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州

瀛州

瀛州,傳說中的海上仙山。與蓬萊、方丈並稱東海三神山。《史記· 孝武本紀》載:“入海求蓬萊者,言蓬萊不遠,而不能至者,殆不見其氣。東方朔《十洲記》曰:有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長洲、元洲、鳳麟洲、聚窟洲、流洲、生洲。《 十洲記》曰: 瀛洲者,玉膏如酒味,名曰玉酒,飲數升輒醉,令人長生。《 十洲記》曰:瀛州金巒觀中,有青離玉幾,復以 紈之素,刻水碧為倒龍之床。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於趙都軍城(河北 河間市)置瀛州,轄河間、 高陽、章武三郡。

簡介

濟州島古名瀛洲、東瀛洲。1274年耽羅部落被元朝海軍所滅,置立濟州,為元朝直轄地。島上風俗似古吳人,口音似古吳語。多溶洞洞府,火山泉水。楓香,橘子。“東瀛白香”就是從濟州島上貢漢朝和元朝的貢品。現今仍有“東瀛十景”。傳說周朝戰國末期齊國方士徐福第一次渡海尋找海外神山去的就是濟州島,後來又詐欺秦始皇以尋找不死藥為名,保護田氏齊國皇室,帶領三千童男童女遠渡日本。

《 十洲記》:

瀛洲在東海中,地方四千里,大抵是對 會稽,去西岸七十萬里。上生神芝 仙草。又有玉石,高且千丈。出泉如酒,味甘,名之為玉醴泉,飲之,數升輒醉,令人長生。洲上多仙家,風俗似吳人,山川如中國也。

《 史記· 封禪書》:“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 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

《史記· 孝武本紀》載:“入海求蓬萊者,言蓬萊不遠,而不能至者,殆不見其氣。上乃遣 望氣佐候其氣雲。”

《 山海經》記載,海上有三座仙山,蓬萊、瀛洲、方丈,山上是仙境,有長生不老藥。

《史記· 秦始皇本紀》載:“齊人 徐巿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 蓬萊、方丈、瀛洲”。這是以前的神話式的記載。

東方朔《十洲記》曰:有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長洲、元洲、鳳麟洲、聚窟洲、流洲、生洲。其生洲、瀛洲在東海,炎洲在南海,鳳麟洲、聚窟洲皆在西海,元洲、玄洲在北海。已上凡十洲也。(《 初學記》)

《 十洲記》曰: 瀛洲者,玉膏如酒味,名曰玉酒,飲數升輒醉,令人長生。(《 太平御覽》卷四百九十七·人事部一百三十八·酣醉)

《 十洲記》曰:瀛州金巒觀中,有青離玉幾,復以 紈之素,刻水碧為倒龍之床。(《 太平御覽》卷六百七十七·道部十九·几案)

《 十洲記》曰:瀛州有玉膏,如酒味,名曰玉酒,飲數斗輒醉,令人長生。(《 太平御覽》卷八百四十五·飲食部三·酒下)

《 十洲記》曰:瀛州有玉膏如酒,名曰玉酒,飲之令人長生。(《 太平御覽》卷八百五·珍寶部四·玉下)

《 十洲記》曰:瀛州 青玉膏山,泉如酒味,名之為玉泉也。(《 太平御覽》卷七十·地部三十五·泉水)

《 十洲記》曰:瀛州有玉膏,如酒味,名曰玉酒,飲數升輒醉,乃令人長生。(《 藝文類聚》)

《 十洲記》曰:瀛州有玉膏如酒,名曰玉酒,飲數升輒醉,令人長生。(《 初學記》)

《 十洲記》曰:瀛州有玉膏,山出泉如酒味,名為玉酒。(《 藝文類聚》) 神鬼人三界連線之處, 瀛洲是指連線神界與人間地點的結合部。

地名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於趙都軍城(河北 河間市)置瀛州,轄河間、 高陽、章武三郡。隋大業三年(607年)改瀛州為河間郡,郡治河間縣即今河間市。唐武德四年(621年),廢郡復稱瀛州。 天寶四年(745年)又罷瀛州恢復河間郡。 乾元元年(758年)廢郡復稱瀛州。後晉天福元年(936年)瀛州歸入 契丹,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歸後周轄。 北宋大觀二年(1108年)廢瀛州建 河間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