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風內動證

多因年高腎虧或房室勞倦、七情內傷、飲食失調等綜合致病;也可因溫病邪入下焦、陰血耗竭而發病。病機可為肝陽化風上擾,或肝風挾痰火上沖,氣血並走於上,或肝臟陰血虛極生燥生風。常見四種證候類型,即肝陽化風、熱極生風、陰虛動風、血虛生風。

病因

多因年高腎虧或房室勞倦、七情內傷、飲食失調等綜合致病;也可因溫病邪入下焦、陰血耗竭而發病。病機可為肝陽化風上擾,或肝風挾痰火上沖,氣血並走於上,或肝臟陰血虛極生燥生風。常見四種證候類型,即肝陽化風、熱極生風、陰虛動風、血虛生風。

注意事項

預防在於注意生活起居,避免感受時邪疫毒。調攝方面,首先應嚴密觀察病情的變化,如體溫、神、色、肌膚、汗液、氣息、脈象等。同時注意體溫的護理,如高熱時配合酒精擦浴等,熱深厥深時,注意保溫,汗出時及時擦汗並更換乾燥衣服等。由於發熱易傷陰,應注意養護陰津,鼓勵病人多飲用糖鹽水、果汁、西瓜汁、綠豆湯、涼開水等。飲食方面宜食用清淡流質或半流質,富於營養,但易於消化的食品。

臨床表現

眩暈、頭痛、耳鳴、口眼歪斜,甚則昏仆失語、不知人事,或手足麻木、振顫、偏癱,或為抽搐、瘈瘲,舌多紅絳、乾燥,脈多弦數,兼滑、兼長,陰血虛極生風者,脈多細數無力或弦細。肝陽化風,治宜平肝熄風,方用鎮肝熄風湯、天麻鉤藤飲;熱極生風,治宜清熱熄風,方用羚羊鉤藤湯;陰虛動風,治宜滋陰潛陽,方用三甲復脈湯;血虛生風,治宜養血熄風,方用加減復脈湯、四物湯。

飲食保健

適宜食物:小米,疏菜多食含有維生素、微量元素的新鮮菜,核桃,大棗。
不適宜食物:
1、食用菌類主要有蘑菇、香菇等,過食這類食物易致動風生陽,觸發肝陽頭痛、肝風眩暈等宿疾,此外,還易誘發或加重皮膚瘡瘍腫毒。
2、海腥類主要有帶魚、黃魚、鯧魚、蚌肉、蝦、螃蟹等水產品,這類食品大多鹹寒而腥,對於體質過敏者,易誘發過敏性疾病發作如哮喘蕁麻疹症,同時,也易催發瘡瘍腫毒等皮膚疾病。
3、蔬菜類主要有竹筍、芥菜、南瓜、菠菜等,這類食物易誘發皮膚瘡瘍腫毒。
4、果品類主要有桃子、杏等,前人曾指出,多食桃易生熱,發、瘡、疽、、蟲疳諸患,多食杏生癰癤,傷筋骨。
5、禽畜類主要有公雞、雞頭、豬頭肉、鵝肉、雞翅、雞爪等,這類食物主動而性升浮,食之易動風昇陽,觸發肝陽頭痛、肝風腦暈等宿疾,此外,還易誘發或加重皮膚瘡瘍腫毒。雞蛋雖不屬發物,但也不宜多吃,一般一天不宜超過2個,尤其是肝炎、過敏、高血脂、高熱、腎臟病、腹瀉病人,更不宜多吃。原因是雞蛋內含大量蛋白,但它們屬於異性蛋白,有相當一部分人吃了異性蛋白質後出現病態反應。
此外,還有獐肉、腐乳、酒釀及蔥、蒜、韭菜等。
食療方:
天麻粥:天麻5克,大米100克,白糖適量。將天麻擇淨,研細;大米淘淨,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煮粥,待熟時加入天麻、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劑。可熄風止痙,平肝潛陽,祛風通絡,適用於肝風內動所致的驚癇抽搐、頭目眩暈、風濕痹痛、手足麻木等症者。
天麻菊花燉蚌肉:天麻10克,菊花15克,河蚌10個,調味品適量。將河蚌去殼取肉洗淨。先將天麻菊花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煮沸,納入蚌肉,文火燉至蚌肉熟後,食鹽、味素調服,每日1劑。可養陰清熱,平肝熄風,適用於高血壓甲狀腺機能亢進引起的頭暈、手指震顫等症者。
天麻乳鴿:天麻10克,大棗5枚,鴿子1隻,調味品適量。將天麻切片,大棗去核,鴿子去毛雜洗淨,納天麻、大棗同放入鴿腹內,置碗中,調味後加清湯適量,上籠蒸熟服食,每日1劑。可養陰柔肝,適用於肢體麻木中風後遺症者。
天杞動物眼:明天麻、枸杞子各10克,動物眼、(豬、牛、羊類眼晴)1對,調味品適量。將動物眼洗淨,同諸藥共放碗中,加清水適量,隔水燉熟,食鹽、味素調味服食,每日1劑。可潤燥明目,適用於腎精虧虛所致的眩暈、視力下降等症者。
天麻鉤藤燉豬腦:天麻5克,鉤藤10克,豬腦1具,調味品適量。將豬腦洗淨,去血管及筋膜,與二藥同放碗中,加調味品及清湯適量調勻,上籠蒸熟服食,每日1劑。可平肝潛陽,養肝熄風,適用於肝陽上亢所致的眩暈、耳鳴口苦咽乾、煩躁易怒、小便短黃、大便秘結等症者。

