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中煤

爐中煤

《爐中煤——眷念祖國的情緒》是著名文學家郭沫若在日本留學時創作的一首新詩,寫於1920年,首次發表在1920年2月3日《時事新報·學燈》上。全詩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託自己的深情和熱望,一層深似一層地表現了愛國的衷腸。這首詩風格豪放、明朗,音調和諧流暢。

基本信息

詩歌原文

爐中煤

——眷念祖國的情緒

(一)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負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負了我的思量。

我為我心愛的人兒

燃到了這般模樣!

(二)

啊,我年青的女郎!

《爐中煤》《爐中煤》

你該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該不嫌我黑奴鹵莽?

要我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樣的心腸。

(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棟樑,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見天光。

(四)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從重見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鄉

我為我心愛的人兒

燃到了這般模樣!

作品簡介

第一節,詩人的形象就躍然紙上,“我”正向親愛的祖國訴說著那顆燃燒的赤子衷心,即使化為灰燼也絕不後悔遺憾。第二節“我”向祖國表白自己的心跡,雖然外表有些鹵莽,但胸中卻有“火一樣的心腸”希望不要被祖國嫌棄。接著,寫“我”的重生:本來也是棟樑之材,但被舊制度埋藏不能發揮,心中有委屈、苦悶、彷徨,不過,也正是“活埋”的痛苦使我變成發熱發光的煤,所以,僅有思念是不夠的,還應該有真誠的奉獻和犧牲,效力之機已來,“我”願為祖國獻出一切。結尾與開頭形成復唱,是詩人愛國主義感情的凝聚點。

寫作背景

《爐中煤》《爐中煤》

《爐中煤》寫於1920年年初,當時郭沫若正在日本福岡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上學。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肆意侵奪,早已激起作者強烈憤慨,中國封建軍閥的腐敗和混戰,同樣使作者深為痛恨。1919年的五四運動,像報春的驚雷,預示著一場空前的大革命暴風雨已經來臨,燃起了詩人胸中的革命激情。他以文藝特別是詩歌為武器,歌頌人民的革命。迎接祖國的新生。郭沫若稱五四後的幾年是自己的“一個詩的創作爆發期”,“我幾乎每天都在詩的陶醉里。每每有詩的發作襲來就好像生了熱病一樣,使我作寒作冷,使我提起筆來戰顫著有時候寫不成字。”《爐中煤》就是在這樣的精神狀態下創作出來的。他把這時期的詩,集為《女神》,於1921年出版,這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詩集,也是中國新詩發展史上的第一座豐碑 。

作品主題

《爐中煤》《爐中煤》

這首詩構思自然新穎,詩人運用浪漫主義的獨特想像,以煤自況,寄寓著詩人以身許國、積極進取的愛國情懷,表現了當時知識分子的自我覺醒,也體現了詩人與時代精神的統一。

本詩把祖國比做“女郎”是吸取了我國傳統詩歌的精華做為養分,繼承和發揚了屈原離騷》中美人香草之喻,使意境甘美濃郁,便於表達深深的眷念之情。

本詩每節以“啊,我年輕的女郎”領起,從不同側面傾訴,這種復唱手法,有一唱三嘆之妙。全詩四節,每行三頓,一韻到底,在形式上統一、完整、和諧。

鑑賞指導

《爐中煤》《爐中煤》

這首詩構思自然新穎,詩人運用浪漫主義的獨特想像,以煤自況,寄寓著詩人以身許國、積極進取的愛國情懷,表現了當時知識分子的自我覺醒,也體現了詩人與時代精神的統一。

作者把“五四”時期革命高潮中的祖國比作‘年青的女郎”,把懷有強烈愛國激情的自己比作渾身都在燃燒的“爐中煤”。郭沫若在《創造十年》里說過:“五四以後的中國,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蔥聰的有進取氣象的姑娘,她簡直就和我的愛人一樣……《爐中煤》便是我對於她的戀歌。”這段話清楚地說明了本詩中比擬的意義和作用。

