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龍市

和龍市

和龍市隸屬於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位於吉林省東南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南部,地處長白山東麓,圖們江上游北岸,東與龍井市接壤,西與安圖縣毗鄰,北與龍井、安圖兩市縣搭界,南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鹹境北道、兩江道隔圖們江相望。人口254995人(2011年末),其中多數是朝鮮族,占總人口的51.53%。面積5068.62平方公里(2013年)。2011年,和龍市實現生產總值43.2億元。和龍市素有"歌舞之鄉"、"金達萊故鄉"的美譽。1883年,清朝政府與朝鮮王朝簽訂《吉林朝鮮商民貿易地方章程》,“和龍峪”一名始見於《章程》中,“和龍”滿語之意為“山谷”和龍市處於東北亞經濟圈的腹地,是聯合國擬定的圖們江域大“金三角”中方的一個支點。東直距中俄邊境僅60公里,直距日本海80公里;南直距中朝邊境10餘公里。

基本信息

名稱由來

和龍市地圖和龍市地圖
和龍之名,取於土名和龍峪。和龍峪系滿語“山谷”之意。因此地位於群山環繞,山嶽合攏的山間谷地、故和龍峪。

歷史沿革

和龍遠在上古三代為肅慎地;漢晉時期屬挹婁地;北魏屬勿吉地;隋代為靺鞨地;唐入渤海;明代屬賡金河轄境,清初此地劃為封禁地區,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琿春協領設定後,今和龍縣所轄地域隸屬於琿春協領管轄。光緒十年(1884年)五月為辦理吉林朝鮮通商事宜,於和龍峪地方設通商局。和龍峪一名始見於此。當時開和龍峪、、西步江為中朝互市地。光緒十一年(1885年)設定越墾局,光緒二十年(1894年),改設撫墾局,主要管理圖們江北越墾地,初由琿春協領兼轄,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十月延吉廳設定後,由延吉廳管轄,同年於和龍峪設分防經歷一員,主管民政事務。宣統二年(1910年),和龍分防經歷升置為縣,始稱和龍縣,縣治所在和龍峪(現為龍井智新鄉駐地)。民國三年(1914年)六月,國民政府重更道制,將吉林省劃分為四道,和龍縣劃屬吉林延吉道管轄。民國十八年(1929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廢道制,縣歸省直轄,本縣直隸吉林省為三等縣。偽滿洲國成立之初仍承舊制,康德元年(1934年)偽滿洲國改行帝制,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成立間島省公署,和龍縣由吉林省劃歸間島省管轄,康德七年(1940年)七月縣公署由大拉子移駐王道溝。一九四五年東北光復,同年九月成立和龍縣臨時政府,一九四六年一日成立和龍縣政府,一九四九年九月成立和龍縣人民政府,一九五三年九月三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成立後,和龍縣直接歸屬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管轄。1993年7月5日經國務院批准設市(縣級)。

城市簡介

和龍市位於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南部,處於東經128度22分-129度24分,北緯41度59分-42度54分之間,市境南北長達100餘公里,東西長達70餘公里,總面積5068.82平方公里。和龍市位於吉林省東南部,延邊州南部,長白山東麓,圖們江上游北岸,東部、東南部與龍井市相連,西部、西北部與安圖縣接壤,南部與朝鮮鹹鏡北道和兩江道隔圖們江相望。和龍市地處長白山東麓,地質構造複雜,由太古、元古、古生、中生、新生等多界地層構成,地貌複雜多樣,山地多、平地少,主要由山地、丘陵、台地、河谷平地、溝谷谷地、沼澤地構成,山地占84%。全市群山環繞,山脈有長山、甑峰、英額、南崗四大嶺。縣境西南、西北部多為中山;東南部和中部多為低山;東北部有平原、丘陵、台地。牛心山以北,琵岩山以南海蘭江流域形成一大片連珠盆地。地勢由西南向東北逐漸傾斜,西南高,東北低,海拔高度相對差距大。和龍市西枕巍峨的長白山脈,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海拔最高的甑峰山1676米,處於平崗平原的琵岩海拔最低250米。氣候、土壤、植被均呈明顯的垂直分布。氣候屬中緯度中溫帶季風半濕潤氣候區,大陸性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氣候年際變化比較穩定,年平均氣溫波動在4.9℃左右,積溫全市穩定通過0℃的日平均氣溫累積值3049.8℃。降水量西部山區多,東北部平原少,全年降水量一般在535.4毫米,50%左右集中在7至8月。全市下轄十鎮五鄉四個市轄街道辦事處,現有朝、漢、滿、蒙、回、壯等11個民族,總人口213970人,其中朝鮮族占55.6%,漢族占43.4%,其它民族占1%。2005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4‰。全市國土面積506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4517公頃,草原面積6平方公里,水域面積59平方公里,林地面積4372平方公里。地貌類型分為山區、丘陵台地河谷平原谷地沼澤地等,山地面積占全

