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台縣

鳳台縣

鳳台縣為安徽省淮南市轄縣,古稱州來,又謂下蔡,北鄰亳州市蒙城縣,西北接亳州市利辛縣,西連阜陽市潁上縣,隔淮河南望六安市壽縣,東連淮南市區。鳳台縣位於淮河中游,淮北平原南緣,地處北緯32度至33度,東經116度至117度之間,古稱州來,又謂下蔡。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置縣,沿革至今。鳳台縣臨淮河,西淝河穿境而過,縣域呈東南、西北斜形,南北長50公里,東西寬約42公里,面積110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6100公頃,水面16萬畝,總人口73萬。全縣轄16個鄉鎮1個經濟開發區,264個行政村。以漢族為主,間居回、苗、彝、壯、布依、朝鮮、滿、侗、瑤、土家、羌等25個少數民族。

基本信息

行政區劃

鳳台縣轄7個鎮、12個鄉、1個民族鄉:城關鎮、大山鎮、新集鎮、朱馬店鎮岳張集鎮、顧橋鎮、毛集鎮、城北鄉、李沖回族鄉、劉集鄉、桂集鄉古店鄉、錢廟鄉、楊村鄉、尚塘鄉、丁集鄉、關店鄉、大興集鄉、夏集鄉、焦崗鄉。其中,毛集鎮、夏集鄉、焦崗鄉毛集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管理。鳳台縣實際管轄的17個鄉鎮共有10個社區居委會,233個村委會。毛集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管理的3個鄉鎮共有5個社區居委會、38個村委會。

鳳台縣鳳台縣
城關鎮: 中山社區居委會,東城社區居委會,菜市社區居委會,龍潭社區居委會,明珠社區居委會,青年社區居委會,人民社區居委會,古城社區居委會(村)繆郢社區居委會(村)

山鎮: 蘆塘村,西魏村,淮豐村,山趙村,燈塔村,拐集村,龍潭村,夏灣村

新集鎮: 馬場村,羅揚村,大莊村,前靳村,王集村,郭郢村,東朱村,胡馬村,陳巷村,趙莊村,胡崗村單崗村,曹莊村,靳樓村,姚靳村,朱莊村,葉圩村,常廟村,魏許村,左集村

顧橋鎮: 顧橋村,南圩村臨肥村,童郢村,八里村,張童村,北凡廟村,黃灣村,寺西村,王莊村

岳張集鎮: 大公村,徐湖村,連塘村,湯莊村,六院村,井沿村,大胡村,雙樓村,徐圩村,金溝村,欒胡村,觀音村,田崗村,土樓村,集西村,寺溝村,塘沿村,小劉村,張集村,大台村,後崗村柏郢村,前崗村

馬店鎮: 馬店村,利民村,劉古城村,清泉村聯民村,永幸村,劉橋口村,肖集村,秦劉村,康圩村,北劉集村,徐王村徐橋村,畢灣村,李廟村

李沖鄉: 魏郢村,民族村,石灣村,淮磷村,李沖村,毛沖村

大興集鄉: 李廟村,銀杏村,武集村,苗圩村,後王村,尚王村,介東村,介西村,曙光村,香山村,大劉村,大興村,趙王村,瓦房村,閆胡村

丁集鄉: 丁集村,沈莊村,耿王村,前元村,張巷村,郭徐村,炮樓村宋塘村,考莊村,曹樓村,丁莊村,信圩村,依溝村,瓦崗村

桂集鎮:桂集村,黃廟村,岳胡村,大馮村,淝西村,大王村,勇敢,彭伍村,西龔村,趙胡村,顏王村,窪劉村,王圩村,童徐村,園藝村,福鎮村,殷崗村,中郢村白塘村

城北鄉: 胡廟村,高山村,盛樓村,十里溝村,劉巴村,酒東村,酒西村,高皇村,陳圩村,南金村,崗胡村,三里溝村,馬場社區居委會(村),新集村,新湖村,湖東村,雙湖村

楊村鄉: 楊村村,劉莊村,店集村,中塘村,彭莊村,周圩村港南村,邱廟村,邵集村,曾圩村,李圩村韓湖村,後海村,前圩村淝豐村

鳳台縣鳳台縣
古店鄉: 南芹村,北芹村,王大村友誼村,北王集村,米集村,童圩村,童集村,前劉村,古店村,新河村,東林村,西林村

尚塘鄉: 尚塘鄉,龍廟村,黑河村,朱廟村宋台村王橋村,崔海村,安綆村,南李村,郭王村,張徐村,安圩村,黃圩村

劉集鄉: 楊劉村,劉集村,孤山村,王咀村淝北村,山口村,前進村,謝郢村八里塘村,高潮村,肖廟村,凡廟村,朱大圩村彭圩村彭崗村

關店鄉:關店村,向橋村,蔡莊村,幸福村,常樓村陳廟村前老村,大程村,趙卜村,周莊村,瓦房村,竹元村,辛圩村

錢廟鄉:錢廟村,劉樓村,米吳村,陳圩村,圩西村,嶺頭村,長郢村張池村曹窪村鄭樓村,先莊村,中南村,澤廟村,,張樓村,高莊村

歷史沿革

鳳台縣鳳台縣
鳳台早在禹貢屬徐揚二州之境
代,屬青揚二州之境
春秋戰國時,春秋時楚滅州來國,為淮北楚之州來城。周簡王2年(公元前584年)秋8月,吳入州來,周景王7年(公元前538年)楚然 城州來,周景王16年(公元前529年)吳來州來,季札封延陵後轄州來城,故叫延州來,周敬王27年(公元前493年)冬11月吳將蔡昭候由河南新蔡遷於州來,逐改名為下蔡。戰國時,楚惠王滅蔡,蔡候齊亡,下蔡仍屬楚地。

代,秦滅楚後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時置下蔡縣,屬泗水郡九江郡,西楚時項羽立九江國,下蔡屬九江國。
漢代,漢初高帝5年(公元前202年)立淮南國下蔡屬淮南國。元狩元年(公元前128年淮南國廢改為九江郡,下蔡沛郡。後漢俱屬九江郡。
三國時,屬魏國的淮南郡
晉代,普初下蔡屬淮南郡,普未南北分襲,縣地邊兩境束去元常,又在縣境內設定了很多城 。南北朝時,下蔡屬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85年)置下蔡郡。
代,開皇初郡廢,下蔡屬汝陰郡

