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拍打

通城拍打

通城拍打拍打舞是表現漁民喜獲豐收的舞蹈。舞者扮為漁夫,作乘船姿態,隨“安旦”節奏用手掌拍打胳膊、雙腿及胸部兩脅,表達喜悅之情。其動作激烈,情緒歡快。

簡介

通城拍打通城拍打

通城拍打舞是在通城民間流傳的以手互相拍打自娛自樂的零散舞蹈動作加工提煉而成的。隸屬漢族山區民間舞蹈,為楚文化範疇,自清初以來在鄂南山區流傳,後漸漸失傳,如今僅在通城縣石南鎮、大柱鄉窺見。舞蹈的主要內容是男人以拍打胸脯,女人以拍打手臂為主導動作,然後再加以擴展變化,拍手、拍肩、拍背甚至拍臉、膝、臂等,有的躺著拍、坐著拍、跪著拍、站著拍、舞著拍,拍打貫穿始終。1988年,由該縣文化局精心編排的《拍打舞》參加湖北省首屆民間歌舞電視大獎賽,一舉榮獲金獎,同年隨同湖北省民間藝術團赴民主德國訪問演出。2007年,通城《拍打舞》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入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特色

通城“拍打舞”原名“拍打歌”,自明清以來流傳於通城,由當地民間流傳的以手互相拍打自娛自樂的原生態舞蹈發展而來,屬漢瑤民族山區民間舞蹈,有吳楚文化特點。舞蹈以男人拍打胸脯、女人拍打手臂為主導動作,再加以擴展變化,拍手、拍肩、拍背甚至拍臉、膝、胯、臂等,有躺著拍、坐著拍、跪著拍、站著拍、舞著拍,拍打貫穿始終。

流行地域

通城縣位於湘鄂贛三省交界處,古為漢族、瑤族雜居之所,境內龍窖山千家峒被國際瑤族研究學會確認為瑤族先民的祖居地。“拍打舞”便是漢瑤文化傳承的濃縮與結晶。專家稱,通城拍打舞有鄂南山野的狂歡,漢瑤血脈的律動。2007年,它被省政府列入全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由來

通城拍打通城拍打

通城縣位於湘鄂贛三省交界的山區,自古以來就是瑤漢雜居之地。經國家瑤學會考證,今湖北通城及其龍窖山地區,曾為“瑤人出世武昌府”的發祥之地,瑤族先民的祖居地,是全球300萬瑤胞的精神家園。 他們大量的歷史、民俗文化,與當地漢民族文化交織在一起,產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漢瑤文化。元末明初,瑤胞舉族南遷後,起源久遠,融冶了瑤漢文化元素的《通城拍打舞》(拍打歌),至今還由這裡的漢民族後裔以原生態的風貌傳承著,山野農舍,或一人用拳掌交錯拍打大腿,或兩人、多人互摸互打,自娛自樂;他們哼唱山歌小調,以拍打身體為伴奏,邊打、邊拍、邊唱、邊放牛、邊嬉戲,悠然自得;喜慶活動中,男男女女,成群成對,拍打起舞,享受人生;每逢農閒,大人陪伴小孩,邊打、邊摸、邊唱:“一隻手來打,一隻手來摸,只打三下,不準打多,有人打得著,快拿酒來喝”等童謠;“幹完活,歇歇火,拍拍打打呀咿子喲。我拍你,你拍我,拍走辛苦就快活。拍拍打打真高興,叫聲夥計漲點勁。攢勁拍得事事順,今天走個桃花運……”則是關於拍打舞的民諺。1987年,通城縣文化館創作幹部任卓輝到石南鎮、大坪鄉一帶採風,看到民間藝人胡瑞清即興表演的一段拍打舞,被這種別具鄉土風情的舞蹈所吸引。他開始廣泛蒐集,提煉失散在通城民間的拍打舞動作,匯集整理了一套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拍打舞蹈語彙,為拍打舞的傳承打下了堅實基礎,使瀕臨失傳的民間拍打舞得以新生。

演變

“我們今天看到的通城《拍打舞》,是在原《拍打舞》基礎上,先後三次對舞蹈語彙、音樂元素和表演形式進行修改提煉而來的。”通城縣文體局相關負責人吳志奇介紹說。 最原始的《拍打舞》是一個或多個人邊唱邊拍,拍手、拍身體和對拍,且多限於單拍和雙拍,拍打動作僅四五個。1988年,通城縣文化館組織人員,對拍打舞進行提煉和創新。拍打動作增加到10多個,創造出單腿拍、雙腿拍、站著拍、坐著拍、躺著拍,並增加了拍打部位,如拍胸、拍肩、拍腰、拍臀部。 2007年,縣文體局請來省民眾藝術館國家一級編導向雪芳,並成立編導小組,對拍打舞的舞蹈語彙進行提煉。風格上更加凸顯瑤族特色,拍打的同時增加了跳躍動作。 如男子單拍時,增加了中國古典舞中的馬步、跨腿,使舞蹈更具陽剛之氣。女子單拍時,增加了腰部傾斜和胯前拍打,使舞蹈更加秀美,顯示出女性的靈秀韻味。此外,還增加了上肩技巧,女子坐在男子肩上,男子抱著女子,在空中對拍,增加了舞蹈的立體感。 為參加第八屆中國民間藝術節,縣文體局邀請省、市、縣相關專家,對舞蹈語彙進行了一次大型創作。總導演向雪芳在前兩次基礎上,創作出更加豐富的舞蹈語彙,旨在突出江南俊秀之美的藝術效果。如:男女一體,面向一方,四隻手相拍,宛若千手小觀音;男女對拍臉,體現“情”字;男把女抱在胸前,女拍男的背部,體現“痴”字;男女對抱,女下腰拍男腹部,體現“愛”字;男把女抱著翻一個圈,體現“思”字。並在前兩個版本基礎上,對拍打舞的舞台形式進行了較大改動。 經過多次創作,對拍打動作進行規範,舞蹈音樂更加動聽,風格上也給予了定向,使舞蹈介於原生態與現代之間,更具民族特色和藝術觀賞性。

未來

通城拍打通城拍打

“拍打舞具有濃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對促進民族團結、社會和諧具有獨特的作用。通城拍打舞適合於廣場展演和舞台表演,深受觀眾的喜愛,具有廣闊的前景。”通城縣文體局局長宋旺龍對通城《拍打舞》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通城《拍打舞》自1988年獲省首屆民間音樂舞蹈電視大賽金獎後,縣文體局將其作為通城文化精品來打造。集中人力和財力,先後三次對《拍打舞》進行加工提煉,使其綻放出新的光彩。2008年,縣文化館安排了兩期拍打舞培訓班,對通城各鄉鎮、文化站幹部和拍打舞愛好者100多人集中培訓,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現在,通城已有學校開設拍打舞課;在社區和廣場,也經常有人跳拍打舞健身。家住湘漢社區的胡女士是一位“拍打舞迷”,閒暇時間經常和鄰居們切磋“舞藝”。“我學的是健美操版本拍打舞,剛學的時候覺得很累,後來感覺越跳越有勁,越拍越有味。”胡女士邊拍邊跳興味盎然。 據悉,通城《拍打舞》繼參加第八屆中國藝術節展演奪得金獎後,正全力衝刺2011年揭曉的山花獎。

相關圖片

通城拍打
通城拍打
通城拍打
通城拍打
通城拍打
通城拍打
通城拍打
通城拍打

非物質文化之民間舞蹈

與“物質文化”相對,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各種精神文化。本任務即盤點我國民間的舞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