韃子秧歌

韃子秧歌

“韃子秧歌”流傳於牡丹江寧安一帶。寧安是滿族先民肅慎的發詳地,滿族民間文化藝術蘊藏豐富。

簡介
韃子秧歌韃子秧歌

“韃子秧歌”表演順序為:“花棍前引路,女真隨後邊,韃子壓陣角,老媽來回串”。老韃官坐抬椅飲酒,見到美貌姑娘即上前調戲,老媽趕來周鏇保護姑娘,並將銀牌天使灌醉,老媽帶領眾人把韃子團團圍住一頓痛打,表演結束。“韃子秧歌”舞隊人數有六七十人之多人物扮相以戲曲人物為主,隊員手持的道具有彩棒、霸王鞭、花扇等,行進時,隊中打有許多面長方形旗幟。這些都和漢族秧歌相似。一旦扭起來,滿族文化特徵便顯現出來。大幅度地扭動的雙臂,轉動靈活的腰部,尤其是下裝(男)的步伐是“弓箭步”、“大別步”和“蹲襠步”,以短健為美。表演突出突出“逗”與“浪”,婦女動作優美歡快,獵人與武士動作剛勁粗獷,老媽和老韃官則充分體現出“浪”。受漢族民間藝術影響,“韃子秧歌”音樂及服飾滿漢交融。音樂由滿族小曲與漢族樂曲組成,行進中用漢族曲牌,進入場地表演則奏滿族小曲,這些都帶有濃厚的滿族生活特點。

特點

“韃子秧歌”非常文明,講究禮數。每當正月各村扭秧歌,村村串演路遇時,都要由“大老爺”出面互相致禮。雙方“大老爺”出隊前,三次互相碰肩。施碰肩禮,這是典型的滿族禮節。這種“韃子秧歌”以白旗寨為中心流傳於鐵嶺的東部山區。從人物扮相到舞姿,都可看出這是滿族先民在自身歌舞形式的基礎上,融合漢族秧歌的某些成分而形成的滿族秧歌。

歷史

韃子秧歌韃子秧歌

滿族舞蹈韃子秧歌流傳於寧安市境內,產生於遼金時期的寧古塔女真族。傳說在海浪河(源於海林市,流入牡丹江)岸有女真族烏林答部(現海林市石河就是烏林答舊部址),它是當時東海窩集(史稱東海女真)的中心,這個部落約有四十八戶人家,“穆昆達”(酋長)是位女性,她帶領部落反抗遼使侮辱婦女的行為,有一次竟將銀牌天使殺掉,於是遼國派人來將這個部落的人全部殺絕。人們為了頌揚這些不屈的女真人,就把這件事編成了秧歌。

韃子秧歌歷經幾個朝代,一直時斷時續地活動在民間,到了清末,付英仁(已故)的舅爺崇阿(1870——1940年)在旗分學堂就讀時,向他的老師關雲武、寧公學會的韃子秧歌等滿族舞蹈。傳承人付英仁根據當年紀錄的圖譜,於1981年直接傳授給寧安市文化館輔導幹部張玉梅(已故),張玉梅又傳授給文化館輔導幹部孟秀霞等人,在1987年大年初三參加了全縣秧歌匯演,後又參加了全國大賽獲獎。從此,滿族韃子秧歌又回到了寧安市城鄉文藝活動之中。

盛行地點

撫順滿族地秧歌,也被稱為“韃子秧歌”,是一種形成年代久遠、民族性、民間性及地域特色極為濃郁的民間舞蹈形式。撫順滿族地秧歌主要流行在遼寧省東北部的撫順。撫順市是滿族的故鄉、清王朝的發祥地。清王朝統一全國後,東北地區較為安定,滿族民間在原有民間舞蹈基礎上,不斷吸收其他民族民間舞蹈,逐漸形成了從表演形式到角色、裝扮、舞蹈動作都獨具特色的滿族秧歌。

音樂

其伴奏音樂借用了滿族薩滿跳神的打擊樂形式,有“老三點”“七棒”“快鼓點” 等演奏方式,與漢族秧歌有較大區別。撫順地秧歌自清代以來一直在撫順地區流傳,深得民眾喜愛。據1986年調查,當時尚有50個秧歌隊在活動,然而目前淵源和傳承人譜系較為清楚的只有4個秧歌隊。

代表作

撫順滿族地秧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旗裝打扮的“韃子官”和僅穿皮襖、斜挎串鈴及各種生活和狩獵器具的“克里吐”(俗稱“外韃子”)。其表演動作多源自躍馬、射箭、戰鬥之類滿族原始狀態的生產生活,也有的系模仿鷹、虎、熊等動作,其中多有傳統舞蹈的元素。秧歌動作中的蹲、跺、盤、擺、顫等姿態豐富、剛勁豪放,具有鮮明的漁獵生活和八旗戰鬥生活的特色。

韃子戲韃子戲

非物質文化之民間舞蹈

與“物質文化”相對,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各種精神文化。本任務即盤點我國民間的舞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