代,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於縣置渦州,八年(公元629年)州廢,下蔡為穎州(今阜陽)汝陰郡。
五代十國,下蔡屬穎州(今阜陽),南唐,後周因之。周世宗顯德四年(公元957年)三月,改克壽州(今壽縣),降為防禦州,世宗以縣難以攻克,逐將壽州移治於下蔡,並恢復其軍為忠正軍,原壽州為壽春縣(今壽縣)。
宋代,北宋屬淮南西路,壽州文和六年升為府,壽春府,下蔡為府治,南宋,與金劃淮水中流為;界,為金之壽州,壽春為宋壽州,幫有“南北壽州”。
代,下蔡縣隸屬安豐路
代,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九月,壽春縣安豐縣,下蔡縣廢,併入壽州。 在下蔡置鎮設巡柃司。
代,壽州屬鳳陽府。雍正10年(公元1732年)兩總督尹繼善呈奏清廷批准,與壽州分設一縣,添知縣一員,典史一員分疆而理,因縣北有鳳凰山而得鳳台縣名。於雍正11年正式分置,與壽州同城治理(縣衙設在今壽縣城東北角)。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冬移縣治於下蔡,下蔡遂改名為鳳台,隸屬鳳陽府管轄。

中華民國,民國初,廢州府,本縣直隸安徽省,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六月屬淮泗道(道尹駐鳳陽)。民國十七年八月,廢道,直隸安徽省。民國二十一年十月,劃屬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七年屬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勝利後屬淮南專員公署。
1949年1月12日,鳳台縣解放,劃屬阜陽專員公署。
1977年1月20日,劃屬淮南市管轄。

資源產業

鳳台縣鳳台縣
鳳台縣地勢平坦,資源豐富,大部分地區在海拔25米以下,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無霜期216天,平均氣溫15.1攝氏度。境內地下水源豐富,地表徑流密布,焦崗湖、城北湖、花家湖姬溝湖等分布其間,淮河西淝河永幸河茨淮新河等穿境而過,通長江達江浙。鳳台縣交通便捷, 淮河水上交通發達,淮阜鐵路橫貫境內東西,鳳台、桂集、張集三站鑲嵌其間,距京九線上重站阜陽站僅百公里。距合肥駱崗機場百餘公里,蚌埠機場幾十公里。鳳台農業基礎好,素有“不是江南,勝似江南”的美譽。盛產小麥、水稻、花生、棉花和魚、蝦、蟹,以及豬、牛、羊等農牧水產品;工業門類齊全,現有化工、建材、造船、食品、輕紡等20多個門類,1000多種產品;資源儲藏豐富,擁有豐富的煤、磷礦石、紫砂土、耐火土、石灰石和白雲岩等礦產資源,尤其以煤儲藏最為豐富,探明儲量達120億噸。目前,張集、新集兩座現代化礦井已建成投產,亞洲第一大礦顧橋礦、丁集礦等礦井和4×60萬千瓦發電機組的鳳台電廠正在建設之中,“十五”末煤炭年產量突破4000萬噸,是全國深井採煤第一大縣。鳳台還有較為豐富的旅遊資源,茅仙古洞西漢道家古剎清天觀與現代碑刻交相輝映;硤山口,兩峰相峙, 一水中流,被譽為長淮第一峽,壁立千仞、淵深百丈的黑龍潭與之帶水相連;植物活化石千年銀杏樹、戰國名將廉頗墓聞名遐邇。這裡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淝水之戰”的古戰場,“八公山下,風聲鶴唳, 草木皆兵”就產生這裡。

改革開放20多年來,鳳台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獲得較快發展。2006年全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77.15億元,財政收入10.52億元,在崗職工人均年工資2514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342元。在2006年全省縣域經濟效益考核中,綜合指標排名第二位;全部財政收入全省第一;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全省第一。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進程中,鳳台縣委、縣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強力實施“工業立縣、農業穩縣、商貿活縣、招商強縣、民營富縣、科教興縣”六大戰略,全面建設繁榮鳳台、文明鳳台、平安鳳台、和諧鳳台,並響亮提出“在全省率先建成小康縣和在全省率先躋身全國經濟百強縣”行列的新目標。

名勝旅遊

茅仙洞風景區:茅仙洞風景區位於鳳台城南3公里處,三面環水,淮河繞境而過,素以“淮上勝境”著稱。山中林壑優美,佳樹蔥蘢,山下淮水如練,牽來繞去,山石倒長,南仰北傾,斜指南天。自古為佛道兩教傳習勝地,更是遊覽佳境。其景點有茅仙古洞、古壽唐觀淮河第一硤、古香山寺、靈龜聽禪、淝水之戰古戰場等諸多文物古蹟,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

華東白洋淀(焦崗湖景區):焦崗湖生態旅遊度假區位於淮南市西南部,北距毛集鎮1公里,102省道沿境而過,交通便利。焦崗湖以“水”聞名,東與風景秀麗的八公山,南與歷史文化名城壽縣,構成獨特的山、水、城旅遊金三角。該景區環境優美、氣候宜人,既有蘆葦盪(鳥的天堂)、荷花澱仙侶湖漁業觀光園、水上人家等水上景觀,又有湖畔垂釣、蘆盪探幽、蕩舟采菱、湖中戲鳥、漁家尋樂、浪遏飛舟等休閒項目,兼有焦湖紅心鴨蛋、醇香酒糟魚、活魚乾吃、水晶貢圓、五香狗肉等特色產品,還有“仙侶下凡”、“黑龍遭難”、“神猴探寶”、“趙匡困南唐”等美麗傳說,堪稱“養在深閨八未識”的生態旅遊處女地。2004年7月,毛集實驗區獲得首批“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稱號,2005年2月,焦崗湖旅遊區被評定為“安徽省農家樂旅遊示範點”。

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是地球之上的生命聖地。1978年,淮南八公山脈發現古生代寒武系的須宛類、環節類、三葉蟲等古生物化石,測定其生命形態在8.4億年以前,國外權威考古學家和古生物學家將他們命名為“淮南蟲”化石。2000年,中科院考古隊在八公山又發現了古猿牙齒化石,距今300多萬年,石現最早的古猿化石。八公山已於2001年被批准為國家地質公園。

壽唐關:這裡是古代戰爭中理想的屯兵之地。五代南唐時,南唐兵馬據壽州,被後周軍隊圍困,南唐元帥李景達馳兵救援,據此一隅,並在四周的山頭上設定十八連珠寨,與後周軍隊作戰。 《宋史·張永德傳》載:“世宗親征壽州,領軍前至,紫金山唐人列十八寨,戰備嚴整。”而周世宗則在石山口築壽唐關,前拒唐兵,後與下蔡呼應。所以便留下了軍事要塞壽唐關。

壽唐關在東、西樓山兩山口之間,是鳳台通往壽春的交通要道。西距雙峰山一公里,西邊是煙頂山峰,古時有烽火台,壽唐關全是青磚砌成,關口拱形,可行車馬。兩側據崗巒之山勢,“南綰壽州,北控下蔡”,東邊層巒疊嶂,緊銜古南唐,關前為險坡陡道,兩側青山對峙,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過關而下,可見“女兒泉”。

壽唐關又稱“梳妝檯”,是為紀念宋代女英雄劉金定而建造,當年劉金定南唐救駕,首先攻占了壽唐關,在此安營紮寨。南唐兵將壽唐關團團圍住,而劉金定毫無懼色,依然在關上梳妝打扮,然後再催動戰馬,手舞金刀殺入敵陣,殺得南唐軍四散而逃。後來,人們為了歌頌這位女英雄,於是壽唐關也稱“梳妝檯”和“過駕樓”。

