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莊村

天長鎮蔡莊村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蔡莊村是石家莊市一個行政村,相鄰梨岩村,吳家垴村,乏驢嶺村,小龍窩村,依山傍水,地處要塞,水美,人好。主要農產品:秋葵,綠蘋果,油桃,芒果,芹菜。村內資源:鉀長石,綠石,方鉛石,輝銅礦,石膏,鈦。企事業單位:井陘天長第一煤焦廠,蔡莊蔡永江採石廠,蔡莊恆升煤炭購銷站,蔡莊村劉富珍採石廠,蔡莊煤炭購銷站。

基本信息

文字

蔡莊村
蔡莊位於河北石家莊市井陘縣天長鎮,307國道的邊上.在河北和山西的交界處,前綿河蜿蜒流淌,村後群山環繞,在山坡上的村莊,也是我的老家.現在的人口有3000左右,200多戶,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村莊.在西漢的時候,有兄弟3人來到這裡,他們性蔡,故開始了蔡莊的歷史`.

在40年前

,村子是個美麗的地方,群山綠水,大樹成林,後來有了因為山上的石頭是水泥和好原料,發展起來了許多水泥廠的工業,尤其是綿河上游的村莊南峪,發展的很多,河流被嚴重的污染,原來清澈見底的河流漸漸的有了許多的白色的污泥,河裡的水就不能吃了,打了機井供水喝,導致現在2天才會來一次水,水資源缺乏.山上的樹因為是製作香(敬神拜佛燒的香)的原料,導致許多的樹木被砍伐,現在的村莊被人們稱作"是光禿禿的山,水是白忽忽的水."
我現在只是一個20歲的小P孩,當然無力改變現在的狀況,我的目標就是將來自己把村莊變回原來美麗的模樣,我更希望別的還沒發展起來的村莊千萬不要只求經濟的發展破壞了環境,生態的去發展,和諧的去發展.

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萬匹鄉蔡莊村

沭陽縣萬匹鄉蔡莊村,有一座佛教廟宇,名曰“清涼寺”。此寺雖然不大,而且立於鄉間,但它有著十分盛旺和具有深重意義的歷史。 清涼寺曾用名清涼社、清涼監院,始建於明末。當時,蔡莊原名“勝福莊”,因此,清涼寺史稱“勝福莊清涼社”。明清交替時,戰亂頻繁,這座不甚出名的寺廟逐漸衰敗,和尚出走,殿堂殘存幾毀。 清朝建立政權初期,許多地方漢人不服統治,滿漢對立情緒嚴重。朝廷為了籠絡人心,在祭孔尊儒的同時,令各地官員修廟敬佛,以安民心。通過這些廟宇,不僅宣揚與世無爭的佛家思想,還敬奉中國古代忠於君王的模範人物,以調和漢人對滿人的對立情緒。康熙十四年(1675年)前後,浙江籍進士邵岳斗任沭陽知縣,他認為沭北一帶需要重點設定“教化”百姓的基地,便大力支持復興和擴建清涼社。經勝福莊村民及縣內外諸多佛界信士全力捐資,第一次重建清涼寺大殿。邵知縣調來許多能工巧匠,拆殘廟建新寺,至康熙十六年(1677)秋建成。該寺分前大殿、中殿、後大殿,整個寺廟結構秀美、色調幽雅,殿脊上一律飾以金黃色琉璃瓦,在藍天白雲映襯下金碧輝煌,莊嚴富麗。三殿內共供有神像102尊,神像內容出現佛教和儒道調和的現象,既有佛像又有英雄神、文化神。其中,最大的神像是頭頂殿梁的關雲長。此外,僧堂、廚庫等附屬建築。清涼社重建完畢時,邵知縣還邀請監察御史徐越、翰林院學士陳延等人書寫碑文以作紀念。 煙雨千年清涼寺 位於沭陽縣城北23公里處的萬匹鄉有一村曰蔡莊,原名勝福莊。清雍正二年,此地有一姓蔡男丁蔡伯喈,此人才華橫溢,中了狀元。皇帝為加封新科狀元,在蔡莊蓋狀元府並在府前豎一百尺旗桿以示慶賀,故此村又稱“勝福莊”、“旗桿莊”,後更名為蔡莊。該村有一千年古寺——清涼寺,據《廟志》記載,蔡莊清涼寺系我國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中五台山上的清涼寺分寺。 傳說清涼寺始建於漢朝末期。有史可考的是,公元821年,唐中宗赴泰山朝聖后攜皇后南下蔡莊,農曆二月十九日於清涼寺降香後喜得太子,故龍顏大悅,下詔冊封清涼寺為“百子廟”。時至今日,到蔡莊清涼寺“扣百子”的習俗一直廣為流傳。特別是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九日蔡莊“百子”廟會,許多地方的善男信女和商賈遊客雲集於此,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據說,康熙年間,皇帝微服私訪路經蔡莊清涼寺,見唐皇冊封,感懷古寺千年香火不能湮滅,於是再拔皇銀,修廟宇,建大殿。由此,清涼寺迎來了唐、清兩個極盛的歷史時期。為記述這一歷史,該寺眾僧立碑鐫石,永傳後世,至今位於大殿兩旁的兩塊廟碑上鐫刻有清朝大學士陳廷敬(陳廷敬乃《康熙字典》主編)手跡。其一文曰:唐熙二十二年菊月(1684年),重修大殿記,陳廷敬撰詞;另一文曰:勝福莊清涼社院置常住齋僧福田記。碑文歷經滄桑,但至今清晰可見,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也是清涼寺歷經千年的見證。 現寺院西北有一古井,名曰“龍泉井”。建於明朝末年,傳說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都要來蔡莊駐足,讓自己的白龍馬在此暢飲一番。井上有一八角亭,乾隆手書楹聯一幅:一井有泉通東海,四時無雨露天漿。故此井又稱“飲馬井”。該井水質甘醇,入口清爽,村人極喜飲之,數百年來,每年都有外地人來此取水,作釀酒之用。文革過後,村民重修龍泉井時,工匠在井底發現一條斗粗蟒蛇,盤曲時直徑兩米有餘,村人大駭,不敢施工,四鄉聞之,紛紛觀奇。次日,寺中主持於井前立一香案,大作法事,頃刻間,蟒蛇循去,從此不見蹤影。 蔡莊清涼寺歷經滄桑,殘存無幾,但令人欣慰的是,1995年以來,經過地方的大力支持和現清涼寺主持釋開通大師的四處雲遊,清涼寺的五間後殿已經建成使用,前山門殿正在重建之中,不久清涼寺將重現昔日風采。

