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武

張仲武

張仲武(?-849年),范陽(今北京西南)人,祖籍清河。唐朝中晚期藩鎮、將領。張仲武的家族自祖輩起世代於幽州軍中任職。張仲武自幼博覽群書,尤精《左氏春秋》,後投筆從戎,官至薊北雄武軍使。會昌元年(841年),張仲武率軍討平盧龍軍變,獲朝廷承認,擔任盧龍節度使、檢校工部尚書等職,封蘭陵郡王。張仲武在任內大破回鶻、契丹與奚族,又任檢校兵部尚書、東面回鶻招撫使,降服回鶻,累官至檢校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大中三年(849年),張仲武去世,獲贈太尉, 諡號“莊”。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投筆從戎

張仲武的父祖中有不少人都曾在盧龍軍(幽州)任職,他自幼博覽群書,尤精《左氏春秋》。後投筆從戎,官至薊北雄武(今天津薊縣)軍使,他後來的崛起,正與擔任此職有關。

平定譁變

會昌元年(841年)九月,盧龍軍亂,牙將陳行泰發動兵變,殺節度使史元忠自立,但時隔僅一月就被牙將張絳誅殺。張絳懾於張仲武威名,一度請其主持軍務,但後來又改變主意,上書自請為節度使。張仲武大怒,起兵進攻幽州(今北京)。為了名正言順,張仲武於十月特派長史吳仲舒到京師長安,請求率本部兵馬征伐張絳。吳仲舒說服了宰相李德裕,經過權衡考慮,唐武宗李炎拜張仲武為盧龍軍兵馬留後,並命撫王李紘遙領盧龍節度使,允許張仲武率軍平亂。張仲武以精兵八百人、土團五百人一舉攻破幽州,誅殺張絳,平定了暴亂。武宗鏇即授張仲武為盧龍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檢校工部尚書、幽州大都督府長史、兼御史大夫,封蘭陵郡王 (《新唐書》誤作蘭陵郡公)。張仲武時年五十餘歲。
會昌二年(842年)正月,李炎正式任命張仲武為盧龍節度使。 張仲武就任後,其兄弟也布列要地。他將幽州重鎮靜塞軍、永泰軍分授於其兄張仲斌、其弟張仲至,以穩固自己的統治。

威加北狄

張仲武擔任盧龍節度使不久,回鶻大將那頡啜便統兵南犯掠邊,張仲武在增強邊地各城守備的同時,命其弟張仲至及裨將游奉寰、王如清等率軍三萬予以反擊。此役,盧龍軍一舉擊破回鶻騎兵,斬獲不計其數,收降其部落七千帳,分配到各道安置,“殺戮收擒老小近九萬人”。那頡啜中箭而逃,隻身北竄,為烏介可汗所殺。挾戰勝餘威,張仲武又派大將石公緒兵進契丹、奚族兩部,盡殺回鶻監使八百餘人,從而恢復了唐王朝對兩個部落民族的管轄。此後,張仲武又探知回鶻“欲入五原,掠保塞雜虜”的陰謀,於是將其派來假意結好的宣門將軍等四十七人留下,使其計畫不得實現,回鶻的人馬大都病死,自此不敢再侵犯五原塞。會昌二年(842年)八月,唐廷發兵三路,北伐回鶻(唐擊回鶻烏介可汗之戰),張仲武加官檢校兵部尚書,充任東面回鶻招撫使,指揮盧龍行營軍及奚族、契丹族、室韋族的軍隊。在歷時數月的征戰中,張仲武與其它兩路兵馬緊密配合,至會昌三年(843年)二月,石雄大敗回鶻於殺胡山(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子罕山),唐軍大勝。回鶻兵被斬首萬人,收降二萬餘人,烏介可汗負傷,被迫遠遁西域,歸附黑車子族,其潰散部隊多向盧龍軍投降。李炎論功,加張仲武檢校尚書右僕射銜。
此役後,張仲武請求於薊北立《紀聖功銘》。李炎同意,並命李德裕親自撰文,以昭示後世。
大中元年(847年)二月,唐宣宗加張仲武同平章事銜,以獎賞他擊破回鶻的功勞。五月,張仲武出兵深入,大破北部諸山奚,禽酋渠,燒帳落二十萬,取其刺史以下面耳三百,羊牛七萬,輜貯五百乘,獻京師。大中二年(848年),張仲武加官檢校司空。其後累加至檢校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病逝任上

大中三年(849年)五月(《資治通鑑》作二月癸巳,由盧龍軍奏聞),張仲武在任上去世,時年約六十歲。朝廷追贈太尉,諡號“莊”,軍中擁立其子張直方繼位。

主要成就

張仲武的數次作戰,為唐朝邊境的安定做出了貢獻。曾任幽州節度使掌書記的李儉對其有“破獯鬻之眾,帳盈七千;拓鮮卑之疆,地開千里。萬狄稽顙,百蠻投誠”的稱讚。
伐回鶻
會昌二年(842年),回鶻大將那頡啜統兵南犯掠邊,張仲武命其弟張仲至率軍三萬予以反擊,一舉擊破回鶻騎兵,收降三萬餘人,斬獲不計其數。那頡啜隻身北竄,為烏介可汗所殺。張仲武挾勝殺留於契丹、奚族的回鶻監使八百餘人,使二族重歸唐朝管轄。此後,張仲武又挫敗回鶻入侵五原塞的陰謀,維護了邊境安定。
同年八月,唐廷發兵三路,北伐回鶻(唐擊回鶻烏介可汗之戰),張仲武在其中充任東面回紇招撫使,參與此戰。次年,唐軍大敗回鶻於殺胡山(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子罕山),斬首萬人,收降二萬餘人,烏介可汗負傷遠遁,其潰散部隊多向盧龍軍投降。
破山奚
大中元年(847年)五月,張仲武出兵深入,大破北部諸山奚。這是繼會昌時期大破回鶻汗國以後又一次對北方遊牧民族取得的軍事勝利,至此以後,北方再無大的軍事威脅,得到了徹底的平定。