鳳台縣鳳台縣
三國古銀杏:鳳台一中銀杏是三國時東吳大將周泰花園的觀賞植物,樹齡1800多年,樹高28米,冠徑26米,樹幹直徑2米多。老枝盤曲,遒勁蒼老,但扇形樹葉卻鬱鬱蔥蔥,綴滿枝頭,根部向周圍突出地面30--40厘米,形成形態各異的湖石狀。占地約200平方米,他傲然屹立在鳳台城北,氣勢雄偉,古時形成接近鳳台城的標誌。

這棵古樹歷盡了世態滄桑,經歷了坎坷的折磨,三國爭雄、吳楚爭霸、逐鹿中原、兩晉紛爭,歷代王朝的更替,記述了近兩千年的史實。

古時民眾寄予多少神話傳說,白果老爺,巨蟒大蟲,醫病免災,又傳說懷遠林姓旅客,拴馬在樹下休息,馬鞭拴在樹上,因趕路匆忙,忘記了馬鞭子,回到家中洗臉時,盆中現一白果樹影,樹枝上掛著馬鞭子。這些神話了的老樹成了民眾崇拜的對象,於是祈福的,求藥的,經常不斷,南面空地上樹立了七、八對旗桿,樹旁香菸繚繞。

1938年7月,日本侵略者占領了鳳台,拆掉了文昌宮,又在樹上搭起瞭望哨。一天夜裡,傾盆大雨,雷電交加,老樹西南從頂到根約兩尺多寬的樹皮被雷擊掉,日軍在遭到“人怨”的同時又看到如此驚人的“天怒”,於是就撤去瞭望哨,龜縮在碉堡中了。

1945年這裡辦了學校,老樹被圍在校園內,鳳台解放了,創辦鳳台中學,清晨早讀,白果樹下書聲琅琅,老樹“得其所哉”又煥發了青春。

宗教民俗

鳳台縣茅仙洞
鳳台道教只有茅仙洞“清大觀”一處,屬全真派。茅仙洞位於縣城南3.5公里的三峰山南坡,在茅仙洞風景區內。據清《鳳台縣誌》記載,漢宣帝地節中(前69—66年)茅仙道教創始人之一的茅盈曾在洞口處建草庵一座,居此修煉,該洞遂名為茅仙洞。隨後歷代均有宗教活動,並相繼易名為硤石寺興福寺興復寺清天觀等,道、佛交替居守,較為頻繁。清光緒年間,由全真派二十世道長葛明興與其師弟金大椿謝春勝率徒李至高童至方謝寶勝共同住守。茅仙洞道教活動再次復興。

清光緒十七年(1892年)道長葛明興、金大椿化緣募捐修建地藏王殿。光緒二十年又鑄八卦鍾一口,重達千斤,現置院中。爾後,道長李至高、童至方,通過原為本觀道土以後棄道從軍升任懷慶府總兵的謝寶勝,化緣募捐,於茅仙洞口上方興建三仙樓,供奉三茅真君神像,井修通山路和橋樑多處。這時茅仙洞的宮觀殿宇,樓台亭閣,復具規模,香火旺盛。

民國23年(1934年),道長蘇理純率徒化緣,把三仙樓、山門、中殿、客廳、地藏王殿全部修茸,使茅仙洞煥然一新。民國24年改名為“清天觀”。蘇理純又派徒弟蘇宗善到上海化緣,“辟穀”(不進飲食)七天七夜,感動施主,化得巨資,又在大殿後修建五間樓房。蘇宗善虔心修行,不吃煙火食,贏得周圍信徒嘆服,其後信教人員日益增多。每年農曆二月十九和七月三十的兩次廟會,都是盛況空前。民國27年日軍侵占鳳台後,社會混亂,民不聊生,香火減退,茅仙洞開始衰落。1950年後,茅仙洞道長蘇理純在幫助縣人民政府興建公房時觸電身亡。蘇宗善、崔宗軒主持教務。道長蘇完善1956年列席了安徽省政協會議,1957年和1958年出席了全國宗教會議。在1957年全國道教協會上,被選為全國道教協會理事。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茅仙洞丈物珍藏,毀壞殆盡,宮觀亭台,斷壁殘垣,道教活動,幾近湮滅。道長蘇宗善於1978年去世。現在由道長崔宗軒主持教務,並有紀誠修、李誠意兩個徒弟。

1984年在黨和政府及省道教協會關注和積極倡導下,安徽省人民政府確定,茅仙洞(清天觀)為省級重點開放的三、座道觀之一,與皖南齊雲山,懷遠禹王宮同為道教聖地。1985年,市、縣設定茅仙洞風景開發區工程指揮部,發起募捐修復茅仙洞活動,印發募捐倡議書,邀請蘇州、上海、合肥的學者專家幫助策劃,聘請蘇州揚州一帶能工巧匠,參加施工。建起地藏王大殿一座,三清殿一座,涼亭五個以及清天觀、石階、圍牆、公路等。原有宮字幾乎全部恢復,而且增添了園林和接待處。亭台樓閣錯落有致,寺廟殿宇蔚為壯觀,成了淮河流域旅遊勝地。

地理

位置

鳳台縣位於安徽省中部偏北,淮河中游,北緯32°33′-33°、東經116°21′-116°56′。東臨淮南市區,北依蒙城縣,西接潁上縣,南隔淮河與壽縣相望。縣域呈東南、西北斜形,南北長50千米,東西寬約42千米,總面積1000平方千米。

氣候

鳳台縣地處淮河中游,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是冷暖空氣交匯頻繁地區,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四季分明,夏冬長,春秋短,光照充足,受季風影響明顯。降水年際變化較大,季節分配不均,釀成局部洪澇乾旱。無霜期較長,4至9月份東南風和西南風較多。
溫度根據1949年至1985年氣象資料記載,全縣年平均溫度為15.1℃。1月份最冷,月平均溫度為1.1℃;7月份最熱,月平均溫度為28℃。溫差年均較差為26.9℃。極端最高氣溫為1959年8月24日的41.1℃;極端最低氣溫為1969年1月31日的-21.7℃。

