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縣

通化縣

通化縣位於吉林省東南部,地處長白山南麓,渾江中游,北緯41度19’—42度07’,東經125度17’—126度25’。東西長96公里,南北寬83.3公里。東與白山市交界,西與遼寧新賓縣毗鄰,南與集安市接壤,北與柳河縣相連。全境環繞通化市區。縣城快大茂鎮距通化市18公里,距通化機場(柳河)70公里,距長春280公里,距瀋陽260公里,距大東港300公里。轄9個鄉12鎮,共有160個行政村。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通化縣位於吉林省東南部,地處長白山區渾江中游。東與白山市交界,西與遼寧省新賓縣和桓仁縣毗鄰,南與集安市接壤,北與柳河縣相連。幅員面積3726.5平方公里,地貌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稱。有耕地面積28524公頃,有林地面積240000公頃,縣轄9鄉12鎮160個行政村,人口25.2萬人。
通化縣具有悠久的歷史,是滿族的發祥地之一。

通化縣自然資源豐富。境內植物繁多,種類達上千種。生長著、椴、柞、榆、色、楸、曲柳等250多個樹種,林木總蓄積量2128.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73.5%。有可供開發的自然溝壑700餘條,人參、貝母、細辛等名貴藥材年產量達200萬公斤以上。山野菜和食用菌類年商品量達3000多噸,山梨、山葡萄等食品原料年產量3000多噸。境內茸鹿紫貂黑熊林蛙水獺等珍稀動物30餘種。其中,人工養殖茸鹿年產鹿茸1500餘公斤。通化縣是人參生產加工集散地和貝母、林蛙經營集散地。已發現的礦產29種,已探明的礦產11種,石灰石儲量超億噸,鐵礦石儲量千萬噸,鎳、金、鉛、麥飯石大理石花崗岩白雲石頁岩焦煤等具有較高的開發價值。以“兩江八河”為代表的34條10公里以上的河流蘊藏著近6萬千瓦裝機容量、2.14億千瓦小時的電量可供開發,6566公頃水面為發展水利事業和養殖業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通化縣地理位置優越,是長白山區通往瀋陽、大連和長春的重要出口。縣城快大茂鎮通化市有一級公路相連,公共汽車往返其間,距通化火車站20公里,距通化機場70公里,距遼寧大東港320公里。梅河口至集安鐵路過境70公里,沿途設有5個車站。鶴大、集錫兩條國道橫穿境內,450公里的鄉村公路交錯成網。

通化縣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現有7座電站與國家聯網,全縣年發電量5699萬千瓦小時。全縣21個鄉鎮全部開通了程控電話,縣城電話裝機容量13000門,行動電話已入網。通化縣有著良好的文化、教育、衛生設施基礎,縣城服務功能齊全,城市文化水平不斷提高。

通化縣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聞名於世的中國“人參之路”連線著灣灣川省級旅遊度假區和英額布水庫遊覽區兩處景區,有多處位居深山水旁,集休憩娛樂餐飲於一體的度假景點。

區劃人口

通化縣通化縣
全縣轄10個鎮、3個鄉、2個民族鄉:快大茂鎮二密鎮果松鎮石湖鎮大安鎮光華鎮興林鎮英額布鎮三棵榆樹鎮江甸鎮富江鄉四棚鄉東來鄉大泉源滿族朝鮮族鄉金斗朝鮮族滿族鄉
2001年總人口為25.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約為20.7萬人。以漢族為主,散居有滿朝族、回、蒙古、土家、白等8個民族。其中漢族約為22.72萬人占88.75%,滿族約為1.69萬人占6.6%,朝鮮族約為1.15萬人占4.5%。

歷史沿革

通化市的建置,是於康德四年(1937年)七月建立偽通化省之後,康德九年(1942年)一月由通化縣內的通化街設立通化市。隸屬通化省;1945年東北光復後,民國三十六(1947年)六月五日實行了行政區劃改革,由過去的十四省改為九省,取消了通化省。通化市、縣合置辦公,隸屬安東省所轄;1948年11月市、縣分署,縣政府遷往快大茂鎮。1949年9月23日縣政府又遷回通化市,改為遼東省所轄;1954年8月劃歸吉林省所轄。通化市、縣第二次合署辦公,1955年7月市、縣第三次分署,1958年3月通化市、縣第三次合署辦公,最後於1962年6月9日通化市、縣第四次分署,1969年11月22日縣政府遷置快大茂鎮,至今。通化地名的由來詳見通化縣條目。

