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溫

春溫

春溫是發生於春季或冬春之交的急性外感熱病。歷代醫家對春溫的認識不盡相同,但以伏邪溫病而論者占多數。冬受寒邪,至春而發的溫熱病。

詞語多義

春溫chūnwēn
1、春天的溫暖。《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夫大弦濁以春溫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宋蘇軾《送魯元翰少卿知衛州》詩:“時於冰雪中,笑語作春溫。”清孫枝蔚《薤露行》:“春溫變秋肅,朝陽成夕曛。”魯迅《集外集拾遺·亥年殘秋偶作詩》:“曾驚秋肅臨天下,敢遣春溫上筆春溫萌芽綠端。”
2、指春暖之時。《宋史·李若谷傳》:“卒挽舟過境,寒瘠甚者,留養視之,須春溫遣去。”
3、伏氣溫病的一種。指冬受寒邪,伏而至春季所發的急性熱病(《溫熱經緯·葉香岩三時伏氣外感篇》)
4、新感溫病的一種。指春季感受風熱而發的急性熱病。《增補評註溫病條辨》卷一:“冬春感風熱之邪而病者,…病於春者,亦曰春溫。”

概述

春溫之名源於《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之論。病名首見於《仲景傷寒補亡論.溫病六條》:“然春溫之病,古無專治法,溫疫之法兼之也”。溫病著作一卷。清·張汝珍約撰於1861年。書名“春溫”,實際上論述以風溫為主,作者用三字訣加注的形式,闡析其證治。對於風濕病的病因、病機、病證以及辨證施治予以全面論述。1935年張驥將本書所提到的溫病常用治療方劑20首,編成七言歌訣,題名《春溫三字訣方歌》,介紹其主治、方義及加減法。現存清刻本。

分類

歷代醫家對春溫的認識不盡相同,分類有所區別。
1、春溫·熱結陰虧證

英文名稱:springwarmthwithsyndromeofheatbindingandyininsufficiency
定義:陽明熱結,陰液虧損,以身熱,腹滿,便秘,口乾唇裂,苔焦燥,脈沉細等為常見症的春溫證候。
2、春溫·熱與血結證

英文名稱:springwarmthwithsyndromeofbindingofheatandblood
定義:熱毒內陷,熱摶血瘀,蓄於下焦,以少腹堅滿,按之疼痛,小便自利,便結或大便色黑,神志如狂,或清或亂,口乾而漱水不欲咽,舌紫絳色暗或有瘀斑,脈沉實而澀等為常見症的春溫證候。
3、春溫·內閉外脫證
英文名稱:springwarmthwithsyndromeofinternalblockadeandexternalcollapse
定義:邪盛正虛,內閉外脫,以神昏譫語,躁擾不安,氣短息促,手足厥冷,冷汗自出,大便閉,舌絳色暗,乾燥起刺,欲伸無力,脈細疾或沉弱等為常見症的春溫證候。
4、春溫·氣營兩燔證

英文名稱:springwarmthwithsyndromeofblazingheatinbothqiandnutrientphases
其他名稱:春溫·氣血兩燔證

定義:氣分邪熱未解,營血熱毒又盛,以壯熱,口渴,頭痛,煩躁不安,肌膚發癍,甚或吐血、衄血,舌絳,苔黃,脈數等為常見症的春溫證候。
5、春溫·熱結氣虛證

英文名稱:springwarmthwithsyndromeofheatbindingandqideficiency
定義:陽明熱結,氣液兩虛,以身熱,腹滿,便秘,口乾咽燥,倦怠少氣,或撮空摸床,肢體震顫,目不了了,苔乾黃或焦黑,脈象沉弱或沉細等為常見症的春溫證候。
6、春溫·熱灼胸膈證

英文名稱:springwarmthwithsyndromeofheatburninginchestand
定義:熱邪入里,灼傷胸膈,以身熱不已,煩躁不安,胸膈灼熱如焚,唇焦咽燥,口渴,或便秘,舌紅,苔黃或黃白欠潤,脈滑數等為常見症的春溫證候。
7、春溫·熱擾胸膈證

英文名稱:springwarmthwithsyndromeofheatstagnationinchestanddiaphragm
定義:邪熱內郁胸膈,以身熱,心煩懊惱,坐臥不安,苔微黃,脈數等為常見症的春溫證候。
8、春溫·熱盛動風證

