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符號

注音符號

注音符號(ㄓㄨˋㄧㄣㄈㄨˊㄏㄠˋ)舊稱為“注音字母”,為漢字注音而設定的符號,1913年由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發佈,總計39個字母,排列以“ㄍㄎ”開頭;1920年改訂字母順序,增加一個字母“ㄜ”總計達40個。注音初期以讀音統一會所定字音為標準,故有“ㄪ(-萬-)v、ㄫ(兀)Ng、ㄬ(-廣-)Gn”三個字母,後以北京音為標準,“ㄪ(-萬-)、ㄫ(兀)、ㄬ(-廣-)”只作注方言之用,目前仍使用的有37個(聲母21個,韻母16個)。1930年中華民國政府把注音字母改稱為“注音符號”,正式的稱呼是國語注音符號第一式。相對於漢語拼音來說,注音符號有時簡稱注音。

基本信息

注音符號注音符號
注音符號(ㄓㄨˋㄧㄣㄈㄨˊㄏㄠˋ)舊稱為“注音字母”,為漢字注音而設定的符號,1913年由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發佈,總計39個字母,排列以“ㄍㄎ”開頭;1920年改訂字母順序,增加一個字母“ㄜ”總計達40個。注音初期以讀音統一會所定字音為標準,故有“ㄪ(-{萬}-)v、ㄫ(兀)Ng、ㄬ(-{廣}-)Gn”三個字母,後以北京音為標準,“ㄪ(-{萬}-)、ㄫ(兀)、ㄬ(-{廣}-)”只作注方言之用,目前仍使用的有37個(聲母21個,韻母16個)。1930年中華民國政府把注音字母改稱為“注音符號”,正式的稱呼是國語注音符號第一式。相對於漢語拼音來說,注音符號有時簡稱注音

歷史

注音符號注音符號
1912年,中國教育部召開臨時教育會議,通過“採用注音字母案”;1913年教育部召開讀音統一會,正式制定“注音字母”,並在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注音字母以章太炎記音字母為基礎,從他的方案中選取15個字母:“ㄇㄈㄅㄌㄏㄕㄊㄙㄧㄩㄛㄟㄠㄥㄢ”,再改造部分漢字得出23個字母,並另造一字母ㄦ,總計39個。1920年增加一個字母“ㄜ”,總計達40個。1930年,注音字母改稱“注音符號”。1932年5月7日,教育部正式以“新國音”取代“老國音”,中文以北京音為標準,本來的三個注音符號“ㄪ(V-)、ㄫ(Ng-)、ㄬ(Gn-)”不再使用,後標註為只作拼寫方言之用。

1932年教育部在“編定《國音常用字彙》特組會議”時決定,為了說明上的方便,添補一個注音符號“ㄭ”(),作為ㄓ‘ㄔㄕㄖㄗㄘㄙ’7個聲母單獨成音節時的省略韻母(即虛母)。此外還有三個注音符號ㆭ(-ng)、ㆬ(-m)、(-n),這是用來解釋聲隨韻母(ㄢ、ㄣ、ㄤ、ㄥ)時使用的,(-n)的字形是ㄋ多加一筆直豎,ㄤ被解釋為ㄚㆭ、ㄥ被解釋為ㄜㆭ、ㄢ被解釋為ㄚ(-n)、ㄣ被解釋為ㄜ(-n);同理復韻母ㄞ被解釋為ㄚㄧ、ㄠ被解釋為ㄚㄨ。ㆭ、ㆬ、(-n)單獨使用的情形極少,‘嗯’通常念‘˙ㄣ’,但是也有人念成‘˙(-n)’因此偶有小說或兒童故事書標‘˙(-n)’而不是‘˙ㄣ’;將‘嗯’念成‘˙ㆬ’的人也有,此時漢字寫作‘呣’,因此也偶有小說或兒童故事書標‘呣˙ㆬ’,與國語(國語)不同,閩南語自成音節的ㆭ、ㆬ很常見,因此被收入台灣方言音符號然後收入Unicode注音符號擴展區用字,(-n)則沒有收入故無法顯示。

推廣

注音符號注音符號
中國1950年代以後,漢語拼音被廣泛推廣,一般人使用拼音拼讀漢字,但是在常用語言工具書中標註漢字讀音,仍舊拼音和注音同時使用。目前在台灣,小學生在學會漢字書寫之前,必須先進行十週左右的注音符號教學,以做為認識漢字字音的工具;在生活實用上,注音符號是標註生字的拼音,也是普遍的漢字輸入法。注音符號在台灣推行相當成功,小學生皆要求熟練使用。故在台灣閩南語、客家語的教學上,教育部另外增添新符號以能拼讀這些「鄉土語言」,稱之為「台灣方言音符號」,目前這些新符號已收錄至Unicode編碼中的「BopomofoExtended」區(Unicode:31A0-31AF)。在2000年前後,中華民國教育部頒布一套通用拼音規則。嘗試以之為台灣國語字音拉丁化譯音的標準方案,並取代注音符號第二式(MPSII),目前除了台北市與新竹市以外,已經逐漸落實在地名拼寫上。
注音符號注音符號