和龍市和龍市
市國土面積的83.6%。境內大小河流12條,水資源總量為12.47億立方米。主要水係為圖們江水系,其最大一級支流為紅旗河。土壤主要有針葉林灰化土、灰棕壤(暗棕壤)、白漿土、黑土、草甸土、沖積土、沼澤土、泥炭土、石灰岩土、水稻土,其中灰棕壤分布最廣,占總面積的79.84%。主要植被有森林植被、天然牧草。森林植被屬長白山植物區系,針闊混交林帶。主要經濟動物有東北虎、金錢豹等20多種。現已查明的礦產資源有、鐵、金、、鋅、鉬、鎳、矽灰石、石英、玄武岩冰洲石、浮石等31種。歷史古蹟和文物遍布和龍全市。現存有著名的古渤海王國貞孝公主墓金代古城渤海古城青龍村古墓群等省和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朝兩國一衣帶水。和龍市境內的金日成釣魚台、李旭詩碑等景觀反映出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和龍地處長白山腹地,千姿百態的長白山、清澈鑒人的圖們江、廣袤的原始森林、奇偉的險山峻岭、珍貴的奇花異草、鮮見的珍禽異獸以及神奇的異國風光構成了和龍集自然、邊疆、民族特色於一身的自然風光旅遊聖地。被渤海國王喻為"天下第一仙景"的省級風景名勝區--仙景台有奇秀景觀299處。傳說中滿族的發祥地,即被譽為天女沐浴生聖子的圓池,風光旖旎,令人浮想聯翩。

行政規劃

和龍市和龍市
和龍市人民政府駐文化街24號。全市轄3個街道、8個鎮:民惠街道光明街道文化街道八家子鎮福洞鎮、頭道鎮、西城鎮、南坪鎮、東城鎮、崇善鎮、龍城鎮。境內還有和龍林業局、八家子林業局、和龍市林業局。龍城鎮,1933年12月和龍鎮、龍城鄉合併為龍城鄉。1999年12月23日龍城鄉、富興鄉合併而來,面積1620.7平方千米。人口26635人。轄23個行政村,101個自然屯。八家子鎮,八家子名稱來自老八家子(河南村駐地),因其他住有八戶人家而得名,人口4819人。轄6個村、2個社區,23個自然屯。西城鎮,因鎮內有西古城子得名,簡稱西城,面積11.461平方千米。人口11004人。轄7個村、2個社區。頭道鎮,原名三河鎮,為福洞河長仁江、海蘭江匯合處而得名。1910年前後於河谷盆地從下往上數第一道溝而得名。1998年由原龍水鎮、頭道鎮、龍門鄉合併而成,面積518.76平方千米。人口29634人。鎮政府駐北山街47號。轄16個行政村、2個社區。東城鎮,因境內有東古城子餓得名,面積148.99平方千米。人口9940人。鎮政府駐大成。轄8個村。福洞鎮,建屯初期福洞溝里土地肥沃,五穀豐登,並蘊藏著優質高煤,故人們喜稱之福洞,面積188.67平方千米。人口13761人。轄4個村、2個社區。崇善鎮,光緒11年(1855年)清政府在圖們江流域邊疆地區設越墾局時建立,位於和龍縣南部距縣城62華里處。面積437.192平方千米。人口3604人。轄5個村。南坪鎮,光緒十八年(1892)中華民國時和龍縣德化社,1936年8月改為和龍縣德化村,1946年1月改為德化……原來是德化鎮,鄉鎮合併時改為南坪鎮,鎮駐地南坪而命為南坪鎮,人口3495人。鎮政府駐南坪村。

