典音樂綜合藝術形式,是流傳於新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的"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總稱,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東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在烏魯木齊等大、中、小城鎮也廣為流傳。特別是"十二木卡姆",它是維吾爾木卡姆的主要代表,廣泛流傳於新疆的南疆地區和北疆的伊犁地區。

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肇始於民間文化,發展於各綠洲城邦國宮廷及都府官邸,經過整合發展,形成了多樣性、綜合性、完整性、即興性、大眾性的藝術風格,並成為維吾爾族的傑出表現形式。木卡姆是維吾爾族優秀的古典音樂,即大型古典音樂套曲的稱謂。它是維吾爾人民創作出來的一部巨大的音樂財富,素有"東方音樂明珠"之譽稱。

在現代維吾爾語中,"木卡姆"除"古典音樂"意思外,還具有"法則"、"規範"、"曲調"等多種含義,它由十二部木卡姆組成,每一部又由大乃格曼(大曲naqma)、達斯坦(敘事詩dastan)和麥西熱甫(民間歌舞maxrap)三大部分組成。

十二木卡姆音樂歷史非常悠久,它繼承和發揚了古代西域音樂中的《龜茲樂》、《疏勒樂》、《高昌樂》、《伊州樂》、《于田樂》等音樂傳統,以漢唐時期已形成了完備的藝術形式,對中國音樂的發展產生過積極的影響。公元十六世紀,由葉爾羌汗國的阿曼尼薩汗王后組織音樂家們,將民間流傳的十二木卡姆音樂進行了系統的規範,使木卡姆音樂更加完整地保留下來。

現存在木卡姆音樂有多種不同風格的類型,其中有喀什木卡姆、多郎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伊犁木卡姆等。其中的喀什木卡姆形式最完備,更具代表,而且在天山南北廣為流傳。喀什木卡姆共有十二套,因此人們習慣稱之為十二木卡姆。

哈密木卡姆

哈密木卡姆是維吾爾木卡姆的重要組成部分。哈密木卡姆是在古代伊州樂的基礎上萌芽、生根,並吸收其他民族優秀音樂成分而更加豐富和完善。有學者認為哈密木卡姆是伊州樂的活化石,這個觀點是有道理的。

公元13世紀,突厥音樂家蘇菲丁?艾爾瑪威提出採用“木卡姆”(意即大曲)作為音樂術語後,維吾爾族逐漸放棄了原來通稱的“龜茲樂”、“疏勒樂”、“高昌樂”等名稱。由於伊斯蘭教傳入哈密最晚,直到15世紀哈密維吾爾族才用“木卡姆”這個術語替代“伊州樂”,形成了“哈密木卡姆”。

哈密木卡姆與維吾爾木卡姆(主要指喀什木卡姆),不論在音樂結構上、唱腔上,還是在歌詞等方面,均有較大的區別。哈密木卡姆在曲調上,民間音樂成分較多,而喀什木卡姆雖然吸收了當地的民間音樂,但改編、創作的成分較多。

古代哈密木卡姆由12樂章、19分章、244首歌曲組成。每套木卡姆即每個樂章,由散板序曲和歌曲兩部分組成。開始是一首較長的散板序曲,由哈密艾吉克伴奏,一人領唱。接著由若干首歌曲組成,中間沒有間奏曲。這是一種民歌套曲,它與一般聯唱的不同之處在於前面多一首散板序唱,演唱形式很自由,樂曲可多可少,表演人數也不固定,演唱者可隨意填詞、作詞,曲目可自由選定。演奏樂器原僅哈密艾吉克、哈密熱瓦甫和達甫鼓,後來增加了揚琴、彈布爾、都塔爾等。哈密木卡姆後來經過民間藝人不斷整理和充實,按照每年12個月的習俗,綜合成十二套,定名為“哈密十二木卡姆”。

哈密木卡姆(以《哈密木卡姆》一書為依據,哈密地區文化處編,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與維吾爾木卡姆比較(以《十二木卡姆》一書為依據,人民音樂出版社1960年版)有很大的區別。