通化縣通化縣

此地早在遠古時期就有人類生存,為滿族的故鄉。周秦時期屬肅慎氏地;漢、晉時屬挹婁地;南北朝時屬勿吉地;唐時屬渤海定理府;五代屬契丹東平郡;宋時屬完顏婆速府路;明時屬建州衛;清時屬興京府(今遼寧省新賓縣),順治定都燕京時,清統治者將長白山一帶視為發祥地,劃旺清門以外東至長白山為禁墾地,設台兵巡守,不準采樵遊牧.從此二百餘年,此地成了森林茂密,人跡罕至,野獸群集的荒涼地區.鹹豐年間馳禁.同治後移民漸集。光緒三年(1877年)設治,治頭道江。隸屬於奉天興京府;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設東三省總督,民國初實行省道制,本縣隸屬奉天省東邊道所轄;民國十八年(1929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廢道制,縣歸省直接管轄,通化縣劃歸遼寧省所轄,為三等縣;偽滿大同元年(1932年),公布了省公署官制,確立東北為五省,通化縣公署隸屬奉天省所轄,為丙類縣;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東北劃為十四省,將本縣劃屬安東省所轄;康德四年(1937年)七月一日實行第二次行政機構改革,增設了牡丹江、通化兩省,將東北劃為十六省,通化縣隸屬通化省所轄;1945年東北光復後,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東北新省區方案,將東北劃為九省,取消通化省,本縣劃歸安東省所轄;1949年建政時,又改歸遼東省所轄;1954年8月劃歸吉林省所轄,沿續至今。

通化縣的名稱於光緒三年(1877年)設治始稱“通化”二字的命名含有吉祥祈福和文治武功之意。“通化”的“通”字,含有貫通之意,“化”字則為教化,也就是要用所謂的“仁德、仁政”之類去教化百姓,含有通歸王化的意思。快大茂是通化縣政府所在地。快大茂地名的由來,眾說不一,在百姓中流傳的有,一說是,清朝的鹹豐年間從京城來了一個官人,當時這裡時值隆冬數九,百姓脫帽跪拜,這官人非常憐惜百姓,忙說:“快戴帽子”,從此便流傳下來做了地名;二說是,清本有人們在此開墾種地,當時這裡山林茂密,在屯的西側有一條水流湍急的河,在轉彎處木把放排需要急打錨,人稱“快打錨”,放流傳沿用音轉為“快大茂”;三說是,此山頭西側古時是風口,人們走到這裡常常刮掉帽子,故稱“快戴帽子”,以後便做了地名;四說是。快大茂是滿語,因這裡曾設台兵把守,意為前哨;五說是,是由屯北側帽子山得名,說是每逢雨後此屯的山就被茫茫的霧而籠罩著,遠看山頂如同戴了一頂帽子一樣,故而得名。據《通化縣誌》記載;快大茂這個地方早為滿族的政鄉。這裡群山起伏,山林茂密,傳說在很早以前,有一次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帶兵打仗路過此地駐紮,看到這裡山清水秀,郁郁青青,故在臨行時說此地為“快當帽子”。此語是滿語,其意思是“常青的樹林”。以後便留傳為地名。後逐漸音變為“快大茂”。從《通化縣誌》不同飯本中記載,快大茂地名音變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清末板本記載,從清初到清末稱“決當帽子”;民國年間的版本記載,民國初年到偽滿初期改“帽”為“茂”;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版本記載,偽滿時期改“當”為“大”;此後流傳為“快大茂”,今仍之。

自然地理

通化縣面積3724.74平方公里。山地面積占81%,耕地面積45萬畝,其中水田面積8.9萬畝。2001年糧食總產量實現10萬噸,全縣優質糧食作物面積14.1萬畝。已開發生態經濟溝668條,其中實現百萬元以上產值的3條。人參留

通化縣通化縣
存面積26萬簾,林下參5790畝,貝母留存面積為8126畝。釀酒葡萄3575畝,日光溫室2500畝,香菇192畝。經過幾年的發展,山區特色農業已成為農民增收,鄉級財力增強的重要途徑。