自然資源

和龍市和龍市
和龍市是全國重要的木材生產基地之一,全市林業總經營面積47萬多公頃,占總土地面積的84%,森林覆蓋率81.5%,盛產紅松白松美人松、落葉松、椴木、水曲柳、柞木、樺木等優質木材。年原木材採伐量達50萬立方米。和龍市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經濟價值較高的植物就有690餘種,盛產長白山人參靈芝天麻五味子紅景天等名貴中藥材。松茸、木耳、蕨菜、桔梗、刺嫩芽等食用野生植物也相當豐富。經濟價值較高的動物有馬鹿、梅花鹿、熊、林蛙等30多種,是長白山區珍貴的立體資源寶庫。和龍現已探明礦藏20多種,其中煤炭保有儲量在3000萬噸以上,以大理石、花崗石、玄武岩為主的石材儲量10億立方米,以為主的礦石儲量也較大。可開發優質礦泉水10餘處,礦泉水平水期礦泉群的每日自流量在2000噸以上。和龍市境內生長著以禾木科和豆科為主的野生飼料植物500多種,有天然草場1.5萬公頃。市內還有大量的疏林草地、林間草地、灌叢草地和草甸草地等資源,總面積近4萬公頃,總載畜量可達近10萬多個牛單位,發展畜牧業前景廣闊。和龍市境內具有豐富的水利資源,1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7條,分屬於第圖們江和二松花江水系,年徑流量10.91億立方米,人均年占有水量4500立方米。全市現有水利工程102座,其中中型水庫2座,小型水庫4座,水能蘊藏量13.2萬千瓦。

當代建設

和龍市和龍市
和龍市建成了高速便捷的電信傳輸網路,固定電話達到2.13萬戶,行動電話達到2.44萬戶。和龍交通便利,距延吉機場75公里,距琿春長嶺子口岸215公里,距朝鮮清津港200公里,鐵路經朝陽川進入長圖線通向全國,被省政府命名為文明交通城市。2005年,已啟動了東北東部鐵路通道和龍至二道白河段工程建設,完成了和龍至龍井一級公路、和龍至南坪二級公路以及縣鄉硬質路面公路等重點建設項目,完成134公里的“通村”水泥路,經濟發展的交通“瓶頸”得到有效緩解。和龍注重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是全國首批文化先進縣市之一和全國邊境文化長廊建設先進單位,市藝術團被國家文化部授予“烏蘭木騎”先進團,廣播電視覆蓋率已達98%以上,推進素質教育,有各類學校78所,有各類衛生機構24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得到加強,各種社會矛盾進一步緩和,社會更加穩定。經濟發展類型以農業為主、工業資源開採(林業和煤炭開採)為輔。改革開放以來,由於工業基礎薄弱、資源開採枯竭、交通閉塞,經濟始終處於低谷,處在全州末位。1993年,和龍市被定為省級貧困縣,2002年先後被列入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市)和國家民族貿易縣(市),2005年又進入國家外派勞務基地縣(市)。2003年,為實現脫貧解困,市委、市政府確立了“工業立市,旅遊興市,特色農業和邊境貿易為兩翼,城鄉協調發展”的經濟發展思路,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2005年,實現全市生產總值(GDP)15.3億元,增長24.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2億元,增長8.4%;第二產業增加值4.6億元,增長11.8%;第三產業增加值5.7億元,增長10.2%。三次產業的比例關係為21.0:41.7:37.3。財政收入達到1.15億元,增長23.2%;固定資產投資達到8.5億元,增長52.9%;市屬全口徑工業產值達到10.5億元,增長50%;新口徑工業產值達到7.5億元,增長89%。物價保持基本穩定。工業經濟方面:確立礦產建材、木製品加工、食品醫藥為三大主導產業,大搞招商引資,擴大總量,工業的活力和後勁有所增強,已經培育成德全水泥、
和龍市和龍市
天池工貿、海清實業三戶產值超億元、稅收超千萬的龍頭企業。同時,一 批中小項目和企業,也正在發展壯大,支撐和龍經濟脊樑的企業群體基本形成。農業產業化方面:提倡特色農業,培育起平崗綠色米業、艾利特有機米業、三農綠色肥業、無公害農產品、長白山禽業、海鴻冷凍等產業化骨幹企業,建立了綠色有機水稻中藥材食用菌黃牛養蜂鱈魚加工柞蠶養殖等農業產業化基地,農村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2005年,糧食產量達到9.08萬噸,增長5.6%,市我市有史以來第三個大豐收年;農民人均收入達到3300元,創歷史新高。第三產業方面:確定了“旅遊興市”地位,開通了對朝跨國旅遊,仙景台國家風景名勝區、仙峰和圖們江江源兩個國家級森林公園、渤海國歷史文化遺蹟、朝鮮族民俗以及邊境異國風情旅遊項目,取得了進展;對外貿易發展勢頭強勁,鐵礦粉進出口貿易量處於全省首位,2005年實現進出口總額1億美元,同比增長76.2%;全市個體私營企業數達到 5060戶,從業人員達到10857人,流通領域日益繁榮。

