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榆科爾沁沙地治理區

通榆科爾沁沙地治理區

通榆科爾沁沙地治理區成立於2000年6月16日,是民間第一家完全由個人出資創建的生態保護區。其目標是以生態保護和環境教育為基石,改善沙地生態和生存環境,提高人們物質精神生活水平。

簡介

科爾沁沙地治理區位於吉林省通榆縣(國家級貧困縣)西90公里處,氣候乾燥、土地貧瘠、風沙肆虐。周邊農民以種地和放牧為主,這使僅存的很小面積草場受到侵蝕,治理區目前的地貌是多處流動沙丘和風蝕槽的混合體。

1999年5月萬平用一年的時間自費徒步考察了內蒙古到吉林省通榆縣同發牧場2000多平方公里的沙地,最後選定吉林省通榆縣同發牧場西南八公里處的移動沙丘作為事業的起點,承包了近百公頃的沙地。2000年6月,萬平開始基礎設施建設,至2000年10月完全放棄了原環保工程師的優厚待遇,全身心投入漫長的沙地生態恢復工作。 這個由萬平一手創建的環保草根組織,力圖通過自身的刻苦實踐,走一條中國環保NGO的獨特道路:以非政府組織的持續活動經營,獲取盈利的收入,保證組織的正常運轉,目的是為抗拒當地日益擴大的沙漠化影響及其造成的惡果,阻止經由這裡擴散的沙塵暴,恢復當地植被和自然生態,並為當地農民的創收、實現環境和經濟雙贏協調發展、摸索一條可持續的環保型致富之路不斷努力。

工作介紹

1、農村調研

自己治沙的同時,在當地農村進行了十分詳盡的農民調查,入鄉隨俗,通過各種途徑融入到農民中間。尋求新的生態經濟模式帶領這個國家級貧困縣的農民脫貧致富。

2、動植物保護

為了維護示範區的生物多樣性,萬平長期與狩獵者、牧羊人和採藥者進行著不懈的鬥爭,曾經一人對付七人、七馬和十四條狗的打獵群體,處境十分危險。至今,示範區的植被覆蓋率已達90%以上。

3、農業生產

當地氣候乾旱,土壤以風沙土為主。廣種薄收的農業生產方式既大面積破壞土地,又嚴重損害農民的身心健康。萬平和志願者們嘗試帶領農民走出一條可持續的集約高效農業之路。2004年選定葡萄作為突破口,在示範區內開闢了百畝葡萄園,吸納十戶鄉親參與這個項目。預計2005年8月即可產果。現已著手二期工程的準備工作,將在2005年吸納更多的農戶參與,在先期經驗的指導下擴大種植規模。

4、防風林帶

2000.10-2002.5萬平和志願者一起奮鬥,總計種植楊樹11000餘棵,沙棘5000餘株,初步構築出了治理區生態防風體系的範圍。

5、恢復植被

採取自然恢復(草灌)為主,人工種植(林木)為輔的方針,並取得了植被恢復成效。經歷了兩個乾旱的春夏,沙地原有植被物種(荊棘類和蒿草類)已恢復了85%,尤其是中藥材甘草、蒺藜、麻黃、防風均已重現沙地。

6、滴灌設施設備

沙地地區多年乾旱少雨,沙土層墒情(指土壤含水狀況)接近為零,這為植物的生長造成了很大的障礙,種樹的目的不在數量而在質量,要滿足生長又要節約水源,志願者們打百米深水井一口,建造直徑二十米的晾水池一座,鋪設滴灌水管多處,一舉兩得。

7、基礎設施營造 治理區由萬平個人出資為志願者建造工作生活設施11間,給志願者提供儘可能舒心的環境。治理區成立兩年以來,通榆縣縣委政府對此給予了積極的肯定和大力的支持。

8、開展教育活動,增強環保意識

治理區周邊地區經濟落後,民眾環保意識很低,志願者們在努力恢復生態環境的同時,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本領,傳授給民眾生態農業的思想和儘快致富的技術,爭取快點改變他們“靠山吃山”的觀念和廣種薄收的現狀。

志願者和會員

到目前為止,治理區工作人員均由志願者組成,志願者70%有高級職稱,但年齡偏大,這是治理區面臨的困難之一。治理區正在籌備春季綠化活動,以求志願者隊伍的年輕化和多元化。

