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義書院

貞義書院

明武宗正德十三年戊寅(1518),明首輔張璁鄉薦後,在五都姚溪(今龍灣瑤溪)創辦羅峰書院,這是貞義書院的前身。嘉靖十年七月,羅峰書院擴充建設,嘉靖七年嘉靖七年戊子(1528),世宗皇帝為之敕建賜名的“貞義書院”。

介紹

武宗正德十三年戊寅(1518),明首輔張璁鄉薦後,在五都姚溪(今龍灣瑤溪)創辦羅峰書院,有屋三間,園五畝,招收學生 30餘人,進行講學。當他在嘉靖十年七月,第一次歸田時,便將舊時的羅峰書院擴充建設,於書院內外,更建御書樓、來青園、富春園、欄桿橋、萬竹亭、留勝亭、觀荷亭。這樣,使嘉靖七年嘉靖七年戊子(1528),世宗皇帝為之敕建賜名的“貞義書院”,更具規模。嘉靖十四年乙未(1535),張璁告病還鄉。嘉靖十六年丁酉(1537),張璁養病於姚溪山中,期間作《觀荷亭記》,並勒石樹碑於貞義書院前荷花池旁。嘉靖三十七年戊午(1558)四月,因倭患,貞義書院毀於兵火,僅存遺蹟。

相關條目

教育

中國書院大全

“書院”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唐代,也是我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教育組織,在我國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而又獨特的地位,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五代時,由於戰爭的影響,官學衰廢,士子苦無就學之所,於是自動擇地讀書。一些學者在佛教禪林制度的影響下,也利用此時機,選擇景色優美、清雅靜謐的山林名勝之地,作為“群居講學之所”,出現了具有學校性質的書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