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東坡書院

宜興東坡書院

宜興東坡書院,又名蜀山書院,是一代大文豪蘇軾被貶為瓊州別駕時講學之處,為後人所建,坐落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丁蜀鎮東北隅的蜀山山麓。始建於宋代嘉祐二年(1057年)屋宇四進,總面積為一千多平方米。雖然歷經時代的變更,宜興書院就如同蘇軾的文學影響一般,依然完好無損,洋溢著濃濃的歷史及文化氣息。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宜興東坡書院宜興東坡書院

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買田築室於蜀山南麓,擬終老陽羨,這便是“東坡草堂”,之後又擴建成“東坡別墅”。

元代在原址上建起“東坡祠堂”,後又廢為僧舍。

弘治十三年,工部侍郎、宜興人沈暉在此重建“東坡書院”,作為文人學士例行集合、緬懷先賢之所。

清代康熙乾隆年間多次修繕、擴建。鹹豐年間,書院被焚。光緒八年,當地二十四家望族合資重建“東坡書院”,作為宜興東南八鄉培養人才之地。光緒三十二年,廢除科舉,改位“東坡高等國小堂”後為“東坡國小”所在地,“東坡桃李”遍於天下。

1983年6月,書院被列為宜興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9年,“東坡國小”從中遷出。

2002年10月,書院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同年,頂蜀鎮政府籌資全面修建“東坡書院”,恢復七間四進,並新建碑廊180平方米,以傳承“東坡文化”,使古老書院煥發青春。

歷史背景

東坡書院東坡書院
宋哲宗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蘇東坡被貶為瓊州別駕。他先住在儋州官舍里,後被上司逐出,便在桄榔林里蓋了幾間茅屋居住,命名為桄榔庵,蘇東坡與當地人結下深厚感情。儋州州守張中和黎族讀書人家黎子云兄弟共同集資,在黎子云住宅邊建一座房屋,既可作蘇東坡及其少子蘇過的棲身之處,也可作為以文會友的地方,蘇東坡根據《漢書·揚雄傳》中“載酒問字”的典故為房屋取名“載酒亭”。以後,蘇東坡便在載酒堂里會見親朋好友,並給漢黎各族學子講學授業,傳播中原文化。

建築規模

東坡書院東坡書院
東坡書院占地46.8畝,建築面積3800平方米,土木結構,坐東北向西南,院門軒昂宏闊古雅別致。門上橫書“東坡書院”4字,為清代舉人張績所題。

書院的第二進,是長方形的“載酒堂”。這裡曾是蘇東坡講學、會友的地方,是東坡書院的主體建築。後牆上的兩幅大理石刻,右邊一幅為明代大文學家宋濂所題,左邊一幅是明代大畫家唐寅所畫的《坡仙笠屐圖》:蘇東坡頭戴竹帽,腳穿木屐,高卷褲管,身體向前傾斜,在村路上頂雨急歸。

書院的最後一進是大殿,大殿正中有一組玻璃鋼製作的塑像,是蘇東坡和兒子蘇過以及好友黎子云,殿上題匾為“鴻雪因緣”。院內有一座池塘,有小橋從池塘上跨過,通向載酒亭。載酒亭上層四角,下層八角,各角相錯,呈欲飛之勢。亭上繪有反映蘇東坡當年生活、寫作、授徒情景的8幅圖畫,生動形象。載酒亭東西兩側,有紅蓮盛開的蓮池。

在東坡書院兩側各有一座小跨院——東園、西園。西園是座花圃,在花海中蠢立著蘇東坡銅像。東園裡有一口井,叫欽帥泉,為明萬曆年間所挖,井水清涼甘冽。書院中還設有展覽館、望京閣等供遊人參觀、遊覽。

院內展出

東坡書院東坡書院
院內展出蘇東坡許多書稿墨跡和文物史料,載酒堂內陳列著歷代名家詩畫的碑刻,明初宋濂題寫的“東坡笠屐圖”勒石立在其內。書院中還展出300餘件郭沫若鄧拓田漢題詠的詩刻及書畫名家的藝術作品。

東坡講學的彩雕陳列大殿正中,蘇東坡、蘇過、黎子云等人物雕像栩栩如生,取材於東坡訪問黎子云遇雨故事的東坡笠屐銅像矗立於西園中。書院自1982年以來進行了數次大規模的維修、擴建,成為海南重要的人文景觀之一。

人物簡介

東坡書院東坡書院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北宋文學家、政治家、藝術家、醫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嘉佑二年進士,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禮部尚書。南宋理學方熾時,加賜諡號文忠,復追贈太師。有《東坡先生大全集》及《東坡樂府》詞集傳世,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編有《蘇文忠公全集》。

中國書院大全

“書院”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唐代,也是我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教育組織,在我國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而又獨特的地位,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五代時,由於戰爭的影響,官學衰廢,士子苦無就學之所,於是自動擇地讀書。一些學者在佛教禪林制度的影響下,也利用此時機,選擇景色優美、清雅靜謐的山林名勝之地,作為“群居講學之所”,出現了具有學校性質的書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