雲南省大理州彌渡縣彌城鎮蔡莊村

該行政村隸屬彌渡縣彌城鎮,地處彌城鎮的西邊,距彌城鎮政府所在地4公里,到鎮的道路為彈石路,交通方便,距縣城4公里。轄蔡總旗村、大馬官廠村等13個自然村21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854戶,有鄉村人口7369人,其中農業人口7369人,勞動力436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3139人。 全村國土面積6.14平方公里,海拔1,660米,年平均氣溫18℃,年降水量742毫米,適合種植糧食、烤菸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4,122畝,人均耕地0 .6畝,林地2,661.20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61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81元。農民收入主要以農業為主。

湖北省襄樊市高新區團山鎮蔡莊村

蔡莊村地處鄧城大道和長虹北路交匯處,東起團山(長虹北路)西至鄧城村,南與余崗接壤,北至施坡村,版圖面積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51.5畝,水田面積2485畝。轄區7個村民小組,513戶,2965人。現有企業6家全村工農業總產值2300萬元,平均人純收入3200元。一組有近百畝的淡水養殖;二組有舊貨市場,人流動最大,出租房屋已成氣候;三組和菜市場相依託,種植優質蔬菜110畝;五組有120畝的良種果園;六組有近千畝的優質稻生產規模。另外還有4個小型建築隊。