經濟

綜述

2009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471273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0%。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183021萬元,增長7.0%;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992462萬元,增長15.4%;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295790萬元,增長10.9%。全縣人均生產總值23826元,增長11.7%。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3.3:69.9:19.8變化為12.4:67.5:20.1,二三產業比重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年末單位從業人員42380人,比上年增加5219人,其中,第二產業20941人,比上年增加3240人;第三產業20036人以上年增加2514人。全縣新增就業崗位7771個,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5116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3%。
2011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962502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6%。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241353萬元,增長2.5%;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1356407萬元,增長9.3%;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364743萬元,增長10.0%。全縣人均生產總值30888元,增長8.5%。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1.9:69.6:18.5變化為12.3:69.1:18.6。第一、二、三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5%、75.0%、21.5%。其中,工業增加值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提高到68.7%。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467119萬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3.8%,比上年提高了1.3個百分點。年末單位從業人員52742人,比上年增加3879人,其中,第二產業31296人,較上年增長6.7%;第三產業20129人,較上年增長10.9%。全縣城鎮新增就業崗位7022個,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4665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3%。
2012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151967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7%。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261550萬元,增長5.7%;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1479607萬元,增長14.2%;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410810萬元,增長11.1%。全縣人均生產總值33572元,增長11.7%。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2.3:69.2:18.5變化為12.1:68.8:19.0。第一、二、三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0.5%、64.3%、25.2%。其中,工業增加值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提高到74.3%。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578405萬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6.9%,比上年提高了3.1個百分點。
年末單位從業人員63704人,較上年增加10962人,其中,第二產業41180人,較上年增長31.6%;第三產業21207人,較上年增長5.4%。全縣城鎮新增就業崗位16118個,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5546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4%。

農業

鳳台縣素有“一麥抵三秋”之說,種麥尤重整地,足施底肥。習以耩子條播,畝播種6到8公斤,早茬麥占80%。清末到民國時期,生產水平低下,廣種薄收。民國8年(1919年)全縣種植40萬畝,總產32萬石。此後,幾經戰亂,水旱災害頻繁,農民流離失所,耕地荒蕪。1949年全縣種植90餘萬畝小麥,畝產僅41.3公斤。經土地改革後,開墾荒地,到1951年種植面積擴大到100萬畝,占耕地的58%,畝產54公斤。1958年後,甘薯面積擴大,晚茬麥增加,約占45%。到1962年,由於“左”的錯誤影響,生產瞎指揮,致使部分耕地拋荒,種植面積減少到86萬畝,單產下降到37.8公斤。1965年到1970年貫徹“水、肥、土、種、密、保、工、管”農業八字憲法,提高科學種田水平。年平均種植83萬畝,占總耕地的59%。畝產提高到59.7公斤。1971年到1975年因行政區域變動,耕地面積減少,年均種植60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55%。此間,多數改條播為撒播,畝播種15公斤,高者達20公斤。且選用優良品種,增施化肥,使小麥平均畝產達到86公斤。1976年到1980年,年平均播種總耕地面積的67%,畝產193公斤,其中1984年63.5萬畝,平均畝產203公斤,創縣歷史最高水平。此期,馬店、大興集、董崗三鄉出現畝產300到400公斤的高產典型。縣農科所1981年3畝豐產田畝產創408公斤的高產記錄。
2009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64755萬元,按可比價計算較上年增長7.0%。其中:農業產值133775萬元,增長6.5%;林業產值4046萬元,增長4.9%;牧業產值92961萬元,增長6.7%;漁業產值26556萬元,增長12.3%;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7417萬元,增長3.0%。全縣糧食種植面積86588公頃,比上年增長0.7%。其中小麥種植面積42833公頃,比上年增加727公頃;稻穀種植面積39710公頃,比上年增加1656公頃;棉花種植面積167公頃,較上年減少68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568公頃,較上年減少304公頃;蔬菜種植面積7127公頃,較上年增加198公頃。全縣糧食產量587686噸,比上年增產6.5%。其中小麥產量258585噸,增長2.5%;水稻產量316735噸,增長13.1%;棉花產量470噸,增長33.9%;油料產量5069噸,增長0.3%。全年肉類總產量39154噸,增長6.3%;禽蛋產量19572噸,增長7.2%;全年水產品產量24460噸,增長9.1%。主要農產品產量產品名稱產量(噸)比上年增長%糧食5876866.5#小麥2585852.5水稻31673513.1油料50690.3棉花47033.9蔬菜(含菜用2236993.3肉類391546.3禽蛋195727.2水產品244609.1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繼續提高。全年全縣有效灌溉面積40069公頃,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74萬千瓦,比上年增長4.6%;農用拖拉機53560台,農機綜合作業水平達84.5%;農村用電量26325萬千瓦小時,增長19.7%;農用化肥施用量(折噸)48053噸,減少5.8%。
2011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47515萬元,按可比價計算較上年增長2.3%。其中:農業產值174739萬元,增長1.6%;林業產值5670萬元,增長15.2%;牧業產值121159萬元,增長1.1%;漁業產值35077萬元,增長3.4%;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0870萬元,增長17.4%。全縣糧食種植面積87159公頃,比上年減少0.2%。其中小麥種植面積43701公頃,比上年增加363公頃;稻穀種植面積40458公頃,比上年增加495公頃;棉花種植面積94公頃,較上年減少59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056公頃,較上年減少142公頃;蔬菜種植面積7640公頃,較上年增加221公頃。全縣糧食產量600450噸,比上年增產1.6%。其中小麥產量262210噸,增長0.8%;水稻產量329650噸,增長3.0%;棉花產量235噸,下降45.1%;油料產量3461噸,下降14.3%。全年肉類總產量40218噸,增長0.7%;禽蛋產量19785噸,增長0.1%;全年水產品產量24737噸,增長3.1%。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繼續提高。全縣有效灌溉面積43700公頃,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79.4萬千瓦,比上年增長2.8%;農用拖拉機52395台,農機綜合作業水平達85.0%;農村用電量20772萬千瓦小時;農用化肥施用量(折噸)49813噸;農藥使用量2893噸。
2012年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61550萬元,按可比價計算較上年增長5.7%。其中:農業增加值126522萬元,增長5.3%;林業增加值4771萬元,增長8.0%;牧業增加值91876萬元,增長6.0%;漁業增加值28383萬元,增長3.0%;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9998萬元,增長15.5%。全縣糧食種植面積82522公頃,比上年增長2.1%。其中小麥種植面積41319公頃,比上年增加827公頃;稻穀種植面積38053公頃,比上年增加710公頃;棉花種植面積106公頃,較上年增加12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093公頃,較上年增加37公頃;蔬菜種植面積8015公頃,較上年增加375公頃。全縣糧食產量569358噸,比上年增長5.4%。其中小麥產量252277噸,增長6.9%;水稻產量309481噸,增長4.1%;棉花產量271噸,增長15.3%;油料產量3722噸,增長7.5%。全年肉類總產量42338噸,增長5.3%;禽蛋產量20750噸,增長4.9%;水產品產量26588噸,增長7.5%。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繼續提高。全縣有效灌溉面積44200公頃,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81萬千瓦,比上年增長2.0%;農用拖拉機51573台,農機綜合作業水平達85.2%;農村用電量23426萬千瓦小時;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50959噸,增長2.3%;農藥使用量2898噸,增長0.2%。

