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溫病

春季時節,氣溫忽高忽低變化較快,是中醫學所說的“春溫病”的高發期。

“春溫病”是現代醫學所講的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和流行性腦炎等發熱性疾病的統稱。

基本信息

春溫是發生於春季或冬春之交的急性外感熱病。歷代醫家對春溫的認識不盡相同,但以伏邪溫病而論者占多數。冬受寒邪,至春而發的溫熱病。見《溫疫論補註·諸家溫疫正誤》《溫熱經緯·葉香岩三時伏氣外感篇》將之歸於伏氣溫病。以初起即現里熱症狀如發熱、口渴、心煩、小便黃赤、舌紅等為特徵。治宜清泄里熱為主,主用黃芩湯。兼惡寒頭痛者,治宜表里兩解,用蔥豉桔梗湯黃芩。熱入陽明,壯熱口渴,汗多,脈洪大,或潮熱譫語,腹滿便秘者,治宜清氣泄熱,或攻下泄熱,選用白虎湯、調胃承氣湯。熱入營血,或傷陰動風,參用風溫治法。《增補詳註溫病條辨》卷一:謂本病屬新感溫病《時病論》謂因新感外寒觸動伏氣而發。《類證治裁·溫症》謂或引動伏邪,或乍感異氣,當春而發。冬令感受外邪,邪伏化熱,至春季伏邪由內而發,或因新感外邪,引動伏邪而發的急性熱病。初起即可出現高熱心煩,口渴汗出,舌紅苔黃,甚則神昏、痙厥,發斑等氣分或營血分里熱症狀,其病勢急,病情重,變化多,發展快,屬於伏氣溫病的範疇。凡人體正氣虛弱,復感春季溫熱病邪,即可發為春溫。在治療上以清泄里熱為基本大法。

臨床常見證型

①熱在氣分春溫。證見身熱心煩,口乾苦,尿短赤,舌紅苔黃,脈弦數。治宜清熱育陰,方用黃芩湯加味。②熱結腸腑春溫。證見潮熱便秘,腹滿疼痛,口乾舌燥,苔厚脈沉。治宜滋陰攻下,方用增液承氣湯。③熱在營分春溫。證見身熱夜甚,心煩躁擾,斑疹隱隱,舌紅無苔,脈細數。治宜清營泄熱,方用清營湯。④熱盛動血春溫。證見身熱煩躁,斑疹透露,或神昏譫語,吐血衄血、舌質紅絳,治宜清熱解毒涼血,方用犀角地黃湯。⑤氣血兩燔春溫。證見壯熱口渴,或神昏,吐血衄血,斑疹顯露,舌紅苔黃,脈滑數。治宜氣血兩清,方用清瘟敗毒飲。熱盛動風及熱閉心包,為熱邪熾盛所致,分別治以涼肝熄風和清心開竅,方用羚角鉤藤湯和清宮湯。後期耗傷肝腎之陰,當用加減復脈湯以滋養肝腎。

春溫的辨證論治

熱郁膽腑

【證見】身熱,心煩,乾嘔,胸脅不舒,口苦而渴,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苦寒清熱,宣郁透邪。
【方藥】
1.主方黃芩湯加豆豉玄參方(柳寶詒《溫熱逢源》)加減
處方:黃芩12克,白芍12克,淡豆豉10克,玄參15克,梔子10克,竹茹9克,柴胡9克,蟬蛻6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l~2劑。
若嘔吐較甚,或嘔吐如噴者,可酌加龍膽草12克、川黃連6克、法半夏9克、生薑6克。若有表證,惡寒、頭痛、無汗者,可加荊芥9克,薄荷9克(後下),葛根20克。
2.中成藥
(1)清開靈口服液,每次1—2支,每日3次口服。
(2)夏桑菊沖劑,每次l~2包,每日3次,開水沖服。
(3)板藍根沖劑,每次1~2包,每日3—4次,開水沖服。
3.單方驗方蔥豉桔梗湯(俞根初《通俗傷寒論》)
處方:鮮蔥白10克,桔梗6克,淡豆豉15克,焦梔子10克,薄荷6克,連翹9克,鮮淡竹葉12克。水煎分2次溫服,每日2劑。對春溫初起里熱已盛而兼有表證者,頗有療效。
熱郁胸膈

