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綠滿江淮環境發展中心

安徽綠滿江淮環境發展中心

安徽綠滿江淮環境發展中心,最初作為安徽省高校環保社團合作的平台而存在,其將一個區域內的資源加以整合,達到資源最大程度的共享,同時安徽的青年學生可以藉助這個平台,爭取更多的社會資源去更廣泛更有效的開展環境保護活動。積極關注社會發展中出現的環境問題,努力參與公共事務的管理,促進社會的進步;倡導循環經濟與生態消費,實現可持續發展、力求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基本信息

安徽綠滿江淮環境發展中心安徽綠滿江淮環境發展中心

機構名稱:安徽綠滿江淮環境發展中心

所在城市:安徽省合肥市

大分類:環境保護

公益分類:環保

註冊性質;興趣組織

成立時間:2003年9月24日

機構簡介

安徽綠滿江淮環境發展中心成立於2003年9月24日,是一家立足於安徽省本土的民間環保組織。綠滿江淮最初作為安徽省高校環保社團合作的平台而存在,其將一個區域內的資源加以整合,達到資源最大程度的共享,同時安徽的青年學生可以藉助這個平台,爭取更多的社會資源去更廣泛更有效的開展環境保護活動。現在來自資深記者、環保系統工作者、醫學工作者、國際組織工作者、海外華僑、外企工作人員等7人組成的理事會、全職員工3名、兼職人員6名、核心志願者近30名、志願者遍及安徽各大城市47個環境保護社團/協會。並孵化出三個本土民間環保組織(安徽綠色大學生論壇、蕪湖生態中心和皖北青年環境行動網路)。

作為安徽第一家關注環境的民間環保組織,綠滿江淮積極關注社會發展中出現的環境問題,努力參與公共事務的管理,促進社會的進步;倡導循環經濟與生態消費,實現可持續發展、力求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現涉及的項目領域有水環境保護、環境教育倡導、能力建設項目、蕪湖生態中心項目、青年環境項目五大項目領域。經過六年多的創立與發展,綠滿江淮已經成為安徽具備良好公信力和影響力的民間組織,對安徽的環保事業和公民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並已成為安徽本土標誌性的組織之一。

“綠滿江淮”開展的第一個項目是與WCS(國際野生動物保護學會)合作開展的安徽瀕危動物高校巡迴展,WCS也是第一個給予“綠滿江淮”項目資助的世界環保組織。綠滿江淮開設的綠色記者培訓和環保社團骨幹培訓班,已經而且還會繼續為各個高校環境組織培養一批綠色人才;安徽高校環保社團小額資助項目和綠滿江淮基金,已經而且還會繼續為資金短缺的大學生環境組織提供經費支持;綠滿江淮的影視資料項目使書籍及影視資料在安徽達到最大程度的共享。

使命理念

使命:通過保護環境行動、公眾環境教育倡導和公民社會的推動,促進安徽人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理念:積極關注社會發展中出現的環境問題,努力參與公共事務的管理,促進社會的進步;倡導循環經濟與生態消費,實現可持續發展、力求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價值觀:尊重、務實,保護江淮大地是江淮兒女天然的職責。

目標群體和受益者:直接受益對象:與人有關的環境(包括水、空氣、動物、植物、能源);間接受益人:人

戰略目標

2009年10月開始,綠滿江淮制定機構的戰略規劃,將水環境議題定為機構工作重點,圍繞水環境議題也開展環境教育倡導與公民社會推動工作。

戰略目標一:關注安徽本土環境問題,尤其是水環境議題,直接推動環境問題的改善;反映弱勢呼聲,策略性推動社區環境發展;

戰略目標二:倡導更多安徽公眾增強環境意識,選擇綠色生活方式;

戰略目標三:加強自身能力建設,促進安徽本地民間環保組織的成長,加強交流和合作;推動網路成員、以及安徽本土其他公益組織的發展。

項目領域

水環境項目:淮河保護交流項目、安徽公民應對水與健康快速行動項目、水壩項目、安徽環境公益見習律師項目;

環境教育倡導項目:綠色出行項目、垃圾項目、氣候變化項目、環境信息發布和網站建設;

公民社會成長項目:安徽公益環保組織孵化器項目、安徽民間組織能力建設項目、青年環境人才成長項目、安徽公益企業網路項目;