工業

1949年1月鳳台縣解放,黨對手工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一些個體分散的手工業者,陸續組織起來,成立各種形式的合作社、組。1952年,組建建國鐵業社、光明印刷組、大眾工廠等7家集體工業,共有職工150餘人。當年完成產值1.04萬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0.28%,1954年,縣集體工業發展到19家,職工籌集股金3516元,從業人員261人。年產值比上年增長39.4%,實現利潤9161元。1956年,隨著“合作化運動”的深入進行,廣大手工業者組織起來,走集體化道路。集體工業企業發展到14個行業34家,職工1588人。至1957年,發展到37家,職工1715人,完成總產值184萬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53.5%,實現利潤5.13萬元,利稅總額7.33萬元。
1958年,在“全民大辦工業”的熱潮中,全縣集體工業企業發展到55家,基本建設投資猛增到720.4萬元。從1960年起,先後精簡下放集體工業職工1470人,企業減到49家。1961年,又招回1069人。1962年,全縣有集體企業33家,年產值221萬元,占全年工業總產值的24.1%,實現利潤5.1萬元,利稅總額7.73萬元。1965年,集體工業生產的中心轉向為農業生產服務。1970年,將14個縣屬集體企業劃給當地人民公社管理,餘24家,完成工業總產值272萬元,職工883人,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25.8%。1977年原屬縣二輕局管轄的13家公社農機修配廠劃歸當地人民公社管理,歸屬縣社隊企業局管理,縣屬集體企業還有13家。
1978年至1980年,縣屬集體企業發展到32家。1981年推行經濟責任制,提高效益,年產值605萬元。1985年,縣屬23家集體企業,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241萬元,比1980年增長1.28倍。
2009年完成工業增加值884329萬元,增長16.3%。工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63.1%,拉動經濟成長8.2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企業完成增加值625618萬元,增長18.6%;集體工業完成增加值740萬元,增長4.7%;股份制工業完成增加值292435萬元,增長11.4%。國有控股企業完成增加值821302萬元,增長14.7%。工業品產銷率為90.5%。主要產品產量:原煤4054.6萬噸,增長8.5%;水泥243430噸,增長7.8%;啤酒2502千升,下降26.5%;麵粉276046噸,增長58.3%。大米90231噸,增長53.8%;經濟效益繼續提高,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805292萬元,增長19.8%;利稅總額207221萬元,增長17.6%;利潤總額148809萬元,增長27.0%;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11.9%,比上年提高了22個百分點,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及增幅均為近年來最好水平。
2011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422915萬元,增長9.3%。工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68.7%,拉動經濟成長5.9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中,集體工業完成增加值2235萬元,下降8.5%;股份制工業完成增加值1413783萬元,增長7.9%。國有控股企業完成增加值1349734萬元,增長6.9%。工業品產銷率為99.7%。主要產品產量:原煤3864.1萬噸,增長1.7%;水泥1243063噸;軟飲料6805噸,增長77.8%;麵粉441884噸,增長27.3%;大米198329噸,增長18.6%。(以下為屬地工業數據)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449958萬元,增長48.5%;利潤總額17428萬元,增長83.2%;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51.8%,比上年提高了23.6個百分點。
2012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407672萬元,同比增長15.5%。工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74.3%,拉動經濟成長9.4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中,集體工業完成增加值3807萬元,同比增長17.1%;股份制工業完成增加值1395801萬元,同比增長15.4%。國有控股企業完成增加值1282622萬元,同比增長14.1%。工業品產銷率為98.9%。主要產品產量:原煤39475552噸,增長2.2%;水泥1715785噸,同比增長38.0%;服裝業5610萬件,同比增長203.8%;麵粉649877噸,同比增長48.6%;大米391047噸,同比增長51.6%;麵粉649877噸,同比增長48.6%。(以下為屬地工業數據)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785915萬元,同比增長36.4%;利潤總額35968萬元,同比增長33.6%;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63.0%,比上年提高了11.2個百分點。

文化

文化場所

民國前期,鳳台縣成立民眾教育館,民國36年(1947年)7月更名為鳳台縣文化服務社。1949年,鳳台縣人民文化館成立,館址在城關順河街中段,有平房17間和一個2000平方米的大院。1950年,改為鳳台縣文化館,定編6人。1956年,館內設文藝、宣傳2個股,另有創作組和圖書室、會計室,隸屬縣文教局。1969年4月,更名為“鳳台縣毛澤東思想宣傳站”,當年9月復稱鳳台縣文化館。1980年,在城河路中段新建文化館大樓1座,共4層,1472平方米。全館當年遷入大樓,開設電視、展覽、音樂、美術、圖書、攝影、排練、遊藝、科技、閱覽等10個活動室。同時在樓下臨街建起一排長達40平方米的燈光宣傳畫廊。1985年,文化館內設政秘股、文化股、圖書股、民眾文化股4個股,有幹部職工39人。
文化站
1951年,在闞疃、顧橋、桂集建立了3個民辦文化站,每站配不脫產人員1名。1952年桂集轉為公立站。1953年至1955年,又發展了張集、古溝、馬店3個文化站,每站各配幹部1人。1956年,因區劃變動,全縣6個文化站並為闞疃、古溝2個文化分館。1958年取消分館,恢復原來的6個文化站。1979年,農村文化站發展到16個(其中公辦站4個,民辦站12個),配脫產幹部4人,半脫產13人。1983年民辦站有10人轉為國家幹部。1984年初,全縣文化站增至31個,城關、毛集、丁集、顧橋、大山、馬店、桂集、張集8個文化站改為文化分館。分館館長領導轄區內文化站的業務工作。1985年全縣文化分館和文化站共32個,已基本達到鄉鄉有站。

文物古蹟

鳳台
孤堆寺古村落遺址
位於馬店鄉利民村孤堆寺,南距港河85米,北距運糧溝9米。屬新石器時代至西周時期。遺址為1高台,面積38平方米,高4米,破壞嚴重。出土有大量鹿角、鬲足等。
趙家孤堆
位於夏集鄉立新村,南距夏集2里。為唐代遺址。孤堆高出地面7米,東西長70米,南北長55米,早年已被盜。曾出土有青石床,床面刻有周文王與八駿馬圖案。
陳集孤堆
位於夏集鄉陳集村。時代不詳。東西長70米,南北長60米,高約6米,地表遍布磚瓦片和蚌殼。
李圩孤堆
位於楊村鄉李圩村,西距港河100米。時代不詳。南北長98米,東西長32米,高3米,部分墓磚已外露,相傳解放前曾被盜。
孫叔敖墓
位於毛集鄉梁庵村,北距鳳潁公路120米。時代戰國(楚)。1952年,被當地民眾掘毀,出土有石墓門、陶器等,現已夷為平地。在地表採集有墓磚、陶片等。
謝郢墓
位於劉集鄉謝郢村,南距淮河40米。時代西漢。1982年12月,由省文物研究所清理,出土繩紋陶罐2件。
孤山墓
位於劉集鄉東南3里,孤山山腰間朝陽處,東距淝河大堤35米。時代東漢。1984年農民開山發現,由省文物所發掘,出土文物40餘件