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高都鎮蔡莊村

蔡莊村為合併村(原蔡莊村、上車夫峪村、下車夫峪村、姜子溝村),共有816戶,2816口人。近年來,該村立足豐富的山場資源,大力發展林果業和畜牧養殖業,加快了民眾致富步伐。200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223元。該村多年來社會穩定,黨群、幹群關係融洽,民心思進。2000年被縣委、縣政府授予“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村”;2001年至2003年連續3年被縣委、縣政府授予“兩個文明建設先進村”;村黨支部2002年和2003年被縣委表彰為“先進黨組織”;2004年被表彰為“五個好”先進黨支部。2004年該村被縣委、縣政府確定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示範村”。 一、凝心聚力,切實提高村班子的戰鬥力 蔡莊村經過幾年來的發展,在班子建設、集體積累、經濟發展等各個方面都處在全鎮的前列,但與發達地區及周邊發展比較快的地區相比,在很多方面還有差距。為使提高村班子的戰鬥力,使村級工作更突出,我們加強了對“兩委”幹部的教育。教育引導村幹部摒棄“本位主義”,自覺講大局、講團結、講協作。具體來講,加強了三個方面的教育:一是加強激勵教育。重點是教育村幹部正確認識面臨的發展形勢,增強競爭意識、發展意識,搶抓發展機遇,加快發展。二是加強法制教育。重點是引導村幹部和黨員認真學習黨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和涉農法律法規,提高理論素養和依法決策能力。三是加強科技教育。依託現代遠程教育設備,確定每周一晚上為集中收看時間,學農業科技,抓致富信息,增強致富帶富能力。 二、依法規範,保障村級工作運轉協調 近幾年來,村黨支部以“三級聯創”活動、爭創五個好黨支部為契機,大力加強村黨組織建設,健全完善了“一個章程”、“三會一課”、“四項民主”等多項黨建工作制度。在村級工作運轉上,大力推行“五項制度”,即村務大事村民公決制度、財務全程公開制度、村幹部集體辦公制度、重大事項報批制度、民主評議村幹部制度,規範了民主決策機制。同時,明確了村級各類組織的性質、職責、作用和操作規程,使村級民主政治制度建設得到進一步深化,村級工作運行得到進一步規範,實現了依法治村、照章辦事,村級工作水平和服務質量顯著提高,民眾滿意率達到95%以上。 三、結構調整,推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村“兩委”立足當地資源優勢,確立了“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糧、果、藥、養四大支柱產業,切實增加農民收入”的工作思路。糧食生產以穩定糧田面積、推廣良種良法、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為重點。全村3700餘畝耕地良種良法覆蓋面達到92%。林果生產方面改良蘋果新品種面積400畝;因地制宜,重點發展了板栗、山楂、花椒、大櫻桃。2004年全村收穫蘋果、蜜桃、板栗、大櫻桃等600萬公斤,實現果品總收入480萬元。村里對發展中藥材實行了統一種苗、地膜,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的“三統一”辦法,使全村中藥材面積逐年擴大,成為全鎮中藥材生產重點村之一,以徐長卿、桔梗、黃芩為主的中藥材達200餘畝,年可增加農民收入90萬元。畜牧養殖方面,規劃了占地50畝的花卉和養殖小區,投入8萬元完善了電、路、水等配套工程,吸引30餘戶農民新上了較大規模的種養項目。2004年,由支部書記劉吉海牽頭,成立了蔡莊永興畜牧養殖合作社,有17戶村民入社。合作社充分發揮組織、協調、服務作用,依靠科技求發展,積極開展集飼料加工、疫病防治、良種繁育、科技推廣為一體的服務,引導幫助入社農戶依靠規模養殖增收致富。在此帶動下,今年以來,全村新上致富項目200多個,基本實現了戶戶有致富項目,人人有致富路子的目標。 四、文明創建,改善民眾生產生活條件 在制定“示範村”建設規劃時,村里就把解決吃水難、行路難作為加快發展的基礎工程來抓。一是實施村村通工程,解決行路難。去年9月份,該村充分利用上級實施“村村通”工程的有利時機,投入18萬元,投工1萬多個,修築3.5米寬水泥路1100米,使村內硬化路達9公里,大大改善了交通條件。二是實施人畜飲水解困工程,解決吃水難。通過積極爭取,吃水工程列入了全縣“人畜飲水解困工程”首批樣板工程,總投資54萬元,建大口井一眼,蓄水池2座,鋪設輸水管道1.6萬米,戶戶用上了乾淨的自來水,人畜吃水困難已成為歷史。三是以創建“文明一條街”活動為契機,加強了村級精神文明建設。把村中心街列為“文明一條街”,實施硬化、綠化、美化,配套跟進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制度建設,努力把這條街建成文明衛生示範街、法律政策宣傳街、思想道德教育街、科技文化傳播街。開展了“美在農家”和“十星級文明戶”評選活動。去年,共評出“十星級文明戶”480戶,占總戶數的60%。 五、示範帶動,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 創建“全面小康示範村”活動,有力地推動了農村發展,成效比較明顯。一是推動了農村幹部觀念的更新。確定蔡莊村為示範村以後,村幹部思想觀念更新了,發展意識增強了,在發展農村經濟、帶領民眾致富上步子邁得更大了。而一些經濟相對落後的村,自發地組織黨員幹部民眾到示範村學習取經,許多村幹部解放了思想,開闊了思路,找準了發展路子,帶領民眾因村制宜發展農村經濟。在示範村的帶動下,與蔡莊村臨近的鄧家崖村發展中藥材120餘畝,成為中藥材專業村。河西、南坪、高都等村則大力發展奶牛、肉牛、生豬等養殖業。全鎮新發展養殖大戶近2000戶。二是促進了農村班子整體水平的提高。鎮黨委在幫扶指導工作中,抓示範村和落後村,影響帶動中間村,使全鎮一類班子達到28個,並提升了檔次,二類班子5個,杜絕了三類班子。三是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通過示範村的影響和帶動,各村普遍立足實際,調整了發展規劃,找準了發展路子,加大了工作措施,全鎮農村經濟獲得了較快發展 通信地址: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高都鎮蔡莊村黨支部 郵政編碼:276200

