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誠

張獻誠(722年-767年10月12日 ),陝州平陸(今今山西平陸)人。唐朝中期藩鎮、將領,幽州節度使張守珪之子。 張獻誠早年曾任檀州刺史。安史之亂時,他投靠叛軍,任汴州節度使。寶應元年(762年),舉兵降唐,累官左威衛大將軍,封鄧國公。次年,升任山南西道觀察使。廣德二年(764年),擒獲南山賊帥高玉。永泰元年(765年),升任山南西道節度使,一度兼任劍南東川節度使。 大曆二年(767年),張獻誠因病辭官,不久後逝世,年四十六。冊贈太子太師、御史大夫。

人物生平

早立政績

張獻誠生於唐玄宗開元十年(722年),是幽州節度使張守珪之子。

天寶(742年-756年)初年,張獻誠歷任太子通事舍人、典設郎、太原府士曹參軍、孟縣縣令、左清道率及檀州( 今北京 密雲)刺史等職。據記載,張獻誠在地方任職時,頗有政績。

投身叛軍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張獻誠投靠叛軍首領安祿山,接受安祿山所封官職。至德二載(757年),張獻誠又隨叛將史思明降唐,被授為衛尉少卿,奉史思明之命守衛汴州( 今河南開封),統領數萬叛軍。

上元二年(761年),史思明為其長子史朝義所殺。史朝義掌權後,升張獻誠為兵部侍郎、汴州節度使( 一作陳留節度使 )。

歸國受寵

寶應元年(762年),唐軍收復洛陽等地,大敗史朝義。史朝義逃至汴州,張獻誠見其大勢已去,於是閉門不納,率汴州及所部降唐。 唐代宗李豫下詔,授張獻誠為特進、試太常卿、汴州刺史、汴州節度使,封南陽郡公。 又被授為寶應軍左步軍使、左威衛大將軍,進封鄧國公,獲賜實封食邑二百戶。

節度山南

廣德元年(763年),張獻誠入朝覲見,頗受代宗寵遇。其後,張獻誠轉任梁州刺史、山南西道( 今陝西 漢中)觀察使。

廣德二年(764年)十月,南山( 即終南山,位於今陝西西安南)賊帥高玉起兵反唐。次年正月,代宗派太子賓客薛景仙討伐,但屢戰不利。十一月,鳳翔節度使李抱玉派兵馬使李崇客領四百騎兵突襲義軍,大敗高玉,義軍潰散。高玉突圍至南梁州城固縣( 今屬陝西),被張獻誠擒獲,押送至長安。張獻誠因功被加為開府儀同三司。

永泰元年(765年),張獻誠被任命為梁州刺史、山南西道節度等使( 山南西道節度使)。 不久後,又被加為檢校工部尚書。

永泰二年(766年)正月,張獻誠向朝廷獻上兩匹名馬及十萬匹絲絹、雜貨。

此前,西山都知兵馬使崔旰( 即 崔寧)起兵攻殺劍南西川節度使郭英乂。張獻誠奉詔兼任劍南東川節度觀察使,與崔旰在梓州大戰,卻全軍覆沒,“僅以身免”,所攜節度使旌節全遭崔旰奪去。

病薨私第

大曆二年(767年)四月,張獻誠因病上表,請求歸家,並推薦堂弟、右羽林將軍張獻恭接替自己任職,代宗同意,隨後授張獻誠為檢校戶部尚書、知尚書省事。八月,張獻誠因病再次抗疏辭官。九月十五日(10月12日),張獻誠在長安光福里的家中逝世,享年四十六歲。朝廷冊贈太子太師、御史大夫,命山南西道監軍使、宮闈令梁文秀賜其家絹五百疋,並監護喪事。

大曆四年(769年)二月三日,張獻誠與原配崔氏的靈柩合葬於河南邙山的原上。

主要成就

為政寬裕:張獻誠早年曾擔任孟縣、檀州等地的地方官員,據史料稱,他有“良二千石( 郡守通稱)”之稱。 後主政山南西道數年,《新唐書》稱其為政寬大。他對於安史之亂後蜀地的恢復及建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歸國擒逆:張獻誠為人“有機略”,善於隨機應變。寶應元年(762年),安史叛軍首領史朝義敗逃汴州,時任叛軍汴州節度使的張獻誠閉門不納,舉兵降唐。 廣德二年(764年)十一月,南山( 即終南山,位於今陝西西安南)賊帥高玉為鳳翔節度使李抱玉所敗。高玉突圍至南梁州城固縣( 今屬陝西),被張獻誠擒獲。

人物評價

崔寧:節度使張獻誠見忌,且又好利,誠能重賂之,旰可以從大夫(嚴武)矣。 ( 《舊唐書》引)

李氏:位雄上將,亦足為榮;年未中身,異其不壽。 ( 《贈太子太師御史大夫鄧國公張公墓志銘並序》引)

王邑:唐有忠臣,生為氣,達識宏略,雄名雅志,其一。一掃胡虜,能還聖朝,家傳上將,身致凌霄,其二。倏忽朝露,悲涼夜壑,武庫節歸,文昌星落,其三。卜葬筮日,崇勛刻銘,魂飛壟樹,劍口泉扃,其四。河水泛泛,邙山寂寂,萬古高墳,蒼然松柏,其五。 ( 《贈太子太師御史大夫鄧國公張公墓志銘並序》)

劉昫:①三獻(張獻誠、張獻甫、張獻恭)軍謀臣節,克紹家風。 ( 《舊唐書》)②張、路(路嗣恭)、曲(曲環)、崔(崔漢衡)、樊(樊澤)、楊(楊朝晟)、李(李叔明)、裴(裴胄),守忠臣之道,皆賢帥之才。 ( 《舊唐書》)

宋祁:始,獻誠喜功名,為政寬裕,有機略,隨方制變,而簡廉不逮於父。 ( 《 新唐書 》)

親屬成員

輩分關係姓名簡介
家世曾祖父張才官至沙州刺史。
祖父張義福官至同昌軍使,卒贈蔚州刺史。
父親張守珪官至幽州節度使,封南陽郡公,卒贈兵部尚書。
母親陳尚仙——
平輩兄長張獻通官至朝散大夫、殿中丞。
——原配崔氏先於張獻誠去世。
繼室李氏——
子輩長子張佶早逝。
次子張信早逝。
三子張位曾任太子洗馬。
四子張任曾任太常主簿。
註:據《贈太子太師御史大夫鄧國公張公墓志銘》載,張獻誠有子十八人、女二人,但《墓志銘》中僅列出其四子。

表格參考資料:

史料記載

《贈太子太師御史大夫鄧國公張公墓志銘》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二·列傳第七十二》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三·列傳第五十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