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縣

大英縣

大英地處川中腹地涪江以西,郪江中下游流域。大英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雨熱同季,四季分明,光溫同步,無霜期長,熱量豐富;境內地勢分為平壩、淺丘和深丘,景色宜人。被山圍繞,被水滋養的大英實現了最具經濟活力和最佳人居環境的完美結合。大英文化底蘊深厚,有國家文化部確定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和“世界近代石油鑽井之父”的卓筒井製鹽技術;有著東漢時期遺留的古郪國文明。大英旅遊享譽中外,已形成了以中國死海為龍頭的旅遊產業。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公元前209年劉邦曾被楚封為漢中王,之所以勝楚,多藉助張良、蕭何、韓

大英縣 大英縣
信和巴蜀人才。既立漢、功不忘巴蜀,遂將境內地名冠以“漢”字褒獎之。縣境屬益州、廣漢郡廣漢縣和郪縣(治所今三台縣郪江鎮)轄地。大英縣境屬郪縣轄地。

280元(漢武帝太康元年)廢東廣漢郡併入廣漢郡,郪縣改作伍城縣,縣境分屬廣漢郡廣漢縣、伍城縣轄區。303年(晉惠帝太安二年),原蜀漢名將李嚴、李豐後裔李明、李壽、李勢據蜀反晉建立成漢政權(公元303-347年),將廣漢郡治由梓潼遷往雒縣(今廣漢市境內),復伍城為郪縣,縣境屬地不變。

347年(東晉穆帝永和三年),東晉名將桓溫受命伐“成漢”政權。蜀地既平,取“息事安寧”意改德陽郡為遂寧郡,郡以下建置及縣境屬地不變。

355年(東晉永和十一年),該年為分郪縣東南部和廣漢縣南部臨郪江、涪江地帶置巴興縣,治地靈鷲山。555年(西魏恭帝二年)改名為長江縣。

405年(東晉義熙元年),譙縱在巴興縣水口(今大英縣郪口)稱王,在攻下成都後,割據四川八年,頗得蜀人愛戴。

西魏、北周時期,長江縣隸遂州,607年(大業三年),遂州改稱遂寧郡,長江縣隸之。唐代初年,即著手調整南北朝以來混亂的行政區劃,確立了州、縣兩級行政區制。各州、縣按其地理形勢、面積、人口、物產等條件劃分等級。州分輔、雄、望、緊、上、中、下七等;縣分京、畿、望、緊、上、中、下七等。

宋代長江縣疆域比今天大英縣廣,大約包括今日大英縣全境和遂寧地區、蓬溪縣的一部分。長江縣六鎮只有客館、長灘、趙井三鎮在今大英境內。

宋末元初,四川經過長期殘酷的戰爭,灶冷無煙、人口驟減、田地荒蕪,部分縣已無民可治,於是元朝統治者採取了省并州縣的措施。1282年(元世祖至元十九年),長江縣因人口太少併入蓬溪,上屬四川行中書省潼川府遂寧州轄。

1376年(九年),降遂寧州為遂寧縣;1377年(明太祖洪武十年)五月,並蓬溪縣及遂寧縣;1380年(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復置蓬溪縣,遂、蓬分縣而治,隸潼川州。1653年(清順治十年),並遂寧縣入蓬溪縣,1660年(清順治十七年)復置遂寧縣,蓬、遂再次分縣,劃界仍舊。1734年(雍正十二年),升潼川州為府,領三台、射洪、鹽亭、中江、蓬溪、遂寧、安岳、樂至等八縣直至清末。據《清史稿》卷69《地理志》載:清代蓬溪等級為繁難,鹽井795口,縣城駐赤城鎮,鹽課大使駐康家渡(今蓬溪縣紅江鎮)。

1728年(清雍正八年),蓬萊鎮設定巡檢署,1736年(乾隆元年),改蓬萊巡檢署為蓬萊鎮鹽大使。1756年(乾隆二十年),鹽大使移至康家渡,蓬萊鎮改縣丞。從此,蓬萊鎮成為蓬溪縣下屬的一個分縣。清鹹豐年間,全縣設中、東、西三鄉團保局,今大英縣為“西鄉”。

1912年(民國元年),蓬溪縣隸屬四川省川北道潼川府,改蓬萊分縣縣丞為分知事,後為“防區制”時代(1917-1935年),大英縣為鄧錫侯部占有。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實行行政監察區制,蓬溪縣屬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監察區,蓬溪改中東西鄉為三個區,今大英縣為蓬溪縣第三區。

1950年,四川省劃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個行政區,蓬溪縣隸屬於川北行署遂寧專區。1952年9月,四川行政區合併為四川省,蓬溪縣隸屬四川省遂寧專區,1958年遂寧專區併入綿陽地區,蓬溪縣隸屬於四川省綿陽地區。1985年設遂寧市,蓬溪縣隸屬四川省遂寧市。

1997年10月31日,民政部批准(民行批23號),調整蓬溪縣行政區域,設立大英縣。大英縣轄原蓬溪縣管轄的通仙、金元、智水3個鄉和玉峰、象山、卓簡井、天保、蓬萊、河邊、隆盛、回馬8個鎮以及原紅江鎮的文武、永和、夏家溝3個村。縣政府駐蓬萊鎮。

2000年,大英縣轄11個鎮、7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485842人,其中: 蓬萊鎮 127699、 隆盛鎮 48261 、回馬鎮 24643 、天保鎮 26144、 河邊鎮 37643 、卓筒井鎮 26812 、玉峰鎮 26855 、象山鎮 32626、 民主鎮 11678、 郪口鎮 12272 、石門鎮 11718 、通仙鄉 12302 、金元鄉 28315 、智水鄉 9991 、寸塘口鄉 11454 、五方鄉 13449 、福祿鄉 10004 、星花鄉 13976。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侗族、瑤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滿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2004年,大英縣轄8個鎮(蓬萊、隆盛、回馬、天保、玉峰、象山、河邊、卓筒井)、10個鄉(石門、民主、郪口智水、通仙、金元、星花、五方、福祿、寸塘口)。

