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街市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男,漢族,中國現代著名學者、文學家、社會活動家。1892年11月16日出生,原名郭開貞,四川樂山人。早年赴日本留學,後接受斯賓諾沙、泰戈爾、惠特曼等人思想,決心棄醫從文。與成仿吾、郁達夫等組織“創造社”,積極從事新文化運動。這一時期的代表作詩集《女神》擺脫了中國傳統詩歌的束縛,充分反映了“五四”時代精神,在中國文學史上開一代詩風,是當代最優秀的革命浪漫主義詩作。1923年後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倡無產階級文學。1926年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蔣介石清黨後,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昌起義。

基本信息

簡介

《天上的街市》是郭沫若所做的一首散文詩,選自郭沫若的第二部詩集《星空》。詩中從地上的街燈聯想到天上的明星,這是郭沫若最苦悶的時期寫的。當時他正在日本留學,在1921年和1922年回國兩次。面對當時中國的現實,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現實,嚮往光明的未來。他以夜空作為一個螢幕,通過“地上街燈”與“天上星”就表現出了“夜空”這塊廣闊的螢幕,這就反襯了當時社會的黑暗,當時的人們生活就像晚上的夜空一樣。

原文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郭開貞
遠遠的/街燈/明了,
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現了,
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
我想/那/縹緲的空中,
定然有/美麗的街市。
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
你看,那淺淺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寬廣。
那/隔著河的/牛郎織女
定能夠騎著牛兒/來往。
我想/他們此刻,
定然/在/天街閒遊。
不信,請看那朵/流星
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

評析

在郭沫若看來,無限的宇宙涵映在有限的個體生命之中:“我想詩人的心境譬如一灣清澄的海水,沒有風的時候,便靜止著好像一張明鏡,宇宙萬物的印象都涵映著在裡面;一有風的時候,便要波翻浪涌起來,宇宙萬匯的印象都活動著在裡面。”(《三葉集》)當有限的個體生命與無限的宇宙生命建立起了密不可分的精神聯繫,郭沫若以新的靈感方式改變了自己視覺感應中的宇宙秩序。他已經大大偏離了古代作家的視覺常規。他不僅用眼睛眺望夜空,而且以自己的心靈感受夜空。夜空引誘著他的幽思遐想,使他以審美化的態度與無限的宇宙進行更直接的交流。在郭沫若的生命節奏中,既有“鼓舞調”,也有“沉靜調”(《論節奏》)。他的《星空》詩,便是“鼓舞調”的夜空的巡禮。在他筆下,夜空是那樣奇麗可驚,那樣盪人心肺。他歌唱道:“美哉!美哉!/永恆不易的天球/竟有如許變換!/美哉!美哉!/我醉後一枕黑酣,/天機卻永恆在轉!”而《天上的街市》這首詩,則是一首“沉靜調”的清朗雋美的夜歌。就在寫作《天上的街市》的半個月之前,郭沫若在致郁達夫的一封信里表示自己嚮慕“平和潔淨”的詩的世界,呈現在《天上的街市》里的,正是一幅“平和潔淨”的想像世界的圖畫。

地上有星一樣的燈,天上有燈一樣的星,詩人通過兩個互換本體與喻體的比喻,將天與地連成一體。“街燈”與“明星”的共同特點是“無數”和明亮,無數明亮的燈與星成為美好事物的象徵

詩的第2段至第4段描繪了詩人想像中“天上的街市”的奇景。在這十二行詩句中,詩人用了四個“定然”和一個“定”字,其肯定的語氣會使讀者追隨著詩人的想像,模糊著現實世界與幻想世界的界限。“天上的街市”既然陳列著“世上沒有的珍奇”,那裡一定是比現實世界美好得多的地方。不是么?詩人仿佛看到了傳說中的牛郎織女正在那裡享受著自由而幸福的生活。 本來,傳說故事中的牛郎織女到天上以後是不幸福的,他們被阻隔在天河兩岸,一年只得一度相會,但在《天上的街市》一詩中,天河變得“淺淺的”,不甚寬廣,它不再妨礙情侶們自由往來。因而牛郎織女可以雙雙遊逛天街,詩人甚至看到了他們手裡提著的燈籠。這虛幻的景象在作者筆下竟顯示出生動的真實感,作者所描繪的美麗幸福的天街向讀者提供著人間情趣。