旅遊

八公山國家森林公園
風景秀麗的八公山景區
國家4A級旅遊景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淮南市八公山區內。206國道可達。距淮南市區約15公里。是集遊覽、觀光、休閒、人文歷史和地質地貌為一體的綜合型風景旅遊區。1998年8月開發建設景區,2001年9月15日對外開放。
景區整體規劃面積120餘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面積為18.85平方公里。大小40餘座山峰起伏疊障,蒼松迭翠,雄奇靈秀,淮河流經群山之北,曲折環繞而東下。淝河沿山南麓注入淮河。
1600年前的淝水之戰,便發生於此,留下了八公山下“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的典故;2000多年前,淮南王劉安招賢納士,講經論道,編著了一代名篇《淮南子》,第一次完整地記錄了二十四節氣,發明了千古美食豆腐;“淮南蟲”化石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最早的古生物化石,被國際地質學界譽為“藍色星球”上的生命之源。八公山神秀,自古諸多騷人墨客爭趨而至,劉安、李白、蘇軾、歐陽修、劉禹錫、吳均、韋應物的足跡均踏遍過八公山,並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篇章。自2001年以來,淮南市旅遊局與八公山區政府已先後舉辦了六屆八公山旅遊節,吸引了大量遊客。

壽唐關

位於縣城南3公里,三峰山東1公里處,又叫過街樓、梳妝檯。現為鳳台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壽唐關始建於五代。當時南唐兵被後周困於壽州,南唐元帥石景達來援,據八公山與後周對峙。後周為對付南唐援兵,建壽唐關。此關青磚砌成,長20米,寬3.6米,高4.5米,上覆磚石。關口呈拱形,可通車馬,為古代鳳台通往壽縣要塞的關口。兩側是懸崖峭壁,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至今雄關猶存。壽唐關還曾依山勢建有城牆、重樓、重屋、釧鼓樓等樓台亭閣,今均廢,尚有遺址可見。

黑龍潭

在縣城東0.5公里處,位於淮河東岸的紫金

千年銀杏

山下。山勢直出淮河中流,奇山峭壁,山曾萬狀。壁下十幾米有大洞,可容百餘人。壁前水極深,為黑龍潭,潭有泉,深數十丈。每遇淮水漲落,潭壁水花四濺,潭中不停發出“咣咚、咣咚”的迴響,景色甚為壯觀。那響聲一直被傳為是棲息在洞中的龍嘯聲。黑龍潭的夜景更為迷人,空中點點繁星和地上的萬家燈火匯於潭水中,畫面層次深遠相交,山林建築的倒影時動時靜,時而傳來三兩聲水嘩,更襯托出夜幕下黑龍潭的靜謐、神秘。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歐陽修兩次路經此地,面對黑龍潭美景,遂吟七絕一首:“紫金山下水長流,嘗記當年此共游。今夜東風吹客夢,清淮明月照孤舟。”大文豪蘇軾,來到黑龍潭,寫成傳世之作《壽春李定卿餞城東龍潭上》:“山鴉噪處古靈湫,亂沫浮涎繞客舟。未暇燃犀照奇鬼,欲將燒燕出潛虬。使君惜別催歌管,村巷驚呼聚犭矍猴。此地他年頌遺愛,觀魚並記老莊周。”

硤山口

鳳台縣峽山口風光
位於縣城西南約5公里處。為長淮第一硤。被稱作長淮津要的東、西兩硤石各高60米。陡如斧削,隔淮河對峙,相距500多米,扼制著淮河上、下游的水上交通。硤山口因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魏、蜀在此爭戰。南北朝時,東晉與秦軍大戰,這裡是重要的軍事津要。硤石山古有4城,一在東硤石,一在西硤石迤西微平處,俗名城子,山西北隅尚有遺址。一在禹王山腰,一在長山北麓,連同四城,相距不及5里。4座古城堡久廢,今西硤石頂只剩下一座清代建的四角涼亭,名為慰農亭。涼亭古樸典雅,亭額上有“慰農亭”三字,亭兩旁的石柱上刻著一幅清光緒年間鳳台知縣顏海手書對聯:“選勝值公餘,看淮水安瀾,硤山拱秀;繫懷在民隱,願春耕恆足,秋稼豐登。”亭前行數步即為硤石陡壁,陡壁西側懸崖上有摩崖石刻《築城記》。

茅仙洞

茅仙古洞
位於縣城南3.5公里處的三峰山南坡半山腰中。洞門高約5尺,進深達10餘丈,越往深處越小,到不可行處仍深邃不能見底,裡面陰風習習。漢成帝年間,茅盈雲遊朝仙,路經此地,見景色絕佳又有深洞修煉,便留下隱身修道。不久,他的兩個在京都做官的哥哥也辭官來到這裡學道。兄弟3人一邊學道,一邊辟路伐木,建造宮觀,茅仙洞之名由此而得。從此成了歷代宗教聖地,或為道觀或為庵寺。民國24年(1935年),道教門徒蘇理純、蘇宗善廣為化緣,集資重修殿堂,改名清天觀。今日茅仙洞,清天觀座落在山坡上一片300多平方米的平台上,正門的拱門頂上刻著清代書法家汪以道手書的“清天觀”3個大字。進入拱門,一條青石板路直通天井。天井院北面的懸崖上古柏參天,院南是一排道房。西面有大殿,是一座雕樑畫棟建築,大殿後還有一進三清寶殿。茅仙洞上方,依山勢築有三仙閣,裡面供奉三茅神像。閣下方兩側各有六角涼亭一座。
州來八景之---千年皂角樹
硤山口位於鳳台縣城西南7華里處,東、西硤石各高60米,兩岸相距500多米,臨淮處壁如斧削,十分險峻,淮水由東南緩緩而來,在此急轉向北,復而東去,形成一道獨特景觀。在西硤石頂上有一座清光緒年間建造的“慰農亭”,亭西側的古皂角樹是淮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省考古專家考證,這棵皂角樹距今已有1000餘年樹齡,樹幹三人合圍,老乾虬枝,民眾稱之為“神樹”,與慰農亭合併成為“州來八景”之一。

文化古蹟

淮夷:淮夷是夏商奴隸社會時期分布在淮河下游一帶的部落,夏帝王相時期,商代帝乙、帝辛(即紂王)時期,曾用兵征服“淮夷”未果。到了周朝成王初年(公元前1116年一公元前1077年)周朝內發生內江,“淮夷”結合“徐夷”(住在今江蘇泅洪一帶的部落民族)欲乘機抗周,被周公(武王弟弟)用兵征服。周厲王(公元前877年一公元前784年),周室日漸衰敗,這時崛起於江漢平原的楚國,滅掉鄰近的姬姓各國,又向中原發展。公元前632年,晉楚城樓(在今河南范縣南)之戰,楚國被戰敗,之後楚國向東挺進,與吳國不斷發生戰爭,居於淮上的“淮夷”、“徐夷”等部落先後為吳楚吞併。