經濟

綜述

2011年,和龍市實現生產總值43.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0年增長16.6%,增速比2010年提高2.8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1億元,比2010年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24.9億元,比2010年增長27.4%;第三產業增加值13.2億元,比2010年增長6.1%。和龍市人均生產總值突破2萬元,達到21982元,比2010年增長18.6%。三次產業結構由2010年的13.3:50.3:36.4調整為11.8:57.7:30.5。三次產業對經濟發展貢獻率分別為3.8%、82.8%和13.4%。在國民經濟各行業中,工業經濟拉動經濟成長13.8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2011年,和龍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108783萬元,比2010年增長5.6%。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6443公頃,比2010年增長0.6%。糧食總產量接近歷史最好水平,達101375噸,比2010年增長18.5%。
2011年末,和龍市大牲畜存欄數24543頭,比2010年增長3.4%。其中牛存欄數24448頭;豬存欄數19276頭,比2010年增長5.5%;羊存欄數7544隻,比2010年增長5.5%。2011年肉類總產量4896噸,水產品產量達149噸。2011年實現林業總產值44599萬元,比2010年增長2.8%。

第二產業

2011年,和龍市工業增加值完成230081萬元,比2010年增長30.7%,占GDP比重為53.3%,比2010年提高8.5個百分點,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達82.7%。和龍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637047萬元,比2010年增長67.8%。其中市屬工業597908萬元,增長74.2%。2011年,和龍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25576萬元,比2010年增長77.7%,其中市屬工業493748萬元,增長85.8%;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39783萬元,比2010年增長47.3%,其中市屬工業38916萬元,比2010年增長48.6%;實現利稅總額53938萬元,比2010年增長41.1%,其中市屬工業52179萬元,比2010年增長42.5%。以天池礦業、天池選礦、慶興煤業等企業為代表的採礦業實現總產值311033萬元,比2010年增長51.8%,占市屬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超過五成,達52.0%。
2011年,和龍市資質內建築業企業實現總產值4.5億元,比2010年增長8.6%。

第三產業

2011年,和龍市外貿進出口總額10851萬美元,比2010年增長38.2%。其中進口總額8307萬美元,比2010年增長75.2%;出口總額2544萬美元,比2010年下降18.2%。在進出口貿易中,延邊天池工貿有限責任公司全年進出口總額達7556萬美元,占和龍市外貿進出口總額的69.6%。
2011年,和龍市共接待遊客22.5萬人次,比2010年增長19.0%;實現旅遊總收入1.4億元,比2010年增長32.1%。

社會事業

教育

2011年末,和龍市共有國小校29所,在校學生5837人,專任教師805人;普通中學19所,其中初級中學(含九年一貫制學校)16所,在校學生3534人;高中3所,在校學生1740人;普通中學校專任教師931人;職業中學2所,在校學生546人,專任教師108人;幼稚園21所,在園兒童2617人,專任教師171人。