目前在現代標準漢語使用的注音符號有37個(聲母21個,韻母16個)。1986年,教育部公布以羅馬字拼寫的漢語譯音系統“注音符號第二式”,因而把注音符號稱為“注音符號第一式”。目前,台灣小學生在學會漢字書寫之前,必須先進行為期十周左右的注音符號教學,以作為其後漢字發音的拼讀工具。生活實用上,注音符號是標註生字的拼音,也是普遍的漢字輸入法。注音符號在台灣推行相當成功,小學生皆要求熟練使用。在台灣閩南語、客家語的教學上,教育部另外增添新符號以能拼讀這些“鄉土語言”(方言),稱之為“台灣方言音符號”。
編輯本段回目錄注音符號-寫法依照中華民國教育部的規定,注音符號的“ㄧ(yi)”在直寫時要寫成“ㄧ”、而橫寫時寫成“丨”。

台灣國語教育一般使用直寫,故在台灣一般人並沒學過“丨”,在橫寫時亦寫成“ㄧ”。
中國大陸由於廢除中文直寫,故字典等採用的注音符號字型,都固定造成“丨”的形狀。由於Windows作業系統設定中文維基百科採用中國大陸研發的中易宋體(SimSun)字型顯示,故顯示出的注音是直寫,與台灣人一般習慣不同。

寫法

直式


ㄨˋ




ㄨˊ


ㄠˋ

橫式

ㄓㄨˋ │ㄣ ㄈㄨˊ ㄏㄠˋ

依照中華民國教育部的規定,注音符號的“ㄧ(yi)”在直寫時要寫成“ㄧ”、而橫寫時寫成“丨”。

台灣國語教育一般使用直寫,故在台灣一般人並沒學過“丨”,在橫寫時亦寫成“ㄧ”。

中國大陸由於廢除中文直寫,故字典等採用的注音符號字型,都固定造成“丨”的形狀。由於Windows作業系統設定中文維基百科採用中國大陸研發的中易宋體(SimSun)字型顯示,故顯示出的注音是直寫,與台灣人一般習慣不同。

來源與讀音

注音符號來源(參考表)
符號今字來源/備註本字讀音取聲切韻
《說文解字》:“勹,裹也,象人曲行,有所包裹”ㄅㄠ取其聲
說文解字:“攵,小擊也。即手執竿輕敲”ㄆㄨ取其聲
遮蔽覆蓋之意ㄇㄧˋ取其聲
說文解字:“匚,受物之器。”(但字型取“匸”),古代一種盛物的器具。ㄈㄤ取其聲
“萬”之簡體(但另有ㄪ念ㄇㄛˋ),今讀ㄨㄢˋ,蘇音ㄪㄢˋ取其聲
ㄉㄠ取其聲
突/凸ㄊㄨ取其聲
ㄋㄞˇ取其聲
ㄌㄧˋ取其聲
說文解字:“巜,水流澮澮也。”川之小者,田間的水道ㄎㄨㄞˋ取其聲
說文:“丂,氣欲舒出,勹上礙於一也。”ㄎㄠˇ取其聲
今讀ㄨˋ,蘇音ㄫㄜ取其聲
(非“廠”之簡化)ㄏㄢˇ取其聲
說文:“丩,相糾繚也。”ㄐㄧㄡ取其聲
ㄑㄩㄢˇ取其聲
今讀ㄧㄢˇ,蘇音ㄬㄧㄢˇ取其聲
ㄒㄧㄚˋ取其聲
取其聲
正字通:“左步為彳,右步為亍,合彳亍為行。”ㄔˋ取其聲
取其聲
象形。ㄖˋ取其聲
今不分尖團讀ㄐㄧㄝˊㄗㄧㄝˊ取其聲
今不分尖團讀ㄑㄧㄘㄧ取其聲
取其聲
廣韻:“丫,象物開之形。”ㄧㄚ切其韻
說文:“ㄛ,反丂也。”ㄏㄜ切其韻
“ㄛ”之轉化,由“ㄛ”添筆而成。- -
ㄧㄝˇ切其韻
ㄏㄞˋ切其韻
ㄨㄟ切其韻
說文:“麼,小也。”ㄧㄠ切其韻
握於手之象形字,ㄧㄡˋ切其韻
說文:“ㄢ。艸木之華未發然。”ㄏㄢˊ切其韻
又作“乚”。ㄧㄣˇ切其韻
玉篇尢部:“尢,跛、曲脛也。”ㄨㄤ切其韻
說文段玉裁註:“ㄥ,古文厷,象形,象曲肱。”ㄍㄨㄥ切其韻
ㄦˊ切其韻
切其韻
ㄨˇ切其韻
說文:“凵,飯器,以柳作之。”ㄑㄩ切其韻

