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州高蹺秧歌

蓋州高蹺秧歌

蓋州高蹺秧歌是在古代民間雜技、踏蹺和百戲基礎上發展演變而成的,其原始功能是“祭神娛人”。據《蓋平縣誌》記載,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蓋州藝人在地秧歌的基礎上吸收了高蹺技藝,經過不斷的發展豐富,自成一派,形成了蓋州高蹺秧歌。民國至新中國成立前後,蓋州高蹺秧歌十分興盛,出現郭錫成(藝名郭大妞)、孫洪池、姜潤德(藝名姜牙子)、賈恆全(藝名賈亮)等很多著名的高蹺秧歌藝人。

簡介

蓋州高蹺秧歌蓋州高蹺秧歌

蓋州高蹺秧歌興於明末清初,是在古代民間雜技踏蹺和百戲基礎上發展衍變而形成的。是遼南蓋州地區勞動人民自娛共樂的一種自發性民間舞蹈形式。其原始功能為酬神娛人。主要活動於春節拜年、慶典、廟會、祭祀等活動。

蓋州高蹺秧歌在清康熙乾隆年間十分興盛。民國中期為蓋州高蹺秧歌的鼎盛時期。建國初期更為繁榮興旺。“文革”十年洗劫,使其殘遭破壞、發展受阻、十年斷代。八十年代初至今,受到政府重視,有所發展,但對這一傳統民間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方面,尚大有缺憾。

蓋州高蹺秧歌歷史上著名藝人較多,民國中期至解放後,有郭錫成等“四大名旦”紅極一時,為蓋州高蹺秧歌的傑出代表。

特點

蓋州高蹺秧歌蓋州高蹺秧歌

蓋州高蹺秧歌具有“扭、穩、浪、俏、哏、相、逗、興、默”的藝術特點。熔歌唱、舞蹈、戲劇、雜技為一爐,活潑浪漫,熾烈火爆,舒展豪放,鄉土味濃,別具特色,自成一派。

蓋州高蹺秧歌蘊含大量的歷史、文化、民俗等信息,對於研究遼南人民歷史生活習俗、風土人情、歷史信息、勞動人民審美情趣,以及研究遼南民歌、民間舞蹈、音樂戲曲、雜技、民間口頭文學創作乃至研究中國民間秧歌流派、體系的演變發展等,都具有十分寶貴的科學價值。

傳統的蓋州高蹺秧歌人數不等,少者十幾人,多者幾十人,但必須以頭蹺(武丑)、二蹺(武旦)、漁翁(老生)、老(彩旦)等“四梁四柱”為核心,配以生、旦、醜等人物進行表演,女角稱為“上裝”,男角稱為“下裝”。人物臉譜基本借鑑戲曲的圖案樣式,以誇張的手法勾畫,塑造出戲謔的人物形象。服飾多為大紅大綠,色彩艷麗,極具遼南民間藝術特色。
蓋州高蹺秧歌主要以秧歌舞為主,如“過街樓”、“圈場”等,同時演唱民間小調、喇叭小戲,如民歌《放風箏》、小戲段《打漁殺家》等。表演具有完整的手勢、步法、鼓相等舞蹈語彙,舞姿優美,造型生動,形成了“扭、穩、浪、俏、艮、相、逗、興、默”的藝術特點。
蓋州高蹺秧歌多以民歌小調、小戲唱段來表現愛情故事、勞動生活、神話傳說以及歷史故事等內容,目前已知可挖掘的口頭留傳的小戲唱段約25部,如:《鋦大缸》、《打漁殺家》、《拉馬》、《十八里相送》、《王二姐思夫》等。
蓋州高蹺秧歌具有鮮明的遼南地方特色和濃郁的鄉土氣息,集舞蹈、戲曲、歌唱於一爐,既古樸淳厚、活潑浪漫,又熾烈火爆、舒展豪放,深受遼南乃至東北地區廣大人民的喜愛。近年來,蓋州新一代秧歌藝人,在“架象”基礎上,創作出疊羅漢、倒立、多人旋轉等新、奇、特的造型,引人入勝。

瀕危

蓋州高蹺秧歌瀕危狀況嚴重,大多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著名藝人都已逝世。30年代後出生的藝人存世甚少,也都70多歲了,新生代人才極少,特別是能全面繼承此藝術特點的人幾乎沒有,使今人看不到蓋州高蹺秧歌歷史本來面目,部分“絕活”幾乎失傳,因此亟待搶救和保護。

非物質文化之民間舞蹈

與“物質文化”相對,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各種精神文化。本任務即盤點我國民間的舞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