英文名稱:springwarmthwithsyndromeofwindstirringbyexuberantheat
定義:熱邪內陷,熱盛動風,以身熱壯盛,頭暈脹痛,手足躁擾,甚則狂亂、神昏,痙厥,舌乾絳,脈弦數等為常見症的春溫證候。
9、春溫·陽明熱盛證

英文名稱:springwarmthwithsyndromeofexuberantheatinYangming
定義:陽明熱盛,耗傷陰津,以壯熱,面赤,汗多,心煩,渴喜涼飲,舌紅,苔黃燥,脈洪大或滑數等為常見症的春溫證候。
10、春溫·熱郁膽腑證

英文名稱:springwarmthwithsyndromeofheatstagnationingallbladder
定義:邪熱內郁膽腑,以身熱,口苦而渴,乾嘔,心煩,小便短赤,或胸脅不舒,舌紅,苔黃,脈象弦數等為常見症的春溫證候。
11、春溫·陽明腑實證

英文名稱:springwarmthwithsyndromeofexcessofYangmingfu-viscera
定義:陽明腑實,小腸熱盛,以身熱,大便不通,小便涓滴不暢,溺時疼痛,尿赤,時煩渴甚等為常見症的春溫證候。
12、春溫·陰虛火旺證

英文名稱:springwarmthwithsyndromeofexuberantfireduetoyindeficiency
定義:熱傷腎陰,心火亢盛,以身熱,心煩不得臥,舌紅,苔黃或薄黑而乾,脈細數等為常見症的春溫證候。
也有如下分類:
1、衛氣同病證
英文名稱:syndromeofdiseaseinvolvingweifenandqifen
定義:溫熱病中衛分證與氣分證表現同時存在,以壯熱,微惡風寒,頭痛身痛,口渴欲飲,心煩汗出,舌紅苔黃白,脈數等為常見症的證候。
2、熱擾胸膈證

主要有虛煩不得眠;反覆顛倒,心中懊;煩熱,胸中窒;身熱不去,心中結痛4個主證,臨證時只憑這些主證有無便可定之。
治當輕宣邪熱,解郁除煩,方用梔子豉湯。如兼有腹滿證、中寒證、心下痞塞證等,當分別治以梔子厚朴湯梔子乾薑湯、枳實梔子湯等。
3、氣分(熱盛)證

英文名稱:qifensyndrome
定義:一般為溫熱病的第二個階段,邪熱由衛分傳入氣分,或徑犯氣分,或由營分轉出,以壯熱煩渴,不惡寒,舌紅苔黃,脈數,或氣促,胸悶脘痞,小便短赤,大便閉結等為常見症的證候。
4、營熱熾盛證

英文名稱:syndromeofexuberanceoflungheat
定義:火熱熾盛,壅結於肺,以發熱口渴,咳嗽,氣粗而喘,或有胸痛、咽痛,鼻煽氣灼,便秘尿黃,舌紅苔黃,脈數等為常見症的證候。
5、氣血兩燔證

英文名稱:syndromeofflaringheatinqifenandxuefen
定義:溫熱病中氣分證與血分證的表現同時存在,以壯熱口渴,煩躁不寧,或神昏譫語,癍疹顯露,色紫暗,或鼻衄、齒衄、便血、尿血,舌絳,脈數等為常見症的證候。
6、熱盛動血證

英文名稱:syndromeofstirringbloodduetointenseheat
定義:邪熱熾盛,迫血妄行,以壯熱口渴,面紅目赤,便血、尿血、衄血,癍疹顯露,舌紅絳,苔黃,脈洪數等為常見症的證候。
7、瘀熱內郁證

定義:身熱夜甚或至夜發熱,神識昏糊,或清或亂,少腹硬滿,按之痛,大便色黑,口乾而漱水不欲咽,舌紫絳有瘀斑,脈沉實或澀。清熱化瘀。桃核承氣湯加減。
8、熱閉心包證

熱閉心包證是邪入心包出現神志症狀的病證,是外感溫熱病中的危重病證。常由熱邪和痰熱或濕濁蒙閉等引起。
臨床症狀
發熱,神志昏迷,或譫語,或神志時明時昧,或舌謇肢厥,或喉間痰聲漉漉。
9、熱盛動風證