語調

注音符號台灣行動電話上附有注音的數字鍵盤
注音聲調採用黎錦暉的提案,調號標在最後的韻母上。
  • 陰平聲不標號,重讀或延長時可用“-”
  • 陽平聲標為“ˊ”
  • 上聲標為“ˇ”
  • 去聲標為“ˋ”
  • 入聲標為“·”(註:自國語定了以北京音為標準後,已取消入聲)

一般而言注音標號標在最後一個字的右上方;橫寫時則是左上方或是最右側(方便電腦輸入)。

另有輕聲,標為“˙”,標在最上方(橫寫時最左方);輕聲只是將字輕讀,一般而言不列入四聲當中。

排序

注音符號注音符號
1918年注音字母公布時,次序大致依三十六字母的傳統,以“見溪”開始,“來日”結束。字母的順序規定如下:

聲母:ㄍㄎㄫㄐㄑㄬㄉㄊㄋㄅㄆㄇㄈㄪㄗㄘㄙㄓㄔㄕㄏㄒㄌㄖ
介母:ㄧㄨㄩ
韻母:ㄚㄛㄜㄝㄟㄞㄠㄡㄢㄤㄣㄥㄦ

1919年重新排定注音字母,依發音部位排列,即
聲母:ㄅㄆㄇㄈㄪㄉㄊㄋㄌㄍㄎㄫㄏㄐㄑㄬㄒㄓㄔㄕㄖㄗㄘㄙ
介母:ㄧㄨㄩ
韻母:ㄚㄛㄜ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

電腦編碼

注音符號注音符號
台灣和中國大陸的流行電腦編碼,均有收錄現代標準漢語的37個注音符號。台灣的 Big5 把注音符號收錄在 A3 區段(注音符號內碼為 A374-A3BA,調號為 A3BB-A3BF),中國大陸的 GB2312-80 則收錄在 08 區段(EUC-CN內碼為 0xA8C5-0xA8E9,調號另行收錄)。

Unicode 方面,自 1.0 版即收錄了 40 個注音符號(包括ㄪ、ㄫ、ㄬ)在 U+3105-U+312C。台灣方言音符號則在 Unicode 3.0 版收錄在 U+31A0-U+31B7 ,稱為“Bopomofo Extended”區。

“ㄭ”(注音符號)在過往各版本的 Unicode 均未收錄。在2008年4月發行的 Unicode 5.1 版,把“ㄭ”放到 U+312D。

與漢語拼音的轉換

注音符號注音符號與漢語拼音對照
注音符號和漢語拼音都能表示漢字的讀音,因此它們是可以互相轉換的。一般來說,從注音符號轉換為漢語拼音,可以直接將每個注音符號轉換為對應的漢語拼音符號即可,具體的對應可參見注音符號的表格,其中括弧內即為對應的漢語拼音符號。但是有幾點需要注意:

“ㄜ”和“ㄝ”同時對應於漢語拼音中的e,儘管它們的發音並不相同。在漢語拼音的寫法中,“ㄝ”永遠是複韻母的最後一個,這點可以用來根據漢語拼音辨別兩者。另一個特殊情況是“ㄦ”漢語拼音寫作“er”,但作韻尾時僅寫“r”

當既作聲母又作韻母的“丨”、“ㄨ”不作聲母時,“ㄨㄥ”在漢語拼音中寫作“ong”,“丨ㄡ”寫作“iu”,“ㄨㄟ”寫作“ui”,“ㄩㄥ”寫作“iong”,“丨ㄥ”寫作“ing”,“ㄨㄣ”寫作“un”。

單成音節的“丨”、“ㄨ”、“ㄩ”分別寫作“yi”、“wu”、“yu”。“ㄩ”在很多情況下寫成“u”,詳見漢語拼音方案。

在注音符號中,“ㄓㄔㄕㄖㄗㄘㄙ”等聲母可以單獨成音節。但漢語拼音中必須添加韻母“i”方可組成音節。故這些音節在漢語拼音中寫作“zhi chi shi ri zi ci si”。附註:zhi在舊式注音中需加空韻“ㄭ”注成"ㄓㄭ",新式中則不需,注成"ㄓ",故漢語拼音以類似舊式的拼法,zh要加空韻i

相關條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