“天上的街市”是詩人在以心靈的眼睛眺望夜空時所看到的。在詩人郭沫若的心靈視野中,天上的世界對應著地上的世界。當地上的世界給他留下“眼兒淚流”“心中作嘔”的印象:“游閒的屍,/淫囂的肉”,“滿目都是骷髏,/滿街都是靈柩”(《女神·上海印象》)。他借“天上的街市”抒寫了自己對光明的嚮往。

郭沫若的詩一向以強烈情感宣洩著稱,他的《鳳凰涅磐》熱情雄渾;他的《天狗》帶著消滅一切的氣勢;他的《晨安》、《爐中煤》曾經讓我們的心跳動不止。但這首詩卻恬淡平和,意境優美,清新素樸。詩人作這首詩時正在日本留學,和那時的很多中國留學生一樣,他心中有著對祖國的懷念,有對理想未來的迷茫。詩人要藉助大自然來思索這些,經常在海邊彷徨。在一個夜晚,詩人走在海邊,仰望美麗的天空、閃閃的星光,心情變得開朗起來。詩人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於是他在詩中將這種理想寫了出來——那似乎是天國樂園的景象。

詩人將明星比作街燈。點點明星散綴在天幕上,那遙遠的世界引起人們無限的遐想。街燈則是平常的景象,離我們很近,幾乎隨處可見。詩人將遠遠的街燈比喻為天上的明星,又將天上的明星說成是人間的街燈。是詩人的幻覺,還是詩人想把我們引入“那縹緲的空中”?在詩人的心中,人間天上是一體的。

那縹緲的空中有一個街市,繁華美麗的街市。那兒陳列著很多的物品,這些物品都是人間的珍寶。詩人並沒有具體寫出這些珍奇,留給了我們很大的想像空間,我們可以將它們作為我們需要的東西,帶給我們心靈寧靜、舒適的東西。 那不僅是一個街市,更是一個生活的場景。那被淺淺的天河分隔的對愛情生死不渝的牛郎、織女,在過著怎樣的生活?還在守著銀河只能遠遠相望嗎?“定然騎著牛兒來往”,詩人這樣說。在那美麗的夜裡,他們一定在那珍奇琳琅滿目的街市上閒遊。那流星,就是他們手中提著的燈籠。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就顛覆了流傳千年的神話,化解了那悲劇和人們嘆息了千年的相思和哀愁

這首詩風格恬淡,用自然清新的語言、整齊的短句、和諧優美的韻律,表達了詩人純真的理想。那意境都是平常的,那節奏也是緩慢的,如細流,如漣漪。但就是這平淡的意境帶給了我們豐富的想像,讓我們的心靈隨著詩歌在遙遠的天空中漫遊,盡情馳騁美好的夢想。

中心思想

因為作者當時生活在黑暗的舊社會中,並且作者對美好與自由非常憧憬,所以改寫了神話《牛郎織女》把原本寬廣,波濤洶湧他們不可飛過的天河寫成淺淺的。寫出了作者對推翻舊社會的堅定。這是因為他希望人間也能出現自由幸福的世界。作者是借改造後的牛郎織女的形象來寄託自己的理想,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作品讀法

(“/”表示停頓,加粗表示重音)
天上的街市
遠遠的/街燈/明了,
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現了,
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
我想/那縹緲的空中,
定然有/美麗的街市。
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界上沒有的珍奇。
你看,那/淺淺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寬廣。
那隔著河的牛郎織女,
定能夠騎著牛兒來往。
我想/他們此刻,
定然在/天街閒遊
不信,/請看那朵流星,
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

寫作特色

聯想自然,想像豐富

詩歌的第一節用聯想,由街燈聯想到了明星,又由明星聯想到了街燈。詩歌第2.3.4節,都運用了想像。

引用民間傳說,寄託嚮往。
詩人沒有按民間故事那樣寫牛郎織女,而是把他們寫的很自由,這是因為他希望人間也能出現自由幸福的世界。作者是借改造後的牛郎織女的形象來寄託自己的理想,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更加體現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生不息的渴望。
用詞準確,富有表現力

節奏和諧優美,琅琅上口。

“聯想”和“想像”