英文名稱:syndromeofstirringwindduetointenseheat
定義:邪熱熾盛,引動肝風,以壯熱口渴,神志昏迷,手足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牙關緊閉,舌紅絳,苔黃,脈弦數為常見症的證候。
10、內閉外脫證

英文名稱:wind-warmdiseasewithsyndromeofinternalblockadeandexternalcollapse
定義:邪盛正虛,或汗下太過,陰液驟損,以身熱,神昏不語,倦臥,或兼汗多氣短,脈細無力;或兼面色蒼白,汗出淋漓,四肢厥冷,脈微細欲絕等為常見症的風溫證候。
11、陰虛內熱證

英文名稱:syndromeofendogenousheatduetoyindeficiency
其他名稱:虛熱證
定義:"陰液不足,虛熱內生。
12、陰虛動風證
陰虛動風證英文名稱:syndromeofstirringwindduetoyindeficiency定義:肝陰虧虛,筋脈失養而動風,以頭暈目眩,肢體發麻,或手足蠕動、震顫,形體消瘦,五心煩熱,口燥咽乾,舌紅少苔,脈細數等為常見症的證候。
13、陰虛餘熱證

陰液虧虛,餘熱未盡,以形體消瘦,低熱或夜熱早涼,顴紅盜汗,心煩懊憹,皮膚乾燥,咽乾口渴,舌紅苔薄黃,脈細數等為常見症的證候。

病理

春溫是發生於春季或冬春之交的急性外感熱病。歷代醫家對春溫的認識不盡相同,但以伏邪溫病而論者占多數。冬受寒邪,至春而發的溫熱病。見《溫疫論補註·諸家溫疫正誤》。《溫熱經緯·葉香岩三時伏氣外感篇》將之歸於伏氣溫病。以初起即現里熱症狀如發熱、口渴、心煩、小便黃赤、舌紅等為特徵。治宜清泄里熱為主,主用黃芩湯。兼惡寒頭痛者,治宜表里兩解,用蔥豉桔梗湯加黃芩。熱入陽明,壯熱口渴,汗多,脈洪大,或潮熱譫語,腹滿便秘者,治宜清氣泄熱,或攻下泄熱,選用白虎湯、調胃承氣湯。熱入營血,或傷陰動風,參用風溫治法。《增補詳註溫病條辨》卷一:謂本病屬新感溫病。《時病論》謂因新感外寒觸動伏氣而發。《類證治裁·溫症》謂或引動伏邪,或乍感異氣,當春而發。參見伏氣溫病、新感溫病、風溫等條。
冬令感受外邪,邪伏化熱,至春季伏邪由內而發,或因新感外邪,引動伏邪而發的急性熱病。初起即可出現高熱心煩,口渴汗出,舌紅苔黃,甚則神昏、痙厥,發斑等氣分或營血分里熱症狀,其病勢急,病情重,變化多,發展快,屬於伏氣溫病的範疇。凡人體正氣虛弱,復感春季溫熱病邪,即可發為春溫。在治療上以清泄里熱為基本大法。

常見證型

①熱在氣分春溫。證見身熱心煩,口乾苦,尿短赤,舌紅苔黃,脈弦數。治宜清熱育陰,方用黃芩湯加味。
②熱結腸腑春溫。證見潮熱便秘,腹滿疼痛,口乾舌燥,苔厚脈沉。治宜滋陰攻下,方用增液承氣湯。
③熱在營分春溫。證見身熱夜甚,心煩躁擾,斑疹隱隱,舌紅無苔,脈細數。治宜清營泄熱,方用清營湯。
④熱盛動血春溫。證見身熱煩躁,斑疹透露,或神昏譫語,吐血衄血、舌質紅絳,治宜清熱解毒涼血,方用犀角地黃湯。
⑤氣血兩燔春溫。證見壯熱口渴,或神昏,吐血衄血,斑疹顯露,舌紅苔黃,脈滑數。治宜氣血兩清,方用清瘟敗毒飲。
熱盛動風及熱閉心包,為熱邪熾盛所致,分別治以涼肝熄風和清心開竅,方用羚角鉤藤湯和清宮湯。後期耗傷肝腎之陰,當用加減復脈湯以滋養肝腎。

