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昏病

神昏,病證名。即神志昏迷不清。是邪熱內陷心包,或濕熱、痰濁蒙蔽清竅所出現的症狀。

神昏,病證名。即神志昏迷不清。是邪熱內陷心包,或濕熱、痰濁蒙蔽清竅所出現的症狀。見《傷寒明理論》,詳昏迷條。

神昏是指神識喪失,對環境刺激缺乏反應的症狀。輕者稱暈厥或昏厥。常因痰濁、熱毒、外傷、氣血逆亂、陰陽衰竭及其他強烈刺激等,使神明失主所致。疾病過程中出現神昏或昏厥時,多為急危重症。神昏的深度常與疾病的嚴重程度有關。多種外感溫熱、疫病類疾病,各種厥病、脫病、癇病、中風、中暑、中毒、頭部內傷、電擊傷等,均可出現神昏或昏厥。

臨床若對導致神昏的病種尚不能確定時,可以神昏待查作為初步診斷,並進行救治。

[辨病思路]

1.神昏指人事不省,意識完全喪失,時間較久而不易甦醒。其輕者為一過性短暫的意識喪失,稱昏厥或暈厥。神昏及昏厥與痴呆、頭暈、但欲寐、昏睡等有所不同,當予鑑別。

2.體檢除脈象、血壓、體溫、呼吸等之外,應檢查反射情況:

(1)吞咽、咳嗽、角膜、瞳孔反射尚存者為淺度神昏;

(2)角膜反射消失,瞳孔反射遲鈍,病理反射陽性者為中度神昏;(3)瞳孔反射遲鈍或消失,吞咽反射消失者為深度神昏。

3.根據神昏、昏厥發生的原因和經過等,進行診斷思考,如起病的急緩、有無誘發原因等。如:

(1)有頭部外傷、在暑熱高溫下勞作、暴遇寒冷、過飢過累等病史和誘因,而致神昏者,分別為頭部內傷、中暑、冷厥、飢厥等。

(2)因過量飲酒、食服毒物、吸入煤氣等所致者,為酒厥、食物或藥物中毒、煤氣中毒。

(3)因精神刺激或情志變動等引起者,常見於氣厥、血厥、痰厥、中惡等病。

(4)以往有風眩、肺心病、心繫病、肝系病、消渴、腎水等病者,多為中風或髒厥,如心厥、肺厥、肝厥、腎厥、消渴厥等。

(5)兒童出現神昏,多因肺熱病、疫毒痢、暑溫、春溫等所致。

(6)中老年人突然出現昏迷,多見於出血中風或缺血中風

4.結合伴隨症進行診斷思考,如:

(1)伴高熱、嘔吐、抽搐者,多為溫熱、溫毒類疾病,如春溫、暑溫、疫毒痢、肝瘟等。

(2)突然昏仆伴口吐涎沫者,多為癇病。

(3)頭痛劇烈而神昏者,可見於春溫、顱內癰腦癆、腦瘤、瘴瘧等病。

(4)伴黃疸者,常見於肝瘟等。

(5)伴發熱、斑疹者,可見於麻疹重症、溫毒發斑。

5.根據診斷需要,作有關實驗室檢查,以助鑑別診斷。可能系腦部病變引起者,可選作腦電圖、腦血管造影、腦超音波、腦CT掃描等檢查。

[辨證論治]

1.熱閉心神證:高熱,神昏譫語,面赤唇紅,小便短黃,大便秘結,舌紅或絳,脈滑數。清心開竅

2.痰熱擾神證:發熱,神昏,口渴不欲飲,或煩躁不寧,狂躁妄動,咳吐黃痰,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清熱化痰開竅。