行政區劃

大英縣轄有11個鄉鎮,336村(含社區居委會),其中行政村299個,社區居委會37個(含農村社區居委會)。

11個鄉鎮為:蓬萊鎮、隆盛鎮、回馬鎮、天保鎮、河邊鎮、卓筒井鎮、玉峰鎮、象山鎮、通仙鄉、金元鄉、智水鄉。

地理環境

位置

大英縣境地處四川盆地中部,地理坐標位於北緯30。29’~30。44’、東經105。15’~105。40’之間。東西長32公里,南北寬26公里。東與遂寧市蓬溪縣以涪江為界,南靠遂寧市船山區和安居區,西接德陽市中江縣和資陽市樂至縣,北連綿陽市三台縣和遂寧市射洪縣。

地貌

縣境地勢呈南北高、中部低,西北向東微傾,海拔均高429,最高點海拔554米,最低點海拔271米,高低差283米。地貌為丘陵、壩地、溝谷三種類型,以中、淺丘為主,間以局部沿江沖積平壩。地質構造處於新華夏系川中褶皺地帶,地層出露在中生界和新生界涪江沿岸4—5級階地。

氣候

大英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多年均降水量930毫米,年均氣溫16.5。C,年均日照1380小時,無霜期297天,陽光充足,年溫差大,日溫差小。

土壤

境域土地為棕黃色粘土、亞粘土,丘陵地帶土壤一般為紫色土,沖溝壩地為肥沃的水稻土。

水文

境域有江河溪流180餘條,屬嘉陵江水系。涪江由北而南繞回馬、郪口經過,境內全長14公里;郪江自西北向東南縱貫全境65公里;8大支流成樹枝狀分布流入郪江。乾支流全長209公里。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大英縣 大英縣

2013年大英縣有耕地2.09萬公頃,其中,水田0.71萬公頃,旱地1.38萬公頃。

礦產資源

境域礦藏主要有石油、天然氣、鹽滷、頁岩、沙石等,尤以石油、天然氣、鹽滷。截至2013年,已探明蓬萊—桂花油田閉合面積達500餘平方公里;鹽滷地質儲量豐富,被譽為川中地下“古鹽湖”。除鹵鹽外,在離地表3000米以下三迭系地層中還藏有30~120米厚的岩鹽層。岩鹽除富含氯化納外,還含溴、鍶、硼、鋰、鐳等40多種稀有元素,以碘含量最高。

生物資源

大英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2013年,大英縣森林復蓋率37.3%。林木品種110種,其中有“活化石”之稱的水杉、銀杏,名貴的蘇鐵、紅豆杉和獨具特色的古柏、榕樹等國家保護植物和珍稀樹木。經濟林主要有油桐、油橄欖、核桃、蓖麻等樹種。境內盛產柑橘、橙、柚、梨、桃、李、蘋果,尤以河邊鎮所產的“白檸檬”為國內獨有之物。動物資源門類繁多,主要脊椎動物有187種。魚類資源96種,國家和省級保護動物有魚類的中華鱘、岩原鯉、長吻鮠等和兩棲動物中的大鯢,哺乳動物中的水獺等。

人口

2012年大英縣總人口54.47萬人,降低1.8%;其中鄉村人口44.39萬人,鄉村勞動力資源25.5萬人,其中男性勞動力資源13.33萬人,女性勞動力資源12.17萬人;鄉村從業從業人員23.64萬人,其中男性從業人員12.47萬人,女性從業人員11.17萬人。

交通

鐵路

達成鐵路橫貫境內,在蓬萊設縣級火車站兩座,分別為達成鐵路老線大英站(位於江南路)和大英東站(位於城東紅旗鄉)。

公路

大英縣郪江 大英縣郪江

滬蓉(成南)高速公路:貫穿大英縣,遂寧服務區設於距縣城5公里的隆盛鎮。成渝環線高速公路:與滬蓉高速公路縱橫相交,攜大英而抱遂寧。G247、G305:在2013年國家路網調整中,S205、縣道桂竹路升級為國道G247、G305。

省道:在2013年全省普通省道路網調整中,大英縣新增4條省道,分別是成都放射線S101成都-鎮巴,從普興經象山到射洪;S209線青川(前進)-潼南,從三台經過我縣到安居;S306線大英-雅安(草壩),從射洪明星經大英到樂至勞動;S401線成都經濟區環線,從三台建中、大英、卓筒井到樂至。

農村公路:縣域內有9條縣道、19條鄉道,農村公路總里程達1444.61公里(含村道),實現100%的鄉鎮和行政村通水泥路,初步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的放射狀路網結構。

經濟

綜述

2012年大英縣地區生產總值990910萬元,增長14.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10741萬元,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586056萬元,增長18.4%;第三產業增加值194113萬元,增長10.8%。三次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9%、79.1%和15%。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調整為21.3:59.1:19.6。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0620元較2011年的18092元,增長14%。

第一產業

2012年,大英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98.67萬畝,同比增長0.6%;其中糧食播種面積73.14萬畝,增長0.3%;油料播種面積12.84萬畝,增長6.6%;蔬菜播種面積5.65萬畝,增長1.1%。全年糧食總產量27.62萬噸,同比增長1.1%;油料作物2.26萬噸,增長5.7%;蔬菜10.65萬噸,增長0.4%;全年生豬出欄66.05萬頭,增長1.7%;牛出欄8484頭,增長1%;羊出欄10.45萬隻,增長0.5%;家禽出欄580.07萬隻,增長3.4%;肉類總產量6.58萬噸,增長2.3%。

第二產業

2012年,大英縣實現規上工業產值190.7億元,增長17.2%;工業增加值52.7億元,增長17.9%,其中規模工業增加值49.2億元,增長17.7%,工業經濟占GDP的比重53.1%,工業經濟貢獻率達到69.9%,拉動經濟成長9.9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84.7億元,增長13%,工業化水平達到53.1%。

2012年,實有規模工業企業76戶,新增規模工業企業4戶,退出規模工業企業4戶。完成工業投資52.3億元,占大英縣固定資產投資的47.5%;淘汰落後產能企業4家、工藝2套,萬元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下降6.5%。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家,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1家。

第三產業

2012年大英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2億元,增長15.9%。按區域分,城鎮完成35億元,增長15.5%,占全部零售總額的87.1%。按行業分,零售業的零售額完成31.5億元,增長12.6%,占全部零售總額的78.4%,其中住宿業和餐飲業增長較快,分別增長40%、28.5%。實現進出口總額5333萬美元,增長12%,其中外貿出口5015萬美元,增長14%。