(一)哈密木卡姆結構上的特色

維吾爾木卡姆是在疏勒樂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大型套曲,它繼承和發展了疏勒樂中的歌曲、舞蹈和解曲的音樂形式(解曲常用於多段歌曲的結束部分,採用快速曲調形成獨立的尾聲),維吾爾木卡姆共有12樂章(即12套),每個樂章(套)由瓊拉克曼、達斯坦和麥西來甫三部組成。瓊拉克曼意為大曲,起板為自由節奏,音樂風格典雅、深沉。達斯坦意為敘事組曲,音樂抒情流暢,多為詠嘆性。麥西來甫是一種載歌載舞的形式。

哈密木卡姆在結構上分為序曲(散板)、敘事性歌曲和歌舞三大部分組成,它不象維吾爾木卡姆那樣有較完善的間奏曲和器樂曲。哈密木卡姆每套的名稱除一部分與維吾爾木卡姆相同外,大部分用哈密方言來稱謂的。

(二)哈密木卡姆歌詞的特色

哈密木卡姆唱詞都來源於哈密維吾爾族民間歌謠,這些歌謠、思想感情深厚,密切社會生活,民眾性強,形式多樣,容易上口。哈密維吾爾族民間歌謠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的,它反映了歷史上苦難的哈密維吾爾族人民流離失所、悲憤憂傷的生動情景,以及大無畏的反抗精神。哈密木卡姆唱詞中“亞力”(意為情人)比比皆是,這不能簡單的認為是描寫愛情的詞語,除在某些詞中當作襯詞、語氣詞運用外,哈密維吾爾族勞動人民在舊社會過著淒涼的生活,祖祖輩輩受著九代回王的殘酷剝削、壓迫,他們用歌謠形式,隱喻的手法,將心中思念祖國、家鄉、親人以及對平等自由的渴望,用“情人”來代替,唱出心中的期盼。哈密木卡姆不是某個時代的產物,也不是某個人的創作,而是哈密廣大維吾爾族勞動人民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逐漸整理、吸收、充實、完善的過程中形成的產物。

哈密綠洲,地處新疆東部,與中原大地相接。居住在這片綠洲的各族人民千百年來和睦相處,相互幫助,相互學習,在語言方面表現的更為突出,哈密木卡姆歌調中直接吸收漢語辭彙,有的甚至整段的使用漢語唱詞。

哈密木卡姆唱詞中還保存大量哈密維吾爾族的方言、土語、回鶻語和突厥語,也有部分阿拉伯語、波斯語以及漢語。但與南疆維吾爾各木卡姆相比,哈密木卡姆語詞中伊斯蘭教中阿拉伯——波斯語辭彙用的相對很少,保留著古老的哈密維吾爾語相對較多。

(三)哈密木卡姆曲調的地方特色

哈密木卡姆的音樂結構、曲調、節奏以及演奏樂器、演唱形式,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

哈密木卡姆是由古代“伊州大曲”發展而來的,“伊州樂”是當時西域最主要的樂曲之一。早在公元421年西涼政權被推翻後,唐契、李寶來到伊吾(哈密)學習歌舞、音樂達21年之久。公元441年,李寶奉調敦煌任太守,帶走10部音樂、3部舞蹈、11件樂器,以及30餘名伊吾藝人,這中間最著名的是伊州樂,在敦煌最為流行,後來伊州樂傳至長安,成為唐朝的宮廷樂曲,並廣傳長安市井。

原來伊州樂的曲調主要突出了高昂、粗獷、豪放的音樂型,後來隨著歷史的變遷、朝代的更迭,當時中國帝王派往伊州駐守、屯墾的漢族軍隊,因為遠離故土,想念家鄉,其情緒融進了伊州樂曲,使伊州樂曲由單純的豪放粗獷的曲調,揉進了悲切、傷感的鏇律。在回王統治哈密的漫長歲月里,哈密維吾爾族人民在回王的殘酷壓迫下過著悲慘的日子,他們在演唱哈密木卡姆和民歌時,既有豪放、激昂的曲調,也有悲傷、淒涼的詠嘆。他們在“苦中作樂”,在每次演唱到激昂的時候,歌聲、手鼓聲響徹雲霄,動人心弦。