3.痰蒙心神證:神識朦朧,痴呆,嗜睡,甚則神昏,喉間痰鳴,或咳吐痰涎,苔白膩,脈沉滑。

4.瘀阻腦絡證:神志痴呆、錯亂,甚或昏迷,頭部刺痛,或久痛不止,頭暈目眩,健忘失眠,或面唇紫暗,舌暗或有斑點,脈弦澀。活血化瘀、開竅通閉。

5.暑閉心包證:神志昏迷或躁擾不寧,身灼熱,口渴,息粗氣喘,面赤,尿短黃,舌紅,苔黃,脈滑數或沉實。祛暑開閉。治療秘方:A-353號。

6.腸熱腑實證:高熱神昏,煩躁不寧,大便秘結數日不行,小便短黃,舌紅絳,苔黃乾,脈沉數有力。清熱攻下、開竅通閉。

7.濁毒閉神證:神識時昏時清,譫語,煩躁不寧,口氣穢濁,舌暗苔灰膩,脈沉弦,解毒泄濁、開竊泄濁。

8.肝陽化風證:眩暈頭痛,口苦,急躁易怒,突然仆倒神昏,半身不遂,口眼歪斜,面紅目赤,舌紅,苔黃,脈弦。潛陽熄風開竅。

9.內閉外脫證:神志昏迷,口開目合,二便失禁,肢厥,鼻鼾息微,面色蒼白,脈微欲絕。開竅通閉、回陽固脫。

診斷要點

臨床神識不清,不省人事,且持續不能甦醒為特徵。
病者的隨意運動喪失,對周圍事物如聲音、光等的刺激全無反應。
常因時行溫病、中風、癇證、消渴、陰水、急黃、肺脹等病證,發展至危重階段而出現。

辨證分析

神昏的病因有外感內傷之分,其病必犯心、腦而成。心主神明,腦為元神之府,清竅之所在,主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凡外感時疫,熱陷心營,或內傷痰火,陰陽氣血逆亂,濁邪上擾等,皆可導致神明失守,清竅閉塞而發病。

本證雖病機複雜,表現多端,但既神昏之後,不外乎分辨其屬於實證或虛證,以及兼濕兼瘀等兼證。一般熱毒、痰濁、風陽、瘀血等阻塞清竅,導致陰陽逆亂,神明蒙蔽者,為閉證屬實。閉證以神昏、牙關緊閉、兩手握固、面赤氣粗、痰聲拽鋸等為特徵。凡氣血虧耗,陰陽衰竭,不相維繫,清竅失養,神無所倚而神昏者,多為脫證屬虛。脫證以神昏四肢厥次、汗出、目合、口開、鼾聲、手撒、遺尿等為特徵。但如屬痰濁壅盛,內蒙清竅,又兼氣血耗散,神不守舍,以致神昏者,乃為內閉外脫的虛實兼見之證。

本證之治療,閉證以開閉通竅為主,脫證則以回陽固脫,救陰斂陽為主要法則。

辨證論治

I.閉證

熱陷心營型【證見】高熱神昏,煩躁譫語,面赤氣粗,或有抽搐,小便黃赤。舌紅絳而乾,苔黃或焦黃,脈滑數。

【治法】清心開竅,泄熱護陰。

【方藥】

1.主方清營湯(吳鞠通《溫病條辨》)加減

處方:水牛角30~50克(先煎),生地黃、玄參、麥冬、丹參、連翹各15克,竹葉心6克,黃連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抽搐者加羚羊角5克(先煎)、鉤藤20克、地龍15克。

2.中成藥

(1)清開靈注射液,每次20—40毫升,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毫升中靜脈滴注,每日2次。

(2)醒腦靜注射液10一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中靜脈滴注。

熱結胃腸型
【證見】神昏譫語,躁擾不寧,或日晡潮熱,腹滿便秘,按之堅硬,口舌乾燥。舌苔黃燥或起芒刺,脈沉實用力。

【治法】通腑泄熱

【方藥】

1.主方大承氣湯(張仲景《傷寒論》)