社會

教育事業

2012年大英縣國小學校數30所,專任教師1450人,小學生在校學生總數26590人,其中女同學12667人;普通中學27所,專任教師1634人,在校生人數25859人,其中女學生12563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女童入學率達到100%,國中升學率91.3%,高中升學率65%。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並免費提供教科書。足額發放11500名義務教育貧困住校生生活費補助1230萬元。為中職貧困生、藏區學生2485人免除學費,金額331.8萬元;辦理生源地助學貸款597人,金額35.758萬元;資助中職、普高貧困學生5342人次,金額706.7萬元;中彩資助高中學生72人,勵耕計畫和幼兒教師項目資助23人,金額37.4萬元;資助困難和孤殘兒童1150人,金額101.5萬元。多渠道募集慈善助學捐款25.36萬元,資助貧困大、中、小學生195人,金額36.12萬元。

科技事業

2012年大英縣培育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家,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3家,市級高新技術企業4家,省級智慧財產權培育企業1家,省級智慧財產權試點企業2家,省級智慧財產權試點園區1家;共組織申報國、省科技計畫項目8項,其中成果轉化項目1個,戰略性新興產品項目1個,科技支持計畫項目2個,專利實施項目1個,早期科技創新省級扶持資金項目1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項目2個。組織聚能科技、四川茂森生物、大英天驕高新棉三家企業申報了四川省戰略性新興產品項目;申請專利58件,其中發明專利8件,實用新型專利45件,外觀設計專利5件。

文化事業

2012年大英縣舉辦文化活動40多場次,舉辦各種廣場文藝演出80多場,先後組織舉辦了以“昂首創偉業闊步迎龍年”等十餘場主題的文藝演出。《外婆的篾烘籠》參加四川省第十六屆群星獎音樂舞蹈暨農民工文藝調演,獲三等獎。

體育事業

2012年大英縣完成了射箭、射擊、體操、拳擊等項目運動隊的組建,已經輸送體操運動員3名、跳水運動員4名、射擊運動員15名到省陸校訓練,輸送射擊運動員5名到省集訓隊訓練。組隊參加2012年四川省國小射箭比賽獲團體第二名1個、第三名5個;參加全省幼兒體操比賽,獲團體三等獎;在全省2012年青少年錦標賽中獲得金牌1枚、銀牌4枚、銅牌7枚,射箭、拳擊項目獲體育道德風尚獎;達到國家二級運動員標準2名。選拔運動員580餘名、聘請教練員20名,註冊運動員354名。

縣區建設

文化產業園

位於縣城西北,緊鄰成南高速公路大英出口,區位優越,交通便捷。總規劃面積近10平方公里,範圍為大英縣城成南高速公路以北至永樂湖水庫郪江兩岸、包括中國死海、中國慢谷、崩山溝、火井溝及以上區域。首期規劃用地2平方公里。

園區目標是要在充分借鑑省內外文化教育園區建設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按照“整合資源、啟動新城、帶動旅遊、形成產業”和“規劃先行、基礎先行、配套先行、環境先行”的工作思路,立足西部,服務全國,面向世界建設川中一流的文化產業園區。

園區定位將立足教育建學校、立足培訓建基地、立足旅遊建景區、立足新經濟業態打造特色文化項目,是一個包含基礎教育、中職教育、成人培訓、大學教育、文化旅遊、影視動漫、文化創意、文化會展及商業配套等多種產業於一體的複合型文化產業園區。

園區功能分為七大功能區:旅遊休閒區、教育集中區、文化創意區、影視娛樂區、國際會議區、文化旅遊綜合體和企業家會所。同時,園區還將配備一定的生活配套區。

旅遊休閒區:包括中國死海、中國慢谷著名景區。中國死海是一個體驗西域風情和神奇漂浮的旅遊景區;中國慢谷是一個提倡慢生活慢節奏的休閒度假區,已於2011年12月13日動工建設。

教育集中區:包括建設少教園、中職園、成教園和大學城。少教園主要是辦高端雙語學校、藝術宮、青少年活動中心、藝術夏令營,吸納省內外優秀少年兒童來大英學習和遊玩,承接全國青少年藝術類賽事。中國文聯領導已就此到園區考察,並表示大力支持大英。中職園主要是立足各種職業培訓,為本地企業和勞務輸出培訓技能型人才。成教園主要是開展成人培訓,如幹部培訓、教師培訓、警察培訓、醫生培訓等。大學城主要是引進有意投資大英教育的投資商來新辦大學,

文化創意區:將邀請全國100名知名音樂、美術、雕刻、文學等文化藝術家在此開展創意工作。我們將為這100名文化藝術名人每人免費提供2畝土地修建住所或工作室,由藝術家自主設計,自主建設,產權歸藝術家或由藝術家設計,政府建設,產權歸政府。100位藝術家,100種頂尖設計,100種建築風格,這就構成了一個全國不可複製的頂尖文化景區,也將大大提升大英文化產業園區的文化品質,豐富大英文化產業園區的文化內涵。

影視娛樂區:打造以影視拍攝為主,兼具文化娛樂觀光休閒、旅遊度假功能的影視基地。

國際會議區:通過建設星級酒店、高檔次會展中心,為國內外各種會議提供場地,發展會展基地。

城市綜合體:按照打造“文化新城、旅遊新區”的思路,打造集大型商場、寫字樓、商務公寓、總部經濟、休閒會所等於一體,樓宇經濟、交通網路、園林建設、人居環境、城市人文五大城市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功能區;發展總部經濟、技術平台、IT軟體研發及電子商務、酒店公寓、商業物流、金融中心等現代服務業,形成多功能、高效率的綜合體。

企業家會所:通過打造精品別墅區,聚集高端人群,為成功企業家的生活居家、交流融通、商務洽談提供最佳場所。

生活配套區:主要是為各種功能區提供生活配套服務,如住宅、餐飲、超市、賓館、娛樂等。

這七大功能區相輔相成,連為一體。園區中還設有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科技館、現代信息館等一些子項目。全域旅遊的理念將被植入了整個文化產業園區,所以園區也是景區;中國民俗文化投資有限公司投資30億元打造“浪漫地中海”;中國慢谷投資10億元建旅遊景區。

