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平[湖南大學教授]

周小平[湖南大學教授]

周小平,現任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2004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和“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畫人選”。2004年入選政府特殊津貼教授,教育部公費留學評審專家。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1989年,周小平在廈門大學完成了本科和碩士研究生的學業,獲碩士學位,畢業後在仰恩大學任教。一年後又考入廈門大學化學系攻讀博士學位,在蔡啟瑞院士和萬惠霖院士研究組從事天然轉化方面的研究工作,他提出了陰離子取代產生活性中心的模型,發展了金屬氟氧化物體系催化劑,並用於烷烴選擇氧化。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獲發明專利5項,在國外發表論文26篇,研究成果獲得國際上好評,美國C&E NEWS作過特別報導,當時在國際上有十幾個研究小組進行了本領域的跟進研究工作,美國聯合碳化公司主動要求與該課題組進行合作研究,1993年,周小平博士畢業後留校任教,1995—1996年在香港浸會大學與區澤棠教授合作繼續開展“烷烴氧化制烯烴金屬氟氧化物催化劑的研究”工作。 在香港工作期間,周小平繼續進行天然氣轉化的研究工作,並且在國際刊物上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1996年,他離開香港到美國加洲大學UCSB分校化學工程系,師從美國工程院院士W.H.Weinberg教授攻讀第二個博士學位,進行組合化學研究。組合化學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新興研究領域,它的重要意義在於能把材料的研究速度提高百倍甚至千倍,尤其是在催化劑的研究方面具有特別魅力。其創新點是建立化學材料研究的高通量研究方法。美國矽谷公司Symyx Technologies Inc.是最早進行這一領域研究的公司之一,所以他同時被矽谷高科技公司(Symyx Technologies)聘請為Assoclate ScientiSt。

在此期間,周小平博士在國際上首先進行了高通量組合化學在材料化學領域的研究,成為開始在本領域從事開發研究的5人之一,發表論文多篇,獲得世界各國專利30餘項,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同時進行50個催化反應的並行反應系統和能同時進行100至600個化學反應的高溫高壓反應系統,設計了苯胺合成新流程和一系列催化劑庫的製備方法及高通量化學分析方法和儀器。在這期間,周小平博士完成了3600萬美元與Dow、BASF、Bayer國際大公司的合作研究項目,並且獲得過三次公司Star獎。

2000年,周小平獲得加洲大學獲博士學位。此後在Symyx Technologies繼續從事研究工作,並在2000年末加入美國GRT公司主持天然氣合成液體燃料油及中間體的研究,被聘請為公司首席科學家和科學顧問,進行科研及科研管理工作,申請發明專利15項,發表論文多篇。

2002年4月回國後,周小平教授在湖南大學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先後與化學化工學院的同事從事學科建設,為化工學科爭取到了二級學科博士點和化工一級學科博士點,引進了晁自勝博士和尹雙鳳博士。在我校工作期間,周小平教授申請發明專利11項,在國際刊物發表論文十餘篇,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儀器專項一項及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畫基金一項。特別是他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納米孔膜光催化氧化法淨化水和空氣的研究,現已經成功地設計組裝了可以同時進行一百多個催化反應的組合化學光催化反應器和一個螢光成像高通量分析系統,該系統的配件為國產、進口、加自行設計,軟體為自行設計,已被用於研究工作中。同時,周小平教授還從事碳資源綜合利用與新能源開發研究工作,這與國家能源戰略工程密切相關。由於天然氣中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分子結構非常穩定,難於活化,傳統的化學工業中是採取天然氣蒸氣重整的辦法,這是一個高能耗過程,並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學術界和工業界一直在尋求低能耗過程,把甲烷轉化成便於運輸的液體燃料或合成中間體。周小平教授的研究主要是針對天然氣中的甲烷轉化進行的,研究工作進展順利,設計的新流程能把甲烷經過催化過程轉化為二甲醚、醋酸或液體碳氫化合物燃料,套用前景非常廣泛。

重要科研項目

1. “天然氣非合成氣法制燃料油和芳烴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批准號:20673101),2007.1~2009.12,30萬,項目負責人,已結題

2. “從天然氣和沼氣經非合成氣製備二甲醚和醋酸的研究”,教育部科技研究重點項目(批准號:107132),2007.1~2009.12,20萬,項目負責人,已完成

3. “天然氣制芳烴等非石油路線製備大宗化學品工藝技術研究”,“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重點項目(批准號:2006BAE02B05),2006.11-2009.6,國撥200萬,項目負責人,已結題

4.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資助項目(批准號:NCET-04-0775),50萬,2005-2007,項目負責人,已結題

5. “催化組合反應器及檢測系統的設計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儀器專項(批准號:20327003),80萬,2004.1-2006.12,項目負責人,已結題

6. “納米孔膜光催化氧化法淨化水和空氣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批准號:20277008),20萬,2003.1-2005.12,項目負責人,已結題

