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十四年

天寶十四年,即西元755年,處於唐朝中期,這一年,是唐朝歷史上的轉折點,這一年發生的安史之亂,使得唐朝由盛轉衰。

概述

天寶十四年,即西元755年,處於唐朝中期,這一年,是唐朝歷史上的轉折點,這一年發生的安史之亂,使得唐朝由盛轉衰。

歷史紀事

吐薯蘇毗王子來降

天寶十四年(755年)正月,吐蕃蘇毗王子悉諾邏去吐蕃降唐。四月四日,封悉諾邏為懷義王,賜姓名為李忠信

安祿山奏請以蕃將代漢將

天寶十四年(七五五)二月二十二日,安祿山使副將何千年入奏,請以蕃將三十二人代漢將,唐玄宗遂命中書發日敕,給告身。韋見素楊國忠說;“安祿山久有異志,現在又請以蕃將代漢將,其反意已明。明天我要進諫極言,如不聽允,請你繼續諫說。”國忠許諾。二十三日,楊國忠與韋見素入見玄宗,玄宗對二人說:“你們是懷疑安祿山有反心嗎?”見素遂極言祿山反跡已明,不能讓其以蕃將代漢將,玄宗聽後不高興,楊國忠遂不敢復言,玄宗竟答應安祿山的要求。一次,楊國忠、韋見素對玄宗說:臣有計策可以消除安祿山之反謀。如果以祿山為平章事,召其入朝,以賈循范陽節度使,呂知誨為平盧節度使,楊光翔為河東節度使,則安祿山的勢力自然分減,玄宗從之。時已草制書,留中不發,遂派中使輔璆琳以珍果賜祿山,藉機觀察其情況。璆琳因受祿山賄賂,回來後,盛言祿山竭忠奉國,沒有異心。玄宗遂對楊國忠等人說:“我推心置腹對待祿山,他必無異志。東北的奚與契丹勢力強大,非祿山鎮遏不可。我會認真對待,你們不要擔心。”安祿山勢力遂不可動搖。

哥舒翰入朝留京師

天寶十四年(七五五)二月,隴右、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入朝,因在道得風疾,遂留京師,居家不出。

楊國忠激安祿山反

安祿山自從京師歸范陽後,朝廷有使者來時,總是稱病不出迎,盛陳武備,然後出見。天寶十四年(七五五)三月二十二日,玄宗命給事中裴士淹宣慰河北。裴士淹到范陽後,二十餘天才得見祿山,但不修人臣之禮。楊國忠乘機求祿山反狀,命京兆尹圍其宅第,捕祿山客人李超等,送往御史台獄,密殺之。祿山子慶宗因尚皇室女榮義郡主,供奉在京師,遂把此事密報祿山,祿山害怕,反心更堅。六月,玄宗以賜慶宗成婚為由,下詔祿山赴京師觀禮,但祿山以病為由不至。七月,祿山上表獻馬三千匹,每匹有執控夫二人,並派蕃將二十二人護送。河南尹達奚珣疑其中有訛,遂奏請祿山進馬事移到冬天,朝廷自給控夫,不煩派人。於是玄宗才省寤,開始懷疑祿山有反心。恰巧中使輔璆琳受祿山賄賂事泄,玄宗遂以他事殺之。又遣中使馮神威攜手詔至范陽告祿山說:朕為卿在華清宮新造溫湯所,卿可於十月入朝。神威至范陽宣詔書,祿山在床上不起,也不拜,只是問玄宗安好否。又說:馬不獻也好,十月當入京師。說完即令左右引神威置於館舍,不再相見,然後遣神威回朝,也沒有上表。這時安祿山自恃強兵,已堅決叛唐,玄宗雖想收其兵權,但祿山羽翼已豐,難以制服,唐王朝已進入危險期。