處方:大黃15克,芒硝、枳實各12克,厚朴10克。水煎服。

口渴引飲者,加石膏30克、知母15克。

2.中成藥參照熱陷心營型中成藥。

喘促痰蒙型
【證見】神志呆痴,時昏時醒,咳逆喘促,痰涎壅盛,身熱不揚。舌苔厚膩,脈滑數。

【治法】豁痰開竅。

【方藥】

1.主方菖蒲鬱金湯(時逸人《溫病全書》)加減

處方:石菖蒲、鬱金各15克,梔子、連翹、牛蒡子、牡丹皮、菊花各12克,竹瀝適量(沖服),薑汁適量(沖服),玉樞丹1粒(研沖)。水煎服。

2.中成藥菖蒲鬱金注射液10—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毫升內靜脈滴注,每日1次。

濕熱上蒸型
【證見】神昏譫語,或昏而時醒,或黃疸日深,斑疹衄血,或腹脹如鼓。舌絳苔膩,脈弦數。

【治法】清熱祛濕,涼血開竅。

【方藥】

1.主方加味黃連解毒湯(王燾《外台秘要》)加減

處方:黃連10克,黃柏、梔子各12克,板藍根30克,水牛角30克(先煎),生地黃、玄參各15克,牡丹皮12克,綿茵陳30克,大黃15克,石菖蒲、鬱金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參照熱陷心營型中成藥。

肝陽暴張型
【證見】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關緊閉,口噤不開,兩手握固,大小便閉,肢體強痙,口眼喎斜,半身不遂,鼾聲時作。舌苔黃而少津,脈弦滑而數。

【治法】辛涼開竅,清肝熄風。

【方藥】

1.主方羚羊角湯(費伯雄《醫醇媵義》)加減

處方:羚羊角0.3克(銼末沖服),龜板、石決明、鉤藤各30克,菊花、夏枯草、生地黃、白芍各15克,黃芩、天竺黃各12克。水煎

腹脹便秘者,加大黃15克,枳實、芒硝各12克。

2.中成藥參照熱陷心營型中成藥。

--------------------------------------------------------------------------------
Ⅱ.脫證

亡陰型
【證見】神志昏迷,汗出,面紅身熱,手足溫,唇舌乾紅,脈虛數。

【治法】救陰斂陽。

【方藥】

1.主方生脈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加味

處方:人參12克(另燉),麥冬20克,五味子、山茱萸各15克,黃精、龍骨、牡蠣各30克。水煎服。

2.中成藥參脈注射液40~60毫升,靜脈推注,或本品100毫升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毫升中靜脈滴注。

亡陽型
【證見】神志昏迷,目合口開,鼻鼾息微,手撒肢厥,大汗淋漓,面色蒼白,二便自遺,唇舌淡潤,甚則口唇青紫,脈微欲絕。

【治法】回陽救逆。

【方藥】

1.主方:參附湯(陳自明《婦人良方》)

處方:人參15克,制附子12克。水煎服。

2.中成藥

(1)參附註射液40一100毫升,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毫升中靜脈滴注。

(2)參附青注射液100毫升,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中靜脈滴注。
神昏治療的其他療法
1.針灸療法
常用穴位為手十二井穴、百會、水溝、湧泉、神闕、承漿、關元、四神聰。可用強刺激,多用瀉法。

若亡陰神昏,上方去神闕,著重補湧泉、關元、絕骨,其餘諸穴平補平瀉。若陰陽俱亡,則用涼瀉法針湧泉,加灸神闕。

若亡陽神昏,重灸神闕,溫針關元,用燒山火針湧泉、足三里,其餘諸穴平補平瀉。

2.五絕指針療法(周身多經脈調理加局部選穴刺激治療)

預防調護

本病預防主要是及時治療各種可引起神昏的病證,防止其惡化。
神昏不能進食者,可用鼻飼,給予足夠的營養,並輸液吸氧等。
神昏病人應定期翻身按摩,及時作五官及二便的清潔護理等。

本文來自:中醫五絕網(http://www.wujue.com),詳細請參考:http://www.wujue.com/jbdq/ShowArticle.asp?ArticleID=81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