境內地表水屬鴨綠江水系渾江流域,共有大小河流626條,其中流程在10公里發以上的有34條,具有代表性的是兩江八河,即渾江富爾江;頭道溝河二道河喇蛄河、依木樹河、二密河下四平河大羅圈河、小羅圈河。全縣現建有水庫19座,其中中型水庫有1座(英額布)、小(一)型水庫2座(太安、和勝)、小(二)型水庫16座;塘壩13座,總蓄水量為3185.6萬立方米,灌溉面積31713畝。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稱。地勢東南和東北部較高,西部和西南部較低。縣城快大茂鎮海拔為372.5米。氣候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夏熱冬冷,較為濕潤。年平均氣溫為 5℃,最高氣溫 7月份為22.2℃。最低氣溫1月份為零下 16℃,年均積溫 2683℃,平均日照2514.2小時。無霜期110天—150天。年均降水量為879.7毫米,多集中在6、7、8月份。

林地面積為23.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73.4%,林木樹種250多個,木材總蓄積量為2077萬立方米。名貴藥材年出產200萬公斤,山野菜和食用菌類以及食品原料植物年產出量可達到萬噸以上。境內藥用和食用動物有30多種,其中年產林蛙油10噸左右。地下有金、鐵、銅、鎳、石灰石石墨石膏松花岩等礦藏29種,已探明的有11種。資源豐富,品種繁多。

工業發展

通化縣通化縣

全縣工業已初步形成了以醫藥工業為龍頭、;輕工食品、化工建材、礦產為支柱的產業格局,其中醫藥工業的龍頭地位得到不斷增強。製藥工業占財政收入比重達44.5%。2001年工業企業實現稅金10442萬元,實現利潤13783萬元。著名的企業有東寶集團、白山製藥廠、振國藥業、白雪山藥廠、化工總公司、大泉源酒業有限公司、林海藥廠等。著名的產品有鎮腦寧膠囊、東寶肝泰片、複方天仙膠囊、碟脈靈注射液、大泉源酒、二密河尿素、通化乾紅葡萄酒複方益肝丸。2001年國內生產總值148360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89000萬元,農業總產值56100萬元,財政總收入15939萬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實現2762元。一二三產業比重為24:52: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938萬元。有中學23所,國小140所,企業學校2所,縣級醫院2所,鄉鎮衛生所20個。旅遊景點有英額布水庫、灣灣川旅遊度假區等。

農業概況

通化縣是典型的山區縣,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之稱。現有耕地面積41.3萬畝,其中水田6萬畝;有林地面積269199公頃,森林覆蓋率74.67%;以“兩江八河”(渾江、富爾江、頭道溝河、二道溝河、喇蛄河、依木樹河、二密河、下四平河、大羅圈河、小羅圈河)為代表的626條大小河流流經縣域,水能總蘊藏量11萬

通化縣通化縣
千瓦。境內發現礦藏36種,已探明礦藏21種,已開發利用16種。特產資源十分豐富,有人參、貝母、細辛、五味子等名貴中藥材311種,有蕨菜、薇菜、元蘑、榆黃蘑等食用植物70餘種,以梅花鹿、林蛙為主的經濟動物養殖已具備一定規模。通化縣交通便捷,是長白山區通往瀋陽、大連丹東、長春的重要門戶。縣城與通化市區19公里,距三原浦機場70公里,距長春市280公里,距瀋陽市260公里,距大東港300公里,省、縣、鄉村公路交錯成網。

通化縣農村經濟穩步發展。以“三增”目標為核心,用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和農村工作,農業工業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民非農化都邁出了較大步伐。2004年,實現鄉級財政收入7,741萬元。以做優耕地、做強山林、做大水域三篇文章為重點,加快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全縣優質糧食作物面積達到18.4萬畝,比上年增長17.9%;“訂單”農業面積達到10萬畝,同比增長13.6%。中藥材留存面積達到5.7萬畝。全縣建立各類農業科技示範園區91個。依託園區,有15000戶農民從事中藥材種植。依託龍頭企業,全縣發展中藥材專業鄉鎮8個;畜牧專業鄉鎮7個;林產品專業鄉鎮7個;蔬菜專業鄉鎮4個;釀酒葡萄等經濟作物專業鄉鎮3個。以林業生態縣建設為目標,高標準、實施了宜林地造滿造嚴工程和六大林業生態建設工程,共完成造林120,165畝。

經濟發展

通化縣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改革開放以來,通化縣牢牢把握加快發展這一主題,全力實施縣域突破戰略,保持了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人民民眾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2003年,通化縣在吉林省縣(市)經濟綜合實力排名中位居第八。2004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28,000萬元;二、三產業增加值實現188,000萬元;實現全口徑財政收入20,06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900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7,443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69,000萬元。

