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針療法

七星針療法

七星針療法亦稱梅花針療法和皮膚針療法。它是用叢針在體表一定部位上扣打,施用不同的手法,以達到治病目的的一種方法。

簡介

七星針療法皮膚針療法之一。因使用七星針進行刺激,故名。見皮膚針療法條。

七星針七星針

本療法是由單針刺激發展而來的。《靈樞•官針篇》云:“毛刺者,刺浮痹皮膚也。”又說:“半刺者,淺內而疾發針,無針傷肉,如拔毛狀。”這裡所說的“毛刺”、“如拔毛狀”,當是皮膚針的起源。又云:“揚刺者,正內一,傍內四,而浮之,以治寒氣之博大者也。”此處指出五針並列的針具形式,是後世梅花針的最早記載。

操作方法

脫髮區及頸椎1-7處行常規消毒,取七星針在脫髮區行局部叩刺和頸椎1-7處行網狀刺激。

一、七星針的製作
1.準備製作材料
(1)七號縫衣針5~7枚。選針體光直、針尖圓銳但不宜過尖的針。
(2)選細而結實的縫衣線即可。
(3)竹筷、骨質筷、硬塑膠筷均可。
(4)玻璃1小塊。
2.長柄式七星針製作方法
(1)在筷子細小的一端,距頂端o.2厘米處鑽一小孔,孔的直徑與捆在一起的七星針(或五星針)粗細相等,圓孔的方向必須與筷子垂盲。
(2)將鋼針7枚或5枚用線捆緊,並把針尖的一端放在玻璃片上墩平。
(3)把捆好的針,針尖一端穿過圓孔,使針尖露出圓孔2/5(約O.2cm),叢針與筷子成T型,然後固定,使針與筷子成為一體,不能擺動退出為裝好。但須注意,筷子如有彎曲,應當凹面向上,否則使用時不方便。
蓮蓬式七星針製作比較複雜,可直接向醫藥商店購買。
其它尚有套管式七星針、刷帚式七星針、自動式七星針等,此處不再贅述。
二、練針
先練手指、手腕的彈力。可用舊書或薄本一冊,右手持針,快速向小本上啄刺。每一針刺,必須正直平穩,著力點均勻。檢查的方法是:把打刺過的本放在光線好的地方,看印記是否7個孔一般大小。如有針孔大小不等,或不全,說明針身下落不垂直,用力不勻。
三、持針
長柄式七星針持針方法是:右手握針柄,中指、無名指及小指將針柄後端固定在掌內,拇指貼於針柄左側,再以食指直按針柄上,指尖近針柄中部。蓮蓬式七星針的持針方法是:右手中指、無名指、小指屈於掌內,以拇、食二指捏於針柄尾部,拇指前節壓於食指中節之上。
四、操作順序
啄刺時,下針要快,起針也要快,針與皮膚垂直。一般順序是: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內到外,由輕到重。但也不可刻板。若為局部關節或皮膚疾病,可以靈活變通。但必須根據規定的部位,輪迴取刺,不可在某穴上刺幾下,又在另一穴上刺幾下,一定要按順序,有步驟地啄刺。第一遍打刺完後,可用消毒過的手,輕輕摸一下刺過的皮膚,再進行第二遍打刺。這樣既可減輕患者的痛苦,又可檢查打刺是否合乎要求。