修辭解釋

聯想:指由某人或某物而想起其他相關的人或物,聯想必須有某人或某物。

想像:在頭腦中對已知的事物形象進行加工,經過新的組合創造新的事物形象

詩中出現的地方

聯想:遠遠的街燈明了,

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現了,

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

想像:我想那縹緲的空中,

定然有美麗的街市。

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界上沒有的珍奇。

你看,那淺淺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寬廣

我想那隔河的牛女,

定能夠騎著牛兒來往。

我想他們此刻

定然在天街閒遊。

不信,請看那朵流星,

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

寫作背景

1921~1922年,中國處於北洋軍閥混亂時期,面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黑暗現實,作者感到極大的憤怒.從地上的街燈聯想到天上的明星,又聯想到街燈,描寫天上的街市,使人展開了想像的翅膀,不滿地上的現實。從而想像到牛郎和織女團聚生活,這裡的牛郎和織女已經得到了解放,他們生活得很美滿。明星和街燈這回還往復的互喻,創造了一個充滿幻想,詩情畫意的意境,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憧憬。

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中國共產黨黨員,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為當代著名文學、史學界權威人士,蜚聲國際,致力於世界和平運動,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作家、歷史學家、文學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思想家、古文字學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動家。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筆名沫若(因為他的家鄉有兩條河叫“沫水”和“若水”)。四川樂山人。清光緒十八年九月二十七(1892年11月16日)生於四川省樂山縣觀娥鄉沙灣鎮。幼年入家塾讀書,1906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先學醫,後從文。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醫科。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國作家的作品。1919年9月開始發表新詩。1921年,與郁達夫、成仿吾等組織“創造社”。同年8月,第一部詩集《女神》出版。“皖南事變”後,他寫了《屈原》《虎符》等六部歷史劇。新中國成立後,他擔任多種國家行政、科學文化方面的領導工作,同時堅持文學創作,出版了歷史劇《蔡文姬》《武則天》等多部詩集等作品。他是我國新詩的奠基人,是繼魯迅之後革命文化界公認的領袖。參加革命工作,三十餘年,為八一南昌起義之核心人物。歷任政務院副總理、全國文聯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

1918年春寫的《牧羊哀話》是他的第一篇小說。1918年初夏寫的《死的誘惑》是他最早的新詩。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在日本福岡發起組織救國團體夏社,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盤》、《地球,我的母親》、《爐中煤》等詩篇。 代表作詩集《女神》擺脫了中國傳統詩歌的束縛,反映了“五四”時代精神,在中國文學史上開拓了新一代詩風。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達夫等人組織創造社,編輯《創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國大學畢業、回國後繼續編輯《創造周報》和《創造日》。1923年後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倡無產階級文學。1926年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副主任。1924年到1927年間,他創作了歷史劇《王昭君》、《聶》、《卓文君》。1928年因受蔣介石通緝,旅居日本,從事中國古代史和古文字學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研究》。1941年皖南事變後,創作了《屈原》、《棠棣之花》、《虎符》、《孔雀膽》等歷史劇和戰鬥詩篇《戰聲集》。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歷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長、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中國文聯主席、中國人民保衛世界生閏委員會委員、中日友好協會名淮會長等職。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6歲。所著《甲骨文字研究》、《兩周金文辭圖錄考釋》、《金文叢考》、《卜辭通纂》等,曾在學術界引起震動。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1944年,郭沫若歌頌明末女軍事家秦良玉《詠秦良玉》。他的代表作有《星空》《女神》等。

《星空》和《天上的街市》《靜夜》等詩歌。被收入新教材七年級語文27課(人教版)和中學六年級教材

(1892~1978),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

郭沫若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主要創建者之一。1958年5月,為了實現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加速培養國防建設和尖端科學技術方面急需的專門人才,當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聯合部分著名科學家,向黨中央提出由中國科學院創辦一所新型大學的建議。建議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聶榮臻等的支持,以及中央書記處會議的批准。同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北京正式成立,國務院任命郭沫若兼任校長。此後,郭沫若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長達20年,顯示出淵博的知識和深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領導下,科學院貫徹“全院辦校,所繫結合”的辦校方針,實施科研與教育一體化政策,充分發揮科學院各研究所師資力量雄厚、科研設備優良的優勢,全力支持科大建設;確立了教學與科研、科學與技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辦學原則,倡導了“勤奮學習,紅專並進,理實交融”的優良校風,建立了培養新興、邊緣、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教育體制,形成了開明開放、兼容不同學派的民主學術氛圍,這些都在中國科大以後的辦學實踐中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為學校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科大於建校30周年之際,在東區校園樹立郭沫若銅像。 