哈密木卡姆,共有12樂章(套)、24分章(現存19分章(套))、258首歌曲,每一木卡姆樂章,分為序曲(散板)、歌曲、歌舞曲三部分。在演唱每一木卡姆序曲即“開篇”時,樂師用哈密艾吉克以散板奏出引子,領唱者唱出一兩段歌詞後,接著其他樂器和達甫鼓開始有節奏地演奏,演唱第一分章歌曲(一般為7/8、5/8或4/4、2/4等節奏型鏇律出現)後,眾人齊唱,速度由慢速逐漸到中速,再到較快速度,待演唱到2/4或4/4節奏型的歌曲時,參加者便翩翩起舞。每一分章包括10—18首歌曲之間,每首歌曲有四五段,有的有七八段。每段歌詞一般有4句,每句有7個音節,10個音節的極少。

哈密木卡姆每個樂章都有本地的方言、土語稱謂,每首歌曲又都有各自的曲調和名稱,樂章名稱和曲調名稱都與其內容相吻合的,這是與其他地區木卡姆極不相同的,也是哈密木卡姆的一大地方特色。

哈密木卡姆每首曲調都有唱詞,就連每一分章出現的歡快的麥西來甫和賽乃姆等套曲也是有歌詞的,所以說哈密木卡姆從頭到尾都是有唱詞的,中間決不會有像喀什木卡姆那樣出現的間奏曲或器樂曲。這又是哈密木卡姆的另一地方特色。

(四)伊吾木卡姆的產生及其特色

在哈密東天山以北的伊吾縣,在廣大維吾爾民眾中流行著另外一部木卡姆,即伊吾木卡姆。它是哈密木卡姆的重要組成部分。說到伊吾木卡姆的形成,這裡還有個真實感人的故事呢。

大約在l 9世紀末20世紀初,有一年哈密回王進京朝覲。那個時代,哈密人進一趟京城,往返一般都要一年左右的時間。回王走後,王后寂寞無聊,整天悶悶不樂,茶不思飯不想的。底下人一看王后這個樣子,害怕回王回來後受責,就出點子勸王后:“何不叫藝人來給彈唱歌曲呢?”王后便差人叫民間藝人庫爾班烏斯達來王府彈唱。誰知這個庫爾班烏斯達是個大匠人,身懷絕技,拉、跳、彈、唱,樣樣都會,尤其能演唱整部的哈密木卡姆,歌聲優雅,演技嫻熟,情節感人,一下子把王后看得入了迷,精神陡感倍增,哪裡還能捨得庫爾班烏斯達離開王府呢?就這樣庫爾班烏斯達被留在王府,王后也過得十分逍遙自在,歡心愉悅。回王朝覲回來後,王后越加艷麗誘人,回王十分奇怪地詢問王后:“我走了這么長時間你是怎樣過的?”王后如實地稟報了民間藝人陪伴的經過以及給她帶來的歡愉。回王聽後吃了“醋”,起了疑心,自己屬下的農奴竟敢在王府里胡作非為,這還得了?一氣之下,將庫爾班烏斯達發配到了淖毛湖。那時候還沒有伊吾縣這個建制,淖毛湖既是哈密回王屬地,又是哈密回王“犯人”的流放所,庫爾班烏斯達從此成了回王的階下囚。庫爾班烏斯達在淖毛湖雖然過著非人的生活,但他卻沒有停止歌唱,在那暗無天日的日子裡,他以歌為伴,以歌為樂,將他的悲憤、憂傷、憧憬與希望,都用歌聲表達了出來。幾十年過去了,他所演唱的木卡姆,形成了獨特的風格。不僅發展了哈密木卡姆的粗獷、豪邁的曲調,還揉進了悲憤、憂傷的唱腔,唱詞的語氣也增強了,形成了與哈密木卡姆不同的特色。後來經過幾代人的傳唱、增減與充實,形成了另外一套大曲——伊吾木卡姆。