本詩每節以“啊,我年青的女郎”領起,從不同側面傾訴,這種復唱手法,有一唱三嘆之妙。全詩四節,每行三頓,一韻到底,在形式上統一、完整、和諧。

作品賞析

《女神》是中國現代新詩的奠基之作,它出版於1921年8月,全詩共三輯,以第三輯最為重要。他的許多代表詩篇皆出於此,如《鳳凰涅槃》《天狗》《爐中煤》《匪徒頌》等。

《女神》所表達的思想內容,首先是“五四”狂飆突進時代改造舊世界、衝擊封建藩籬的要求。主人公以一個追求個性解放的叛逆者形象出現,要求打破一切封建枷鎖,歌唱一切破壞者。其次,是對祖國深情的熱愛和對美好明天的憧憬。詩中歌唱太陽、光明、希望,處處洋溢著積極進取的欲望。

《女神》在藝術上取得了新詩最輝煌的成就,它是“五四”時期浪漫主義的瑰麗奇峰。《女神》的格式追求“絕對自由,絕對自主”,而不受任何一種格式的束縛。它的形式自由多變,依感情的變化自然地形成“情緒的節奏”。《女神》的浪漫主義特徵主要表現在:詩中採用了比喻、象徵的手法,並常藉助神話傳說、歷史故事表達感情。《女神》的詩風多豪壯、雄健、頗具陽剛之美。郭沫若的詩可以說是新詩中豪放的先驅,但同時,他也有許多清麗婉約之作。

作品意象

《爐中煤》《爐中煤》

詩人用擬物法把自己比作熊熊燃燒的“爐中煤”,又用擬人法把祖國比作“我心愛的”“年青的女郎”。全詩就建築在這一組核心意象之上。“爐中煤”的意象具有豐富的審美意蘊:第一,“爐中煤”的熊熊燃燒象徵詩人願為祖國獻身的激情;第二,“爐中煤”黑色外表下“火一樣的心腸”象徵勞苦大眾“卑賤.”的地位和偉大的人格,“爐中煤”既指“小我”,也指“大我”——詩人所代言的勞動人民;第三,“爐中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棟樑”,“活埋在地底多年”以後終於“重見天光”,象徵詩人不願庸碌一生而渴望有所作為的願望,也象徵勞苦大眾中潛藏的改造世界的巨大能量將要釋放出來。“女郎”這一意象暗示詩人對祖國的愛有如情愛一般熱烈,“年青”一詞則暗示了祖國在五四革命時代里充滿蓬勃向上的生機。郭沫若在《創造十年》里說過:“五四以後的中國,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蔥俊的有進取氣象的姑娘,她簡直就和我的愛人一樣……《爐中煤》便是我對於她的戀歌。”這段話清楚地說明了本詩中比擬的意義和作用。

“爐中煤”這一意象,熔物的特性、“我”的氣質和時代精神於一爐;寫“煤”之燃燒,即抒“我”之激情,亦抒人民之情、時代之情。藝術形式與所抒情思十分和諧。從章法看,首節總述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第二節側重抒愛國之情,第三節側重述報國之志,末節與首節取復疊形式,前後呼應,將全詩推向高潮。從格式、韻律看,每節5行,每行音節大體均齊;一、三、五行押韻,一韻到底;而各節均以“啊,我年青的女郎”一聲親切溫柔而又深情的呼喚起唱,造成迴環往復的鏇律美。詩情隨詩律跌宕起伏,韻味深長。

作者簡介

《爐中煤》郭沫若

郭沫若,原名郭開貞,生於四川樂山沙灣,幼年入家塾讀書,1906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開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國作家的作品。1918年春寫的《牧羊哀話》是他的第一篇小說。1918年初夏寫的《死的誘惑》是他最早的新詩。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在日本福岡發起組織救國團體夏社,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磐》、《地球.我的母親》、《爐中煤》等詩篇。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達夫等,人組織創造社,編輯《創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國大學畢業、回國後繼續編輯《創造周報》和《創造日》。1924年到1927年間,他創作了歷史劇《王昭君》、《聶瑩》、《卓文君》。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參加“左聯”東京支部活動。1938年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這一時期創作了以《屈原》為代表的6個歷史劇。他還寫了《十批判書》《青銅時代》等史論和大量雜文、隨筆、詩歌等 。

郭沫若詩歌集

郭沫若是中國現代文學的開創者和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國新詩的奠基人之一,他一生寫下了大量的詩文。本任務就是他詩歌的集錦,讓我們一起來完善該任務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