蕪湖生態中心項目(*):中國垃圾信息協助網路(CWIN項目)、中國環境紙張網路(CEPN項目)、皖南水環境項目、皖南青年環境行動網路;

聯項目(*):2010年安徽省大學生綠色營、節能20行動、中國青年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日安徽地區行動、十一營活動、2010年安徽省水果賀卡聯動。

榮譽獎項

綠滿江淮曾於2004-2005年分別獲得“福特汽車環保獎”和“SEE生態獎”,並於2009年11月榮獲聯想青年公益創業大賽安徽賽區第一名。2011年,綠滿江淮在之前與美國導演楊紫燁聯合拍攝了記錄片《仇崗衛士》獲得2011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

業務發展

綠滿江淮的工作主要有六個領域:一是河流和水資源保護工作;二是自然和物種保育工作;三是提高公眾環境意識和環境教育工作;四是直接開展環境保護的行動和倡導工作;五是針對安徽志願者和志願者管理、民間組織組織管理與發展的能力建設和公民社會項目;六是服務高校環保社團,培養青年環保人才。

河流和水資源保護項目:淮河保護交流項目(2006.7~現在,太平洋環境組織);安徽水壩調研項目(2008.11~現在,國際河網);巢湖保護宣傳和調研項目*(2005.7~2007.7,WWF、巢湖學院綠協會);“綠色中國與和諧社會”青年調研項目(2007.7~8,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

自然和物種保育工作:大別山野生蘭拯救項目*(2006.10~現在,皖西學院環境保護者協會);揚子鱷和金頭閉殼龜保護項目*(2005.12~2006.9,WCS等)。

提高公眾環境意識和環境教育:安徽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2003.10~現在,綠滿江淮);安徽根與芽項目*(2005.3~現在,上海根與芽);自然大學項目(2008.11~現在,綠滿江淮);綠地圖項目(2006.11~2007.9,自然之友);安徽環境資源中心(2006.1~現在,GGF)。

環境倡導和行動:環境健康項目*(2008.11~現在,GGF、蕪湖生態中心);《綠色長三角》通訊(2008.5~現在,NRDC、綠色浙江等);綠色社區(2008.9~現在,美國環保協會、中國民促會);綠色出行(2007.8~現在,美國環保協會、中國民促會);節能減排項目*(2006.11~現在,WWF、北京地球村等);安徽環境記者沙龍項目(2006.10~現在,北京綠家園、WWF、新安晚報)。

民間組織能力建設和公民社會工作:安徽民間組織培訓項目(2008.11~現在,中國民促會);安徽民間組織能力建設項目(2008.2~現在,中山大學公民社會發展中心);關注留守兒童項目(2006.3~11,英國救助兒童會)

大學生項目:SIFE安徽項目(2008.11~現在,SIFE中國);·江淮培訓營項目(2003.10~現在,GGF等);安徽省大學生環境組織合作論壇(2004.6~現在,GGF等);安徽省大學生綠色營(2003.6~現在,綠滿江淮等);江淮基金(2004.6~2007.6,綠滿江淮);安徽綠色記者培訓項目(2004.5~2007.5,GGF);大學生支農調研項目(2003.9~2004.12,中國經濟改革雜誌社);安徽省瀕危野生動物保護高校巡迴展項目(2003.9~12,WCS)。

發展建設

環境信息和網站建設。綠滿江淮在2008年2月開始和北京綠家園合作環境信息發布工作,共發布環境信息2561條,其中涉及到安徽地域環境(966條)、特別關注(417條)、自然保護(482條)、故鄉的河(499條)、綠色人物(43條)、公眾參與(154條)。帖子瀏覽量達289034次,具有很高的關注度。綠滿江淮網站從2007年10月完工以來,增添了不少信息,但是由於網站不是動態系統,出現了不少故障,很多信息無法迅速修改。2009年,我們將重新設計製作綠滿江淮網站,使其具備動態系統。另外,2009年綠滿江淮開發“安徽公眾環境信息網”,並在網站內開發“安徽環境資訊”搜尋系統。