7. “碳資源綜合利用與新能源開發”,“211”工程重點建設項目(批准號:52110214014),2002- 2004年,200萬,項目負責人,已結題

8. 在美國 Symyx Technologies Inc. 公司期間(1996-2000年),作為最早在催化領域研究組合化學的五人之一,構思並參與催化劑 library 的原位合成和反應器設計,完成 Symyx Technologies Inc.與德國Hoechst A.G. 的一個2000萬美元的合作項目;構思並設計了第一個可以同時進行五十個反應的常壓 high throughput 反應系統(已獲美國、加拿大和 WO 專利,並為 Symyx Technologies Inc. 獲得至少500萬美元收入)。在此期間,本人也設計過世界上第一台可以同時進行一至六百個反應的高溫高壓(達 350 atm, 400C)並行反應器;設計了直接從苯和氨合成苯胺的新流程,完成由 Symyx Technologies Inc. 與德國Bayer合作的1600萬美元項目。

9. 在美國 GRT Inc. 公司期間(2000-2002年),作為公司創始人之一,從事天然氣轉化研究工作,任首席科學家,設計了把天然氣中各組分不經合成氣化學直接轉化為二甲醚、乙醚、乙酸乙酯、甲醇、乙醇和丙烯的新工藝流程,爭取到跨國公司研究經費250萬美元,並吸引美國Marathon GTF Technology控股GRT Inc.20%。

湖南大學教授

湖南大學是歷史悠久、聲譽斐然的著名大學,現為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國家“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鄭善賢
袁玉梅
周炎濤
王玲[湖南大學教授]
劉宏立
孫山河
唐昌輝
吳方伯
黃政宇
陳治安[湖南大學教授]
陳范才
華旭剛
羅滇生
張陽[湖南大學教授]
許曦
陳久強
王昌衡
塗文戈
汪渢[湖南大學教授]
熊暉
晏班夫
黎之奇
李壽英
曾令宏
姜早龍
黃靚
仇一顆
金曉勤
張國強[湖南大學教授]
程露敏
楊明輝
許仕榮
鄒新軍
劉齊建
尹華偉
李剛[湖南大學教授]
杜運興
周晉[湖南大學教授]
劉光棟
袁賢訊
楊志昂
彭勃[湖南大學教授]
童樺
劉一江
霍希琴
聶利華
金波[湖南大學教授]
張望喜
龔建清
張浩江
戴瑜興
周芬
肖岩
陳政清
曹一家
張志田
周軍莉
邵旭東
尹雙鳳
吳朝陽[湖南大學教授]
何彥
何德良
張曉兵[湖南大學教授]
周海暉
羊小海
許新華
林偉英
劉婭莉
王玉枝
汪秋安
晁自勝
蔣健暉
蔡青雲
周小平[湖南大學教授]
余剛[湖南大學教授]
陳金華[湖南大學教授]
向建南
何鳳姣
胡艾希
歐陽紅林
蔡炳新
徐偉箭
安德烈[湖南大學教授]
鄧劍如
吳海龍[湖南大學教授]
曠亞非
陳宗璋
沈國勵
郭燦城
袁渭康
蘇永華[湖南大學教授]
劉桂秋
胡家文
陳增萍
陽衛軍
梁志武
李樹濤
譚澤[湖南大學教授]
郭棟才[湖南大學教授]
羅勝聯
聶舟
童柏棟
李金恆[湖南大學教授]
孟志強
滕召勝
黎福海
劉覺民[湖南大學教授]
熊芝耀
鄧建國[湖南大學教授]
章兢
王耀南[湖南大學教授]
周臘吾
袁果
劉光曄
方厚輝
沈征
姚建剛
羅隆福
余健[湖南大學教授]
彭敏放
黃守道
單波
李欣然
吳政球
何放龍
劉小燕[湖南大學教授]
王輝[湖南大學教授]
彭楚武
譚建豪
塗春鳴
張小剛[湖南大學教授]
劉國才[湖南大學教授]
李國希
賀擁軍
王連華
趙敬哲
譚陽紅
黃純
張志文[湖南大學教授]
舒興平
羅安
何怡剛
孫煒
羅建輝
汪夢甫
劉曉明[湖南大學教授]
黃立葵
李嘉[湖南大學教授]
李碩[湖南大學教授]
曾夢瀾
郭玉榮
許斌[湖南大學教授]
李正農[湖南大學教授]
尚守平
蔣德松
陳大川[湖南大學教授]
卜良桃
鄧鐵軍
曹文貴
陳昌富
趙明華[湖南大學教授]
張泠
張泉[湖南大學教授]
易偉建
吳慧英
楊昌智
霍靜思
柯水洲
文學章
李立峰[湖南大學教授]
黃幼華
吳紅華
姚守拙
劉霞
朱英浩
劉國榮
吳建新
方萍
李秋勝
龔光彩
廖莎
李念平
施周
祝志文
趙躍宇
史才軍
何益斌
方誌[湖南大學教授]
顏可珍
黎莉
閔小瑩
張桂芳
劉志文
陳友明
周福霖
馬克儉
俞汝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