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堯招子鼓

隆堯招子鼓

招子鼓是一種傳統的鄉藝,廣泛流傳在隆堯東部滏陽河與澧河一帶。

基本信息

所屬地區: 河北 ·邢台· 隆堯縣

隆堯招子鼓隆堯招子鼓

文化遺產名稱:隆堯招子鼓

遺產編號:1—4—6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申報日期:2007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邢台隆堯縣

遺產級別: 省

詳細介紹

招子鼓是一種傳統的鄉藝,廣泛流傳在隆堯東部滏陽河與澧河一帶。其中以隆堯千戶營鄉最為盛行。隆堯招子鼓有其獨特的風格,最明顯的標誌是每個小鼓演員背部都負有一桿引人注目的鼓招子。

招子鼓的器樂全是打擊樂,大致分三類。鼓又分為大鼓、小鼓兩種。鑼按大小分為4種。釵分鈸、饒、釵3種。鑼與釵因直徑的大小不一,分別發出低、中、高不同的音響,與大小鼓相配,和諧悅耳,鏗鏘有力,格外振奮人心。

招子鼓以鼓招子為主要道具,目標鮮明,招引觀眾。鼓招子的結構由招子桿、彩盤、撣子座三部分組成。為使鼓招子牢固縛綁在小鼓演員的背部,另備有6至8個枕形小沙袋,貼於招子桿和演員脊背之間,鼓招子綁好後,演員將小鼓挎在小腹前,舞動起來,雞毛撣子左右搖擺,小彩旗、護身條隨鳳抖動,彈簧絨球上下顫動,小響鈴叮叮有聲,使小鼓演員異常精神,增加了舞美。

隆堯招子鼓隆堯招子鼓

 

招子鼓的演員,按行當可分為五種。最引人注目的是丑角,他身穿彩衣,手持紙扇,動作詼諧,相貌滑稽,善於逗樂,其職能是引鼓。丑角可多可少,人數不定,少則一人,活躍於大小鼓之間,多則每面小鼓伴配一名,與小鼓演員密切配合,雙雙起舞。

招子鼓是一種在街頭廣場演出的民間藝術形式。招子鼓以擊鼓為主,就純打擊樂來說,招子鼓有其獨特的風格,其樂譜最明顯的特點是休止符多,其樂譜的長短也有差異,最短的是24番,也有的是32番,最長的是72番。在演奏方法上,有領奏。齊奏、輪奏、合奏,形式多樣,變化無窮。聽起來和諧悅耳,振奮精神。

儀仗隊也是招子鼓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招子鼓的儀仗隊主要是供夜間演出照明用的彩燈群。每年春節前後,是招子鼓活動最盛行的時期。行進中,無數盞彩燈列為兩排,明燈高照,光彩奪目,宛如星河降落人間。演出時,為了照明,彩燈四處散開,星羅棋布,金光閃爍,猶如天女散花,令人心曠神怡。

招子鼓原是廣場、街頭演出的藝術形式,經過加工整理,把它搬上了舞台,豐富了它的舞蹈語彙。河北省歌舞劇院曾以隆堯招子鼓為素材,編排了民間歌舞《莊戶余秋》,演出後,深受民眾歡迎。

概述

邢台隆堯縣地處太行山東麓,河北省南部。境內有午河、汦河、滏陽河、澧河、小漳河。古時河水時常泛濫,面對洪水,百姓束手無策,為祈求神靈庇護,尋求精神上的慰藉,村民們常常敲起大鼓,後來逐步形成了招子鼓。招子鼓也曾為祭“路燈神”和“燈光佛”而舞。歷史上澧河、滏陽河兩岸,幾乎所有的村莊都曾有過招子鼓的活動,目前活動較多、規模較大的只有獅子疙瘩和千戶營兩個班會。
招子鼓舞者背插高約五尺左右的木棍,頂端扎一彩色雞毛撣子(俗稱“鼓招子”),腰系一扁形革鼓(雅鼓狀),故名。撣子含“上撣天宇,下掃凡塵”之意,在表演中時而大幅度擺動,如狂風暴雨,時而小幅度快速抖動,頂端撣子突突顫動,豪放灑脫,剛勁舒展,生動有趣。木棍頗類似古代判斬的招子,依“以凶沖喜”的民俗。
招子鼓具有與其他鼓類不同的套路和表演方式。其舞蹈動作不多,基本步法是“小踩步”,基本動作是晃動招子和力度較強的蹲、跳。招子鼓鼓譜豐富,鼓點簡樸雄壯,節奏變化多樣,和諧悅耳。傳說原來曾有72套鼓譜,現在常用的只有戰鼓引、鼓頭、引鼓頭、小番、長番、單上架、雙上架、雞上架、伙鼓等三十餘套。隊形變化豐富,十分靈活,形成了招子鼓的特有韻味,如“單剪子股”、“二龍出水”、“一條龍”、“纏柱子”、“雙八卦”、“里三層外三層”、“雙圈”、“八字”、“掛四角”等。
招子鼓的發展和沿革與社會歷史的各個階段密不可分。無論是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招子鼓均以其鏗的韻律、豪放的舞姿,起到了鼓舞士氣、凝聚人心的作用。

歷史淵源

隆堯招子鼓以其濃郁的地方特色,粗獷豪放,質樸灑脫的表演風格贏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也贏得了各位專家評審的青睞。這些來自農村的小伙子們生龍活虎,在江西婺源大地上,把堯鄉文化演繹的氣壯山河,淋漓盡致,為全場觀眾帶來了視覺的衝擊和心靈的震撼。
隆堯招子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因演員背後插有鼓招子而得名。“招子鼓”鼓點氣勢磅礴,韻律鏗鏘。其表演剛勁舒展,威武雄壯,多次在省市民藝賽事中獲獎,深受廣大人民民眾的喜愛。2007年,招子鼓被評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之民間舞蹈

與“物質文化”相對,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各種精神文化。本任務即盤點我國民間的舞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