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陽節度使

范陽節度使

范陽節度使,設立於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又稱盧龍節度使、幽州節度使,是唐朝在今河北地區設定的節度使,天寶十節度使之一。

來源

范陽節度使,又稱盧龍節度使、幽州節度使,是唐朝在今河北地區設定的節度使,天寶十節度使之一。安史之亂的根據地,後直到五代割據河北,為河北三鎮之一。[1]
編輯本段

歷史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設定幽州節度使,使負責防禦奚、契丹,治幽州(范陽郡,今北京),統轄幽州、薊州、媯州、檀州、易州、定州、恆州、莫州、滄州等9州。天寶元年(742年),改為范陽節度使。安祿山以范陽、河東、平盧為根據地,發動叛亂,建立大燕,史稱安史之亂。安史之亂結束後,改為幽州節度使,因領盧龍軍,又稱盧龍節度使。廣德元年(763年)李懷仙投降唐朝,唐朝為了籠絡河北舊部,任命李懷仙為幽州、盧龍節度使。唐德宗建中年間四鎮之亂時,幽州朱滔自稱冀王。元和十四年(819年),盧龍節度使劉總的臣服,標誌著元和中興的頂峰。兩年後,朝廷任命文官張弘靖為幽州、盧龍節度使。但由於處置措施不當,盧龍節度使又被武將把持割據。直到唐朝滅亡。唐朝滅亡後,盧龍節度使劉守光自稱大燕國皇帝,後來被李存勖所滅。後晉建立前夕,石敬瑭將盧龍節度全境和河東節度北部蔚州、應州、寰州、朔州、雲州五州割讓給契丹國,這就是燕雲十六州。

歷代節度使

張說(718-720年)王晙(720年)裴伷先(721-727年)李尚隱(727-729年)趙含章(732-733年)薛楚玉(733-734年)張守圭(734-739年)李适之(739-741年)王斛斯(741-742年)裴寬(742-743年)安祿山(744-755年)封常清(755年)史思明(757-759年)李懷仙(763-768年)朱希彩(768-772年)朱泚(772-775年)朱滔(775-785年)劉怦(785年)劉濟(785-810年)劉總(810-821年)張弘靖(821年)朱克融(821-826年)朱延嗣(826年)李載義(826-831年)楊志誠(831-834年)史元忠(834-841年)陳行泰(841年)張絳(841年)張仲武(841-849年)張直方(849年)周綝(849-850年)張允伸(850-872年)張簡會(872年)張公素(872-875年)李茂勛(875-876年)李可舉(876-885年)李全忠(885-886年)李匡威(886-893年)李匡籌(893-894年)劉仁恭(895-907年)劉守光(907-913年)
編輯本段

所轄地區

幽州(治今北京),首府檀州(治今北京密雲)薊州(治今天津薊縣)媯州(治今河北懷來)涿州(治今河北涿州)莫州(治今河北任丘北)瀛州(治今河北河間)平州(治今河北任丘)營州(治今遼寧朝陽,唐末遷至今河北昌黎)後期新設州順州(治今北京順義)儒州(治今北京延慶)新州(治今河北涿鹿)武州(治今河北宣化)短期暫領滄州(治今河北滄州)定州(治今河北定州)易州(治今河北易縣)恆州(治今河北正定)冀州(治今河北冀州)洺州(治今河北永年)安東都護府(治今遼寧義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