伊吾木卡姆與哈密木卡姆在曲調上有不同:首先在每套木卡姆演唱初,節奏較為緩慢、深沉,其後的每首歌曲演唱時的速度也是慢於哈密木卡姆;其次,因為居住在伊吾淖毛湖、下馬崖的維吾爾族民眾的祖先大部分是南疆各地的移民,他們既在那裡繁衍生息,開荒種田,牧放牲畜,同時也將南疆的民間藝術帶到了那裡,使南疆民歌唱腔風格巧妙地與本地民歌唱腔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本地特有的民間音樂,極大地充實和豐富了伊吾木卡姆的唱腔和內容。

伊吾木卡姆共有12樂章、142首歌曲,樂章之間、歌曲之間沒有間奏曲,也沒有完整的器樂曲,是一部大型的民歌聯唱大曲。伴奏樂器,只有一把“哈密艾吉克(琴桿上有5—7根不等的鋼絲弦,是共鳴弦,起到了琴聲的宏亮和音色甜美的效果)和幾面達甫鼓。

伊吾木卡姆在演唱風格上是獨特的,除一人操哈密艾捷克外,全是婦女演唱。她們每人手持達甫鼓,多者5—6人,少者3—4人,邊唱邊打手鼓,配合十分密切,從一首歌曲轉換另一首歌曲,從一種節奏轉換另一種節奏的歌曲;是那樣的熟練、融洽、豐富,這是伊吾木卡姆在演唱風格上與全疆所有木卡姆的演唱風格上所根本不同的。這種由維吾爾族婦女演唱木卡姆,是伊斯蘭教的宗教戒律十分淡薄的集中表現。

申遺

通過對60位老藝人的採訪,參與申遺的工作人員錄製了長達2200分鐘的錄像、18小時的錄音,蒐集了幾百幅圖片資料,最終完成了申報所需要的10分鐘電視短片及不短於兩小時的資料片和圖片資料。 2006年11月25日,木卡姆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的第三批“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評選中以全票通過了申報。  

伊朗—波斯木卡姆

主條目:伊朗音樂

伊朗木卡姆 伊朗木卡姆

伊朗古典音樂使用12個調式,即12種“達斯特加赫”,其中舒爾、馬胡爾、胡馬雍、塞加赫、查哈爾加赫、納瓦、拉斯特一潘吉加赫為正格調式,而達什提、阿布阿塔、巴亞特一托爾克、阿夫沙里和伊斯法罕則是副格調式,它們是由正格調式派生出來的,被稱為“阿瓦茲”。伊朗人認為這些調式各自表現不同的情緒。如納瓦調式表現平安,胡馬雍調式表現幸福,塞加赫調式則表現痛苦和悲傷。

伊朗木卡姆 伊朗木卡姆

作為表演形式和音樂體裁的“達斯特加赫”也有12套。“達斯特加赫”的表演有很強的即興性,演奏一套“達斯特加赫”通常需要30一45分鐘,也可長達一小時,還可簡化到10分鐘。無論長短,每套“達斯特加赫”必須包括四個部分,以散板序奏“達拉馬德”開始,接下來依次為“阿斯勒阿瓦茲”、“塔斯尼夫”,最後在“蘭格”中結束。每套“達斯特加赫”的首尾使用同一調式,這一調式名也就成為這套樂曲的標題,如“納瓦達斯特加赫”、“舒爾達斯特加赫”等。各個部分之間的聯結部由各種程式化的曲調“古謝”構成,“古謝”可以使用其他調式。如在“舒爾達斯特加赫”中,在演奏“古謝”時可以把fa變為升fa,這樣就會引起調式色彩的變異。“古謝”可長可短,有時用地區命名,如“熱布爾古謝”、“拉萬迪古謝”;有時用人名命名,如“胡馬雍古謝”、“曼伊古謝”。在12套“達斯特加赫”中所用的所有“古謝”統稱“拉迪夫”。學會演奏“古謝”需要很高的技巧和創新的精神。伊朗的傳統唱法較為特殊,演唱中常用一種稱為“塔赫里爾”的真假聲交替唱法。伊朗的傳統樂器品種紛繁,有彈撥樂器塔爾(六弦琉特)、塞塔爾(四弦琉特)、桑圖爾(揚琴)、和卡儂(近似維吾爾族樂器卡龍);拉弦樂器有卡曼賈(與維吾爾族樂器艾捷克類似);吹奏樂器有嗩吶、稱為“納伊”的簫;打擊樂器有達夫、冬巴克鼓等。自由節奏是伊朗器樂曲演奏中的特點。