人物評價

吳仲舒:①仲武是軍中舊將張光朝之子,年五十餘,兼曉儒書,老於戎事,性抱忠義,願歸心闕廷。(《舊唐書》) ②仲武得士心,受命必有逐絳者。(《新唐書》)
李德裕:①沉勇有謀。(《請令符澈與幽州大將書狀》) ②風雲感契,鳧藻協誠,自升將壇,首剪狂寇,戈鋌亟聞於彗掃,牛馬殆至於谷量。故能望影揣情,已探致虜之術,豈止聞風破膽,益堅慕義之心。遽奏封章,願申告諭,彼既率服,寧忘懷柔。況虜騎往來,疾於風電,沙場(闕)邈,介以山川,臨敵應機,固難統一。昔衛霍之襲葷狁,異道而行,辛趙之擊罕羌,兩從其志,成予廟勝之策,在舉髦傑之臣。俾爾鷹揚,挫其狼顧,將復蠻夷之叛,固在七擒,勉思將帥之風,無忘五利。崇以夏官之秩,委其統制之權,當竭一心,敬茲休命。(《授張仲武東面招撫回鶻使制》) ③太和之初,赤氣宵興;開成之末,彤雲暮凝。異鳥南來,胡滅之徵。北夷飈掃,厥國土崩。逼迫遷徙,震我邊鄙;長蛇去穴,奔鯨失水。上都薊門,兵連千里;曾不畏天,猶為驕子。丐我邊谷,邀我王師,假我一城,建彼幡旗。歸計強漢,郅支嫚辭;狼顧朔野,伏莽見羸。雁門之北,羌戎雜處,濈濈群羊,茫茫大鹵。縱其梟騎,驚我牧圉;暴若豺狼,疾如風雨。皇赫斯怒,羽檄徵兵;謀而泉默,斷乃霆聲。沉機變化,動合神明,沙漠之外,虜無隱情。漁陽突騎,燕歌壯氣,赳赳元戎,眈眈虎視。金鼓誓眾,乾旄蔽地,爰命其弟,屬之大事。翩翩飛將,董我三軍;稟兄之制,代帥之勤。威略火烈,胡馬星分,戈回白日,劍薄浮雲。天街之北,旄頭已落;絕轡之野,蚩尤未縛。俾我元侯,恢弘遠略;終取單于,系之徽索。陰山寢鋒,亭徼弢弓,萬里昆夷,九譯而通。蠻夷既同,天子之功;儒臣篆美,刊石垂鴻。(《紀聖功銘》) ④仲武是見機之人。(《回鶻事宜狀》)
鄭畋:仲武會昌時功第一。(《新唐書》)
劉昫:①若李載義、張仲武、張允伸因利乘便,獲領旌旗,以仁守之,恭順朝旨,亦足多也。(《舊唐書》)②載義、仲武,亦多忠勞。(《舊唐書》)
王夫之:①盧龍之亂,陳行泰、張絳相繼擁兵以脅節鉞,張仲武起而討之,問其所有士卒幾何,合軍士土團千餘人而已;問其兵食所出,則仰給於媯州以北而已。卒如仲武之料,幽州下,叛人得。……威可服也,恩可懷也,張仲武之令圖可羨,劉稹之狂謀可鑑也。區區數州之土,兩豎子屍居其上,而曰終難化也,德裕之於此懵矣。(《讀通鑑論》) ②夫承訓之力,即不足以敵龐勛,而河北諸帥,自張仲武、王元逵、何弘敬歸命以來,皆有效順之成勞,無抗衡之異志。(《讀通鑑論》)

親屬成員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家世 遠祖 張為 北魏時曾任瀛州刺史,封清河伯,其家族因而留居燕地。
高祖父 張佐明 官至宣威將軍、幽州和政府右果毅都尉。
曾祖父 張元皎 官至宣節校尉、幽州德潤府折衝都尉。
祖父 張仁憲 官至銀青光祿大夫、太子中允,後贈工部尚書。
父親 張光朝 曾任冠軍大將軍、行左威衛大將軍、檢校國子祭酒,後任兵部尚書。
平輩 兄長 張仲斌 曾任薊州剌史、靜塞軍營田團練等使、兼侍御史。
弟弟 張仲至 曾任涿州刺史、永泰軍營田團練等使、檢校工部尚書、光祿大夫。
子輩 兒子 張直方 於張仲武死後被擁立為盧龍留後,後因不得軍心而歸長安。官至左金吾衛大將軍,黃巢之亂時被殺。

史料記載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列傳第一百三十》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二·列傳第一百三十七·籓鎮盧龍》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六·唐紀六十二》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七·唐紀六十四》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八·唐紀六十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