安史之亂爆發

安祿

安史之亂安史之亂
山一身兼任三鎮節度使,早就預謀反唐叛亂,只是因為玄宗待之有恩,所以想等玄宗死後作亂。楊國忠與安祿山交惡,屢次在玄宗面前言祿山有反心;玄宗不聽,國忠乃以事激之,想祿山速反以取信於玄宗,祿山於是決意速反。自天寶十四年(七五五)八月以來,屢饗士卒,厲兵秣馬,準備起兵。獨與孔目官太僕丞嚴莊、掌書記屯田員外郎高尚、將軍阿史那承慶等密謀,其餘將帥,皆不知情。這時有奏事官自京師還,祿山詐為敕書,召部下諸將示之說:有皇上密旨,令我帥兵入朝討楊國忠,請大家立即跟隨我進兵。從將領雖然驚愕,但無人敢有異言。十一月九日,祿山發所部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總共十五萬眾,號為二十萬,從范陽(今北京)起兵。並命范陽節度副使賈循守范陽,平盧(今遼寧朝陽)節度副使呂知誨守平盧,別將高秀岩守大同,其餘將領皆帥兵夜發。第二天早上,祿山出薊城南,閱兵誓眾,以討楊國忠為名,榜示軍中說:敢有異議煸動軍人違抗命令者,斬滅三族,然後帥兵南下。祿山乘鐵輿,步騎精銳,煙塵滾滾,鼓譟震地。當時天下承平日久,百姓幾代不聞戰爭,聽說范陽兵起,遠近震驚。河北地區皆在祿山統轄之內,叛軍所過州縣,望風瓦解,守令或開門迎敵,或棄城逃竄,或被叛軍擒殺,無敢抗拒者。在起兵前,祿山先派將軍何千年、高邈領二十奚騎,假稱獻射生手,乘驛馬至太原。十一月十日,北京副留守楊光翔出迎,被劫之而去。
安祿山起兵叛唐後,太原和東受降城(今內蒙古托克托)上奏言祿山反。玄宗還以為是惡祿山者騙人,不相信安祿山會反。天寶十四(七五五)十一月十五日,玄宗確信祿山巳起兵反唐,才召宰相謀劃。這時楊國忠面露得意之色,說:反者只是安祿山本人,所部將士並不願意隨其叛。過不幾天,就會敗滅。玄宗也以為然。遂派特進畢思琛至東京(今河南洛陽),金吾將軍程千里至河東(今山西中部北部地區),各募兵數萬,隨團練兵拒叛軍。十一月十六日,安西(今新疆庫車)節度使封常清入朝,玄宗問以討叛方略,常清大言說:因為太平日久,所以人們皆懼怕叛軍。然而事有逆順,勢有奇變,臣請立刻至東京,開府庫,募驍勇,帥軍渡過黃河,不須幾日就會打敗叛軍,取祿山首級獻上朝廷。玄宗聽後很高興。十七日,即以封常清為范陽、平盧節度使。常清即日乘驛馬至東京募兵,不幾天就募得六萬人。然後斷河陽(今河南盂縣)橋,為守御之備。
天寶十四年(七五五)十一月十九日,安祿山至博陵(今河北定州)南,何千年等執楊光翔來見祿山,祿山責罵光翔附楊國忠,然後殺之。使部將安忠志帥精兵駐防土門(今河北獲鹿),又以張獻誠攝博陵太守。顏杲卿偽降安祿山

安祿山從博陵至藁城常山太守顏杲卿因兵力弱小不能抗敵,遂與長史袁履謙往迎之。祿山賜杲卿金紫衣,然後以其子弟作人質,仍使其守常山。又派其部將李欽湊帥兵數千人守井陘口,以防唐軍從西出井陘口來攻。顏杲卿在歸途中指著祿山所賜衣對袁履謙說:我們怎么能穿安祿山所賜衣呢?履謙悟杲卿之意,二人遂謀起兵討祿山。
天寶十四年(七五五)十一月二十一日,玄宗從華清池回宮中,殺安祿山子太僕卿安慶宗,賜榮義郡主自盡。調朔方節度使安思順(祿山弟)為戶部尚書,以朔方右廂兵馬使、九原(今內蒙古五原南)太守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並在諸郡當叛軍要衝者,設定防禦使。
天寶十四年(七五五)十一月二十二日,玄宗以榮王琬為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統諸軍東征安祿山。並出內府錢帛,於京師募兵十一萬,號為天武軍,但沒有戰鬥力,皆是市井子弟。十二月一日,高仙芝帥飛騎、礦騎及新募兵、邊兵在京師者,總共五萬餘人,從長安出發。玄宗派宦官監門將軍邊令誠監其軍,屯於陝郡(今河南三峽),以備叛軍。
天寶十四年(七五五)十二月二日,安祿山帥叛軍用繩索系破船及草木橫絕黃河,一夜之間,結冰如浮橋,遂過河陷靈昌(今河南延津東北)郡。祿山叛軍步騎散漫,所過殘滅,不知其數。玄宗所命河南節度使張介然至陳留(今河南開封南)才幾天,祿山與叛軍已到,介然帥軍登城,唐軍因懼怕叛軍,無力抵抗。十二月五日,太守郭納以陳留城降安祿山。祿山入北門,聽說玄宗殺其子安慶宗,慟哭著說:“我有何罪,而殺我子!”當時陳留將士降者近萬人,祿山皆殺之以泄其憤,並斬張介然于軍門。以部將李庭望為節度使守陳留。
天寶十四年(七五五)十二月七日,玄宗下制要親帥兵征討安祿山叛軍,於是命朔方、河西、隴右諸鎮兵除留守城堡外,其餘由節度使率領,全都赴行營,限二十日趕到。十二月十六日,玄宗議親征事,下制令太子監國。玄宗對宰相說:我在位快五十年了,倦於政事,去年秋天就想傳位給太子,只因水旱相仍,我不願意以余災遺子孫,想等災情好轉。但沒想到逆胡安祿山叛亂謀反,我當親征,讓太子監國。事平之後,就傳位於太子。楊國忠聽後驚恐萬狀,即與韓、虢、秦三夫人相謀,使三夫人勸貴妃銜土請命於玄宗,事遂罷。

