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縣擺字龍燈

易縣擺字龍燈

擺擺字龍燈由13節龍身(又稱龍節)和1個領龍繡球組成。每節龍身長1.2米,直徑約0.5米,節中央固定1個把手,內設三環套月式蠟燭簽3個。蠟燭簽設定精巧,舞動時燭火始終朝上不滅。龍身外罩繪有龍鱗和龍爪的龍衣。

字龍燈因龍體內置燈,並可用龍體擺出各種字形而得名,又因龍體分節而有“節龍”或“段龍”的別名。

基本資料

名錄名稱:易縣擺字龍燈
序號:40
編號:4—5
名錄類別:民間舞蹈
申報地區:保定易縣

簡介

易縣擺字龍燈易縣擺字龍燈

河北省保定市易縣西陵鎮忠義村,位於世界文化遺產清西陵範圍內,始建於雍正元年,原為建造泰妃陵的內務府衙門,辛亥革命後,更名為忠義村,至今,已有283年的歷史。優美的自然環境、深厚的滿族文化內涵、鮮明的陵寢文化特色、淳樸的民風為擺字龍燈的生長、傳承構成了特殊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

擺字龍燈因龍體內置燈,並可用龍體擺出各種字形而得名,又因龍體分節而有“節龍”或“段龍”的別名。是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又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起源

擺字龍燈產生的年代無文字可考。據傳,擺字龍燈原是清朝乾隆年間成立泰陵衙門時由承德避暑山莊帶來的,距今已有280餘年的歷史。當時是整龍,為紀念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而斷成十三節,節節斷開且用細繩和三個竹環緊緊相連。從清朝乾隆年間到民國初年,擺字龍燈是西陵守陵衙門拜年時的表演,舞龍者均為守陵人員。擺字龍燈也時常進皇宮表演,並多次受過皇封,慈禧太后曾賞賜龍衣兩套、紅蠟燭三箱。20世紀20年代以後,清西陵守陵機構瓦解,守陵人員轉為農民,擺字龍燈才真正成為表達農民意願的舞種。

表演形式

易縣擺字龍燈易縣擺字龍燈

擺字龍燈由13節龍身組成,另加領龍繡球1個。每節龍身(又稱龍節)長1.2米,直徑約0.5米,節中央固定一個把手,內設三環套月式蠟燭簽3個。蠟燭簽設定精巧,舞動時燭火始終朝上不滅。龍身外罩為繪有龍鱗、龍爪的龍衣。擺字龍燈由14人表演,即蜘蛛(引龍人)一人領舞,另13人分別持龍頭、龍身、龍尾擺字。蜘蛛動作靈活、滑稽,蜘蛛和其他龍燈的繡球相同,只是在繡球上畫蛛網和黑蜘蛛,有降妖避邪的內涵。表演常在晚上進行,舞動時先把周圍的光線全部暗下來,伴隨著鑼鼓鑔鐃的伴奏,如一條火龍翩翩起舞,不斷變換隊形擺出漢字,組成吉祥祝福的詞句。如“天下太平”、“安居樂業”、“立(利)見大人”、“正大光明”、“中華巨龍”等等。龍燈隊形豐富,有龍擺尾、地臥龍、天臥魚、龍塔垛、跑八字等。其龍尾別具一格,可以單獨行動。每擺好一字時,龍尾都要繞場一周,再到達應去的位置。每個字的最後一筆,均由龍尾完成,顯得活潑風趣。

繼承發展

改革開放以後,由於受市場經濟的影響,易縣擺字龍燈沒有發展起來,出現了斷代。搶救、保護易縣擺字龍燈是清西陵文化資源挖掘、保護的一項具體內容,對於弘揚滿族文化傳統、保護和發展民間藝術具有著的推動作用。對此,西陵鎮把搶救、保護易縣擺字龍燈做為清西陵文化資源挖掘、保護的一項具體內容,做了許多工作。

非物質文化之民間舞蹈

與“物質文化”相對,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各種精神文化。本任務即盤點我國民間的舞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