旅遊宣傳 成功舉辦首次由區縣承辦的全市旅遊發展大會(第六屆),舉辦首屆大英“鹽華壽鄉”旅遊節,精心包裝推介“東方布蘭桑”旅遊文化項目並與浙江國際旅遊集團簽訂投資1.8億元的旅遊文化休閒建設項目,方舟水藝園郪江漂流項目順利開業……2009年上半年,按照縣委縣政府提升旅遊城整體品質的戰略部署,大英旅遊不斷最佳化服務品質,提升整體形象,強化宣傳促銷,書寫了一個又一個精彩,取得了一項又一項新成績。1—6月,全縣完成旅遊總收入6.7億元,接待遊客97.8萬人。其中中國死海門票收入3590萬元,接待遊客25.43萬人,接待入境遊客8840人;

2009年上半年強力推進的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及國家衛生縣城、中國旅遊強縣等創建活動,使大英旅遊城整體品質進一步提升,建成區綠化復蓋率不斷提高,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能力不斷增強,為旅遊發展創造了一流的環境。各景區也積極完善硬體設施、提升服務質量;利用春節、“五一”、端午節、“六一”等節日加強行銷,與市內外友好景區聯動策劃多項主題活動,吸引遊客前來觀光休閒,在受金融危機影響旅遊市場偏冷的不利條件下,仍然實現了接待遊客和門票收入雙增;

進一步加大旅遊招商力度,編印了《大英縣旅遊招商項目策劃書》、《大英旅遊》宣傳畫冊,並通過媒體發布招商信息,積極參加招商洽談會加強對外宣傳,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採取項目招商、委託招商、網路招商、企業招商等多種形式,拓展對外招商的領域和空間。先後邀請了北京國旅集團、浙江國旅投資發展公司等客商前來大英考察洽談旅遊項目。

工業園區

大英縣工業集中發展區始建於2001年12月,轄紅旗、梨子壩兩個社區,一期規劃面積13.1平方公里,已建成區面積13平方公里,二期規劃實施後總面積將達到26.65平方公里。

園區組織機構健全,設定科學合理。大英縣工業集中發展區管理委員會是縣人民政府派出機構,代縣人民政府行使開發、建設、管理、服務園區的職能。內設7個股室,現有幹部職工35人。下設一中心兩公司,分別是工業企業服務中心、嘉泰城市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大發擔保公司。園區先後榮獲四川省重點培育特色成長型產業園區(“1525”工程園區)、四川省承接產業轉移重點推薦特色產業工業園、四川省招商引資承接產業轉移優秀園區、四川省智慧財產權試點園區、四川省小企業創業基地、四川省循環經濟園區、四川省模範勞動關係和諧工業園區等稱號。

園區區位優勢明顯,基礎設施完善。處於成渝一小時經濟圈,交通便捷,距成渝一小時車程,滬蓉高速公路、成渝高速鐵路和達成鐵路穿境而過。區內水、電、氣、通訊、道路綠化、亮化等配套設施完善,綠化率達35%。規劃建設了火車站2個,企業鐵路專線1條,主幹道4條,次幹道10餘條;有220KV變電站1座、110KV變電站2座,年供氣2億立方米的配氣站1座,日處理能力2萬噸的污水處理廠1座;設立了企業服務中心和消防中隊,公交線路2條。

園區作為全縣工業的集聚區,承載了大英工業強縣的希望,全縣規劃的五大特色產業園,其中機電產業園、石化產業園和鹽化產業園落戶在園區。 2012年底,園區已入駐企業113家,其中規模以上投產企業67家,全年實現工業產值213.68億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85.8%,工業集中度達85%。

園區現已形成了石化、鹽化、紡織、機電四大支柱產業。以四川盛馬化工股份公司為龍頭的石化產業,集聚了12家關聯企業,到2015年形成年加工混合原油500萬噸能力,2020年達到1000萬噸,建成為四川省兩個“千萬噸石化基地”之一。新引進入駐的四川中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四川省興茂石化有限責任公司,將推動石化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實現基礎煉油向石油精細化工的轉變;鹽化產業龍頭企業四川久大蓬萊鹽化公司,在90萬噸/年熱電鹽聯產項目基礎上,集聚配套企業5戶,鹽滷資源開發由基礎鹽向鹽化工轉變;紡織產業集聚了26家企業,擁有化纖、紡紗、漿紗、整經、織布、服裝完整產業鏈,具備35萬錠紡紗能力,8000萬米∕年織布能力,是四川省最大紡織縣;機電產業現有10多家汽摩配企業、石油機械、電動車生產、電子元器件企業。規劃新建的30萬平米標準廠房和配套服務綜合體項目,能滿足50到100家企業的入駐需要。

☆ 發展目標 以科學高起點規劃為先導,以增強園區配套能力為基礎,以培育大企業大集團為重點,以發展特色園區為方向,實現工業 又好又快發展 。 (一)早期目標---- “十一五”(2010年) 打造“四百園區”,入駐 規模企業 100戶以上,主營收入200億元以上,盛馬化工形成年加工原油500萬噸生產能力,久大蓬萊鹽化形成年真空製鹽100萬噸生產能力,紡織企業紡紗能力50萬紗錠。 (二)中期目標---- “十二五”(2011年-2015年) 區內規模企業達到170戶以上, 工業增加值 達到100億元以上,主營收入達到600億元。做精石化產業循環鏈條,建成特色鹽化基地,實現傳統紡織向現代紡織轉變。 (三)遠期目標---- “十三五”(2016年-2020年) 區內規模企業達到220戶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400億元以上,主營收入達到1000億元。建成基礎設施完善、生態環境優美、 資源綜合利用 和循環發展的現代工業園。

風景名勝

中國死海(國家4A旅遊景區)

中國“死海”位於四川大英縣境內,距離成都114公里,距重慶180公里達成鐵路、成南高速公路傍城而過。來自於一億五千萬年前地球的兩次造山運動在大英縣形成的地下古鹽湖盆地,其海水(鹽滷水)的 儲量十分豐富,以氯化鹽為主,類似中東“死海”,人在水中可以輕鬆的漂浮不沉。中國死海的海水中富含鈉、鉀、鈣、溴、碘等40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經國家有關權威機構驗證,對風濕關節炎、皮膚病、肥胖症、心腦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等具有顯著的理療作用,並且可以充分的舒緩疲勞、緩解精神壓力,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關研究資料顯示,人在死海中漂浮一小時,可以達到八個小時睡眠的功效。中國死海旅遊度假區依山傍水而建,規劃控地5000畝,總投資10億元人民幣。2003年十一黃金周推出的景區一期工程總投資約6億元人民幣,占地2000餘畝。“中國死海”旅遊度假區主要利用了大英縣盛產的該種獨特鹽滷資源,以“死海漂浮”為主,結合了現代水上運動、休閒、療養、保健等要素,建設形成的一個集新穎性、時尚性、趣味性為一體的旅遊度假勝地。