科技

2011年,和龍市廣泛開展科普集中宣傳和送科技下鄉活動,累計參加人數1000多人次,發放資料10000餘份,舉辦各類培訓班30次,聘請專家20餘人次,培訓農民科技骨幹和專業技術人員700餘人。不斷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建立科技示範基地,先後推廣先進實用技術和新成果40餘項,引進各種優良品種30餘個。年內共編制國家、省、州項目14項,爭取項目資金425萬元。

文化

2011年末,和龍市擁有文化館1座,文化站8個,公共圖書館1座,博物館1座,電影放映單位1座,電視台1座,有線電視用戶30900戶。2011年內成功舉辦百年縣慶和建黨90周年慶典活動;組織系列文化廣場演出25場;企業文化“下鄉”演出69場;參加了全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

體育

2011年,和龍市舉辦了和龍市速度滑冰比賽;舉行了“中國體育彩票杯”萬人長跑活動;舉行了和龍市首屆“起亞杯”足球聯賽;承辦了全州短道速滑比賽、國小生足球夏令營和全州“起亞杯”足球聯賽決賽階段的國小生組的比賽;在城鄉普及了廣場健美操。

衛生

2011年末,和龍市擁有衛生機構17個,衛生技術人員538人,其中執業醫師170人。醫院、衛生院10個,實有床位602張。

社會保障

2011年,和龍市共確定新農村合作定點醫療機構15家。2011年內參合農民達到54782名,參合率為97.3%,比2010年同期提高3.4個百分點,基本實現了農村常住人口應保盡保。2011全年住院報銷患者人數4118人,門診報銷患者人數12660人,共有17479人次享受到了合作醫療帶來的優惠政策,共補償金額1041萬元。
2011年末,和龍市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6783人,實際繳費人數43241人,占參保總人數的92%,共收繳養老保險費18259萬元,完成年計畫的182%,比2010年同期增收6762萬元;失業保險參保人數為25444人。截止2011年末,共為和龍市27315名離退休人員撥付養老金35049萬元,比2010年增加8124萬元,養老金髮放金額首次突破3.5億元大關;為519名失業人員累計發放失業保險金144萬元。
2011年末,和龍市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37297人,比2010年增加2263人,參保率已達到82%。有12346名農民民眾已開始享受養老保險待遇,比2010年增加1004人,累計發放養老金893萬元。
2011年末,和龍市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5000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5129人;農村五保供養人數782人;撫恤、補助優撫對象總人數1084人;擁有光榮院1個,敬老院4個,收養人員473人,農村福利服務中心4個,收養人員419人。全年民政事業費實際支出9559萬元,增加584萬元。其中,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費5580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及農村社會救濟1334萬元,救災支出357萬元。
2011年末,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74099人,比2010年增加720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54130人,增加1100人;公傷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6546人,增加2536人;生育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8631人,增加3611人。2011年醫療保險支出金額7509萬元,比2010年增長34.9%。

交通運輸

2011年,和龍市公路貨物周轉量20700萬噸公里,比2010年增長7.7%;旅客周轉量21748萬人公里,比2010年增長4.5%。和龍距延吉機場僅70餘公里。

旅遊

海蘭江國際風景旅遊區
海蘭江國際風景旅遊區依託冰雪、霧凇、森林、濕地、歷史、民俗等資源,包括光東村、眾鑫米業、百年酒業、西古城遺址、龍頭山古墓群、龍門水庫、青龍漁業、金達萊村、老里克湖、東北紅豆杉古樹觀光風景區、青山里戰跡地、松月水庫等旅遊資源。
圖們江源國家森林公園
圖們江源景區位於長白山東麓中朝邊境線上,距長白山北坡山門35公里,距崇善56公里。2002年12月,和龍林業局在廣坪林場建立了圖們江源國家森林公園,轄區面積12636公頃,主要包括圖們江源和圖們江大峽谷兩大景區。
仙峰國家森林公園
仙峰國家森林公園以原始森林生態為亮點,在茂密的闊葉紅松原始林中,蘊藏著峽谷溪流、暗河瀑布、高山濕地、道廟遺址、仙人湖、楓葉谷、紫杉王、岳樺樹、睡佛、雲海等景點,一年四季,景色各異,春季有大面積的野花和山野菜;夏天茂密的森林和溪流是一個極好的避暑度假地;秋季到處是鮮艷奪目的楓葉和如詩如畫的五花山;冬天則是林海雪原和森林霧凇。
圖們江國際風景旅遊區
圖們江國際風景旅遊區包括圓池、圖們江源頭、前哨(釣魚台)、紅旗河漂流、古城裡口岸、軍艦山、李旭詩碑、虎岩觀景區(眺望朝鮮茂山)、南坪口岸、仙景颱風景名勝區等旅遊資源。

