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針療法

推針療法

推針療法又稱淺針療法、緹針療法等,是針刺療法的一種。緹針是古代九針之一,長10~16.5cm,針頭圓鈍,有骨制、木製、竹製和金屬製品之分。推針療法就是以此針具推壓經穴以達到治病目的的一種療法。

介紹

推針療法又稱淺針療法、緹針療法等,是針刺療法的一種。緹針是古代九針之一,長10~16.5cm,針頭圓鈍,有骨制、木製、竹製和金屬製品之分。推針療法就是以此針具推壓經穴以達到治病目的的一種療法。

《靈樞》中就有多篇論及此法。如“九針十二原”篇說:“緹針者,鋒如黍粟之銳,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九針論”篇也說:“三日緹針,取法於黍粟銳,長三寸半,主按脈取氣,令邪出。”“官針”篇又說:“病在脈氣少,當補之者,取之鋥針於井滎分俞。”到了明代,徐春甫輯的《古今醫統》更明確地指出了推針的適應證。他說:“緹針脈氣虛少宜之。”此法簡單易行,沒有痛苦,所以至今仍在民間廣為套用。

操作方法

1.令患者取適當體位,即使患者舒適,又讓術者施術方便。

2.做好患者思想工作,令其不要精神緊張。

3.根據病情選定穴位。

4.施術時有強刺激與弱刺激之分。強刺激是將針重按於經脈或穴位上,動作要快,使病人感覺疼痛或覺酸脹向上下擴散時,迅速起針。弱刺激是將針輕輕壓在經脈或穴位上,待局部皮膚周圍發生紅暈或症狀緩解時,慢慢起針。起針後局部稍加揉按,每日1次。輕者病癒即止。慢性疾病患者以10次為一療程。經一個療程效果仍不顯著者,應改用其他療法。

5.用6.8cm長(柄長4.5cm,直徑約0.15ram,頂端繞以銀絲;針身長2.3cm,直徑約0.1mm,至尖端逐漸磨尖)較尖的金屬針,淺刺入皮膚約0.1cm,然後施用如下手法:

(1)推針法:針頭壓到經穴上後,術者用右手指甲,在針柄上由下向上反覆推刮,一般連續推刮9次,稱“推九數”。一個推九數,即推針手法一個“推一九”,兩個推九數即“推二九”,三個推九數為“推三九”,以此類推。

(2)補針法:在上述手法後(即推一九、推二九等之後),隨即改用拇、食二指夾住針柄頂端,在原來穴位上,使針身與患者皮膚成60~90。角,然後由上向下按壓,一般連續按壓6.次,叫“補六數”。一個補六數,即推針補法的“補一六”;兩個補六數,即稱“補二六”;三個補六數,即稱為“補三六”……。

(3)瀉針法:施行推針法後,隨即以拇、食、中三指握住針柄頂端,由右向左作圓形鏇轉(以病人定左右),連續鏇轉6次,叫“瀉六數”。一個瀉六數,即為“瀉一六”;兩個瀉六數,即為“瀉二六”;三個瀉六數,即為“瀉三六”……。

主治病症

凡可用針刺療法治療的疾病,均可用本法治療。對於經氣虛弱性胃痛、腹痛、消化不良、神經性嘔吐、妊娠嘔吐、神經官能症等,尤為適宜。取穴也同“針刺”療法。害怕針刺的患者最宜用此法治療。下面僅以食欲不振、失眠、血液病為例,作簡單介紹。

一、食欲不振

取中脘、足三里、陰陵泉、太溪、公孫,一般用推三九、補三六,或推五九、補五六手法。

二、失眠

取太淵、太溪、大陵、足三里、陰陵泉、三陰交,每次選5~7穴,用推三九、補三六,或推五九、補五六手法。

三、血液病(如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白血病等)

取曲池、合谷、足三里、太溪、肝俞、脾俞。補針手法多用推三九、補三六,或推五九、補五六手法;瀉針手法採用推三九、瀉三六手法。

注意事項

1.不要在病人過飢、過飽或過於疲勞時施術。

2.孕婦的腹部、禁針穴位等處.禁用推針。

常用針灸手法

中醫針灸,針法和灸法的合稱。針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用捻、提等手法來治療疾病。灸法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膚,利用熱的刺激來治療疾病。針灸是中國古代常用的治療各種疾病的手法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