伊拉克木卡姆

主條目:伊拉克木卡姆、伊拉克音樂

概述

伊拉克木卡姆 伊拉克木卡姆

伊拉克古老的木卡姆在結構和配器方面和伊朗、亞塞拜然、烏茲別克斯坦的傳統音樂形式有著親緣關係。伊拉克木卡姆是眾多音樂種類和鏇律模式的組合,包括即興唱段。這種即興演唱有時要求正規伴奏,最後唱段與音樂融為一體,組成一種和諧而又複雜的集成曲。主歌手熟練的即興才能,使他與伴奏樂隊之間產生複雜的互動和呼應。樂隊的主要配器包括一種用鐵錘敲擊的洋琴,一隻四弦琴,一隻低音手鼓,有時是銅鼓或陶鼓,一隻小手鼓。木卡姆的表演場合一般是在私人聚會上,或是在咖啡屋或劇院裡。

木卡姆的曲目來源於阿拉伯古典或通俗詩歌,它獨特的聲樂和器樂的音色,使它成為該國最受音樂家、學者、文學與音樂研究人員,以及眾多伊拉克人民喜愛的音樂形式。曲目豐富、表演形式獨特的木卡姆是伊拉克人集體的音樂和文學遺產。因此,雖然該地區的諸多阿拉伯音樂或是銷聲匿跡或是深受西方影響,伊拉克的木卡姆音樂仍舊保存完好,尤其是其華麗的聲樂技巧和即興演奏的特點。它在伊拉克國內外繼續受到觀眾的熱愛,大量現場演出以及唱片的發行都證明了它的成功。

調式

伊拉克木卡姆 伊拉克木卡姆

木卡姆綜合了聲樂和器樂。是伊拉克傳統音樂的代表,也是阿拉伯各國木卡姆中最有影響的一種。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木卡姆一樣,調式是伊拉克木卡姆的核心。伊拉克傳統音樂的調式和其他阿拉伯國家不同,主要有“納瓦”、“拉斯特”、“巴亞特”、“伊卜拉辛”、“拉希德”、“哈拉維”、“穆哈里夫”、“邁代米”等,不同的調式適於表達不同的情緒。如“納瓦”主要用於描繪美好的回憶,純潔的愛情和青春的寶貴;“拉斯特”和“巴亞特”用於讚美人的智慧和尊嚴;“伊卜拉辛”表現英雄氣概;“拉希德”和“哈拉維”表現歡樂的情緒;“穆哈里夫”和“邁代米”則長於表現悲傷、失望並用來訴說離別之苦。

瀕臨消失

由於當今那種繁雜誇張的舞台設計以及配器的發展趨勢,使得木卡姆這種傳統音樂也正面臨著喪失其部分原有特色的危險。比如,在今天阿拉伯的許多大型主流樂隊中小提琴部分、大提琴以及低音提琴的聲音編配過強,幾乎喪失了過去那種細緻精巧的音色,因而改變了過去樂隊的那種透明的質體以及細膩的襯腔式奏法。