東方生態博覽園(國家3A旅遊景區)

大英縣東方生態博覽園景區於大英縣城殷家溝,由四川向東方投資集團投資建設,景區屬鄉村生態旅遊項目,總投資1.8億元,分兩期建設完成。一期占地600餘畝,已完成投資8000餘萬元。園區設有鄉村星級酒店、珍稀植物區、農業科技示範區、傳統農具展示區、新農村示範區、休閒服務區、鄉村遊樂區、名貴花卉觀賞區和大棚蔬菜種植區九大區域。景區自2009年9月開業以來,年均接待遊客36.5萬人次。

蓬萊公園

“蓬萊公園”,歷史悠久,1998年之前名為魁山寺,“魁”字高5米,寬4米,字形正楷,陰形、筆劃最深為4公分,最大筆劃橫面為40公分。家跡工整,筆力有神,大而不弛,密而不緊,間架恰當,左右均稱,鐵畫銀鉤,蒼勁有力,筆鋒舒展,柔中有剛,是難得的文化瑰寶,經精工刻戳,用石灰塗其字跡,潔白、醒目,數里遙觀,清晰可見。“魁”字為誰所寫?據西地父老傳說,是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05年),由曾志黽所刻。

1991年,以鄧德寶、王仲文、劉一安等人為首事,由蓬萊鎮人民政府劃拔土地,請遂寧靈泉寺釋崇輝大師主建魁山寺,並設四至界石,為魁山寺建廟及綠化用地。1992年春,開始向四方信眾募資建大雄寶殿,當年大殿落成,面積約260平方米,1993年又開始建客堂、僧僚房、飯堂、茶園、廚房、廁所,面積約五百六十平方米。

1993年2月9日,建於魁山之頂的新寺定名為魁山寺,魁山寺經蓬溪縣人民政府批准開放,同年冬,修建觀音殿,於年底竣工。1994年安砌垮塌堡坎,建修茶園,10月修建建大型化錢爐,爐高5米,寬8米。魁山寺羅漢堂位於大英縣需南魁山寺與五鳳寺之間的冊埡口處。

2002年,經過三年的積極努力,一座罕見的五百玉石羅漢堂建成。魁山寺羅漢堂占地1300平方米,建築面積800平方米,殿堂坐南進北,大門正對蓬萊鎮,磚混結構的羅漢堂紅牆黃瓦,雄偉壯觀,經過十餘年建設,魁山已形成“寺中園、園中寺”的獨特格局,寺園如畫、遊人如織。

大英建縣後自1998年至2003年,共投入資金650萬元,完成了環山道路、前門廣場、公園大門、綠化、路燈等配套建設,公園面積49.78萬平方米,公園綠化面積占總面積的80%,是供遊人觀光和具有濃厚宗教色彩(因魁山上建寺廟)的綜合性城市公園。園內建有3000米長的條石安砌的環山道路,2000多米的步雲梯和長90米、寬25米,面積2250平方米的公園廣場,以及長50米、寬18米,面積900平方米的兒童樂園。

卓筒井

——手工製鹽的活化石,被譽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和“世界石油鑽井之父”。

卓筒井位於大英縣城西卓筒井鎮。發明於北宋慶曆年間(公元1041年~1048年),比西方早800多年。其口徑僅有竹筒大小,然而能打井深達數十丈,被稱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世界石油鑽井之父”。 而當地的大順灶,是卓筒井工藝僅存的一處還能生產的鹽灶,也是無價之寶。

大英發現鹽滷資源有上千年的歷史,經國家儲委認定的大致有10億噸鹽滷資源儲量。大英縣境鹽滷分布在蓬萊、象山、卓筒井、河邊、玉峰等地。其深層鹽滷礦上礦層食鹽面積22300km2,鹽層厚3.5~151.11m,下礦層面積34,000km2,鹽層厚2.5~119.16m。四川是中國井鹽的主要產區。縣境內“大英卓筒井”和大英場積澱了千年鹽滷文化。民國時期,川北多布有卓筒井,大英擁有108灶1711進,年產量達4000餘噸。至今,還有“大順灶”等18眼井保存著。

享譽世界的大英縣卓筒井已向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起源於北宋慶曆年間(1041-1048年)的大英縣卓筒井鑽探取鹽技術,比西方早七八百年,使地下深處的滷水第一次得到科學的開採,在開採滷水的過程中,人類發現了埋藏在地下的油氣資源。其鑿井工藝技術開西方近代蠅式頓鑽鑽井方法的先河,雖然經歷了近1000年歷史,其古老的工藝流程仍保存得相當完整。中國發明卓筒井技術甚至被《中國鑽探技術史》、《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國井鹽科技史》三書譽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和“世界石油鑽井之父”。卓筒井是世界鑽探深井的始祖和活化石,是世界上唯一現存的歷史文化遺產,是“活著的恐龍”。

卓筒井最高峰期間量達1711口,現僅在大英境記憶體有9灶41口為樣的鹽井,分布在關昌、青木、快活嶺、三興、英家橋、青和等六個村方圓6公里範圍內,而當地的大順灶,是卓筒井工藝僅存的一處還能生產的鹽灶,也是無價之寶,1991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基本上保持了宋代卓筒井的基本特點。它持續近千年,生產未中斷,對研究中國鹽業史和鑽井史具有很高的價值,受到鹽業專家的高度讚譽。

寂光寺

寂光寺,又名古井寺,位於大英縣蓬萊鎮古柏辦事處境龍歸山下。始建於隋朝大業二十三年(617年),後因遭兵火而毀。明洪武三十二年、正統八年、弘治十三年,住持原義先後重修寺廟。明末清初,因戰火寺廟再度化為灰燼。清康熙五十五年、道光二十三年,再度對寺廟進行了重修擴建,留下如今宏偉壯觀的四重堂寺廟。

寂光寺由山門(魁星樓)、鐘樓、鼓樓、牛王殿、大雄寶殿、金輪殿、念佛堂、齋堂、儲經樓組成,是明清兩代的古建築群!