環境資源中心建設。2008年,在外界各個組織和機構的支持下,安徽環境資源中心的書籍和影視資源得以進一步豐富。經過綠滿江淮五年以來的積累,目前安徽環境資源中心擁有環境書籍雜誌通訊近三千本,環保影視資料有光碟近260多張。但是由於利用率一直不是很高,而且出現過不少次書籍丟失現象;2008年開始,環保書籍停止向外界借閱,只允許在會客室閱覽。由於會客室面積狹小,所以很少有人閱覽,目前只對綠滿江淮工作人員和部分核心志願開放。2009年,我們將會把大部分書籍和影視資料搬運到蕪湖辦公室,由於蕪湖辦公室擁有專門的會議室和閱覽室,我們將在蕪湖辦公室組織一系列環保沙龍活動,提高書籍和環境影視資料的利用率,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

人力資源建設。在2007年年底,綠滿江淮的員工因為組織經費、工作壓力等原因相繼離開了綠滿江淮;這對組織的穩定和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2008年上半年,王崇、夏婷、覃春霞、陳偉、冉松五名同學先後在綠滿江淮全職實習,實習生們出色的完成了工作,使綠滿江淮得以穩定前進。2008年7~8月,綠滿江淮常委理事周翔和原高校部部長葉年昌相繼回到綠滿江淮全職工作,使綠滿江淮迅速重寫活躍在安徽民間環保組織領域。

媒體合作

綠滿江淮一直以來和安徽省的多家媒體有著良好的合作關係,並且在2007年和安徽12家媒體發起成立了安徽綠色記者沙龍項目。沙龍凝聚了安徽近20多家媒體的資深記者,目前已經開展過3次大規模的記者沙龍活動。項目目的是整合安徽地區的媒體資源,爭取在不同媒體都有一批綠色記者資源,通過對當前重大或熱點環境問題(如淮河問題)的討論,實現信息的最大化共享。同時,通過參與者的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在輿論的引導下,引發政府和公眾的關注和有效參與,求解決或緩解當前的環境問題。

2008年,綠滿江淮和媒體在綠色出行、綠色社區、淮河三個主題方面展開了深度的報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2008年綠滿江淮和媒體合作缺乏常規性,和媒體還缺乏深層次的合作。2009年,我們將開展常規環保志願者活動,期待和媒體有著常規合作。另外安徽綠色記者沙龍項目將繼續開展,以達到媒體關注環境保護熱點問題。

出版刊物

《長三角綠色陣線》通訊

為更好的推動長三角地區的環境組織的合作交流,推動長三角地區環境信息公開,建立更完善的公眾與政府溝通的橋樑;2008年5月,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支持了安徽綠滿江淮、綠色浙江、江蘇綠色之友、上海綠洲四家單位聯合的《長三角綠色陣線》通訊項目。

項目通過出版安徽、浙江、江蘇、上海地區的環境信息,增強彼此之間的溝通和了解,也向外界展示長三角地區民間環保組織的活力。《長三角綠色陣線》通訊每月一期,每期八版,包括:圖片新聞、信息公開、綠色人物、上海專版、安徽專版、浙江專版、江蘇專版、綠色人物、各地短訊等欄目。截止12月,長三角綠色陣線共出版了7期通訊。

《淮》通訊

《淮》通訊為反映淮河流域環境信息的通訊,由綠滿江淮主辦,太平洋環境組織資助。每季度一期,每期八版。主要內容有淮河保護交流項目進展情況、淮河動態、淮河污染、問題探討、淮河人物等;同時也反映安徽、河南等淮河流域省份污染防治工作及淮河環境問題引發的民生問題。從2008年9月開始到目前已經編輯2期。2009年,《淮》通訊將發展成為綠滿江淮的通訊,也會反映綠滿江淮其他工作進展情況。

項目活動

淮河保護交流項目

淮河保護交流項目是在太平洋環境組織的資助下,於2006年6月正式啟動。項目旨在提高淮河沿岸公眾對淮河的污染防治與水資源節約利用的意識,通過一些實際的行動影響人們的生活觀念和生產意識,推動環保型和諧社會在淮河流域全面推廣。項目促進了淮河污染的相關利益方之間的溝通,並且通過支持本地人士參與環境維權和環境教育,探尋淮河污染防治之道。

兩年半時間裡項目組對淮河做了近20次的調查,對淮河安徽段的部分排污口進行了定位,在當地農戶和學校開展了近50次環境教育,受益人數達1000人。在2007年還對一些污染嚴重的工廠進行了曝光,如九采羅化工有限公司。綠滿江淮在通過2006和2007年的調查之後,向安徽省政協遞交了一份3萬字左右的有現實意義調查報告並提出合理有效的整改建議,得到政協採納。並推動安徽政府在2008年2月出台關於淮河安徽段禁止捕魚的禁令。