安祿山陷東都

安祿山將兵至滎陽(今河南滎陽),太守崔無詖領兵拒守。士卒在城頭聞叛軍鼓角之聲,皆紛紛退,無敢戰者。天寶十四年(七五五)十二月八日,叛軍陷滎陽,殺崔無詖,祿山以其部將武令珣守之。滎陽陷落,東都洛陽危在旦夕,祿山以其部將田承嗣、安忠志、張孝忠為前鋒。封常清所募兵皆是白徒,未經訓練,沒有戰鬥力,遂帥兵屯於武牢(今河南滎陽汜水鎮)以拒叛軍。叛軍以騎兵衝鋒,唐軍大敗,常清收羅殘兵,與叛軍戰,又敗。天寶十四年(七五五)十二月十二日,安祿山陷東京,叛軍鼓譟從四門入城,縱兵殺掠,封常清且戰且退,從苑西敗走。河南尹達奚珣降安祿山。留守李憕御史中丞盧奕說:我們都受朝廷恩惠,雖力不從心,但應為國戰死。遂收拾殘兵數百與叛軍戰,皆不堪一擊,紛紛潰逃。李憕遂獨坐府中,盧奕先遣妻子持印從小道逃至長安,自己朝服坐御史台中。祿山派人執憕、奕及採訪判官蔣清,皆殺之。盧奕罵祿山不絕於口,數其罪,並對叛軍說:凡為人者當知事有順逆,我雖死但不失臣節,還有什麼可以遺憾的呢!安祿山以其死黨張萬頃為河南尹。
天寶十四年(七五五)十二月,封常清從洛陽敗走後至陝郡(今河南三門峽),陝郡太守竇廷芝已逃奔河東(今山西),吏民皆各自逃命。常清對高仙芝說:我連日與叛軍血戰,其士氣旺盛,難以阻擋。現在潼關無兵守御,如果叛軍入關,長安就十分危險。陝郡無險可守,我們不如帥兵至潼關據險以守。高仙芝即將殘兵西奔潼關。當時叛軍追擊,唐軍狼狽而逃,隊伍散漫,士馬相踐踏:死者甚多。至潼關剛修完守備,叛軍即來進攻,但被唐軍擊退。安祿山遂使其大將崔乾佑屯陝郡,臨汝、弘農(今河南靈寶)、濟陰(今山東定陶)、濮陽(今河南濮陽)、雲中(今山西大同)等郡皆降於祿山。當時朝廷所征諸道兵皆未趕到,長安洶懼,害怕安祿山攻入潼關。祿山正謀稱帝,留東京不進,唐朝廷才得藉機集兵備戰。
安祿山使大將崔乾祜屯陝郡(今河南三門峽),與唐軍在潼關相持,又以部將張通儒之弟通晤為睢陽(今河南商丘南)太守,與陳留(今河南開封南)長史楊朝宗帥叛軍中胡騎千余向東略地,郡縣官非逃即降,只有東平(今山東鄆城)太守嗣吳王於天寶十四年(七五五)十二月,與濟南太守李隨起兵抗擊叛軍。於是各郡縣不願附賊者,都借吳王名起兵。單父(今山東單縣)尉賈賁帥吏民南擊睢陽叛軍,殺張通晤。叛軍將領李庭望欲向東略地,而不敢進。
天寶十四年(七五五)十二月十五日,玄宗以永王璘山南節度使,以江陵長史源洧為節度副使。又以潁王璬為劍南節度使,以蜀郡(今四川成都)長史崔圓為節度副使。