辨證論治

熱郁膽腑型

證見:身熱,心煩,乾嘔,胸脅不舒,口苦而渴,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苦寒清熱,宣郁透邪。
治療方藥:
1.主方黃芩湯加豆豉玄參方(柳寶詒《溫熱逢源》)加減
處方:黃芩12克,白芍12克,淡豆豉10克,玄參15克,梔子10克,竹茹9克,柴胡9克,蟬蛻6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l~2劑。若嘔吐較甚,或嘔吐如噴者,可酌加龍膽草12克、川黃連6克、法半夏9克、生薑6克。若有表證,惡寒、頭痛、無汗者,可加荊芥9克,薄荷9克(後下),葛根20克。
2.中成藥
(1)清開靈口服液,每次1—2支,每日3次口服。
(2)夏桑菊沖劑,每次l~2包,每日3次,開水沖服。
(3)板藍根沖劑,每次1~2包,每日3—4次,開水沖服。
3.單方驗方蔥豉桔梗湯(俞根初《通俗傷寒論》)
處方:鮮蔥白10克,桔梗6克,淡豆豉15克,焦梔子10克,薄荷6克,連翹9克,鮮淡竹葉12克。水煎分2次溫服,每日2劑。對春溫初起里熱已盛而兼有表證者,頗有療效。

熱郁胸膈型

證見:身熱,心煩懊儂,坐臥不安,或微惡寒,口苦口渴。舌尖邊紅,苔薄微黃,脈數或弦。
治法:清宣鬱熱。
方藥:
1.主方梔子豉湯(張仲景《傷寒論》)加味
處方:梔子12克,淡豆豉10克,淡竹葉9克,連翹9克,天花粉12克,薄荷9克,蟬蛻6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2劑。
2.中成藥
(1)感冒清片,每次3—4粒,每日3次,開水送服。
(2)銀黃口服液,每次1~2支,每日3~4次口服。
3.單方驗方:解郁清心湯(賴天松等《I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柴胡10克,香附9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鬱金15克,石菖蒲6克,生地黃20克,黃連9克,羚羊角骨10克,竹葉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熱灼胸膈型

證見:身熱不已,煩躁不安,胸膈灼熱如焚,口渴,唇焦咽燥,便秘溲黃。舌紅苔黃,脈滑數。
治法:清泄膈熱。
方藥:
1.主方涼膈散(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味
處方:大黃9克(後下),芒硝6克(沖),梔子12克,黃芩12克,連翹12克,薄荷10克,夏枯草12克,竹葉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劑。若大便不秘結者,去芒硝,大黃不用。口渴甚者,加天花粉15克,蘆根15克。咽喉腫痛者,加崗梅根30克,桔梗6克,馬勃9克。
2.中成藥牛黃解毒丸,口服,每次4粒,每日3~4次。

陽明胃熱熾盛型

證見:壯熱,面赤,汗多,心煩,渴喜涼飲,口苦,尿短赤。舌質紅,苔黃燥,脈數。
治法:清熱保津。
方藥:
1.主方白虎湯(吳鞠通《溫病條辨》)加味
處方: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粳米6克,生甘草9克,金銀花15克,蘆根15克,石斛15克。水煎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服l劑。 若兼見咳嗽、痰黃稠者,可加杏仁12克,瓜蔞12克,魚腥草20克,黃芩12克。若熱擾神明,出現譫語、煩躁者,可加水牛角20克(刨片,先煎),連翹12克,竹葉卷心10克。若熱盛波及肝經,引動肝風,出現手足抽搐者,可加羚羊角lO克,鉤藤12克,菊花15克。若熱盛已傷氣陰,出現汗出多而背微寒、氣微喘、脈芤者,可加西洋參12克(或太子參30克)。
2.中成藥
(1)雙黃連粉針,每日用3克,加入5%葡萄糖500毫升(或生理鹽水500毫升)中靜脈滴注,連續5。7日。
(2)新癀片,每次3~4片,每日3次,口服。
3.單方驗方解熱煎劑(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大青葉30克,柴胡30克,連翹20克,黃芩15克,牡丹皮30克,白茅根20克,法半夏12克。每日1劑,水煎取汁3碗,每4.6小時溫服大半碗。具有清熱解毒、辟時疫、退肌熱的功效,對陽明胃熱熾盛之高熱,退熱效果明顯。