文化遺產

大英技藝

大英卓筒井深鑽汲制工藝被稱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世界石油鑽井之父”、“開創了機械鑽井的先 河”。於2006年5月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卓筒井古老的深鑽汲制工藝沿襲了宋代鑽井、制鹵、曬鹵、(濾鹵)、煎鹽的製鹽工藝流程,堪稱華夏一絕。

一、鑽井:以繩式頓鑽鑽井方法,既搭一長方形木架,利用槓桿原理踏起吊在槓端的大鐵棒(鐵棒下端如碗口大)。

二、取鹵:井打好之後便用大楠竹去節後下到井下擱開淡水,然後利用花車上的放蔑將吸鹵筒放到井下將滷水盛滿,再扳起花車,滷水便取出來了。

三、曬鹵:在曬壩里,曬鹽架和井筒是一對好搭檔,人在筒車裡走動,將鹽滷水打進竹筒倒入天船(曬鹽架上的木槽),流入尿桿,滷水通過天船底部接出的長竹筒的小眼散落到金竹椏,水份逐漸蒸發,當滷水濃度達到18—20度後再輸入濾缸過濾。

四、箭鹽:將有經過濾的滷水舀入灶房裡的鹽鍋中,經高溫逐漸濃縮成鹽。

徐氏泥彩塑製作技藝

2008年徐氏泥彩塑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家住大英縣的徐興國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傳承:文革中偷偷學捏泥人

文革時期,年幼的徐興國偷偷跟父親徐得親學習泥塑技藝;改革開放後,徐興國跟隨父親一起走南闖北,為新都寶光寺修復五百阿羅漢,僅用1年就將全部羅漢復原;1981年,徐氏父子帶領的一班能工巧匠歷時近10年,設計和塑造重慶市豐都縣 “鬼城”造型各異的冥府神、鬼形象達2000餘尊,塑造的“正神威而不惡,小鬼怪而不恐怖”。

徐興國,出生於1953年。

1967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全國出現學校停學、工廠停工。徐興國當時高小剛畢業,“國中唯讀了半年,然後就通知停學了。”

“停學後,我便回家務農,”徐興國至今還記得,在那段日子裡,他挑過糞、插過秧,所有農活都幹了個遍。“空閒時節,我就跟隨父親一起做點小五金生意。”

文革時期,雕塑神像是被嚴令禁止的。在徐興國的記憶里,父親徐得親“悟性高、記憶力好”,“雖然被嚴禁雕塑,但他平日裡仍偷偷琢磨著雕塑的事情。”

在那段歲月里,看到年少的徐興國在繪畫和雕塑方面很有天賦,徐得親便在沒人的時候偷偷教他,“捏幾個小人兒給我觀摩,指點其中的竅門。為了不讓別人發現,他還把捏好的泥人藏在床底。”

“那段日子裡,我以為我們徐家的這門技藝再沒有用武之地了。”徐興國回憶說。1978年,國家開始實行改革開放,讓徐興國想不到的是:徐氏泥彩塑的命運就此發生了轉變。

1977年的一天,徐興國跟隨父親一起趕集。半路上,一位和尚拉住徐得親的手說道:“徐華匠,你要準備好喔,再等一兩年要開始做菩薩了。”徐得親聽完大為吃驚,“你可不要亂說,哪個還敢去做那個(菩薩)喔!”

新都寶光寺是成都地區的一座有名的寺廟。寺內的500羅漢均為清代塑像,由於時間久遠,從未維修,“爛得不成樣了,灰塵已經把塑像全部遮蓋著了。”

1979年,寶光寺內的一位大英的聖興和尚,親自回到象山鎮找到徐得親,“寶光寺要維修500羅漢,請你去弄一下”。當時,徐得親還心存疑慮,“弄那個東西會不會遭喔。”“你儘管來,這是國家批准了的。”於是,徐氏父子這才放下心來,帶領著一批泥塑藝人前往寶光寺。

就這樣,徐興國正式跟隨父親一起開始了“學藝生涯”。

在寶光寺,徐興國在父親的指導下,“先用皂角水對500羅漢一遍一遍地清洗”,同時父親還“指點如何繪製羅漢的眉毛、嘴巴,傳授‘補衣服’、‘加指頭’、上色、補金的技巧”。

在這2年裡,徐興國跟父親系統學習了從最基本的繪畫、再到選料、扎架、設計、彩繪等泥塑技巧,並很快成為這批泥塑藝人里的技術骨幹。

在繪畫技術方面的高超技巧,也給徐興國的生活帶來了麻煩。最讓他記憶猶新的是“假肉票事件”。當時,大英縣的部分鄉鎮發現市場上有人在倒賣假肉票,騙取豬肉。於是眾人紛紛議論:“肯定是徐華匠的兒子(徐興國)乾的。”在一番調查後,終因缺乏證據而不了了之。

保護:不要在我這就斷掉了

2011年3—12月,徐興國閉門不出,翻遍上百本古籍,查閱圖書,為了把繪畫技藝傳承下去,他創作了長4米、寬1米的,反映黃帝大戰蚩尤戰爭場面的《逐鹿之戰》;創作了60米長的《卓井源流圖》,反映歷代與卓筒井鹽業相關的歷史場景;創作了100張《百孝圖》,72張《72行祖師爺》,78張《百家姓》……

在從藝三十年後,徐興國已經對徐氏泥彩塑各個環節爛熟於心,對不同人物的繪畫、雕塑也總結了一套“獨門秘籍”。

在徐氏泥彩塑的製作過程中,有一套固定的製作工序和嚴格的要求。徐興國告訴記者,由於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性能,所以“第一步的選土要選用很純很乾淨的泥土”;然後是做胚子,“用穀草節混合泥土攪拌,提升泥土黏合力”;再是做架子,“敷上稀泥,晾乾後上色,修補”。對此,徐興國將徐氏泥彩塑的製作工藝總結為盤竹法、燕窩式、堆塑法等八大工藝,不同的工藝針對不同的泥塑對象。

“根據泥塑對象的不同,繪畫、雕塑的手法也各有不同,”徐興國告訴記者,比如,佛教菩薩要做到“金剛露目、菩薩低眉;面如滿月、眉如新月”,羅漢像在雕塑中則比較靈活,可以做成凡人像;道家人物像則要體現仙風道骨;歷史人物像則要依據其所在的時代來雕塑衣著;現代人物像則更貼近現實生活,雕塑也相對容易些。