顏真卿為盟主討安祿山

平原(今山東陵縣)太守顏真卿召募勇士,幾天即得到萬餘人,公開宣布舉兵討安祿山,士卒皆感憤。安祿山派其部將段子光持李憕、盧奕、蔣清的頭顱宣示河北諸郡。天寶十四年(七五五)十二月十七日,至平原,真卿執子光,腰斬示眾。然後取三人的頭顱,續以蒲身,棺斂葬之,祭哭受吊。安祿山以海運使劉道玄攝景城(今河北滄州)太守,清池(今河北滄州)縣尉賈載與鹽山(今河北海興)縣尉穆寧共殺道玄,得其甲仗五十餘船,然後攜道玄頭顱謁見長史李瑋,瑋收嚴莊宗族,全殺之。當日即送道玄首級至平原。真卿遂召賈載、穆寧及清河(今河北清河)縣尉張澹一起至平原商議抗擊叛軍之事。這時饒陽(今河北饒陽)太守盧全誠據城抗祿山,河間(今河北河間)司法李奐殺祿山所署長史王懷忠,濟南太守李隨派其游弈將訾嗣賢過黃河殺祿山所署博平(今山東聊城)太守馬冀,各有軍眾數千或萬人,共推顏真卿為盟主,軍事上統一由其指揮,共同抗擊叛軍。安祿山遂派部將張獻誠帥上谷(今河北易縣)、博陵(今河北定州)、常山(今河北正定)、趙郡(今河北趙縣)與文安(今河北任丘)等五郡團練兵一萬餘人圍饒陽。
高仙芝帥軍東征,監軍邊令誠多次干涉軍務,仙芝不從其願,遂怨恨之,令誠入朝奏事,在玄宗面前官仙芝與封常清戰敗之狀,並說:常清動搖軍心,仙芝丟棄陝郡(今河南三門峽)之地數百里,又盜減軍士糧賜。玄宗聽後大怒,天寶十四年(七五五)十二月十八日,遣令誠手持敕書至軍中斬仙芝與常清。當初常清敗後,三次遣使奉表向玄宗陳說叛軍的形勢,玄宗皆不聽。常清乃自乘馬至朝廷,行到渭南(今陝西渭南),有敕削其官爵,令還仙芝軍,以白衣自效。常清遂草遺表說:“我死之後,唯望皇上不要輕敵,希望能聽從我的話。”當時朝廷上下皆以為安祿山狂悖逆行,低估了叛軍的勢力,認為不久即可撲滅,所以封常清才有此表。邊令誠至潼關,先引常清至,宣示敕書,常清以表給令誠使上玄宗,然後殺之,陳屍蘧除。仙芝來至廳事,令誠命陌刀手百餘人跟隨,然後對仙芝說:“大夫也有恩命。”仙芝趕快下拜,令誠即宣讀敕書。仙芝聽後說:“我遇敵戰敗而退,死是應該的。今上有天,下有地,說我盜減軍士糧賜,純是誣陷。”此時士卒在前者,皆大呼仙芝冤枉,其聲震地,然令誠還是令斬之。以將軍李承光攝領軍事。