題材背景

牛郎織女故事

牛郎織女是中國最有名的一個民間傳說之一,是中國人民最早關於星的故事。南北朝時代任昉的《述異記》里有這么一段:“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縑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戲曲劇目《天河配》(別名《牛郎織女》、《七月七》、《七夕巧配》)即取材於《荊楚歲時記》,為人們所熟悉和喜愛。

根據傳說創作的古詩

迢迢牽牛星,皎皎(jiǎo)河漢女。
纖纖擢(zhuó)素手,札札(zha)弄機杼(zhù)。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jiàn),脈脈(mò)不得語。

著作集錦

1、 詩集《女神》、《星空》、《潮汐集》、《駱駝集》、《東風集》、《百花齊放》、《新華頌》、《迎春曲》;

2、歷史劇本《屈原》(已拍攝發行)、《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膽》、《南冠草》、《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則天》、《聶嫈》《高漸離》;

3、 回憶錄《洪波曲》

4、評論集《雄雞集

5、專著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辭研究》、《殷商青銅器金文研究》、《十批判書》、《奴隸制時代》、《文史論集》、《郭沫若文集》(38卷)等。

1、書法家郭沫若:行草見長韻味無窮
在書法藝術方面,郭沫若同樣成就璀璨,在現代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郭沫若以“回鋒轉向,逆入平出”為學書執筆 8字要訣。其書體既重師承,又多創新,展現了大膽的創造精神和鮮活的時代特色,被世人譽為“郭體”。郭沫若以行草見長,筆力爽勁灑脫,運轉變通,韻味無窮;其楷書作品雖然留存不多,卻尤見功力,氣貫筆端,形神兼備。郭沫若在書法藝術上的探索與實踐歷時 70餘年。青年郭沫若的書法得到社會承認,始於辛亥年間。

10年以後,他的著名詩集《女神》等作品集問世,使其書體在更廣泛的讀者面前顯露風采。上世紀 20年代末,郭沫若旅居日本,由金文甲骨入手,以字辯史,借史鑑今,諳熟了祖國文字、書體的演進軌跡,創立了古文字研究的科學模式。 1937年他歸國抗戰,在民族危難之中,其詩詞創作常與書法相結合,筆墨間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新中國成立以後,郭沫若在繁重的國事之餘從事更為豐富的書法創作。他慷慨為人,博識廣聞,為全國各地名勝古蹟、工礦學校、以及社會各界、海內外友人留下難計其數的辭章墨寶。其書法作品數量之多,影響之廣,少有出其右者。為紀念建國 15周年而創作的巨幅書法作品是郭沫若書法作品的代表作之一。在一幅 1.42米×3.57米的宣紙上,郭沫若用蒼勁有力的行書,書寫了“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八個氣勢磅礴的大字。市場拍賣時底價為 100萬元人民幣,最終以 319萬元的價格改寫了郭沫若書法作品成交記錄,同時也刷新了近現代書法單件作品的成交記錄。值得一提的是,樂山日報和樂山晚報的報頭字型,也是集郭沫若手書作品而成。

若以書法家視之,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郭沫若可歸入學者型或“文化人”類型的書家。在他的書法作品中,處處透射出一種“文”的氣息,寵萬端於胸中,幻化出千種思緒,從筆端涓涓流出,生成與他詩、文、史種種學問修養相融合的化境,以書法的外化形式展現給讀者。
關於書法的學習,郭沫若在《洪波曲》中說:“我從前也學過顏字,在懸肘用筆上也是用過一番功夫的”。從他的自敘可以看出他早年師顏魯公的用功刻苦。從他的作品中,仍依稀可見顏魯公的精神,比如線條的朴茂、敦厚;結體的寬博。郭沫若行草書的精妙之處,在於“意”的揮灑和“韻”的和諧。郭沫若在文學上的成就使他擁有了人格的浪漫與文化思想的深刻,轉換成書法作品時,即有了“意”的揮灑與“韻”的天成。如果以郭沫若在文學、人格上的浪漫與文化上的“狂飆”來視其書法創作,應該是耐人尋味的。沈尹默有詩評曰:“郭公餘事書千紙,虎臥龍騰自有神。意造妙摻無法法,東坡元是解書人。”