非物質文化遺產

木卡姆是古典音樂的重要組成部份之一。 “木卡姆”,也稱“馬卡姆”、“瑪卡瑪”,都是阿拉伯文的不同音譯,是伊斯蘭音樂中的一個特有名稱,有“曲”、“調”、“古典音樂”等含意。木卡姆作為伊斯蘭諸民族的一種音樂形式,歷史淵源流長,背景廣闊而深遠。木卡姆分布地區廣,種類多。阿拉伯、波斯、土耳其、印度以及中亞等地區均有木卡姆。關於木卡姆的創製人及起源地說法不一。木卡姆屬於組曲類,是一種包含聲樂與器樂所組合的大型樂曲。其題材多為愛情故事、英雄事跡或純粹抒情等。歌曲的來源則包括了古代流傳下來的傳統音樂組成的套曲和地方音樂。在某些地區甚至加入了舞蹈,而成為複合式的藝術型態。

在各國木卡姆中,伊拉克木卡姆(Iraqi Maqam)是很著名的。阿拉伯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的許多篇幅,描繪了伊拉克古典音樂的美妙優雅。由伊拉克廣泛流傳的樂器“santur”(揚琴)、“jawza”(弓弦樂器)以及“dumbak”(帶長頸的小鼓)等組成的“巴格達樂隊”,經常在伊拉克北方的摩蘇爾、基爾庫克等地的音樂會、茶室及私人家庭里,與男女歌手或合唱隊共同演出伊拉克木卡姆套曲,濃重的中東韻調,顯示了木卡姆獨特的感人魅力。 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伊拉克木卡姆列為 “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之一。

土耳其木卡姆

主條目:土耳其音樂

土耳其古典音樂包括宮廷藝術音樂、蘇菲宗教音樂。塞爾柱和奧斯曼帝國的宮廷藝術音樂,採用阿拉伯-波斯風格;同時,其理論家和作曲家,亦對土耳其音樂藝術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土耳其古典音樂的調式體系雖然是建立在阿拉伯-波斯的基礎上,但它發展得更為精細。土耳其的音程計算以“庫瑪”為基本單位,每個庫瑪為22~23音分,常用的音程有5種,分別包含4、5、8、9、12個庫瑪。4個庫瑪為小半音;5個庫瑪為大半音;8個庫瑪為小全音;9個庫瑪為大全音;12個庫瑪接近增二度。土耳其音樂的調式稱作“木卡姆”,其種類繁多,部分來自波斯-阿拉伯

土耳其木卡姆 土耳其木卡姆

,部分為土耳其人所創造。最基本的木卡姆有13種,其名稱、音階排列及所含的庫瑪如下:註:上述譜例中加有若干特殊記號用以表示土耳其音樂中的微音程。為升高1個庫瑪,#為升高4個庫瑪,為升高5個庫瑪;為降低1個庫瑪,為降低4個庫瑪,為降低5個庫瑪。上述13種木卡姆中的前7種,大體相當於自然七聲音階調式。查爾加赫(主音為C,屬音為G)和拉斯特(主音為G,屬音為D)與do調式相似;胡塞尼(主音為A,屬音為E)和納瓦(主音為A,屬音為D)相當於re調式;庫爾迪(主音為A,屬音為D)為mi調式;普塞利克(主音為A,屬音為E)和烏夏克(主音為A,屬音為D)類似la調式。其餘的 6種木卡姆希賈茲、胡瑪雲、烏扎爾、曾庫萊、卡爾吉阿爾及蘇茲納克,分別包含一個或兩個增二度音程。 土耳其音樂的節奏,主要以鼓來體現,同阿拉伯音樂一樣,也是根據鼓不同時值的低音“迪姆”和高音“泰克”鼓點作各種組合來形成繁多的節奏型的。這種節奏型的周期性反覆叫做“烏蘇爾”。其中包括各種拍子,還有由48拍和88拍為一個周期的。音樂家在進行創作時,根據樂曲特性,選定一種烏蘇爾通曲使用。但技藝高超的演奏家,對它卻常加以變奏。