對徐氏泥彩塑進行這樣詳細總結,傳承是不是就變得很容易了?徐興國笑著說道,“要熟練掌握這門技藝,要有一定的傳統歷史文化知識,同時還要有一定的生活經歷。”

為此,徐興國一直以來就有一個心愿,那就是將徐氏泥彩塑製作工藝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結,記錄三十年的從藝歷程和自己在泥彩塑工藝上的創新。“現在徐氏泥彩塑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黨和政府也為我解決了生活中的困難,讓我有時間來專心寫作。”

2011年3月,徐興國正式開始寫作。在隨後的9個月裡,他閉門不出,翻遍上百本古籍,查閱大量古典圖書,。全書共分20個章節,涵蓋泥塑起源、流傳、師承;徐氏泥彩塑的工藝流傳:選料、扎架、設計、彩繪;宗教人物、歷史人物、現代人物的繪製雕塑技法。

在這部《徐氏泥彩塑工藝技法》里,徐興國將從業生涯中的創新作品也作了收錄。1991年,徐興國到綿陽羅漢寺設計塑造佛像時,寺院要求徐興國設計塑造1250尊羅漢。“佛教裡面原本只有500羅漢,古佛經上只是提到,‘講經者向1250名羅漢講授’。不久,徐興國按照寺院要求成功塑造了1250尊羅漢,還分別對他們進行了命名。“在《徐氏泥彩塑工藝技法》里,我專門列了一節介紹這1250尊羅漢的情況。”

繪畫作為徐氏泥彩塑工藝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徐興國創作了大量畫作,以傳承徐氏泥彩塑的繪畫工藝。

在他畫室里,他展示了一幅長4米、寬一米,反映黃帝大戰蚩尤戰爭場面的《逐鹿之戰》。在4平方米的畫紙上,他刻畫了100多名歷史人物:黃帝鎮定自若,勇敢者手持長矛、奮勇殺敵,怯懦者丟盔卸甲、慌張逃竄,方寸之間,宛如歷史人物近在眼前。整幅畫卷,布局精巧,色調合理,人物刻畫惟妙惟肖,人物形態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在一幅60米長的歷史題材《卓井源流圖》中,他用白描手法表現了盤古開天地以來的與卓筒井鹽業相關的歷史場景。為了展現卓筒井的採鹽歷史,徐興國收集了大量資料,“憑藉個人經驗,然後進行加工創作”。

此外,他還創作了100張《百孝圖》,72張《七十二行祖師爺》,78張《百家姓》……

在採訪中,徐興國對徐氏泥彩塑技藝傳承表示擔憂: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接受泥塑的人開始變少,市場需求隨之減少。再之泥彩塑工藝複雜,做泥彩塑的人越來越少,技藝高超的人就更少了。從上世紀90年代,他先後招收了來自綿陽、中江等地40餘名徒弟,但“現在仍在從事這一行的不到20人。”

運用:與文化旅遊相結合

對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徐氏泥彩塑,大英縣制訂了5年保護計畫,對徐氏泥彩塑進行資料蒐集、整理;與大英縣地方特色文化旅遊結合,規劃開辦徐氏泥彩塑工藝品生產旅遊基地,進行生產性保護。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徐氏泥彩塑具有眾多的特徵:對研究徐氏泥彩塑工藝技法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展現中華民族文化創造力的典型性、代表性;具有在一定群體中世代傳承、活態存在的特點;具有鮮明特色,在當地有較大影響。

對於徐氏泥彩塑的保護工作,大英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並採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

自2008年6月7日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以來,大英縣依據第一個五年保護計畫。“全面蒐集了徐氏泥彩塑相關作品、製作工具,並用文字、錄音、錄像、數位化多媒體等手段,”大英縣相關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按照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檔的統一標準,從認定登記、整理歸類、實物保存、名錄存檔等方面,規範完善建檔工作,將徐氏泥彩塑進行真實、全面、系統的保存。

在對徐氏泥彩塑保護過程中,大英縣還制定了詳細規劃,將徐氏泥彩塑與旅遊文化結合起來,規劃開辦徐氏泥彩塑工藝品生產旅遊基地,開發旅遊產品,進行生產性保護。

大英縣利用各類節會,舉辦了內容豐富多彩、形式靈活多樣的徐氏泥彩塑保護成果展覽、技藝展示活動,擴大了徐氏泥彩塑的外部影響力。2006-2011年,徐氏泥彩塑先後參加成都首屆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展演、成都第三屆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等活動,並通過《四川日報》《遂寧日報》等以及多家電視台、多家網站和相關出版社共同參與,利用文字、圖片、錄像、專題片等方式,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宣傳報導。

蓬萊大樂

2007年,蓬萊大樂被正式列為四川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蓬萊大樂流行於遂寧市及邊沿地帶。“蓬萊大樂”作為巴蜀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被譽為“巴蜀文化精品”、“東方神樂”。相傳,此樂由我國周朝時宮庭樂師發明,流傳到唐代開元年間,唐明皇聽到此樂高昂悅耳,演奏隊型壯觀,氣勢磅礴,特命為“大樂”,專供皇帝登基和帝王出巡時使用。明末,有一青年樂師因戰亂出宮,後到中江定居,用他的技藝建起了一支樂隊,於是世代相襲,光緒年間傳入蓬溪。20世紀初,四川的中江、金堂、蓬溪、射洪、南充諸縣十分興盛。川中大樂由兩組組成:主樂組有腳盆鼓、大鈸、大馬鑼、饒缽、釵子、蘇缽、蘇釵、鐺鐺、鐃鐃等。輔樂組演奏時,兩組樂隊重疊交替,陣容龐大,場面壯觀,少則幾十人,多則上千人,曲牌有“雲頂翻”、“鳳點頭”、“撲燈蛾”、“牽藤藤”等十多種,表演時可搭扎樂棚,配以耍龍燈、舞獅子等民間藝術,多為大型宗教祭祀,喜迎遠方貴賓以及大型慶典等活動所用。原蓬萊大樂的節奏歡快,氣勢熱烈喜慶,融北方鑼鼓陽剛之氣和四川民間打擊樂柔媚秀麗風格於一體,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和地方文化特色。後經蓬溪縣文體局組織專人發掘整理,依據傳統模式,結合巴蜀文化特點,重新製作樂器,創製新曲牌“五洲慶瑞”,改進樂器組合,調整鼓樂隊形,使得“蓬萊大樂”演奏時場面更加恢宏,節奏更加激越,高潮迭出,豪氣勃發。人們盛讚“蓬萊大樂”為四川的“威風鑼鼓”。