2、關於郭沫若書法作品的系列出版物

主要有郭平英主編《二十世紀書法經典·郭沫若卷》(河北教育出版社、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和《郭沫若書法集》(四川辭書出版社1999年出版)兩種,印製精美,信息量大,極富欣賞價值和長久保存價值。如果說這些出版物的不足,則是因循慣例,僅在作品旁簡單標註題名、尺寸、年代等,高雅有餘,普及不足,對於大多數讀者來說,不能夠從中了解書法家其人及其作品的價值。趙笑潔、東野長河著《中國書法家全集·郭沫若卷》,(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國藝苑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恰恰彌補了上述不足。

《中國書法家全集·郭沫若卷》融郭沫若書法作品、傳記、印章、論藝言論以及作品賞析於一書,使讀者既能夠欣賞到郭沫若的書法作品,又能夠了解郭沫若的人生(包括藝術)道路、書法理論,還可以幫助讀者欣賞郭沫若的書法作品,實為一本雅俗共賞的好書。
全書五章:第一章,生平概述;第二章,書法藝術歷程;第三章,蘭亭論辯;第四章,“郭體”解析;第五章,論藝摘錄。附錄包括常用印章、年表、主要傳世作品、主要參考書目、釋文等五個部分。該書收錄郭沫若書法作品90餘件,附錄中的“釋文”部分,分別將這些作品的文字逐一錄出,以便讀者對照閱讀、欣賞。

“生平概述”簡要敘述郭沫若的人生道路和學術生涯;“蘭亭論辯”介紹論辯的由來和意義;“書法藝術歷程”、“‘郭體’解析”兩章,是書中文字敘述的重點,此前這樣的系統論述並不多見。

郭沫若並非專門的書法家,但他的書法藝術成就卻有目共睹。“書法藝術歷程”一章,探索郭沫若70餘年書法藝術風格的形成和發展。少年時代:心儀“蘇(東坡)體”,又受民國書法主流———碑帖結合的影響。東渡日本:探奧甲骨,研究早期造型符號,而且用毛筆撰寫,雖非書法作品,字裡行間的金石氣已油然而生。對於晉(二王)、唐(孫過庭《書譜》)以及明中後期一些書法的追溯,明顯看出他消化與吸收傳統法帖的種種痕跡。為抗戰而書,使郭沫若的書法作品幅式走向大眾化。字型結體、筆法起運、章法行氣等,都有了新的面目。格調剛柔並舉,或含蓄溫和,或疾厲昂揚,成為郭沫若書法走向成熟的前奏。書寫新中華,“郭體”形成。20世紀60年代,是郭沫若書法成熟、風格更趨強烈、創作更為旺盛的時期。他的書法風貌精氣飽滿,形式與內容又有新的開拓。風格的獨創性,由早期的碑學功底,到融匯碑帖的廣泛吸收,到晚年的風貌獨立,最終走向成熟,顯出激情洋溢、滌滿乾坤的浪漫風采,形成風靡神州的“郭體”書法,成為20世紀學者型書法家的一個典範。

結合郭沫若書法作品進行解析,是這本書不同於一般書法集的一個特點。“郭體”解析一章,從“當於目而有據”的點畫出發,綜合作品的特徵,了解其思想境界、人格品性,了解其心理,了解其時代精神,從而對“郭體”作出品評:浪漫風格――豪放明快、不拘繩墨;筆法特徵———巧於變化、深厚凝重;結體———風神灑落、平中寓奇,章法———匠心獨具,運用玄妙;草書———舞墨見豪情。歸納郭沫若書法“巧於變化、深厚凝重的筆法特徵”為:逆入平出,回鋒轉向;內擫外拓結合;藏露互用,方圓並施。歸納郭沫若書法“風神灑落、平中寓奇的結體”為奇正相生、疏密得當、虛實變化、開合伸縮、俯仰有姿、避讓妥帖等六點。這對於讀者理解、認識郭沫若書法風格,頗有幫助。

需要改進的地方,一是文字表達既要科學嚴謹又要通俗易懂,二是文字敘述與書法作品的穿插要配合得當。此外,書法作品編號與其他插圖編號應當區分開,有所脫漏的書法作品“釋文”應當補入。