陽明熱結氣液兩虛型

證見:身熱,口乾咽燥,腹脹腹痛,倦怠少氣,或撮空摸床,肢體震顫,大便秘結。舌紅,苔黃乾或焦黑,脈沉細數或沉弱。
治法:攻下腑實,補益氣陰。
方藥:
1.主方新加黃龍湯(吳鞠通《溫病條辨》)
處方:生地黃20克,麥冬15克,玄參20克,生大黃9克(後下),芒硝6克(沖),生甘草6克,黨參12克(或太子參20克),當歸6克,海參2條,生薑2片。水煎服,每日2劑,以便通、熱減、神清為度。
若無倦怠少氣、撮空摸床、肢體震顫,而以腹滿痛、便秘、口乾唇裂、舌苔焦燥為主者,可去黨參,當歸,生薑,甘草,即成為增液承氣湯,用於治療單純的陽明熱結兼陰液虧損。若腹脹腹痛,按之硬,或捫及糞塊,腹脹痛明顯者,可加厚朴9克,枳實9克,便通、脹消、痛減後止服。
2.中成藥牛黃解毒丸及西洋參口服液:牛黃解毒丸3~4粒口服,每日3次;西洋參口服液l一2支口服,每日3次。兩藥配合使用,既清熱解毒通便,又可益氣養陰。

陽明腑實小腸熱盛型

證見:身熱不退,大便不通,小便涓滴不暢,小便時尿道熱痛,尿色紅赤,時煩渴甚。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通大腸秘結,泄小腸熱盛。
方藥:
1.主方導赤承氣湯(吳鞠通《溫病條辨》)加味
處方:赤芍12克,生地黃25克,生大黃9克(後下),黃連6克,黃柏10克,芒硝6克(沖服),白茅根30克,甘草梢6克。水煎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服1劑,以便通、熱減為度。
若兼見腹脹痛、舌苔焦乾、脈沉實者,可酌加枳實9克,厚朴6克。口渴甚、汗出多者,可酌加生石膏25克(先煎),天花粉15克,蘆根15克。2.單方驗方通里攻下湯(賴天松等《臨床方劑手冊》)
處方:大黃12克(後下),芒硝9克(溶化),生石膏30克(先煎),白茅根30克,丹參30克,黃柏15克,蒼朮15克,牛膝15克,草河車15克,甘草9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2劑。

熱灼營陰型

證見:身熱夜甚,心煩躁擾,甚或時有譫語,癍疹隱隱,口乾咽燥反不甚飲。舌質紅絳,苔薄黃乾或無苔,脈細數。 治法:清營和陰泄熱。
方藥:
1.主方清營湯(吳鞠通《溫病條辨》)
處方: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生地黃15克,玄參15克,麥冬15克,竹葉心12克,丹參9克,黃連6克,金銀花15克,連翹12克。水煎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服1劑。
若兼見微惡寒、頭痛、咽痛、苔黃薄者,可酌加豆豉9克,薄荷9克(後下),牛蒡子9克,以宣透肌表,透邪外出。若黃苔退盡、舌質紅絳色深者,可去金銀花、連翹,加牡丹皮12克,赤芍15克,梔子12克。
2.中成藥
(1)新雪丹,每次沖服1—2支,每日3—4次。
(2)清開靈針,用30-4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靜脈點滴,每日1次。
3.單方驗方柴青合劑(賴天松等《臨床方劑手冊》)
處方:柴胡10克,青蒿6克(後下),地骨皮12克,黃芩12克,地膽頭20克,倒扣草15克,狗肝菜18克,蘆根15克,野菊花15克,甘草5克。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2劑。
氣營(血)兩燔型
證見:壯熱,口渴,頭痛,煩躁不安,肌膚發癍,甚或吐血、衄血。舌絳苔黃,脈數。
治法:兩清氣營(血)。
方藥:
1.主方玉女煎去牛膝、熟地黃加生地黃、玄參方(吳鞠通《溫病條辨》)
處方: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玄參20克,生地黃20克,麥冬20克。水煎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1劑。
若癍疹顯露而色深,去生地黃,麥冬,加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白粳米20克,生甘草6克,即成為化癍湯,也即是白虎湯加水牛角、玄參。若病情較重,煩躁不安、癍疹顯露、吐血、衄血者,去麥冬,加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黃連9克,梔子15克,黃芩15克,赤芍15克,連翹15克,牡丹皮12克,竹葉12克,即成為清瘟敗毒飲,也即是白虎湯、涼膈散、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四方組合之方。
2.中成藥 
(1)清開靈針,用3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靜脈點滴,每日1次。
(2)醒腦靜針劑,用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靜脈點滴,每日2次。
(3)紫雪丹,每次1—2支沖服,每日3~4次。
3.單方驗方消癍湯(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牡丹皮10克,生地黃15克,赤芍15克,黃芩10克,梔子10克,當歸6克,茜草根15克,槐花15克,板藍根20克。水煎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1劑。適用於高熱、肌膚發癍者。