【證見】身熱,心煩懊儂,坐臥不安,或微惡寒,口苦口渴。舌尖邊紅,苔薄微黃,脈數或弦。
【治法】清宣鬱熱。
【方藥】
1.主方梔子豉湯(張仲景《傷寒論》)加味
處方:梔子12克,淡豆豉10克,淡竹葉9克,連翹9克,天花粉12克,薄荷9克,蟬蛻6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2劑。
2.中成藥
(1)感冒清片,每次3—4粒,每日3次,開水送服。
(2)銀黃口服液,每次1~2支,每日3~4次口服。
3.單方驗方:解郁清心湯(賴天松等《I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柴胡10克,香附9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鬱金15克,石菖蒲6克,生地黃20克,黃連9克,羚羊角骨10克,竹葉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熱灼胸膈

【證見】身熱不已,煩躁不安,胸膈灼熱如焚,口渴,唇焦咽燥,便秘溲黃。舌紅苔黃,脈滑數。
【治法】清泄膈熱。
【方藥】
1.主方涼膈散(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味
處方:大黃9克(後下),芒硝6克(沖),梔子12克,黃芩12克,連翹12克,薄荷10克,夏枯草12克,竹葉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劑。
若大便不秘結者,去芒硝,大黃不用。口渴甚者,加天花粉15克,蘆根15克。咽喉腫痛者,加崗梅根30克,桔梗6克,馬勃9克。
2.中成藥牛黃解毒丸,口服,每次4粒,每日3~4次。
陽明胃熱熾盛

【證見】壯熱,面赤,汗多,心煩,渴喜涼飲,口苦,尿短赤。舌質紅,苔黃燥,脈數。
【治法】清熱保津。
【方藥】
1.主方白虎湯(吳鞠通《溫病條辨》)加味
處方: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粳米6克,生甘草9克,金銀花15克,蘆根15克,石斛15克。水煎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服l劑。
若兼見咳嗽、痰黃稠者,可加杏仁12克,瓜蔞12克,魚腥草20克,黃芩12克。若熱擾神明,出現譫語、煩躁者,可加水牛角20克(刨片,先煎),連翹12克,竹葉卷心10克。若熱盛波及肝經,引動肝風,出現手足抽搐者,可加羚羊角lO克,鉤藤12克,菊花15克。若熱盛已傷氣陰,出現汗出多而背微寒、氣微喘、脈芤者,可加西洋參12克(或太子參30克)。
2.中成藥
(1)雙黃連粉針,每日用3克,加入5%葡萄糖500毫升(或生理鹽水500毫升)中靜脈滴注,連續5。7日。
(2)新癀片,每次3~4片,每日3次,口服。
3.單方驗方解熱煎劑(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大青葉30克,柴胡30克,連翹20克,黃芩15克,牡丹皮30克,白茅根20克,法半夏12克。每日1劑,水煎取汁3碗,每4.6小時溫服大半碗。具有清熱解毒、辟時疫、退肌熱的功效,對陽明胃熱熾盛之高熱,退熱效果明顯。

陽明熱結氣液兩虛

【證見】身熱,口乾咽燥,腹脹腹痛,倦怠少氣,或撮空摸床,肢體震顫,大便秘結。舌紅,苔黃乾或焦黑,脈沉細數或沉弱。
【治法】攻下腑實,補益氣陰。
【方藥】
1.主方新加黃龍湯(吳鞠通《溫病條辨》)
處方:生地黃20克,麥冬15克,玄參20克,生大黃9克(後下),芒硝6克(沖),生甘草6克,黨參12克(或太子參20克),當歸6克,海參2條,生薑2片。水煎服,每日2劑,以便通、熱減、神清為度。
若無倦怠少氣、撮空摸床、肢體震顫,而以腹滿痛、便秘、口乾唇裂、舌苔焦燥為主者,可去黨參,當歸,生薑,甘草,即成為增液承氣湯,用於治療單純的陽明熱結兼陰液虧損。若腹脹腹痛,按之硬,或捫及糞塊,腹脹痛明顯者,可加厚朴9克,枳實9克,便通、脹消、痛減後止服。
2.中成藥牛黃解毒丸及西洋參口服液:牛黃解毒丸3~4粒口服,每日3次;西洋參口服液l一2支口服,每日3次。兩藥配合使用,既清熱解毒通便,又可益氣養陰。
陽明腑實。

