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适之

李适之

李适之(694 ~747年),原名李昌,字適之,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人。唐朝宗室、宰相,唐太宗李世民曾孫,恆山愍王李承乾之孫。 神龍政變後,進入仕途,歷任右衛郎將、通州刺史、秦州都督、陝州刺史、河南尹、御史大夫、幽州節度使、刑部尚書。治政寬和,深得人心。 天寶元年(742年),入朝拜相,擔任左相兼兵部尚書,封渭源縣開國公。他與中書令李林甫爭權,不敵落敗,罷為太子少保。 天寶六年(747年),出任宜春太守。聽聞韋堅被殺,服毒自盡,時年五十四,葬於河南溫泉里。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神龍元年,唐中宗發動神龍政變,光復唐朝,史稱孝和中興。鑒於武則天屠殺李唐宗室殆盡,開始優渥提拔高祖太宗高宗的子孫後代,不斷提高皇室影響力。

在這種背景下,作為前太子李承乾的孫子,李适之開始進入仕途。起家授朝散大夫、尚衣奉御,出攝金州別駕。為按察使畢構推薦,遷湖州別駕,授為右衛郎將,遷武陵太守,轉唐州、通州、梓州刺史,拜秦州都督、陝州刺史,河南尹。治政寬和,深受屬下愛戴。

拜相封爵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鑒於谷水、洛水年年泛濫,耗費民力,遂命李适之修築堤防。河南尹李适之動用內庫錢財,修築上陽、積翠、月陂三大堤防,成功抵禦谷洛水患。唐玄宗達喜,為李适之勒石記功,並讓永王李璘書寫碑文,令皇太子李瑛題寫碑額,拜李适之為御史大夫。

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出任幽州大都督府長史,代理節度觀察事務,立功邊陲。上疏皇帝,請求將祖父李承乾與父親李象歸葬於昭陵。唐玄宗追贈李承乾為恆山愍王,李象為會稽都督、郇國公,追贈他的伯父李厥、兄長等人。不久,拜為刑部尚書,兼任亞相。

天寶元年(742年),左相牛仙客去世。李适之接任左相,兼任兵部尚書、弘文館學士,授上柱國、光祿大夫,封渭源縣開國公。

罷相遭貶

李适之拜相後,與中書令李林甫爭權。但因性情粗疏,時常進入李林甫的圈套。 李林甫曾對李适之道:“華山有金礦,開採可以富國,皇帝還不知道。”李适之便在一日上朝時,將華山金礦奏知唐玄宗,唐玄宗詢問李林甫,答道:“臣早就知道!但是,華山是陛下本命山,乃王氣所在,不宜開鑿,臣便沒有提及。”唐玄宗便認為李适之慮事不周,對他道:“以後奏事時,要先與李林甫商議。”從此,李适之不得上寵,漸被疏遠。

不久,與李适之交好的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刑部尚書韋堅、戶部尚書裴寬、京兆尹韓朝宗等人先後遭到李林甫的中傷構陷,全部貶官流放。李适之驚懼不安,便上疏請求改任散職。天寶五年(746年),罷去相位,改授太子少保。

此後,李适之欣然不已,自以為可以避免災禍。宴請親朋,於席間賦詩道:“避賢初罷相,樂聖且銜杯。” 同年七月,李林甫上疏朝廷,彈劾李适之與韋堅結為朋黨,勾結廢太子李渶。因此。韋堅流放臨封(今屬廣州),李适之貶為宜春太守。

服毒自盡

天寶六年(747年),御史羅希奭奉李林甫之命,將韋堅、裴敦復、李邕等人害死於貶所。各地官員聞聽羅希奭之名,無不恐惶驚駭。不久,羅希奭前往宜春郡。李适之驚懼之下,服毒自盡。

軼事典故

酒中八仙 酒中八仙

李适之好飲酒,能喝一斗不醉,晚上宴飲,次日照常能處理公務。 他與賀知章、汝陽王李璡、崔宗之、蘇晉、李白、張旭、焦遂齊名,被時人稱為“酒中八仙”。 杜甫曾作《飲中八仙歌》,其中贊李适之道:“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

人物評價

劉肅:郭元振、薛訥、李适之等,鹹以立功邊陲,入參鈞軸。

劉昫:⑴適之性簡率,不務苛細,人吏便之。⑵適之雅好賓友,飲酒一斗不亂,夜則宴賞,晝決公務,庭無留事。⑶適之臨下雖簡,在公克勤,惜乎不得其死也!⑷開元之代,多士盈庭。日用無守,嘉貞近名。嵩、齡、適、挺,各有度程。

個人作品

《全唐詩》收錄其詩作二首:《朝退》、《罷相作》。

《全唐文》收錄其文章四首:《祭岳瀆得雨賀表》、《請宣付太子諸王詞翰表》、《禁朝官稱慘改乘服式奏》、《大唐蘄州龍興寺故法現大禪師碑銘》。

家庭成員

祖父:李承乾,唐太宗嫡長子,初為皇太子,有罪廢為國公。追贈恆山王,諡號為愍。

父親:李象,蘄春別駕,追贈越州都督、郇國公。

兒子:李霅(zhà),朝議大夫、太常丞、衛尉少卿,巴陵別駕。

兒子:李季卿,鄠縣尉、中書舍人、通州別駕、京兆少尹、吏部侍郎、右散騎常侍。

孫子:李融,李季卿之子,渭州節度使。

李鼎:李霅之子

史籍記載

《舊唐書·卷九十九·列傳第四十九》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一·列傳第五十六》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四·唐紀三十》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五·唐紀三十一》

影視形象

宋培飾演的李适之 宋培飾演的李适之

1986年《楊貴妃》,宋培飾演李适之。

1990年《唐明皇》,韓力飾演李适之。

2007年《大唐芙蓉園》,趙耀東飾演李适之。

唐代著名詩人(三)

唐代被視為中國舊詩最豐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詩、宋詞之說。唐代湧現出一大批詩人,他們繼承了魏晉以來的詩歌精華,而且由於唐代開放的風氣,使唐代詩歌有了長足的發展。比如李白,杜甫都游遍了大半箇中國,使得詩人眼界開闊,詩歌題材廣泛,聯想豐富。唐代詩歌是我國古代詩歌的集大成者,達到了後人難以企及的地位,是我國詩歌史上的最高峰。

中國古代飲中八仙

飲中八仙指中國唐朝好酒的八位名士,亦稱酒中八仙醉八仙。這個說法曾經在杜甫的詩《飲中八仙歌》里提及過,在《新唐書》中關於李白的傳記中也提到這種說法。飲中八仙包括以下八人:
人物簡介相關評價詩歌
賀知章
字季真,一字維摩,號石窗,晚年更號四明狂客,又稱秘書外監,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人。 知章騎馬似乘船, 眼花落井水底眠。
李璡初名嗣恭,又名淳,是唐朝宗室讓皇帝李憲的長子,獲封為汝陽王。 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李适之始名昌,隴西成紀人。生年不詳,卒於唐玄宗天寶六年。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 銜杯樂聖稱避賢。
崔宗之名成輔,以字行。日用之子,襲封齊國公。 宗之瀟灑美少年, 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蘇晉數歲能屬文,作《八卦論》。蘇晉長齋繡佛前, 醉中往往愛逃禪。
李白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詩俠”之稱。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
自稱臣是酒中仙。
張旭 唐代大書法家,字伯高,吳縣人。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焦遂 平民,平時口吃,但五斗酒下肚,便能高談闊論。焦遂五斗方卓然, 高談雄辯驚四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