熱盛迫血型

證見:身體灼熱,躁擾不安,甚或昏狂譫妄,癍色紫黑,成片成塊,或吐衄便血。舌深絳,脈弦數。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散血。

非典

“非典”在中醫學屬於春溫
中國中醫研究院呼吸科專家王書臣、養生專家孔令詡和預防學教授楊力三位中醫學者,提醒人們,只須注意勤洗手,居所注意保持空氣流通,儘量不到人多擁擠、空氣渾濁的場所去,非去不可時,戴上口罩和手套,大可不必為非典型肺炎而憂心忡忡。
“非典”中醫學屬於春溫
三位老中醫認為,不論非典型肺炎是何種病菌、病毒或病原體所致,在中醫學範疇內都屬於溫病,確切地說是春溫。發病原由與之有關:冬季養攝不當,感受了“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中之寒邪,當春季來臨,陽氣上升,萬物萌動之際,內邪也就有了作祟的機會。此時若再感受外邪,則視邪之輕重可表現出不同的溫病臨床症狀,有的僅僅是輕微不適,也可能病情十分兇險,非典型肺炎就屬於較為兇險的一類。
涼疏解通里泄熱清
關於非典型肺炎的防治,專家們表示,中醫的特長在於辯證施治,就是針對患者個體的具體情況,參照脈息的遲數沉浮、舌苔的深淺薄厚等一系列生理指征,擬訂具有強烈針對性的治療方案,並根據病程的變化及時調整,在藥味或分量上予以變通,這樣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這也就是所謂的個體化診療。譬如臨床上的發熱,中醫就不僅僅拘泥於溫度的高低,還要分析熱的表里、上下、歸經,根據不同情況投之以不同的方藥。如熱在表則清涼疏解,藥用金銀花、連翹、薄荷、蘆根等,成方如連翹敗毒散等。如熱在里則通里泄熱,藥用石膏、知母、寒水石等,方可用白虎湯、紫血散等臨床加減。若遇進入心經的大熱危證,則以安宮牛黃等應之。總之,要以臨床症候的不同而區別對待。由於非典型肺炎尚屬病因不明的新疾患,具體的治療方法也只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論。人作為一個生物體,必然有其共同性,這也就是中醫通治方出現且流傳不輟的基礎。當然,既是通治方,想必就是顧及了絕大多數人的一般情況而制定,其藥性多較為溫和,但亦足以緩解症狀,起到治療作用。況且,一般人們尤其是占人口一半的青壯年也很少罹患嚴重疾病,所以除了通治方,偏方、驗方也在民間廣為流傳,不失為一種經濟、便捷、有效的保健途徑。當然,有條件時還是以及時到醫院請醫生診斷為好。
清熱解毒防“非典”
具體到預防非典型肺炎,專家建議,一般身體狀況良好者,可以金銀花、菊花等代茶飲以清熱解毒,其間加入甘草效果更佳,若有輕微咳嗽還可配以少許紫草(上述甘草、紫草用量3至5克左右)。年邁體衰者或兒童宜黃芪10克、白朮10克、防風10克煎水飲(兒童藥量酌減),可以有效提高身體免疫功能。若欲防治兼具,則可以生黃芪10克、大青葉15克、板藍根20克、貫眾12克,水煎服。
春溫之際我們吃什麼
由於今春氣溫幾番急升驟降,且一反以往乾燥的氣候而偏於濕潤,使北京人不太適應,以致毒蘊挾濕。原本北方人身體強壯,但北京人在大城市生活了數十年,體格已經不那么強壯了,加上平素多不注意鍛鍊而偏於虛弱,對時疫的抗禦能力大大降低。為了更加健康地生活,從現在起,我們就應該加緊鍛鍊身體,增強對疾病的抵抗力。此外,日常生活中應注意少食油膩,忌食辛辣。因為北京的春天沒有什麼時令水果,可以多吃些時令菜蔬,加小白菜、菠菜、小蘿蔔等,有助於清解內熱,時近夏日,常飲綠豆湯也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老年人防春溫 

