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文化

明朝文化

而明代晚期書院的興盛,衝擊官學的地位。 明朝末期,隨著耶穌會傳教士的到來,在他們傳播教義的同時,也大量傳入西方的科學技術。 由於宗教藝術在明朝的衰落,明朝的雕像改以城隍、孔子、關公、岳飛等為主。

文學

文學方面,中國小說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就是出於明朝。馮夢龍加工編輯的三部白話短篇小說集“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每部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
西遊記
,主要是描寫青年愛情故事以及平民市井生活,最著名的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轉運漢巧遇洞庭紅》等;與“三言”類似每部四十篇的短篇小說集還有凌濛初編著的“二拍”以及1987年才被發現的《型世言》(陸人龍編著)。傳統雅文學的發展在明代繼續發展,著名文人有劉基宋濂高啟方孝孺唐寅歸有光徐渭王世貞袁宏道錢謙益張岱吳偉業等人。散曲家則有王磐馮維敏薛論道、陳譯、康海等人。
萬曆時期,猛烈反對前後七子的擬古主義,有以公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為代表的公安派。他們認為文學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有各個不同的時代,即有各種不同的文學。竟陵鍾惺譚元春為代表的竟陵派主張獨抒性靈,並且乞靈於古人,目的為“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後人之心目,使其心目有所止焉,如是而已矣”。

學術

哲學思想上,王陽明繼承陸九淵的“心學”並發揚光大,他的思想強調“致良知”及“知行合一”,並且肯定人的主
王陽明
體性地位,將“人”的主動性放在學說的重心。而王陽明的弟子王艮更進一步的強化此方面的論述,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肯定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意義。而李贄則更肯定“人慾”的價值,認為人的道德觀念系源自於對日常生活的需求,表現追求個體價值的思想。而隨著西學的傳入,科學精神與實學風尚也開始流行。明末之際,伴隨著朝代的更替與異族的入主,哲學家開始更多的思考現實問題與政治改良,如王船山黃梨洲、顧亭林等。
而明代晚期書院的興盛,衝擊官學的地位。許多知識分子利用在書院講學之際藉機批評時政,例如曾講學於東林書院顧憲成高攀龍,就常諷刺時政,也使東林書院成為與當權派對抗的中心,進而造成東林黨爭。當時學者也會借用寺廟周邊的空地舉行“講會”,倡導新的思想價值與人生觀。

宗教

明朝的興起與元末信奉明教與白蓮教的紅巾軍息息相關,所以明太祖建立明朝後對宗教採取抑制和利用兼併的政策。他主要希望阻斷摩尼教白蓮教與彌勒宗等宗教組織再度變成反朝廷的起事軍,並且希望利用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力量來維護社會秩序。結果,得到“皇糧”全面保障的佛教與道教演變成缺乏精神上的創新追求,亦脫離廣大信眾,民眾轉而尋求民間宗教作為慰藉。
明朝流行對不同宗教兼容並取傾向,民間宗教性信仰、習俗多樣而活躍。基本精神在信仰自由主義、保持國家政治世俗性質、維持社會穩定和國家對社會的控制。集中體現這些政策精神的仍是儒家政治社會理念並倚賴士大夫群體的努力。其變動因素和矛盾來源,則在諸教向國家政權機關的滲透、皇室特殊化行為、民間泛神論多元信仰傾向、部分士大夫的信仰綜合主義。在此期間,回族的形成與猶太教的消亡,表現出作為外因的社會環境(特別是政治壓力)與作為內在動力的宗教本土化、世俗化運動,對宗教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明朝中期以後,佛教受皇室宗教活動加強的刺激與儒家的矛盾尖銳起來
鄭和寶船與哥倫布的聖瑪麗亞號的比較
。這種矛盾促使部分士大夫強烈反對寺院修建並發表闢佛言論。明朝政府對藏傳佛教政策與對漢傳佛教政策有同有異。其重要差異之一是,明朝對藏傳佛教政策與對西部邊疆政策緊密相關,而對漢地佛教政策則於周邊關係政策基本無關。此外,部分士大夫以藏傳佛教為“番教”,認同程度遜於內地佛教。明朝一些皇帝因喇嘛多擅長某些“法術”,對其有特殊興趣,並因而導致士大夫針對相關政策的批評。道教起源於本土民間信仰,在明代與儒家士大夫的衝突比較和緩。但明朝君主中信奉道教者多,既影響到國家政治,也影響到士大夫與君主的關係。士大夫在反覆重申儒家原旨的同時,對道教的批評也日趨尖銳。民間宗教以最貼近下層百姓生活的組織形式和內容,滿足中下層民眾的宗教需求,甚至部分地滿足他們的政治要求和經濟要求。這是明朝中葉之後,民間宗教如火如荼發展起來的重要原因。明朝政府將民間宗教基本看作民俗,一般無干預,對視為“陋俗”者加以排斥,在涉及秘密社會活動時則嚴厲禁止。
明朝還是信仰伊斯蘭教諸民族、藏傳佛教黃教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天主教在中國傳播的重要時期。伊斯蘭教在社會生活中相對封閉,在明代政策中大體上表現為一個民族政策問題而不是一個宗教問題,基本與國家以及其他社會成分相安無事。明朝中期以後,天主教再度傳入中國,當時士大夫尋求改革,明朝對天主教大致寬容。