哥舒翰守潼關

封常清、高仙芝被殺後,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時病廢在家,天寶十四年(七五五)十二月末,玄宗因其有威名,且與安祿山有矛盾,召見,拜為兵馬副元帥,帥兵八萬以討安祿山叛軍,仍下敕令天下四面進軍,會攻洛陽。翰因病固辭,玄宗不許,並以田良丘為御史中丞,充行軍司馬,起居郎蕭昕為判官,蕃將火拔歸仁等各率部落兵以從,加高仙芝舊兵,共二十餘萬,軍於潼關。哥舒翰因病不能料理軍務,把軍政大事全委于田良丘,良丘不敢專決,又使王思禮統騎兵,李承光統步兵。二人爭權,不能統一指揮。哥舒翰用法嚴厲而不恤士卒,所以軍無鬥志。
郭子儀敗叛軍於靜邊軍
安祿山派大同軍(今山西朔州)使高秀岩入寇振武軍(今內蒙古托克托),天寶十四年(七五五)十二月,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擊敗之,又乘勝攻克靜邊軍(今山西右玉)。安祿山所署大同兵馬使薛忠義入寇靜邊軍,子儀派左兵馬使李光弼、右兵馬使高浚、左武鋒使僕固懷恩、右武鋒使渾釋之等迎擊之,殺其士卒七千,又進圍雲中(今山西大同),派別將公孫瓊岩帥騎兵二千擊馬邑(今山西朔州),拔之,開東陘關(今山西代縣)。天寶十四載(七五五)十二月十九日,玄宗因功加郭子儀御史大夫

顏杲卿起兵討安祿山

藁城太守顏杲卿將起兵討叛軍,與參軍馮虔、前真定(今河北正定)令賈深、藁城縣尉崔安石、郡人翟萬德、內丘(今河北內丘)丞張通幽等人同謀。又派人告太原尹王承業,密與相應。時顏真卿自平原(今山東陵縣)派杲卿外甥盧逖來告杲卿,欲聯兵斷安祿山與叛軍歸路,以阻其西進。祿山派其金吾將軍高邈到幽州(今北京)徵兵,尚未回來,杲卿即假託祿山之命召其大將李欽湊,使帥眾至郡受犒賞。天寶十四年(七五五)十二月二十一日,欽湊至郡,杲卿使袁履謙、馮虔等攜酒食妓樂往勞慰之,俟其部眾皆醉,遂斷欽湊之首,收其兵器,盡縛其黨,次日皆斬殺之。全部解散祿山所派守井陘口(今河北井陘)之兵。高邈自幽州徵兵還至藁城,杲卿又派馮虔往擒之。祿山部將何千年從東京來,崔安石與翟萬德馳馬至禮泉驛又擒之。二人同時被送至郡。千年對杲卿說:現在你要為朝廷效力,既善其始,亦應慎其終。你召募的軍隊皆是烏合之眾,難以拒敵,應該深溝高壘,以逸待勞,不可與敵爭鋒。等到朔方軍到,一同進擊,傳檄河北郡縣,斷其後路。現在你應該聲言說:李光弼率步騎一萬出井陘口。又派人對叛軍圍饒陽(今河北饒陽)的大將張獻誠說;你所帥兵多是團練士卒,無堅甲利兵。難以抵擋光弼所帥山西勁兵。獻誠聽後必解饒陽之圍而去,這是一大奇計。杲卿聽後很高興,即用其策,獻誠果然退去,其所帥團練兵也潰敗。杲卿遂使部下入饒陽城,慰勞守城將士,然後命崔安石宣示諸郡說:朝廷大軍已出井陘,立刻就到,先平河北諸郡叛軍,歸朝廷者賞,附敵者殺。於是河北諸郡紛紛回響,共十七郡都歸朝廷,兵二十餘萬。其附於安祿山者只有范陽(今北京)、盧龍(今河北盧龍)、密雲(今北京密雲)、漁陽(今河北薊縣)、汲(今河南汲縣)、鄴(今河南安陽)六郡。杲卿又密派人入范陽招撫祿山守將賈循。郟城(今河南郟縣)人馬燧對賈循說:“安祿山負思悖逆,不得人心,雖然占領洛陽,但終歸要滅亡。將軍如果能夠殺其叛將,以范陽歸國,傾其巢穴,將會立蓋世之功。”賈循雖許諾,但猶豫未發,被安祿山別將牛潤容得知,以告祿山,祿山遂使其部將韓朝陽來召賈循。朝陽至范陽,假稱有事相告,使壯士縊殺賈循,並滅其族,以祿山別將牛廷玠主管范陽軍事。馬燧逃入西山。祿山部將史思明、李立節帥蕃、漢步騎萬餘人攻博陵(今河北定州)、常山(今河北正定)。安祿山本想親自帥兵攻潼關,行至新安(今河南新安),聽說河北有變故而返,乃使部將蔡希德帥兵八萬從河內(今河南沁陽)向北攻常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