五、刺激的種類
分為整體刺激、重點刺激兩大類。
1.整體刺激一般疾病都可以進行整體刺激,藉以調整氣血,協理陰陽,通過整體,促使局部病變向好處發展。整體刺激的部位在脊柱兩側,相當於膀胱經的循行路線,內臟的腧穴都在於此,還有奇經的督脈。刺激此處,可以通腎調督,興奮內臟之經氣,從而改善氣血循環,促進疾病痊癒。
2.重點刺激 某一臟器的體表相應部位,如胃脘痛患者之胃俞、脾俞、中脘;醫生檢查時,發現體表的壓痛點、敏感點、皮下結節等,關節炎、皮炎、末梢神經炎之患部等,也可重點刺激。
六、手法
刺激的手法主要表現為刺激的強度,概括為補、瀉兩法。輕則補,重則瀉。因為本法僅在皮膚上進行,輕刺重刺實難盡言於紙上,這裡僅提供一點參考看法,更重要的是施術者的臨床體會。
可以根據病人的體質、年齡、病情、性別、病類以及患者的反應程度等具體情況靈活運用。
1.輕刺激患者僅有輕微的痛感。適用於頭面部。
2.重刺激患者有明顯的刺痛感,有時可見局部肌肉收縮,或表示畏痛、自汗出。適用於胸背及四肢。
3.強刺激主要適用於感覺遲鈍,或肢體麻痹病人。亦可用於急救,如休克、昏迷、癔病等患者。
由刺激量和患者對刺激的反應來判斷刺激的強和弱是一個複雜問題,因此主、客觀因素都要掌握,並力求準確。
(1)主觀因素:扣打力強則強,力小則弱;頻率快則強,頻率慢則弱;刺激量多則強,量少則弱;刺激敏感區則反應強,非敏感區則反應弱;刺激範圍大則強,範圍小則弱。
(2)客觀因素:同樣的刺激量和手法,而病人的反應差別很大,如女性反應強,男性反應弱;年齡小的反應強,年齡大的反應弱,老年人反應更遲鈍;精神緊張者反應強,不緊張者反應弱;麻痹病人的非麻痹區反應強,麻痹區反應弱等。
七、患者體位
體位的適當與否,關係著取穴的準確程度。不適當的體位,醫生操作不便,進針角度不適宜,容易彎針,增加病人痛苦,因此治療時必須選準體位。常用以下幾種:
1.坐位橫肱伏坐,適用於項、背、腰部諸穴;仰靠坐位,適用於頸前、面部、上胸部諸穴;正坐位,適用於頭頂、胸部、肋間、上肢諸穴。
2.臥位仰臥位,除背、下肢後側等處,一般穴位都可適用;俯臥位,適用於背部、下肢後側面、足跟部穴位;側臥位,適用於一側面部、四肢一邊的外側面、肩部、頸部一側諸穴。總之,臨床上要靈活選擇,以病人舒適、施術方便為原則。對於哮喘病人有時還可以取站位。
八、扣打放血
對於高血壓病及外感熱病的持續高熱,施術者可以左手捏住刺激部位,右手持針扣打,到局部有滲血時,用手擠壓、排出少量血,然後消毒即可。此法可在頸後、手(足)指(趾)尖、鼻尖、下肢等處進行,但必須消毒嚴密,以預防感染。