通化縣通化縣

通化縣工業基礎雄厚。堅持工業興縣戰略,不斷加大對優勢產業的培植力度,以製藥食品建材礦產四大產業為主的產業框架已基本形成。2004年,統計口徑內工業企業實現產值130,000萬元;實現銷售收入9,890萬元;實現稅金10,170萬元;實現利潤13,636萬元。全縣已有東寶藥業、通化葡萄酒2戶上市公司。工業技術裝備水平較高,全縣通過GMP認證的製藥企業已達到17戶,基因重組人胰島素二期擴建工程、基因重組葡激酶生產線改造已列入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項目計畫;以人胰島素、鎮腦寧葡激酶天仙抗癌系列苦碟子注射液綠碳化矽超細微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品體系已經形成。

通化縣民營經濟蓬勃發展。通過政策引導和鼓勵,擴大民營資本的準入範圍,政府職能有效轉變,經濟發展軟環境不斷改善。2004年,全縣個體工商業戶發展到6122戶,民營企業發展到189戶。全縣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127,600萬元,占全縣GDP的56%;實現稅金14,000萬元,占全縣財政收入的69.8%。截至2004年末全縣民營經濟銷售收入億元以上企業3戶,1000萬元以上16戶,500萬元以上11戶,100萬元以上達到38戶。民營經濟已成為縣域經濟的主導力量。

基礎設施

通化縣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經過三年的縣城建設與改造,一座特色鮮明、功能完善、品位高雅的山清水秀園林城市已初具規模,2003年,被命名為省級衛生縣城。2004年,被命名為東北三省及內蒙古自治區第一個、全國第十 八個國家級衛生縣城和我省第一個省級園林縣城。堅持“依託市區、繁榮縣城、強化重點鎮、建設中心村,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的總體思路,加大投入,小城鎮建設取得較大進展。光華大安果松二密大泉源三棵榆樹等鄉鎮面貌發生巨大變化。在2002年實現鄉鄉通水泥路的基礎上,2003年,投資16632萬元,修建水泥路567.7公里,在全省率先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標。2004年,投資11,654萬元,完成了328公里通屯水泥路鋪設任務,縣城所有巷路和全縣大部分通屯道路實現了硬覆蓋;投資13.5億元的通沈線通沿段高速公路建設項目已獲交通部批覆,2005年將開工建設。21個鄉鎮全部開通了寬頻網際網路,移動通訊實現主要公路沿線全覆蓋。

通化縣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堅持“科教興縣”戰略,科技進步與科技創新成果顯著。東寶藥業、白山藥業被確定為國家火炬計畫生物醫藥產業基地骨幹企業;振國藥業、華夏藥業等9戶企業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通化縣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結合校舍改造,調整最佳化了教育布局,2001至2003年,新建、改造、維修校舍11.3萬平方米,撤併農村中國小校43所,新建了第七中學,擴建了綜合高中,全縣在校學生總數33460人。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異地新建了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完成了縣醫院擴建,對東來、興林、七道溝7所鄉鎮衛生院進行了擴建和改造,全縣鄉鎮衛生院改造率達到95%,農村衛生“三項建設”位居全省第一。實施了縣鄉廣播電視光纜聯網工程,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達到98%。民政工作被評為全國民政工作先進縣和省雙擁模範縣。

2004年,先後獲得全國第十八個、東北三省及內蒙古自治區第一個國家級衛生縣城稱號和吉林省園林城市稱號,2005年,獲得了全國綠化模範縣稱號。

交通運輸

公路
通化縣境內有省級公路2條,76.8公里;縣級公路3條,127公里;鄉級公路19條,320公里;專用線路4條,49公里。橋樑118座,全長3470.8延長米。
鐵路
梅集線通過境內乾溝、二密、果松和石湖等鄉鎮,5個火車站,1個乘降所,全長66公里。企業專用鐵路線12公里。
水路
通化縣水運航道有渾江、哈泥河、富江、蝲蛄河。其中,渾江為主要航道,由東北流向西南,至集安市岔門溝注入鴨綠江,全長433公里,流經通化縣境內76公里。渾江航道是通化到安東的一條水運動脈。