當地特產

打糕

每逢年節、老人壽誕、小孩生日、結婚慶典等重大喜慶的日子,打糕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品。它是將蒸熟的糯米放到槽子裡用木槌捶打製成,故名“打糕”。打糕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用糯米製作的白打糕,一種是用黃米製作而成的黃打糕。食用時切成塊,蘸上豆面,白糖或蜂蜜等,吃起來筋道,味香。
狗肉
朝鮮族愛吃狗肉,認為吃狗肉可以清熱解毒,還認為狗肉在夏天吃最好,因為天熱出汗消耗體力,吃狗肉能補充營養。用狗肉來烹製菜餚,是朝鮮族烹飪中的一大特色。朝鮮族用狗肉為原料可以做出許多高雅美味的菜餚,如沙鍋狗肉、狗肉火鍋,以及各種湯菜。其中最負盛名的還要算是狗肉火鍋了。狗肉火鍋的烹製,獨具特色,帶有濃厚的民族風味。
冷麵
冷麵主要原料有蕎麥粉、小麥面和澱粉,也有用玉米面、高梁米麵和士豆澱粉的。加以牛肉湯或雞肉湯,然後在麵條上放一些胡椒、辣椒、牛肉片、雞蛋、蘋果片、香油等調料。

民俗風情

跳板
跳板多在元宵、端午和中秋等節日舉行。伴隨著有節奏的踏跳,身著彩裙的朝鮮族少女,優美地在空中表演鏇轉、空翻等各種動作。
摔跤
朝鮮族一般分為兒童、少年、壯年三個級別比賽,由少年摔跤開場。比賽雙方穿上特製的摔跤服,右腿上扎一束白帶子,各自將左手套進對方的帶里,右手抓住對方的腰帶。比賽時,雙方各右膝跪地,左膝彎曲,右手摟住對方左肩,從背後抓住對方腰帶,左手緊抓對方腿帶。裁判員發令後,雙方同時迅速站起,猛摔對手。無時間限制,以摔倒對方為勝。一般採取三局二勝制,經過多局較量後決出獲勝者。人們常選一頭肥壯的黃牛作為獎品獎給優勝者,比賽結束時獲勝者牽著黃牛在鑼鼓聲中繞場一周。
鞦韆
鞦韆製作簡單,便於人們娛樂,又帶幾分驚險和刺激,因此深受人們喜愛,尤其是受到朝鮮族婦女的喜愛。朝鮮族婦女盪鞦韆的場面常常令人嘆為觀止。盪到最高時,鞦韆的繩幾乎與地面平行,而且站在踏板上的姑娘們裙袂飄飄,宛如仙女下凡。盪鞦韆不僅能使她們的服飾得到充分展示,而且讓她們內心的喜悅得到充分的釋放,因此朝鮮族鞦韆被認為是最能展現朝鮮族女性美的體育項目之一。
四物樂
四物樂是一種朝鮮族傳統的樂器組隊形式,由長鼓、鼓、大鑼、小鑼四種樂器組成。四物樂的樂器雖簡單,但反映的正是朝鮮族人民在勞動中創造快樂的精神和傳統純樸的民風。

中國邊陲城市

匯集中國邊界城市,走進邊疆人民生活,介紹邊界人文景觀,了解邊陲城市發展,增強人們國防意識。

吉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