2008年淮河保護交流項目取得了眾多的成果,坐落在安徽蚌埠市龍子湖區仇崗村的污染化工企業——蚌埠九采羅化學有限公司正式停產,並勒令2009年7月前搬遷。同時綠滿江淮支持成立的“皖北青年環境行動網路”也在當地發展了6所環境教育基地,分別是:蚌埠市的湖光第二試驗國小、紅塔國小、仇崗國小、李樓國小、沈圩國小、煙墩國小。綠滿江淮的志願者定期在各國小開展環境教育,增強學校師生及學校周邊的老百姓對淮河的了解。

綠色出行項目

綠色出行項目是在美國環保協會、中國國際民間組織促進會的支持下開展的。通過綠色出行項目向合肥市民眾傳遞健康、低碳、環保的出行方式。2008年9月至2009年4月是該項目在合肥開展的第二年,也是合肥綠色出行項目的第二期,主題是“綠色出行、碳路行動,健康自己選擇”。

在2007年152家企業參與承諾的基礎上,今年有400多私家車車主參與綠色出行的承諾活動,他們承諾一年裡每周少開一天車,以此呼籲減少不必要的二氧化碳排放。在9月22日世界無車日當天,綠滿江淮舉辦了大型的宣傳活動,當天有400多名志願者參與了活動,被多家媒體報導,形成了較大的影響,增強民眾對綠色出行的認識和認同。

為了項目長期推進,綠滿江淮和蜀山區的部分社區合作開展了圖片展、講座、環境教育等活動;除此以外綠滿江淮還在中國小開展了環境教育、環境教材開發等活動配合綠色出行概念在合肥的傳播,以此使人們認同低碳生活的意義。

綠色社區項目

綠色社區項目是為了提高居民的環保意識從而使他們行為更為環保,為此綠滿江淮在2008年開展了綠色社區多個主題活動,綠色社區之“攜手未來”活動,該活動旨在使得城市和農村互動,城市對農村進行物質上的支持,農村的小區得到幫助後要履行“綠色承諾”如植樹造林;綠色社區之“關乎你我,節能與未來同行”,與中國環保頻道合作,與蜀山區金環社居委建立合作關係,參與活動的小區可以以較低成本更換節能燈;城市的部分閒置的電子產品可以免費捐給農村使用,此舉不光是資源重複使用,更可以有效的減少電子垃圾。此外,我們還長期組織社區講座,主題有環境健康、節能減排等多個主題。

2009年將開展的活動有“電錶停轉,節能不止步”節能故事收集及社區環保藝術隊等活動。“媒體、政府、NGO沙龍”——藉助媒體的作用做相關的環境倡導;“垃圾油制肥皂”——組織家庭主婦和老年人收集垃圾油,經培訓後他們就可以製成有用的肥皂;這些小活動使居民在潛移默化中提高環保意識。

大別山野生蘭草拯救項目

大別山地處亞熱帶濕潤氣候帶,擁有諸多的蘭草品種,目前尚還有很可觀的原生種基地群,大別山已先後發現春蘭、春劍、惠蘭、四季蘭、寒蘭、兜蘭、石斛蘭、一葉蘭等品種的原始樣品。蘭草作為觀賞花卉深受老百姓的喜愛,由於大別山的蘭草品質優良,深受市場歡迎,因有利可圖,大別山蘭草非法採挖情況非常嚴重。

2005年6月綠滿江淮開始了大別山野生蘭草拯救項目,通過野生蘭草的種群調查、市場調查向人們反映了大別山野生蘭草基本狀況,通過科學研究、人工培植為了深入解決蘭草嚴重採挖現象探尋切實可行的方法。2007年下半年及2008年上半年的調查反映野生蘭草的濫采濫挖現象有所減少,但另一項有關蘭草銷售的調查顯示有近79.8%是直接來源於大別山直接採挖,只有5%來源於人工培植,另外15.2%由外地引入,由此可見大別山蘭草保護形勢不容樂觀,需要多方協作方能解決問題。

除了要提高周邊農民的環保意識外,政府政策的落實、蘭草的人工培育技術的推廣也相當重要,2008年項目組已經開始嘗試蘭草的室內培育,初步掌握了相關技術,這項工作的開展和推廣將有助於減少野生蘭草的採挖。於此同時皖西學院、六安市環保局等學術和政府機關也積極回響,使得項目進展順利。