 
所謂春溫,是指被溫熱病邪侵襲而發生於春季或冬春之交的一類急性熱病。該病具有起病急驟、病情危重、病程長等特點,初起雖僅有高熱、口渴、心煩、小便黃赤等內熱症狀,但在病變過程中極易出現斑疹、驚厥、昏迷等險惡變化。據不完全統計,春季急診患者每10個人中約有1人的病與春溫有關。
專家指出,老年人防春溫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開窗通風。開窗通風不僅可以把各種致病因子排出室外,減少微生物等對人體的侵襲,還能調節呼吸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的工作狀態。研究發現,開窗通風30分鐘,可使室內空氣的細菌數減少70%以上,通風時間越長,室內的細菌數就越少。
2、及時治療。發現春溫要及時到醫院診治,並遵醫囑對病人採取隔離措施。老年人接種流腦疫苗、流感疫苗對春溫也有較好的預防作用。
3、防寒保暖。《黃帝內經》中有“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之說,指出人若在冬季感受寒邪後,伏寒化熱,至春天陽氣升發之時,則易發生春溫。根據春溫的這一發病特點,在春天乍暖還寒之時要注意防寒保暖,並經常參加體育鍛鍊,提高人體的耐寒和抗病能力。
4、適當服用中藥方劑。服用補散兼施的“玉屏風散”中藥方劑,可提高人體免疫力,有固表御邪之效。
具體方藥為:黃芪10克,炒白朮6克,防風6克,甘草6克,大棗4枚,生薑3片,加水適量,入沙鍋煎取2次,分別取其汁液混勻即成。每日1劑,分2次空腹飲。還可每日取金銀花10克,甘草6克,開水沏泡,代茶飲用,該方可清熱解毒,能降低人體咽喉部帶菌率,對流感病毒有一定的滅活作用,有減少春溫發病幾率之效。另外用板藍根15克,大青葉15克,水煎後飲用,每日1劑,連服3~7天,對春溫也有一定預防作用。

預防

在流行期作好衛生宣傳,搞好公共和個人衛生,兒童要避免上公共場所。早期發現病人,就地隔離治療,是阻斷傳播的重要措施。
藥物預防
對於密切接觸者,應服藥預防:中藥有大蒜、板藍根、大青葉、金銀花、野菊花、貫眾等,熬湯口服或滴鼻;西藥可口服磺胺嘧啶(SD),成人2克/日,分二次與等量碳酸氫鈉同服,連服3日,小兒每日100毫克/公斤。以上措施可有效地降低發病率。預防還可用流腦菌苗皮下注射,使用對象為15歲以下兒童。初次劑量:7歲以下為0.3毫升,8歲以上0.5毫升,間隔4~6周注射第2次,劑量為0.5毫升。
特殊預防
對於流腦或其他急性熱病患者的護理要隨時注意觀察精神狀態及體溫、血壓、呼吸、舌象、脈搏等的變化,高熱、昏迷、抽搐者要及時按護理常規處理,昏迷病人要隨時吸痰,以防呼吸道堵塞。病室要通風、清潔,還要避免冷空氣直接進入室內。對於昏迷時間較長或有癱瘓後遺症的病人,要預防發生褥瘡,保證營養,保證充分水量供給,對有後遺症的病人,要按科學的方法給予語言、智力、肢體的康復指導。
飲食預防
飲食調理十分必要,應以促進食慾,扶持胃氣,顧護津液為原則。發熱期多進流質、半流質營養豐富而清淡易消化的食品,少食多餐,避免辛辣刺激,油膩煎炸食物。恢復期注意益氣增液,但不宜多進肉食。食療方有:黑米肉末粥:適量黑米配少量精瘦肉末煮粥;黑米銀耳羹:黑米、銀耳、枸杞子、玉竹百合,共煮薄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