州來:西周晚期,隨著其統治勢力向長江、淮河下游地區擴展,先後受封的諸侯小國就有州來、六(六安)、桐(桐城)、舒(舒城)、巢(巢湖)、徐(徐州)等。州來國在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被吳國所滅,前後共存在三四百年之久。當時的勢力範圍包括整個淮南市、鳳台縣和壽縣的一部分,東到舜耕山,往北到平阿山與懷遠相連,北到蒙城,西北到利辛縣闡叮集以北,西鄰額上縣,南面以淮河和東泥河為界,方圓約有1000平方公里,國都在今鳳台縣城。吳滅州來後,這裡便成了吳公子季和的封地。

下蔡:《史記·管蔡世家)}載,武王克殷紂平天下,封功臣昆弟,於是封叔鮮于管,封叔度於蔡。後來蔡叔挾武康(紂王子)作亂,周公旦承成王(武王子)命伐誅武庚後,蔡叔被遷而死,其子胡“率德訓善”,周公旦舉胡為魯卿土,治魯頗有成就,復封胡於蔡(即蔡國,在今河南省的上蔡新蔡一帶),以奉把蔡叔,是為蔡仲。歷經伯荒、官候、厲候、武侯、夷侯、厘侯、共候戴侯、宣侯(措父)、桓侯。哀侯(獻舞)立,哀侯十一年,因與息侯(國在今河南淮陽及安徽毫縣一帶)發生矛盾,息候串楚文王虜哀侯。哀侯死於楚,其子立,是為級俱。又因得罪齊桓公(齊,周武王封太公望於齊,至齊桓公,為五霸之一,國在今山東省即墨一帶,秦始皇二十六年滅齊)。齊桓公遂興師伐蔡,虜級侯。纓候二十九年卒,子莊侯甲午立。又歷文侯申、是候固。景候後被太子般所殺,般自立為靈候。靈候又被楚靈王所殺,楚靈王使楚公子棄疾為蔡公。

楚滅蔡三年,楚公子棄疾殺楚靈王代立,為平王。手王又立蔡景侯少子廬為平候,平侯九年卒,靈侯般之孫東國攻平侯子而自立,是為悼侯。悼侯三年卒,弟昭候立。昭侯十年,朝楚昭王,因獻裘衣,得罪楚相子常,昭王信子常讒,昭侯留楚三年,後賄賂子常。昭侯始返蔡,請與晉伐楚。

蔡昭侯為了報復楚國,乃遣其子去吳國為人質,以共伐楚,吳王閣閻興兵助蔡,破楚人都(楚國的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西北)。吳國撤兵後,楚昭王又恢復了楚國。“十六年楚令尹為其民泣以謀蔡,蔡昭侯懼”。二十六年,孔子如蔡,楚昭王伐蔡,蔡恐,告急於吳。吳為蔡遠,約遷以自近,易以相救,昭侯私許,不與大夫計(商量)。吳人來救蔡,因遷蔡於州來(從此改州來為“下蔡”,編者注)。二十八年,昭候要去吳國朝拜,大夫恐怕再遷,密遣刺客賊利殺死昭候,並把賊利殺掉滅口並解過,而立昭候的兒子朔為成侯。

成侯四年,宋滅曹(曹,春秋時諸侯國,周初武王封其弟叔鋒於曹,春秋哀公八年為宋所滅,故址在今山東菏澤、定陶一帶)。十年齊田常殺其君簡公。十三年楚滅陳,十九年成候車,子聲候產立,聲候十五年卒,子元候立,元侯六年卒,於侯齊立。

侯齊四年,楚惠王滅蔡,蔡侯齊亡,蔡逐漸絕把。蔡國共歷25代600年左右,終為楚國所滅。

鳳台縣鳳台縣
鳳台:清雍正十年(1732年)經兩江總督尹繼善奏清清廷批准設定新縣,雍正十一年(1733年)與壽州分疆而立,以城內之東北隅並北門外之石馬店,東門外之石頭埠等地方劃分新縣。因壽州城北有鳳凰山,遂名鳳台縣。

鳳台建縣後,原與壽州同城分治。同城分治,諸多不便。同治二年(1863年)經清廷各級具奏批准,同治四年(1865年)六月一日將縣治移於下蔡。鳳城考

古城:光緒十八年《鳳台縣誌》 “古蹟志城寨篇”載:蕭景雲《下蔡古城形勝考》日:下蔡有自春秋至後五代之古城,有周世宗徙州治下蔡後至今之故城。二城毗連,俗名連城,又專名古城為連城,又合下蔡四面屯兵各!回城與古城統名為十二連城。他脈自孤山東行,又東北行,折南博原蒼,距古城址數十文開一飛鵝大障,人城東南行,折而南,出南門,貫磨盤埂而東南行,給周徙之故城矣。西望孤山蔓山,秀色可提。推東北淮水背去,地卑遼遠,無山障風,形勢缺陷,不如周徙之故城雄偉周密也。

《下蔡古城遺址考》曰:城南北一里余,東西一里,周徑三里余。周圍城處存者高一二丈,南距磨盤埂數十丈,北距白衣庵數十丈,東距淮岸半里余,西距古千佛寺地基數十丈,東南距磨盤埂數十丈,西南隅直接菱角湖,西北隅距前後馬場數十丈,東北隅距淮岸半里余。四城門遺址尚在,無門樓。南派闊數十丈,西南場即菱角湖,西像北境闊七八丈,東無場地卑,半里抵淮。城中皆為耕地,古街巷無考,惟南達壽州,北達蒙城大道而已。城垣磚石,數百年為里人取盡,略無存者。
故城:《下蔡故城形勝考》曰:平岡自蒙城縣來,至孤山東行,又東北行,折而南行,氣脈搏厚,蓬勃莽 蒼。至故城北半里磨盤埂,埂東西二里余,橫開大障,西腳前抱,西腳盡處突起大早,俗名大孤堆,約 高三丈余。埂中心抽脈過峽分水,建城時就埂中掘為大潦,像中築堤通行者。脈入城半里,突起文殊 大早,約高六文。文殊阜東行,支岡微斷復起,給黃銅山,高四文,與磨盤埂東腳交鎖,收滾東下之水。 文殊阜西北衍支岡,轉西折南至大孤堆東,突起一阜,與大孤堆並峙,俗名二孤堆,收場西下之水。文 殊車西南行,兩邊各行數支岡,南行抵淮岸止。距文殊阜二里余,右則夏肥水江淮。淮流穿峽北行三 里余,抵眠羊石,折東行三里余,抵城南,二里余過城抵瑤洞湖,折而北行,緣故城東三里,則東岸黑 石山與西岸黃銅山對立交鎖,淮流一東,此故城大水口也。淮南諸山如列屏,西南陝石如天關,孤山 蔓山,遠拱右臂,與大、二孤堆形勢遙構東南疊障,奔騰至黑石山,環抱城左,山水浪洶,扼險塞要,淮北雄境也。