象山花鑼鼓

象山花鑼鼓系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象山花鑼鼓是四川古代十分有特色的音樂,創始於清朝,由當年象山民間鼓樂手組成‘公堂’(即樂隊)開 始在民間流傳。花鑼鼓的樂器由大鑼、大鼓、大缽和四個馬鑼組成,演出靈活,節奏跳躍,後來花鑼鼓靠家傳或同族組隊流傳下來。花鑼鼓演奏曲牌根據側重樂器不同,形成不同的情感色彩,以前有老樂師稱,當地不少村民發生糾葛後通常不吵架,而是互相以演奏花鑼鼓來泄憤,以好聽的曲牌和完美的演奏讓對方抬不起頭。

2004年5月,大英縣境內發現一本清代象山花鑼鼓樂譜,這是四川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且保存完整的鑼鼓樂譜,全書共記錄了《一順風》、《節節高》、《掛帥》、《吊猴子》等90多首失傳多年的四川古樂曲牌,象山鑼鼓首次引起外界“大面積”關注。

耍旱龍

耍旱龍系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耍旱龍是指產生並流傳於四川省遂寧市大英縣安樂辦事處乾屏村龍王廟及卓筒井鎮周邊地區民間龍舞。耍旱龍的道具有石雕龍王,竹編七節龍或十節龍,竹編龍頭。耍旱龍時,在龍舞鑼鼓的伴奏下,有的藝人抬著龍王,有的藝人舞著竹編龍頭,有的藝人舞著竹編節龍,舞姿優雅、壯觀。藝人們舉起龍頭在龍王廟前舞了起來,一些壯年男子從龍王井中提來泉水,紛紛向龍王身上潑去。舞龍套式主要有:五龍歸位和蛟龍翻滾。五龍歸位:五龍歸位是龍頭從中心點開始,分別要向東、西、南、北昂頭、點頭,龍身隨之擺動,完成東西南北方位後,復歸到原開始時的中心點位。蛟龍翻滾:蛟龍翻滾是長龍分順時針和逆時針形成圓圈來回滾動。

政府

財政撥款“三公”經費預算2013年情況的說明

大英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財政撥款“三公”經費預算2013年情況如下:

一、因公出國(境)經費

二、公務接待費

2012年大英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安排公務接待費預算18.00萬元,較2012年決算下降4.26%。

三、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維護費

2013年大英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安排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21.00萬元,其中:購置經費0萬元,運行維護費21.00萬元,較2012年決算增長12.78%,主要原因是:由於機構改革的進一步落實,我局監管任務大大加重,從而增加了運行費。

四川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全省共18地級市、3自治州,14縣級市、122縣、3自治縣、41市轄區)
成都市青羊區| 錦江區| 金牛區武侯區| 成華區| 龍泉驛區| 青白江區| 新都區| 溫江區| 都江堰市| 彭州市| 邛崍市崇州市| 金堂縣| 郫縣| 新津縣| 雙流縣| 蒲江縣| 大邑縣| 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自貢市大安區| 自流井區| 貢井區| 沿灘區| 榮縣| 富順縣
攀枝花市東區|  西區|  仁和區|  米易縣|  鹽邊縣
瀘州市江陽區| 納溪區| 龍馬潭區| 瀘縣| 合江縣| 敘永縣| 古藺縣
德陽市旌陽區| 廣漢市| 什邡市| 綿竹市| 羅江縣| 中江縣
綿陽市涪城區| 遊仙區| 江油市| 鹽亭縣| 三台縣| 平武縣| 安縣| 梓潼縣| 北川羌族自治縣
廣元市利州區| 元壩區| 朝天區| 青川縣| 旺蒼縣| 劍閣縣| 蒼溪縣
遂寧市船山區| 安居區| 射洪縣| 蓬溪縣| 大英縣
內江市市中區| 東興區| 資中縣| 隆昌縣| 威遠縣
樂山市市中區| 五通橋區| 沙灣區| 金口河區| 峨眉山市| 夾江縣| 井研縣| 犍為縣| 沐川縣| 馬邊彝族自治縣
南充市順慶區| 高坪區| 嘉陵區| 閬中市| 營山縣| 蓬安縣| 儀隴縣| 南部縣| 西充縣
眉山市東坡區| 仁壽縣| 彭山縣| 洪雅縣| 丹稜縣| 青神縣
宜賓市翠屏區| 宜賓縣| 興文縣| 南溪縣| 珙縣| 長寧縣| 高縣| 江安縣| 筠連縣| 屏山縣
廣安市廣安區| 華鎣市| 岳池縣| 鄰水縣| 武勝縣
達州市通川區| 萬源市| 達縣| 渠縣| 宣漢縣| 開江縣| 大竹縣
雅安市雨城區| 蘆山縣| 石棉縣| 名山縣| 天全縣| 滎經縣| 寶興縣| 漢源縣
巴中市巴州區| 南江縣| 平昌縣| 通江縣
資陽市雁江區| 簡陽市| 安岳縣| 樂至縣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縣 | 九寨溝縣紅原縣| 汶川縣| 阿壩縣| 理縣| 若爾蓋縣| 小金縣| 黑水縣| 金川縣| 松潘縣| 壤塘縣| 茂縣
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 丹巴縣| 爐霍縣| 九龍縣| 甘孜縣| 雅江縣| 新龍縣| 道孚縣| 白玉縣| 理塘縣| 德格縣| 鄉城 | 石渠縣| 稻城縣| 色達縣| 巴塘縣| 瀘定縣| 得榮縣
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 美姑縣| 昭覺縣| 金陽縣| 甘洛縣| 布拖縣| 雷波縣| 普格縣| 寧南縣| 喜德縣| 會東縣| 越西縣| 會理縣| 鹽源縣| 德昌縣| 冕寧縣| 木里藏族自治縣
備註1:成都市為副省級城市。
2:另有四川省汶川臥龍特別行政區,隸屬於四川省人民政府,由四川省林業廳代管。
3:帶“*”屬於地方設立的縣級行政或經濟管理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