土耳其木卡姆 土耳其木卡姆

土耳其古典音樂的形式結構多樣,歌曲嚴格遵循奧斯曼時代的詩詞格律,並成為曲式的基礎。聲樂形式,有散板的“加澤爾”和“塔克西姆·萊亞利”以及以各種烏蘇爾構成的“沙爾克”、“貝斯泰”、“卡爾”等。其中沙爾克也常作為古典歌曲的總稱。器樂中最常見的形式是“塔克西姆”和“佩什雷夫”。塔克西姆是樂器即興獨奏,也常用作樂曲的序奏或不同木卡姆樂曲之間的過渡;佩什雷夫則是固定節拍的器樂合奏,通常作為前奏。土耳其古典音樂中最重要的體裁叫“法瑟爾”,它是一種大型的多樂章的聲樂和器樂組曲。樂曲一般首先是一段塔克西姆,然後是器樂合奏,接著是使用一木卡姆的聲樂和器樂段落。法瑟爾所用的樂器主要有坦布爾、烏德、卡曼恰、卡儂、內伊、達夫等;聲樂則以男聲合唱為主,也有用混聲合唱的。

亞塞拜然木卡姆

亞塞拜然木卡姆是一種結構嚴謹的傳統樂種,十分適於即興表演。木卡姆為亞塞拜然的古典音樂,吸收了源自民族的歌頌英雄業績的行吟詩人的曲調、節奏和表演技巧,在全國各地的各種場合都能聽到木卡姆的演唱。這一含有裝飾音的樂種,由一位男性或女性歌手演唱,與傳統樂器的演奏,特別是“塔爾”(長柄11弦琴)、卡曼恰(四弦胡琴)、達夫(一種大型手鼓)的樂手配合表演。木卡姆不可能以固定的形式流傳,流行的各種樂曲版本,都是由不同的宗師傳承下來。他們培養各自的弟子,使其具備即興發揮的微妙藝術素養和熟練的技巧,能夠表現該樂種的多種藝術形式,這些藝術形式也就賴以保存下來。

亞塞拜然木卡姆 亞塞拜然木卡姆

木卡姆的當代表現形式反映了亞塞拜然不同時期的複雜的歷史,尤其是和波斯人、亞美尼亞人、喬治亞人以及其他突厥語系民族的交往。亞塞拜然木卡姆和伊拉克的“瑪卡姆”,波斯的“拉迪夫”和土耳其的“瑪卡姆”具有相同藝術特徵。

過去,木卡姆主要是在兩種世俗場合表演:婚宴和私人家庭舉行的藝術行家的聚會。蘇非派修士和被稱為塔茲(ta`zie)或莎比(shabih)的宗教戲劇藝術家也從事木卡姆的表演。一些官方組織的比賽或是民間自發組織的非正式比賽經常會幫助一些較有造詣的音樂家確立聲望。不幸的是,20世紀社會和政治的動盪,尤其是亞塞拜然被併入蘇維埃聯盟之後,過去那種適合木卡姆發展的社會與宗教的城市環境已不復存在。另外,演出技藝和傳承方面的嚴重西化消損著木卡姆的美學特點與表現形式。

中國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崑曲  古琴藝術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中國端午節  中國書法  
篆刻  中國剪紙  雕版印刷  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  媽祖信俗 
中國蠶桑絲織技藝  福建南音  南京雲錦  安徽宣紙  侗族大歌  
廣東粵劇  《格薩爾》史詩  浙江龍泉青瓷  青海熱貢藝術 農樂舞  
 新疆《瑪納斯》 蒙古族呼麥   甘肅花兒 西安鼓樂 中醫針灸  
 京劇 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 活字印刷麥西熱甫  珠算

新疆民族舞蹈

新疆舞蹈活潑優美,步伐輕快靈巧,身體各部分的運用較為細緻,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變化極為豐富;因為其地理位置時在歐亞大陸上的交通樞紐,因此文化有綜合特點,舞蹈呈現豐富多彩的有濃郁特色的特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