又《下蔡故城遺址考》曰:南北東西距各二里余,周可八里。自文殊車東支岡邊抵東北隅觀星台 約一里,轉北抵西北隅約二里,又轉西抵西南隅三里,城基皆緣岡築起,遺址存者高丈余。自黃泥岡 轉南,至普濟庵約二里,城拔地築起,遺址存者,惟黃泥崗高八尺。由黃泥崗東至普濟庵遺址,為里人 建築石台,居家鄰比,無復可見。普濟庵至東南隅,遺址無。自東南隅轉東約一里,他平濱淮,城基拔 地築起,遺址存者,惟轉東隅里余,高或四尺三尺,此城池之大概也。古大南門在今普濟庵右,距淮岸二十餘文,門樓久廢。古小南門在大南門右半里,即今三官樓,門樓尚存,門內額嵌石刻“連城保障”四字,距淮岸二十丈。古東門在文殊寺東岡,右距淮岸半里余。古北門直張家壩,距磨盤埂三十餘文。古西門在二孤堆左,孟家窪右,距二孤堆南麓約四十丈,門樓俱久廢。此城門之大概也。城場由北城址距磨盤埂,東距黃銅山磨盤埂交牙出水處,西距大、二孤難交牙出水處,寬八九文,深二三丈,舊址俱存。由黃銅山之南至東門舊藻多淤,趾在隱約而已,此城潦之大概也。城內四門古大街:南大街西轉古順河街。西大街北轉古公館園巷,南轉古水巷,又西行南轉古財神閣巷,又西行南轉古小南門巷,北轉古火神廟至古樓頭巷。北大街西轉古火巷,舊址俱存。此街巷之大概也。按《五代史·楊承信傳》 :時州徙治下蔡,承信增廣其城。又《宋史·朱景傳》 ,城外居民三千家,築外城包人之。則所謂古城,或即當時所增拓亦末可知。而蕭生此《考》極為詳密,可藉以存舊址之大凡,故備錄焉。

新城:縣東北八里淮河東岸地名月河灘。《齊書})建元三年,魏攻壽陽,垣崇祖擊卻之。恐魏人復寇準北,乃徙下蔡於推東,即此城也。 《水經注》 :淮之東岸又有一城,即下蔡新城也。二城對據,翼帶推債。按,今古城東北四里準西岸地名瀑花頭,與難東月河灘正對,南距黑石山六里,此二處上人常掘得古城磚、古軍器,士人相傳淮河舊行瀑花頭西,後內徙,遂穿破新城遺址而行。今東岸灘東有月河一道,環灘三里許,即古新城場也。《嘉字記》、 《輿地廣記》俱雲,梁大同中,於陝石山築城據東魏,即今縣城。胡氏《通鑑注》引宋白日:梁於決石山築城以據魏,即今縣城也。 《方輿紀要》引杜佑日:梁於峽石山下築城以據魏,即下蔡新城,皆誤。梁所築者乃陵石城,非下蔡城。下蔡望陝石正在西南,何雲東岸乎?諸書未得之目驗耳。

鳳城:清同治四年(1865年)縣治移於下蔡,即周世宗顯德年間所建之故城內。歷經清末、民國,特別是解放後,鳳台縣城逐漸向北、西兩面擴展,現在縣城已囊括了古城、故城全境,向西又擴展到八里塘一帶,向北正往鳳台火車站延伸。由於淮河大橋建成,大山鎮的建設正趨與鳳城連線。

下蔡十二連城考:鳳台縣素稱“中州咽喉、江南屏障”,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下蔡十二連城”就是下蔡四面屯兵 之城。現簡考於後:

下菜古城:即今城關北,以今古城村為中心,古城大市場、鳳台一中、二中一帶,古為州來邑。
即今城關。此城是五代周世宗柴榮於顯德三年(公元950年)所築。

下蔡新城:此城地處縣東北八里淮河東岸的“月河灘”。南朝齊建元三年(公元481年)魏攻壽陽(今壽縣),垣崇祖恐魏復寇準北,乃徙下蔡於淮東,即此城。

硤石城:決石城位於縣城西南約6里的磷石山上。名勝志》引《郡國志》云:“破石山兩岸相對,淮水經其中,對岸山上築二城,以防津要。”磁石山在古代征戰中,一直是據險屯兵之地,被兵家稱為“長難津要”。
馬頭戍城:此城在城南15里。南朝梁天監五年(公元506年),取魏合肥,魏人守壽陽,於石馬店築城,名回馬頭戍城(今為郝家圩子一帶,屬壽縣人

青岡城:《晉書》記載,此城乃晉謝玄所建。自壽州赴穎上走中原為官道。謝立築此城,是為了御秦的善後之計。青岡城東距淮河約20里,西南距額上約40里,北距夏泥河約6里。據光緒十八年《鳳台縣誌》記載:四城門、四城壕遺址微存。今此岡遺址還在,去毛集西五里可見。

曲陽故城:光緒十八年《鳳台縣誌污I(地理志》註:此城建築於難曲之陽,故名曲陽故城。曲陽城在城北稍東80里。按曲陽故城,當在懷遠縣洛河之南,與壽春東北83里,定遠西北95里俱合。鳳台東北55里無線北至洛河。因以上為《大清一統志》及舊志所載,故仍列而辨之。

花苑城:此城在下蔡故城外,淮河東南岸,北距淮河1里許。山水環繞,平坦而曠,是一個較好的古戰場。即今李沖回族鄉孔莊以南一帶。

煉城:在下蔡故城西北15里,東南距淮河16里,南距孤山13里,西距夏泥水18里。位於現在的三首廟西北處。現僅存煉城碑一塊,碑文清晰可見。
雨淋城:在長嘴岡上,東北距峽石山5里余,北距夏泥水3里,距孤山6里,東距淮岸十餘里,南距窯頭岡1里,西距夏家集10里,自壽陽赴穎上道旁,是成守要地,與壽陽、下蔡為犄角之勢。建城時間不詳,相傳行軍中築城,故名雨淋城。此城周圍三里余,今遺址無存,多瓦礫及破瓶而已。

蛇城:《水經注》云:“椒水經蛇城南,又歷其城東。”椒水即焦崗湖。蛇城在縣西南40里焦崗湖西北之虎頭岡西畔,南距催糧溝6里,北距五子台6里,東傍虎頭岡,西距黃家壩6里,周圍一里余。此城是屯戍之處,晉以後,南北兵爭由壽陽渡泥河至淮河,至淮赴穎,由董奉岡、焦岡、虎頭岡、來毛集、夏家集至穎上,此道為通道,故董峰岡、焦岡、虎頭岡南北東西多屯戍之處。

薛家集古城:此城在縣西北薛家集。城南北相距2里,東西相距1里,周圍7里,不知何代建置。現屬蒙城縣

除以上十二連城之外,下蔡四面屯兵之城還有小肥陵城、梁城、綢城元康城魏昌城木城柳城羅城、留輔城等。

安徽省縣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