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航書院

吳航書院

吳航書院在縣治南山(鄭和史跡陳列館西側)。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縣賀世駿移建天妃宮於西關外,原址拓為吳航書院。共有兩座屋宇,建築風格,極似古民居。正座為講堂,寬敞明亮,肅穆莊嚴,乃仿照志書上“吳航書院圖”的原樣構建的;中間大天井,供植花木;周邊迴廊連撇榭,展示長樂歷代鼎甲人物與文化名人事略,另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文字詮釋,內容極為豐富。偏座有藏書室、書畫室、茶室等。整體布局顯得簡潔樸實,清新雅典,充分體現了儒家“善美同意”美學思想,使人見了既親切又有歷史真實感。

吳航書院吳航書院
在石龍山下,閩江口公園長廊之中,有一處庭院式仿古建築。門前大坪地,鋪著整齊劃一的花崗石;四麵粉牆,上飾“喜鵲尾”;正門處懸掛著一幅漆雕金字楹聯,“海濱鄒魯,文獻名邦”;上方匾額金光閃閃的四個大字——“吳航書院”。

建築

這裡一共有兩座屋宇,建築風格,極似古民居。正座為講堂,寬敞明亮,肅穆莊嚴,乃仿照志書上“吳航書院圖”的原樣構建的;中間大天井,供植花木;周邊迴廊連撇榭,展示長樂歷代鼎甲人物與文化名人事略,另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文字詮釋,內容極為豐富。偏座有藏書室、書畫室、茶室等。整體布局顯得簡潔樸實,清新雅典,充分體現了儒家“善美同意”美學思想,使人見了既親切又有歷史真實感。

特色

要說書院,大概不難理解,就是古時學校。作為一種教育形體,它是封建科舉制度的產物,產生於初唐。從前,凡秀才舉人進士狀元榜眼探花,無不是從書院走出來的。

長樂自唐乾符四年(877年)建學,各朝代都建許多書院,據記載,最早的書院是蘭田書院與達泉書院,辟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在縣城的主要有南山書院(明弘治間辟)與吳航書院。由於在鄉間的書院,並不具備“縣學”條件,即不屬於為取得秀才資格的人的讀書之處。因此,在縣城未有書院之時,秀才們都在學宮(今附小地方)之“儒學”內學習。

大概是因為“康乾盛世”的出現,長樂讀書之人越來越多,後來南山書院因為地窄且破舊,乾隆二十六年,知縣賀世駿將南山天后宮移至西關外,而在原地內外構築書舍二十多間,並辟講堂、育才堂、報功祠(祀朱熹及其長樂八弟子)等,築成吳航書院。後又幾經潤色,書舍擴至三十多間,並增建奎光樓,不僅屋宇占了南山之半壁江山,且有作為膏火(經費)收入之產業一百六十多處。

“科目之盛,常甲諸邑”。如同治五年歲己卯逢大比(鄉試),一共才產生百多舉人,長樂就占了二十人,可見吳航書院成就之大。因此吳航書院堪稱是長樂歷史上規模最大,也最負盛名的書院。只可惜歲月滄桑,後來隨著封建科舉制度的消亡,也就湮滅了,不能不說遺憾。

不錯,文物本應修舊如舊,保持歷史原貌。怎奈當年的南山,眼下已被闢為“塔山公園”,那裡的建築物可謂“水泄不通”,且又被圍困於市中心,亦無當年賀公“思其地曠,無城市喧囂之聲;其境幽,有物外煙霞之概”,那樣的意境了。

因此待到人們重視國學,想起吳航書院為時已晚。好在閩江口公園長廊,乃長樂市著名風景區,那裡不但有震憾人心的閩江兩大奇觀:一為金剛腿,乃鹹淡水分界處;一為“洋嶼後安高”,乃三江(烏龍江、馬江、琴江)匯合處,江流湍急,澎湃洶湧,煞是壯觀。此二景,站立吳航書院門前,便可一覽無佘,自有“地利”之勝。

再者,書院背依石龍山,那裡風光旖旎,多在“龍溪”兩岸。這個“龍溪”,乃發源於外嶺頭深山密林之中,蜿蜒十多里,入江處恰恰就在書院北側數米地方。順著溪流而上,那裡既有丹崖石谷、飛流瀑布、摩崖題刻,令人賞心悅目。

那溪中還有“巨蛇石”,宛如巨蟒下山,神形兼備,見了可要“大吃一驚”!還有一處“啼嘛岩”,泉從層岩石竅溢出,點點滴滴,從不間斷,不知“哭泣者”為啥如此傷心?繞行山間,那是景致多多,難怪宋熙寧二年(1135年)武陵進士翁華遨遊此間,會發出“來游十里水去窖,償我一生丘壑情”的感嘆!溪上還有一座“風雨橋”,“古道西風瘦馬,小橋流水人家”,可謂詩意濃濃

如此景色,南山哪有?所以客觀說,這一點,卻也能補上“物不在原處”之不足了。相信就是讓賀公來評價,他也一定會說:“這裡好!這裡好!”

何況,吳航書院重新出現在人們視野,也不僅僅只為供人參觀遊覽,還有它的實用價值。自開院以來,這裡經常開展學術研討與國學講座,使得專家、教授紛至沓來。如福建師大著名教授、博士生導師孫紹振,省文史館館長盧美松,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閩學專家馬照南等,都到此講過學。主持者亦為名人,如林怡就是福州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省委黨校教授。故聽者總是場場爆滿,使得院內院外,文化氛圍驟增,說來真是長樂人民的“福氣”。

記得有人曾戲稱“長樂人除了錢,就什麼也沒剩了”,意思是長樂人不懂文化。試想,長樂人要是真的“什麼也沒剩”,會幹出這么漂亮的事嗎?

歷史古蹟,總是越舊越生輝,樹木則越老越怪越入眼。相信到時這裡樹木參天、壽高形怪,隨著文化的不斷積澱,吳航書院將是“價值連城”!

中國書院大全

“書院”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唐代,也是我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教育組織,在我國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而又獨特的地位,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五代時,由於戰爭的影響,官學衰廢,士子苦無就學之所,於是自動擇地讀書。一些學者在佛教禪林制度的影響下,也利用此時機,選擇景色優美、清雅靜謐的山林名勝之地,作為“群居講學之所”,出現了具有學校性質的書院。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