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脈鵝耳櫪

多脈鵝耳櫪

多脈鵝耳櫪(Carpinus polyneura Franch.),樺木科,鵝耳櫪屬的一種植物。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多脈鵝耳櫪多脈鵝耳櫪

種中文名:多脈鵝耳櫪
國內分布:陝,浙,贛,湘,鄂,川.黔,閩,粵
海拔:400-2300
命名來源:(中國森林樹木圖志)[JournaldeBotanique(Morot)13(7):202-2031899]
中國植物志:21:085
英文植物志:4:298
最低海拔:900
最高海拔:1600
生境:山地林中,林緣,溝旁
模式采自:四川城口
是否栽培:野生
湖北分布:鹹豐,鶴峰,利川,巴東,興山,神農架,房縣,羅田

形態特徵

喬木。葉卵形,近薄革質,長3-6厘米,先端急尖至漸尖,基部鈍或圓,邊緣具規則刺毛狀重鋸齒,通常在具脈的齒間有1個無脈小齒,上面被絲狀長柔毛,下面沿脈疏被絲狀長柔毛,側脈15-20對;葉柄細,無毛,長4-8毫米。果序長約5厘米;果序柄長約2厘米,被長柔毛;果苞半卵狀披針形,長達1.1厘米,寬5毫米,先端急尖,外緣具缺刻狀細鋸齒,內緣全緣;小堅果稍扁,卵形,長與寬近相等,為2-3毫米,被稀疏短柔毛。

生存環境

生海拔900-1600米山地。

本種提示

木材帶粉紅色,乾材每立方尺重約33斤,不易加工。

中藥名稱

【藥名】多脈鵝耳櫪
【類別】活血散瘀藥;利濕通淋藥
【拼音】duōmàiéěrlì

中藥基源

【科屬】樺木科
多脈鵝耳櫪
多脈鵝耳櫪

【基源】為樺木科植物多脈鵝耳櫪的根皮。
【藥用部位】根皮
【資源分布】分布於江西、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700-1500m的岩山叢林中。
【基源形態】
多脈鵝耳櫪:落葉小喬木灌木,高5-8m。小枝初被灰白色柔毛,後無毛,紫褐色。單葉互生;葉柄長約1cm;葉片卵狀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4-7cm,寬2.5-4cm,先端漸尖至尾狀漸尖,基部鈍至圓形,有時近心形,邊緣具刺芒狀重鋸齒,其間有1-2個無脈小齒,老時兩面無毛;側脈15-20對。果序長5-8cm,被疏長毛;果苞卵狀披針形,長1-1.5cm,寬約5mm,內緣基部直或稍內卷,外緣具細缺刻狀鋸齒,內面無毛,外面沿主脈及基部被長柔毛。小堅果卵形,稍扁,長寬近相等,2-3mm,疏被短柔毛。

【採收加工儲藏】秋季採挖,剝取根皮,洗淨,鮮用或曬乾。

中藥基礎

【性味】淡;性平。
【功效】活血散瘀;利濕通淋。
【主治】跌打損傷;癰腫;淋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搗敷。

殼斗目百科(一)

殼斗目(學名Fagales),又名山毛櫸目,在生物分類學上屬真雙子葉植物之下的豆類植物分支,包括很多最常見的樹木。

鵝耳櫪屬植物

鵝耳櫪屬(Carpinus L.),榛木科,40種以上,分布於北溫帶,但主產東亞,我國約22種,廣布於南北各省區,有些種類的木材質堅而紋理密緻,適為用具的把柄和小工具用材,喜生於石灰岩母質發育的土壤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