詳細介紹

“肝風”一詞始見於《內經》,歷代醫家遵《內經》“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的論述,對風生於的機理頗多闡發。近代醫家張錫純在分析中風的病因病機中,明確提出了“肝風內動”一詞。1949年以後的各版中醫院校統編教材及相關著作中對肝風內動皆有系統論述。
風性善動,故凡出現眩暈欲仆,手足抽搐,震顫等具有“動搖”特徵的症狀者,即為“風證”。其中由肝病所致的風證,即為肝風內動證。根據成因及其表現的不同,又可分為肝陽化風,熱極生風,陰虛動風,血虛生風四種類型。
肝陽化風 即肝陽亢逆無制而出現動風。多為肝陰虧虛,陰不潛陽,肝陽上升所致。臨床表現以眩暈或頭痛,或肢顫、語言蹇澀、手足麻木、步履不正,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斜、半身不遂等為主。陽盛化風,肝風內鏇,上擾頭目,則天鏇地轉,眩暈欲倒;風陽上擾清竅,則頭痛不止;風動筋攣,則肢顫;足厥陰肝脈絡舌本,風陽竄擾絡脈,則語言蹇澀;肝陰虧損,筋脈失養,則手足麻木;風動於上,陰虧於下,上盛下虛,故步履不正,搖擺不穩。若病情進一步發展,風陽暴升,氣血逆亂,肝風挾痰上蒙清竅,心神昏憒,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風痰竄擾脈絡,患側氣血運行不利,弛緩不用,則致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痰阻舌根,則舌體僵硬,不能言語。多見於眩暈、頭痛、中風及西醫的高血壓、腦血栓形成、腦出血等疾病。治療以鎮肝熄風為法,常用天麻鉤藤飲、鎮肝熄風湯之類。
熱極生風 即熱邪熾盛,引動肝風。多因溫熱病,邪熱鴟張,燔灼肝經所致。臨床表現以高熱神昏、躁擾如狂、手足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兩目上視、牙關緊閉、舌紅或絳、脈弦數為主症。熱邪亢盛,充斥肌膚,故高熱灼手;熱傳心包,心神憒亂,則神志昏蒙,躁擾不安如發狂;熱灼肝經,津液受爍,筋脈拘急,故手足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兩目上視,牙關緊閉;熱邪內犯營血,則舌色紅絳;脈弦數,為肝經火熱之徵。多見於溫熱病極期及西醫的腦炎、腦膜炎、中毒性痢疾、敗血症等疾患。治療以涼肝熄風為法,常用羚羊鉤藤湯之類。病情嚴重,治療不當者,可留有失語、痴呆、肢體運動障礙等後遺症。

陰虛動風

即陰液虧虛,筋脈失養引動肝風。多為溫熱之邪久稽,耗傷陰液,或內傷久病,陰液虧損所致。臨床表現以頭暈耳鳴、手足蠕動、發痙為主症,兼見兩目乾澀,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舌紅少津,脈細數或脈細無力等。肝陰不足,虛風內鏇,故頭暈耳鳴;肝陰虧虛,筋脈失養,故見手足蠕動、發痙;肝開竅於目,肝陰不足,目失所養,故兩目乾澀;陰虛則內熱,虛熱內蒸,則五心煩熱;虛熱內擾營陰,則潮熱盜汗;舌紅少津,脈細數或脈細無力,為陰虛內熱之象。多見於溫熱病後期、眩暈、虛勞及西醫的高血壓等病。治療以滋陰熄風為法,常用大定風珠之類。

血虛生風

即肝血虧虛,血不榮筋,虛風內動。多因素體血虛,或久病血虛所致。臨床表現以肢體麻木、手足震顫為主症,兼見眩暈耳鳴,面白無華,夜寐多夢,或婦女月經量少,經閉,舌淡苔白,脈弦細。肝主筋,血虛則筋脈失養,故肢體麻木,手足震顫;肝血不足,不能上榮頭面,則眩暈耳鳴,面白無華;血虛則魂無所安,故夜寐多夢;婦女肝血不足,不能充盈沖任之脈,故月經量少,甚則閉經。多見於眩暈、失眠、月經不調及西醫的神經官能症、高血壓等病。治療以養血熄風為法,常用四物湯之類。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