天上的街市概況

選自《沫若詩全集》(上海現代書局1930年版),1955年選入中學《文學》課本時,經作者同意,有改動。

名作賞析

郭沫若的詩一向以強烈情感宣洩著稱,他的《鳳凰涅盤》熱情雄渾;他的《天狗》帶著消滅一切的氣勢;他的《晨安》、《爐中煤》曾經讓我們的心跳動不止。但這首詩卻恬淡平和,意境優美,清新素樸。詩人作這首詩時正在日本留學,和那時的很多中國留學生一樣,他心中有著對祖國的懷念,有對理想未來的迷茫。詩人要藉助大自然來思索這些,經常在海邊彷徨。在一個夜晚,詩人走在海邊,仰望美麗的天空、閃閃的星光,心情變得開朗起來。詩人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於是他在詩中將這種理想寫了出來——那似乎是天國樂園的景象。詩人將明星比作街燈。點點明星散綴在天幕上,那遙遠的世界引起人們無限的遐想。街燈則是平常的景象,離我們很近,幾乎隨處可見。詩人將遠遠的街燈比喻為天上的明星,又將天上的明星說成是人間的街燈。是詩人的幻覺,還是詩人想把我們引入“那縹緲的空中”?在詩人的心中,人間天上是一體的。那縹緲的空中有一個街市,繁華美麗的街市。那兒陳列著很多的物品,這些物品都是人間的珍寶。詩人並沒有具體寫出這些珍奇,留給了我們很大的想像空間,我們可以將它們作為我們需要的東西,帶給我們心靈寧靜、舒適的東西。那不僅是一個街市,更是一個生活的場景。那被淺淺的天河分隔的對愛情生死不渝的牛郎、織女,在過著怎樣的生活?還在守著銀河只能遠遠相望嗎?“定能夠騎著牛兒來往”,詩人這樣說。在那美麗的夜裡,他們一定在那珍奇琳琅滿目的街市上閒遊。那流星,就是他們手中提著的燈籠。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就顛覆了流傳千年的神話,化解了那悲劇和人們嘆息了千年的相思和哀愁。這首詩風格恬淡,用自然清新的語言、整齊的短句、和諧優美的韻律,表達了詩人純真的理想。那意境都是平常的,那節奏也是緩慢的,如細流,如漣漪。但就是這平淡的意境帶給了我們豐富的想像,讓我們的心靈隨著詩歌在遙遠的天空中漫遊,盡情馳騁美好的夢想。

小結全文

這首詩聯想自然,想像豐富,意境美妙。詩人由明亮的街燈聯想到無數的明星,又由天上的明星聯想到了街燈。既然天上有街燈,必然就有街市,所以詩人想像了天上的街市的美麗,以及街市上物品是人間沒有的珍奇。詩人的目光集中到了天河,看到天河,作者又進行了更進一步的想像,想到了牛郎織女怎樣過著自由自在美好的生活。這樣通過聯想和想像,作者從人間寫到天上,創造出了一個充滿幻想、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妙意境,抒發了自己對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嚮往之情。 作者借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美好嚮往和追求。
詩人的情懷:
通過對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的再創造,描繪了一幅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圖景,表現了詩人對黑暗現實的痛恨,對自由和追求。激發人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鬥。
探討解答
1、這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

詩人把繁星滿天的夜空,想像為是點著無數街燈的天上街市,又改造了牛郎織女的傳說,把空中的流星想像為牛郎織女提著燈籠在街上閒遊,用以象徵他們的生活的幸福美好,反襯了當時社會的不安穩和人民的痛苦

這首詩既隱含著詩人對現實世界的不滿、憤怒以及幻滅的悲哀,更寄託著作者對光明幸福的熱烈嚮往和對理想社會的翹首企盼,表現出詩人在艱難處境中仍不失赤子之心的襟懷與品格

2、這首詩的浪漫主義色彩。
這首詩想像奇特,意象別致。縹緲夜空中的明星,竟被幻化為無數的街燈,甚至是牛郎織女的燈籠。詩人創造了一個比自然更完美,更生動的幻想世界,使詩作呈現濃厚的浪漫氛圍。比喻生動而富有創造性。

3.這首詩是在五四運動時寫的,體現了郭沫若嚮往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天上的街市”相關詞條:

理想 抱負 志向 悲劇 愛情 命運 追求奮鬥 願望 人生 友誼縣 追逐 思念 狼王夢 行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