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龍節度使

張說(718-720年) 張公素(872-875年) 洺州(治今河北永年)

來源

盧龍節度使,又稱范陽節度使幽州節度使,是唐朝在今河北地區設定的節度使,天寶十節度使之一。安史之亂的根據地,後直到五代割據河北,為河北三鎮之一。

歷史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設定幽州節度使,使負責防禦契丹,治幽州范陽郡,今北京),統轄幽州、薊州、媯州、檀州、易州、定州、恆州、莫州、滄州等9州。天寶元年(742年),改為范陽節度使。安祿山以范陽、河東、平盧為根據地,發動叛亂,建立大燕,史稱安史之亂。安史之亂結束後,改為幽州節度使,因領盧龍軍,又稱盧龍節度使廣德元年(763年)李懷仙投降唐朝,唐朝為了籠絡河北舊部,任命李懷仙為幽州、盧龍節度使唐德宗建中年間四鎮之亂時,幽州朱滔自稱王。
元和十四年(819年),盧龍節度使劉總的臣服,標誌著元和中興的頂峰。兩年後,朝廷任命文官張弘靖為幽州、盧龍節度使。但由於處置措施不當,盧龍節度使又被武將把持割據。直到唐朝滅亡。
唐朝滅亡後,盧龍節度使劉守光自稱大燕國皇帝,後來被李存勖所滅。後晉建立前夕,石敬瑭將盧龍節度全境和河東節度北部蔚州、應州、寰州、朔州、雲州五州割讓給契丹國,這就是燕雲十六州

歷代節度使

張說(718-720年)
王晙(720年)
裴伷先(721-727年)
李尚隱(727-729年)
趙含章(732-733年)
薛楚玉(733-734年)
張守圭(734-739年)
李适之(739-741年)
王斛斯(741-742年)
裴寬(742-743年)
安祿山(744-755年)
封常清(755年)
史思明(757-759年)
李懷仙(763-768年)
朱希彩(768-772年)
朱泚(772-775年)
朱滔(775-785年)
劉怦(785年)
劉濟(785-810年)
劉總(810-821年)
張弘靖(821年)
朱克融(821-826年)
朱延嗣(826年)
李載義(826-831年)
楊志誠(831-834年)
史元忠(834-841年)
陳行泰(841年)
張絳(841年)
張仲武(841-849年)
張直方(849年)
周綝(849-850年)
張允伸(850-872年)
張簡會(872年)
張公素(872-875年)
李茂勛(875-876年)
李可舉(876-885年)
李全忠(885-886年)
李匡威(886-893年)
李匡籌(893-894年)
劉仁恭(895-907年)
劉守光(907-913年)

所轄地區

幽州(治今北京),首府
檀州(治今北京密雲
薊州(治今天津薊縣
媯州(治今河北懷來
涿州(治今河北涿州)
莫州(治今河北任丘北)
瀛州(治今河北河間
平州(治今河北任丘)
營州(治今遼寧朝陽,唐末遷至今河北昌黎
後期新設州順州(治今北京順義
儒州(治今北京延慶
新州(治今河北涿鹿
武州(治今河北宣化
短期暫領滄州(治今河北滄州)
定州(治今河北定州)
易州(治今河北易縣
恆州(治今河北正定
冀州(治今河北冀州)
洺州(治今河北永年
安東都護府(治今遼寧義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