安徽水壩調研項目

綠滿江淮在今年8月組織考察隊對淠河流域部分流段進行了生物多樣性考察,在考察時發現水壩對河流生態影響較大,因此萌發了開展該項目的想法,在國際河流組織的支持下,綠滿江淮在2008年11月開始項目前期調研工作。

NGO組織之環境保護協會一

NGO,是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的英文縮寫。它是指是一個不屬於政府、不由國家建立的 組織。雖然從定義上包含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但該名詞一般僅限於非商業化、合法的、與社會文化和環境相關的倡導群體。

廈門綠拾字環保服務社
安徽綠滿江淮環境發展中心
綠石環境行動網路
保護國際基金會
北京綠之光環境文化發展中心
新鄉市環境保護志願者協會
遼寧省環保志願者聯合會
昆明環保科普協會
橄欖綠環境文化傳播中心
淮河衛士民間環保組織
雲南省大眾流域管理研究和推廣中心
青海省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協會
福建省綠家園環境友好中心
雲南省生物多樣性和傳統知識研究會
太平洋環境組織
重慶市萬州社區文化促進會
成都城市河流研究會
蘭州大學西部環境與社會發展中心
綠眼睛環境組織
濟南走進自然環保志願者協會
屏南綠色之家
江蘇綠色之友
江西山江湖可持續發展促會
盤錦市黑嘴鷗保護協會
大同市環保志願者協會
霍山環境扶貧發展中心
青藏高原環長江源生態經濟促進會
甘肅綠色志願者之家

“綠色駱駝”志願者組織
綠色學生組織網
長江黃河國際文化交流中心
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
長江環境組織
浙江省青年志願者協會綠色環保志願者分會
大海環保公社
華中農業大學綠色協會
LEAD國際環境與發展學院
曾經草原網站
中美民間清潔能源合作組織“聚思”
甘孜州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文化協會
大足縣生態農業種植合作協會
能源與交通創新中心
內蒙古楚日雅牧區生態研究中心
重慶市萬州綠色三峽志願者協會
“綠色鄂溫克”草原牧民環境保護協會
衡水市地球女兒環保志願者協會
石油與環境網路
國仁綠色聯盟
中國紅樹林保育聯盟
連氏援助組織
昆明思得瑞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研究院
河北省燃氣協會
重慶市綠色志願者聯合會
綠色和諧使者愛心驛站
治多縣野氂牛隊環境生態促進會
襄樊市環境保護協會

蕪湖生態中心
福特汽車環保獎
通榆科爾沁沙地治理區
河北省環境科學學會
茂縣九頂山野生動植物之友協會
信陽市生態環境協會
青島市青年環境保護促進會
湖南省綠色瀟湘環境發展中心
全球環境研究所
拯救民勤協會
綠色大學生論壇
雲南思力生態替代技術中心
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園
雲南大學東亞影視人類學研究所
樂清市綠色志願者協會
四川省阿壩州茂縣社區可持續發展促進會
環境友好公益協會
武漢綠色江城環境文化發展中心
海南省自然保護髮展研究會
渾善達克沙地治理協會
綠色家園環境保護中心
內蒙古草原環境保護促進會
海南生態環境教育助學中心
河北節能協會
上海綠洲野生動物保護交流中心
河北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岳陽市環境保護志願者協會
河北省風景園林學會

河北承德市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河北石家莊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貴州田野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
赤峰沙漠綠色工程研究所
內蒙古草原生態經濟文化研究中心
古塘可持續生活實踐與教育助學山莊
河北省廊坊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河北省農村能源協會
河北省生態經濟學會
吉林通榆科爾沁沙地(萬平)治理區
世界青年水行動組織
綠色圖騰生態保護協會
國際計畫中國國家辦公室
內蒙古土默川環保志願者工作室
河北省水利學會
貴州綠色家園環境保護志願者協會
綠色營·廣州自然分享會
左權縣環境保護工作協會
河南省長垣縣綠色未來環境保護協會
濟南殘友之聲志願者協會
河北省災害防禦協會
中國香根草網路
岳陽市濕地環保促進會
湖南科技大學綠色家園環保協會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態與經濟協會
河北省能源研究會
古塘可持續生活實踐與教育助學中心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博雅文化協會
中國青年水論壇
河北省林學會
河北邯鄲市環境保護產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