河南省鞏義市芝田鎮蔡莊村

蔡莊村基本情況

蔡莊村位於芝田鎮最東部鳳凰山腳下,全村有十九個村民組,5878口人,4500畝耕地,水澆地2000畝,旱地2500畝,居住分布近4公里,耕作、居住、交通條件差。2003年,該村社會總產值2000多萬元,農業收入4000萬元,工業總產值1300萬元,第三產業收入800萬元,人均收入2300元。 經濟發展方面 由於蔡莊村的經濟條件差,交通不方便,村民與外界溝通少,信息技術來源渠道狹窄,因此該村的企業個數僅有10個,都屬於粗放型企業,科技含量低,經營狀況不是很好,有些還存在安全隱患,制約農村企業的因素較多,主要是資金、技術、銷路等問題。雖然村條件極差,但村支兩委幹部準備制定具體措施,以“百里文明長廊”和小城鎮建設為契機,改善村裡的交通狀況,積極最佳化發展環境,把招商引資作為今年的工作重點。

重點工程

蔡莊村民眾最關心的就是道路問題,目前,村兩委組織資金22萬元,其中上級爭取12萬元,自籌資金10萬元,正在修建村內幾條主幹道,長約2000餘米,寬4.5米,厚15公分。本村新建淨水劑廠,投資100萬元,預計年產量4000噸,正在施工建設。可解決剩餘勞動力20名。我村國小建辦公樓,投資5萬元,欲建八間小平房,下月準備動工。

扶貧就困

蔡莊村有困難家庭25戶,其中16戶已辦成低保,困難家庭也在村兩委的幫助下,積極尋找致富門。如:七組曹三軒,養蛋雞300隻,年收入二萬餘元。

基層組織建設

蔡莊村黨支部和村委會領導班子團結一致,戰鬥力強,每年黨組織發展黨員正常,但是有些老齡化,今後,應努力發展年輕黨員村民代表會定期舉行,民主理財組織健全,積極發展組織作用,近年來,蔡莊村的民眾文化活動開展的比較好,村民組織的有業餘劇團,大鼓社,每到傳統節日,劇團定期演出,在民眾中積極宣傳精神文明建設,蔡莊村還有業餘的文藝宣傳隊,村內的黨員幹部率先垂範,採取多種形勢,經常組織民眾開展科學文化知識和民主法制教育。村組財務以納入鎮會計工作站,由於會計工作站剛成立,報賬員業務不熟練,素質低,在今後的實踐、培訓過程中會不斷改進。

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北郭鄉蔡莊村

蔡莊村地處縣城西南,距縣城12公里,位於武陟縣沁南五個鄉鎮的中心地帶,是北郭鄉的第一大村。全村有800餘戶,3500餘人,63名黨員,八個村民小組,有3800畝耕地。村北新孟公路沿村而過,村東浮橋路與鄭州國道高速公路相連,交通便利,通訊設施比較先進,全村安裝電話500餘部,手機1500餘部,有線電視已入村到戶。該村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盛產優質小麥、花生、玉米及四大懷藥;村內畜牧養殖業剛剛開始起步,養殖專業戶50餘家,村里興建了集貿市場,多次舉辦物資交流大會。村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村北 有一座古廟樊噲廟,是專為漢朝名蔣樊噲所建,相傳有二千餘年的歷史,該廟被縣文化局定為文物保護點,曾有諸多帝王、名人到這裡朝拜觀光,是一處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1998年11月22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到村視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