教育

明朝初期實行“科舉必由學校”的政策,明太祖多次強調:“古昔帝王育人材,正風俗,莫不先於學校。”並將學校列為“郡邑六事之首”,以官學結合科舉制度推行程朱理學,而不重視書院,書院因此沉寂近百年之久。也因此,明朝中早期最重要的教育機構也就是國子監。而各府、州、縣政府也皆立學校。府、州、縣學的學生稱為生員,俗稱秀才相公。明處生員數目有定額,大致府學四十人,州學卅人,縣學廿人。明代中後期,地方官員六事皆舉者極少,“學校之政之修也久矣”,因此傳統書院再次承擔起培養科舉人才的重任。明代書院的創辦,以嘉靖年間為最多,據統計,明代書院共有1239所。書院的經費來源,大體上可以區分為官方撥置、和私人捐贈。由於政治上的牽連,書院屢遭劫難,歷史上共有四次禁毀書院的記載,但官方越是禁止,民間開辦的書院就越多。
科舉在明朝是正式的選拔官吏制度。科舉考試分為兩級,每三年舉行一次,稱為大比。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四書五經,考生必須用八股文做答。所謂股,即對偶之意。八股文萌芽於宋朝,形成於明成化以後。由於八股取士的制度,讀書人既不通經史,又不諳實際,嚴重束縛民眾智慧的進步。

科技

伴隨著西學的傳入,中晚明的科學技術出現新的進步。中晚明科學著作眾多,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徐光啟的《農政全書》、方以智的《物理小識》、程大位的《算法統宗》、吳有性的《瘟疫論》、徐霞客的《徐霞客遊記》,這些科學家幾乎都是明朝有功名的士子。1637年宋應星在《論氣·氣聲》中對聲音的產生和傳播作出合乎科學的解釋,認為聲音是由於物體振動或急速運動衝擊空氣而產生的,並通過空氣傳播,同水波相類似。方以智在《物理小識》中提出:“宙(時間)輪於宇(空間),則宇中有宙,宙中有宇。”提出時間和空間不能彼此獨立存在的時空觀。在《物理小識》中正確地解釋蒙氣差(即大氣折射)現象。民間光學儀器製造家孫雲球製造放大鏡顯微鏡等幾十種光學儀器,並著《鏡史》。
明朝宗室在科技上也有極大的貢獻,朱載堉世界上第一次正確地提出十二平均律,並在數學天文學方面亦多有建樹;明初周王朱橚把四百餘種植物種於府內,並讓王府畫工將植物繪圖編製成書,名為《救荒本草》。《救荒本草》共記有植物414種,並詳細描述各種植物的形態、產地、生境、可食用部位和食用方法,是生物學歷史上的重要書籍。中晚明的軍事科技也有所進步,各種新式火器大量湧現。西方的佛郎機火炮、紅衣大炮都迅速在中國製造和使用。還有一些專門的火器論著出現,如茅元儀所著之《武備志》。
明朝末期,隨著耶穌會傳教士的到來,在他
《天工開物》
們傳播教義的同時,也大量傳入西方的科學技術。當時中國的科學發展趨於緩慢,落後於歐洲。隨著西學傳入,使得中國的少數士大夫開始認識到西方學問之中有其優於中國之處,但這並未造成中國人對於中西學的基本高下看法有所改變。西學中主要受到注意的仍是技術方面如天文曆法、測量以及所謂的“西洋奇器”等,對於中國學術本身的影響衝擊亦不大。而當時傳入中國的學問非常多樣,也有一些士大夫著手與傳教士合作翻譯西方書籍或著書介紹西學,例如徐光啟就曾與利瑪竇合譯幾何原本。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同時,基於雙方文化的歧異及認知方面的不同,也引發一些衝突,例如南京教案等。

藝術

繪畫

明代的繪畫成就巨大,大致偏重於文人畫派,往上承襲唐、宋、元三代的體系,再經過充分發揮後而自成一家的。明代畫風迭變,畫派繁興。在繪畫的門類、題材方面,傳統的人物畫山水畫、花島畫盛行,文人墨戲畫的梅、蘭、竹及雜畫等也相當發達。其中最興盛的山水畫派可分為氣勢恢弘的浙派、蒼勁活潑的院派與清麗縝密的吳派三種。著名的書畫家如擅長花鳥的徐渭、擅長人物畫的陳洪綬,“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山水畫大師董其昌。明朝繪畫以山水和花鳥為主。人物畫和社會風俗畫相對較弱。由於宗教藝術在明朝的衰落,明朝的雕像改以城隍孔子關公岳飛等為主。

