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武迓鼓

平定武迓鼓

迓鼓產生於北宋神宗熙寧六年,距今有934年的歷史。平定位於太行山右中段,地處衝要,素為兵家必爭之地,東鄰河北井陘、平山,西連(晉中)壽陽,南毗(晉中)昔陽,北接陽泉市郊區、盂縣;面積1353平方公里,人口32萬。

概述

平定位於太行山右中段,地處衝要,素為兵家必爭之地,東鄰河北井陘、平山,西連(晉中)壽陽,南毗(晉中)昔陽,北接陽泉市郊區、盂縣;面積1353平方公里,人口32萬。境內青石成山,黃土為丘,舊石器時代已有先人聚居生息。夏至秦歸屬頻變,漢初至宋置縣,金、元、明、清為州,雍正初升為直隸州,民國改縣,1983年劃屬陽泉市轄。
平定武迓鼓平定武迓鼓

傳統的武迓鼓是由二十一人演奏成套各具名目的古典鑼鼓曲牌,同時,進行套路眾多的舞蹈(耍回)和陣法演變,象徵性地表現《朱仝上梁山》、《趙匡胤下河東》、《李自成進京》等劇情的民間樂舞。演員身著古代武社火服飾,背插單*旗,胸挽八寶繩花,每有女角,正額及兩頰各畫一朵“梅花”圖案,頭飾及臉譜,與戲曲略同;表演時,“帥”位中央操鼓擊節指揮,鼓之蹈之,環之繞之,或輕緩從容,或昂揚激越;表演風格英武灑脫、氣魄雄渾,類似民間武社火,現唯有平定井芝峪村能夠保持其原有面貌。

迓鼓產生於北宋神宗熙寧六年,距今有934年的歷史。據文獻考,其沿革脈絡清晰:在勾欄瓦舍中為雜劇,在市井鄉間則變為“元霄迓鼓”、“村里迓鼓”、“河轉迓鼓”。經過幾百年的演變,清代平定州已有文、武、丑三種迓鼓,至今,武迓鼓(包括文迓鼓)仍然流傳於世。

平定素有“文獻名邦”之譽,古來民風清簡,好尚文章。俗重龍神,多謠祀、雩祭、臘祭,上會、迎駕活動頻繁而隆重。元以迄,武迓鼓作為迎駕特定儀仗,娛神、娛人功能獨特,向為鄉人鍾愛,以之武迓鼓籍以流傳。

平定武迓鼓保存了一整套古典鑼鼓曲牌、演陣圖案和耍回套路。劇中演員各自背插單*旗,女角飾“梅花臉”,極類宋雜劇“裝孤”之表演特徵,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是研究古代軍中鼓樂、陣法、宋雜劇表演形式和民間祀神風俗之重要標本。

基本信息

平定位於太行山右中段,地處衝要,素為兵家必爭之地,東鄰河北井陘、平山,西連(晉中)壽陽,南毗(晉中)昔陽,北接陽泉市郊區、盂縣;面積1353平方公里,人口32萬。境內青石成山,黃土為丘,舊石器時代已有先人聚居生息。夏至秦歸屬頻變,漢初至宋置縣,金、元、明、為州,雍正初升為直隸州,民國改縣,1983年劃屬陽泉市轄。 傳統的武迓鼓是由二十一人演奏成套各具名目的古典鑼鼓曲牌,同時,進行套路眾多的舞蹈(耍回)和陣法演變,象徵性地表現《朱仝上梁山》、《趙匡胤下河東》、《李自成進京》等劇情的民間樂舞。演員身著古代武社火服飾,背插單*旗,胸挽八寶繩花,每有女角,正額及兩頰各畫一朵“梅花”圖案,頭飾及臉譜,與戲曲略同;表演時,“帥”位中央操鼓擊節指揮,鼓之蹈之,環之繞之,或輕緩從容,或昂揚激越;表演風格英武灑脫、氣魄雄渾,類似民間武社火,現唯有平定井芝峪村能夠保持其原有面貌。

歷史淵源

迓鼓產生於北宋神宗熙寧六年,距今有934年的歷史。據文獻考,其沿革脈絡清晰:在勾欄瓦舍中為雜劇,在市井鄉間則變為“元霄迓鼓”、“村里迓鼓”、“河轉迓鼓”。經過幾百年的演變,清代平定州已有文、武、丑三種迓鼓,至今,武迓鼓(包括文迓鼓)仍然流傳於世。

平定素有“文獻名邦”之譽,古來民風清簡,好尚文章。俗重龍神,多謠祀、雩祭、臘祭,上會、迎駕活動頻繁而隆重。元以迄,武迓鼓作為迎駕特定儀仗,娛神、娛人功能獨特,向為鄉人鍾愛,以之武迓鼓籍以流傳。

平定武迓鼓保存了一整套古典鑼鼓曲牌、演陣圖案和耍回套路。劇中演員各自背插單*旗,女角飾“梅花臉”,極類宋雜劇“裝孤”之表演特徵,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是研究古代軍中鼓樂、陣法、宋雜劇表演形式和民間祀神風俗之重要標本。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