小腸熱盛

【證見】身熱不退,大便不通,小便涓滴不暢,小便時尿道熱痛,尿色紅赤,時煩渴甚。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通大腸秘結,泄小腸熱盛。
【方藥】
1.主方導赤承氣湯(吳鞠通《溫病條辨》)加味
處方:赤芍12克,生地黃25克,生大黃9克(後下),黃連6克,黃柏10克,芒硝6克(沖服),白茅根30克,甘草梢6克。水煎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服1劑,以便通、熱減為度。
若兼見腹脹痛、舌苔焦乾、脈沉實者,可酌加枳實9克,厚朴6克。口渴甚、汗出多者,可酌加生石膏25克(先煎),天花粉15克,蘆根15克。
2.單方驗方通里攻下湯(賴天松等《臨床方劑手冊》)
處方:大黃12克(後下),芒硝9克(溶化),生石膏30克(先煎),白茅根30克,丹參30克,黃柏15克,蒼朮15克,牛膝15克,草河車15克,甘草9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2劑。

熱灼營陰

【證見】身熱夜甚,心煩躁擾,甚或時有譫語,癍疹隱隱,口乾咽燥反不甚飲。舌質紅絳,苔薄黃乾或無苔,脈細數。
【治法】清營和陰泄熱。
【方藥】
1.主方清營湯(吳鞠通《溫病條辨》)
處方: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生地黃15克,玄參15克,麥冬15克,竹葉心12克,丹參9克,黃連6克,金銀花15克,連翹12克。水煎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服1劑。
若兼見微惡寒、頭痛、咽痛、苔黃薄者,可酌加豆豉9克,薄荷9克(後下),牛蒡子9克,以宣透肌表,透邪外出。若黃苔退盡、舌質紅絳色深者,可去金銀花、連翹,加牡丹皮12克,赤芍15克,梔子12克。
2.中成藥
(1)新雪丹,每次沖服1—2支,每日3—4次。
(2)清開靈針,用30-4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靜脈點滴,每日1次。
3.單方驗方柴青合劑(賴天松等《臨床方劑手冊》)
處方:柴胡10克,青蒿6克(後下),地骨皮12克,黃芩12克,地膽頭20克,倒扣草15克,狗肝菜18克,蘆根15克,野菊花15克,甘草5克。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2劑。

氣營(血)兩燔

【證見】壯熱,口渴,頭痛,煩躁不安,肌膚發癍,甚或吐血、衄血。舌絳苔黃,脈數。
【治法】兩清氣營(血)。
【方藥】
1.主方玉女煎去牛膝、熟地黃加生地黃、玄參方(吳鞠通《溫病條辨》)
處方: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玄參20克,生地黃20克,麥冬20克。水煎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1劑。
若癍疹顯露而色深,去生地黃,麥冬,加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白粳米20克,生甘草6克,即成為化癍湯,也即是白虎湯加水牛角、玄參。若病情較重,煩躁不安、癍疹顯露、吐血、衄血者,去麥冬,加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黃連9克,梔子15克,黃芩15克,赤芍15克,連翹15克,牡丹皮12克,竹葉12克,即成為清瘟敗毒飲,也即是白虎湯、涼膈散、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四方組合之方。
2.中成藥
(1)清開靈針,用3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靜脈點滴,每日1次。
(2)醒腦靜針劑,用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靜脈點滴,每日2次。
(3)紫雪丹,每次1—2支沖服,每日3~4次。
3.單方驗方消癍湯(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牡丹皮10克,生地黃15克,赤芍15克,黃芩10克,梔子10克,當歸6克,茜草根15克,槐花15克,板藍根20克。水煎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1劑。適用於高熱、肌膚發癍者。

熱盛迫血

【證見】身體灼熱,躁擾不安,甚或昏狂譫妄,癍色紫黑,成片成塊,或吐衄便血。舌深絳,脈弦數。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散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