主治病症

本療法適應症很廣,可以在各科使用,但一定要做到整體與局部相結合,辨證施術。
一、感冒
一般分風寒、風熱兩大類。風寒取列缺、風池、合谷、風門;風熱取大椎、曲池、合谷、外關、魚際。以上兩型感冒都可取夾脊的穴位,重點刺激頸椎4~7、胸椎1~5兩側。
二、哮喘
分虛實兩大型。實證取膻中、尺澤、肺俞、天突、定喘、豐隆、大腸俞;虛證取肺俞、腎俞、足三里、脾俞、太淵、太溪。
以上兩型都可取夾脊穴位,重點刺激頸夾脊1~4、胸夾脊11~15椎兩側。還可刺手太陰肺的循行部位(前臂)、魚際、兩側胸鎖乳突肌。緩解期主要調脾腎,可選脾俞、腎俞、三陰交、足三里以及腰椎兩側。
三、咳嗽
分外感、內傷兩大類。外感咳嗽,取肺俞、列缺、合谷、尺澤、大椎、少商、外關;內傷咳嗽,取肺俞、太淵、章門、太白、陽陵泉、太沖。
以上兩型都可重點刺激頸椎、胸椎兩側的夾脊穴。痰多時,垂刺豐隆、足三里。
四、胃脘痛
整體取夾脊s~s椎兩側穴位。或以上脘、中脘、下脘、天樞、梁門為主穴。氣滯,加足三里、期門、內關;虛寒,加章門、大橫、內關,並重刺胃俞、脾俞;疼痛較重,加大橫、內關、足三里;伴腹泄便溏時,加刺臍周圍及少腹部。
五、嘔吐
分虛實兩型。實證,取胃俞、梁丘、足三里、中脘、中都、內庭、沖陽、地機、胸夾脊椎兩側穴;虛證,取胃俞、中脘、三陰交、公孫、關元、內關、陽池。夾脊5~12椎兩側穴。
六、腹痛
打擊臍周圍及下腹部,夾脊5-17椎兩側穴。
七、腹瀉
取臍周圍、下腹部,重點刺激腰骶兩側穴。
八、眩暈
分虛實兩類。實證,取脊柱兩側,重點刺激胸椎5~8椎兩側穴,及頸側區、上腹部、下腹部、肋間;虛證,取胸椎1~5椎兩側穴、頭頂區、鼻尖、上腹部。
九、胸痹(包括真心痛)
胸椎1-5椎兩側穴、胸骨柄、肋間、頸部、上腹
部、上肢等。
十、中風后遺症(偏癱)
1.上肢癱瘓取夾脊5-12椎兩側穴、陽陵泉、筋縮、曲池、太沖、太淵、肩井、肩髃、外關、手三里。
2.下肢癱瘓取夾脊5~12椎兩側穴、陽陵泉、風市、懸鐘、大敦、八髎、足三里、委中、委陽、解溪。
3.口眼喁斜取夾脊5~12椎兩側穴、地倉、頰車、太沖、期門、台谷。
十一、痹證
1.上肢痹證,取脊柱兩側,重點刺激胸椎1~5椎兩側穴。然後
根據情況再施局部穴刺激:肩部,選肩俞、肩髎、膈俞;肘臂部,選曲池、合谷、天井、外關、腕骨。
2.下肢痹證取脊椎兩側,重點刺激腰至臀部兩側。然後根據情況施局部穴刺激:股部,選秩邊、承扶、陽陵泉;膝部,選犢鼻、梁丘、陽陵泉、膝陽關;踝部選申脈、照海、崑崙、丘墟。
3.背部可沿脊椎兩旁施
此外,行痹,加膈俞、血海;痛痹,加腎俞、關元;著痹,加足三里,商丘;熱痹,加大椎、曲池。
十二、頭痛
1.取夾脊穴風寒頭痛,取夾脊11~12椎兩側穴;氣血雙虧,取胸夾脊11~12椎兩側穴;肝陽上亢,取夾脊5~9椎兩側穴。
2.局部痛處重刺出血。
十三、不寐
取胸椎5~7椎及腰骶部兩側、頭部、上腹部、下腹部,並結合患者症狀施治。
十四、脅痛
取夾脊3~7椎兩側、前後肋間、肩胛區、異常發現的部位。
以上僅為舉例,有關各種疾病可按體針辨證施治原則進行。

注意事項

1.針具及醫務人員的手都要消毒,並檢查針具是否平齊,有沒有鉤刺。
2.施術者一定要耐心操作,態度和藹,手法輕重得體,始終如一。
3.注意局部反應,如酒精過敏等。如有反應,要作好解釋工作,並加以處理。警惕暈針的發生,如有暈針,請按“針刺”療法的暈針處理。
4.對初診者、年老體弱者和兒童治療時,開始手法要輕,慢慢加重,不可急於求成。
5.施針手法一定要根據年齡、胖瘦、性別、精神狀態等,因人而異。

治療

病程短者輕叩出血,病程長者輕叩微紅,隔日1次,10次1個療程。

常用針灸手法

中醫針灸,針法和灸法的合稱。針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用捻、提等手法來治療疾病。灸法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膚,利用熱的刺激來治療疾病。針灸是中國古代常用的治療各種疾病的手法之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