社會事業

教育
2013年,通化縣被確定為全國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實驗縣,承辦了全省“教師教育東北協同創新中心”有效教學現場會。通化縣實驗國小代表吉林省參加了“全國科技創新大賽暨智慧財產權宣傳教育活動”總決賽,包攬了大賽團體和個人最高獎項。新建改造維修校舍11.3萬平方米,撤併農村中國小校43所,新建了第七中學,擴建了綜合高中,全縣在校學生總數33460人。
衛生
2013年,通化縣實行城鄉居民重大疾病醫療救助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保持100%。承辦了吉林省縣域智慧財產權培訓班,順利通過“國家火炬計畫通化縣中藥產業基地”覆核。
文體
2013年,通化縣承辦了吉林省民眾體育工作會,被評為全國民眾體育先進縣;“寶泉涌酒坊”、“江沿墓群”、“龍崗遺址群”、“赤柏松古城址”、“長城”五處遺址獲批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順利通過國家3A級婚姻登記機關考評驗收。通化縣社會福利服務中心投入使用。
社會保障
2013年,通化縣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99%以內,解決零就業家庭比率100%。新型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76795人次,發放養老金1664萬元。累計發放社會救助金5650萬元。改造城區無障礙道路3.9公里、盲道3120平方米、坡道429平方米。

旅遊景點

關東民俗文化村
關東民俗村座落在東來歡樂谷的鹿圈村,總投資200餘萬元,民俗村占地面積40畝,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收集民俗展品1500餘件,有房間30間,其中包括朝鮮族情屋、滿族風情園等八套院落。有採摘園、綠色養殖園區、垂釣園等景點。
龍頭山旅遊景區
龍頭山景區位於通化縣石湖鎮國家森林公園,景區內最高峰東老土頂子,海拔1589米,老土頂海拔1516米,為吉林省第二、三高峰,因山頂端少林露土,故稱土頂。景區規劃總面積283平方公里,其中,龍頭山風景用地16.5平方公里,占景區5.8%。
白雞峰景區
白雞峰景區處長白山西南麓(俗稱靴子溝)西坡,西北與通化市白雞峰國家級森林公園毗鄰。景區內氣候屬於大陸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溫差懸殊。景區是以自然景觀為主的森林生態旅遊景點,神奇的白雞石自南向北呈扇形分布。景區內森林植被大部分為針闊混交林。主要樹種有紅松、雲冷杉、柞樹、樺樹等,還有珍稀樹種紫杉、刺楸、山槐、紅豆杉等。林冠下有野山參、林下參,天麻,細辛等160多種植物。西坡為通化市白雞峰森林公園,東坡為東來歡樂谷白雞峰景區,有前白雞和後白雞之分,海撥分別為1318米和1300米。白雞峰景區森林覆蓋率99%。景區總面積35平方公里。景區由匯通養殖園、鹿勝生態園、冷水魚養殖觀賞、普渡寺等特色景點構成。

當地特產

通化縣民國時期就有野鹿家養,通化縣鹿全身是寶,是“關東三寶”之一。鹿茸尤為名貴,鹿茸血、鹿胎、鹿尾、鹿心是製藥的原料,鹿皮可以製革,鹿肉可以食用。鹿糞是優質肥料。

著名人物

通化縣有孫亞東、邵旭東、沈兆仁、韓秀珍等名人。

歷史遺蹟

白家堡慘案紀念地

位於通化縣興林鎮政府所在地大荒溝村東南1公里的東山腳下。紀念地包括紀念碑、死難同胞墳墓、紀念館房屋等設施。為紀念白家堡慘案死難同胞,中共通化縣委、通化縣人民政府委員會於1965年7月15日,建立了紀念碑等。紀念碑高5.08米,寬0.95米,厚0.5米,花崗岩結構,底座系磚、石、水泥砌成,設有階梯,四周為鐵柵欄圍子。碑後3米處,有1座用石頭、水泥圍成的墳丘,高約2米。紀念碑西側有一棟磚瓦結構的紀念館,5間150平方米,周圍栽植著松樹和楊樹,莊嚴肅穆。紀念碑座東朝西,面對村莊,碑身正面陰刻隸書:“日偽統治時期死難同胞紀念碑。”碑身背面陰刻: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侵占瀋陽,蔣介石採取不抵抗的賣國政策,東北迅速淪陷,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白家堡人民和東北人民一道,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配合抗日聯軍,進行了英勇的鬥爭,狠狠地打擊了敵人。
日本帝國主義為了鎮壓抗日民眾,在當日敵人將拘捕的民眾分批帶至此地,進行血腥屠殺,製造了血洗白家堡慘案
為了永記階級苦,不忘血淚仇,中共通化縣委員會,通化縣人民委員會,一九六五年七月十五日特立碑於此。

吉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