未來計畫

增加引進人才支持和資金支撐,不斷擴大農業生態發展,繼續植被恢復工作,通過實現農業收入提高,吸引和維持更多當地農民支持和參與治沙工作。

迫切需求

1、資金嚴重短缺

2、人才偏向老齡化,急需志願者隊伍的支持

創建者事跡

他利用業餘時間徒步10次走完了吉蒙交界的科爾沁東部邊緣2500平方公里沙地;他辭去待遇優厚的工作,隻身奔赴科爾沁沙地進行荒漠化治理;他透支生命,挨家要飯,只為了實現他治理荒沙的“五年計畫”,他就是治理科爾沁沙地的萬平。 2006年,47歲的萬平在吉林省通榆縣同發牧場建立了自己的治理基地―科爾沁沙地(萬平)生態示範區,從此開始了守衛瀚海的治理之路,並以高於常人幾倍的精力與毅力付出著。這100公頃的示範區是科爾沁條件最惡劣的地方,夏季氣溫高達46度,冬季氣溫降至零下35度,為了讓治理更有說服力萬平選擇最差的地挺進荒漠。剛開始治理,除了滿腔熱忱,萬平沒有任何先例和經驗,他起早貪黑、連滾帶爬,在示範區載重了5000顆防風楊樹和20000顆生態護欄沙棘,但是頭一年全軍覆沒,萬平遭受了身心巨大的打擊,體重驟降15公斤。但是他痛定思痛,02年,全家出動,打草鋪地在沙地上,利用草本進行植被恢復,並圍起了長達4000米的工程圍欄,這方法後來被人們譽為“蓋被子育草法”。 在四年的治理過程中,萬平摸索出一個結論,生態恢復是個慢工程,絕不能急功近利,他以恢復植被為主,在流動的沙丘中上部栽種少量防風林,既不與草生植物爭水,又可以防風。那些日子裡,萬平忙的沒有喘息的機會,無論冬夏,不是在總結經驗繼續推廣,就是在為保護稚嫩的生態而戰鬥,早晨出去了,半夜才回來,誰都不知道他昏倒在雪地上多少回。終於被稱為“火沙坨子”的示範區變綠了,以個人名義這樣建設保護一個生態示範區的,萬平恐怕是第一人。 萬平還帶領大家走可持續農業道路,帶頭出資,自己示範種植塑膠大棚葡萄,到2005年底,萬平已經在沒有任何政府支持的情況下投入資金近70萬,外債30萬元。 萬平就是這樣一個隻身捍衛科爾沁的不倒侍衛。

NGO組織之環境保護協會一

NGO,是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的英文縮寫。它是指是一個不屬於政府、不由國家建立的 組織。雖然從定義上包含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但該名詞一般僅限於非商業化、合法的、與社會文化和環境相關的倡導群體。

廈門綠拾字環保服務社
安徽綠滿江淮環境發展中心
綠石環境行動網路
保護國際基金會
北京綠之光環境文化發展中心
新鄉市環境保護志願者協會
遼寧省環保志願者聯合會
昆明環保科普協會
橄欖綠環境文化傳播中心
淮河衛士民間環保組織
雲南省大眾流域管理研究和推廣中心
青海省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協會
福建省綠家園環境友好中心
雲南省生物多樣性和傳統知識研究會
太平洋環境組織
重慶市萬州社區文化促進會
成都城市河流研究會
蘭州大學西部環境與社會發展中心
綠眼睛環境組織
濟南走進自然環保志願者協會
屏南綠色之家
江蘇綠色之友
江西山江湖可持續發展促會
盤錦市黑嘴鷗保護協會
大同市環保志願者協會
霍山環境扶貧發展中心
青藏高原環長江源生態經濟促進會
甘肅綠色志願者之家

“綠色駱駝”志願者組織
綠色學生組織網
長江黃河國際文化交流中心
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
長江環境組織
浙江省青年志願者協會綠色環保志願者分會
大海環保公社
華中農業大學綠色協會
LEAD國際環境與發展學院
曾經草原網站
中美民間清潔能源合作組織“聚思”
甘孜州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文化協會
大足縣生態農業種植合作協會
能源與交通創新中心
內蒙古楚日雅牧區生態研究中心
重慶市萬州綠色三峽志願者協會
“綠色鄂溫克”草原牧民環境保護協會
衡水市地球女兒環保志願者協會
石油與環境網路
國仁綠色聯盟
中國紅樹林保育聯盟
連氏援助組織
昆明思得瑞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研究院
河北省燃氣協會
重慶市綠色志願者聯合會
綠色和諧使者愛心驛站
治多縣野氂牛隊環境生態促進會
襄樊市環境保護協會

蕪湖生態中心
福特汽車環保獎
通榆科爾沁沙地治理區
河北省環境科學學會
茂縣九頂山野生動植物之友協會
信陽市生態環境協會
青島市青年環境保護促進會
湖南省綠色瀟湘環境發展中心
全球環境研究所
拯救民勤協會
綠色大學生論壇
雲南思力生態替代技術中心
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園
雲南大學東亞影視人類學研究所
樂清市綠色志願者協會
四川省阿壩州茂縣社區可持續發展促進會
環境友好公益協會
武漢綠色江城環境文化發展中心
海南省自然保護髮展研究會
渾善達克沙地治理協會
綠色家園環境保護中心
內蒙古草原環境保護促進會
海南生態環境教育助學中心
河北節能協會
上海綠洲野生動物保護交流中心
河北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岳陽市環境保護志願者協會
河北省風景園林學會

河北承德市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河北石家莊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貴州田野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
赤峰沙漠綠色工程研究所
內蒙古草原生態經濟文化研究中心
古塘可持續生活實踐與教育助學山莊
河北省廊坊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河北省農村能源協會
河北省生態經濟學會
吉林通榆科爾沁沙地(萬平)治理區
世界青年水行動組織
綠色圖騰生態保護協會
國際計畫中國國家辦公室
內蒙古土默川環保志願者工作室
河北省水利學會
貴州綠色家園環境保護志願者協會
綠色營·廣州自然分享會
左權縣環境保護工作協會
河南省長垣縣綠色未來環境保護協會
濟南殘友之聲志願者協會
河北省災害防禦協會
中國香根草網路
岳陽市濕地環保促進會
湖南科技大學綠色家園環保協會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態與經濟協會
河北省能源研究會
古塘可持續生活實踐與教育助學中心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博雅文化協會
中國青年水論壇
河北省林學會
河北邯鄲市環境保護產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