戲劇

在明朝時期,傳統雜劇逐漸衰落,而傳奇劇走向繁榮。在嘉慶後期到萬曆初期出現三部優秀的傳奇作品,即《寶劍記》、《浣紗記》及《鳴鳳記》。明代戲劇的集大成者是湯顯祖。他的代表作是臨川四夢(即《南柯記》、《邯鄲夢》、《紫釵記》及《牡丹亭·還魂記》)。南戲在明朝也進入最繁盛的時期。明朝的文學與戲劇在對“情慾”的描寫上是較為開放的,例如《牡丹亭》一劇中就充滿許多對少女情懷的正面刻寫。

書法

明朝朝廷極力推崇書法,明朝書法以行書草書為主。明初書法陷於台閣體泥沼,沈度學粲兄弟推波助瀾將工穩的小楷推向極致,“凡金版玉冊,用之朝廷,藏秘府,頒屬國,必命之書“。二沈書法被推為科舉楷則,於是台閣體盛行。明中期吳中四家崛起,書法開始朝尚態方向發展。祝允明文徵明王寵唐寅是這個時期的代表,書法開始邁入倡導個性化的新境域。晚明書壇興起一股批判思潮,書法上追求大尺幅,震盪的視覺效果,有名的有張瑞圖黃道周王鐸與倪元瑞等,而帖學殿軍董其昌仍堅持傳統立場。

建築

明代的建築工藝創下新成就。南京北京城池都是偉
明長城
大的建築作品。南京城建設於洪武二年,完成於洪武十九年,城牆周長達66里,一般寬10-18米,高12-15米,是世界上最長的城牆。南京城突破方正的格局,而是按照地理形勢修建。皇城位於東部,市肆和居民區位於南部,西北則是軍營。洪武廿三年起,明政府開始修建南京外廓,周圍120里,開十六門,將雨花台鐘山都包入其中。而北京城池則較為方正,體現皇權至上的思想。明朝的宮殿建築也十分宏偉,故宮即為例證。明朝各種歷制建築也十分嚴謹工整。天壇太廟社稷壇孔廟都是十分巍峨莊嚴的建築。明代帝陵工程浩大,可謂歷代之最。而在明代被重建的萬里長城明長城)更是舉世無雙的巨作,保衛明朝的邊疆,至今依然聳立。

服飾

元朝滅亡,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後,詔令“衣冠制度悉如唐宋之舊”,因此明朝漢族男子服式沿襲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但又大量吸收元代服飾特點,發展出曳撒、兵笠等特色服飾。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霞帔褙子比甲裙子等,衣服的多變與款式做工達到一個高峰。不過明朝滅亡後,服飾也因滿清剃髮易服政策而消散,僅在朝鮮文化、越南文化、琉球文化中被保存下來。

軍事學

明代的軍事技術、裝備和作戰方法有較顯著的變化,軍事理論研究有較大的發展。洪武年間,各地衛所駐軍已有百分之十裝備火銃。永樂前期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火器部隊神機營。明中期戚繼光編練的水、步、騎、車、輜重等營,使用**炮等火器的士兵已占編制總數的一半左右,車營平均每十二名士兵裝備一門火炮,騎兵裝配六十門虎蹲炮。明後期由於倭寇侵擾,北邊警繁,歐洲殖民者的尋釁,促使一些學者提出經武練兵和充實邊防海防的許多新觀點、新措施。各具特色的軍事著作紛紛問世,主要有最早提出御近海、固海岸、嚴城守的海防戰略理論和繪測沿海地圖、海防圖的《籌海圖編》;以練兵、教戰、用器、布陣見長的名著《紀效新書》、《練兵紀實》、《陣記》;精於火藥、火器研究的《兵錄》;茅元儀輯的大型軍事類書《武備志》,匯集了歷代軍事理論、戰略戰術、軍用物資等方面的重要史料,實際上是一部資料豐富的軍事學史。此外還有傳播西方火器製造和使用技術的《神器譜》、《西法神機》、《火攻挈要》等。

文獻學

明代編輯了大量的類書和叢書。其中類書《永樂大典》世界馳名,共二萬二千九百三十七卷(包括目錄凡例),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輯入經、史、子、集、釋藏、道經、戲劇、平話、工藝、農藝等圖書七八千種,是中國最大的一部類書。
隨著民間刻書業的發展和封建地主知識分子的要求,江南地區刊刻叢書者很多,有關各代歷史特別是明代歷史的有《今獻匯言》、《歷代小史》、《紀錄彙編》、《百陵學山》、《鹽邑志林》、《國朝典故》等。這些書的問世,開清代叢書大盛之先,但是搜書求種類多而非全本,刻字亦多有訛誤。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