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吟[電視劇《三國演義》插曲]

臥龍吟[電視劇《三國演義》插曲]
臥龍吟[電視劇《三國演義》插曲]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臥龍吟》又名《有為歌》,是1994年《三國演義》第二十七集《三顧茅廬》中諸葛亮出山一段的插曲,十分感人。另第77集中悲愴伴奏曲調和此歌有關。

基本信息

歌詞

臥龍吟臥龍吟
束髮讀詩書,修德兼修身
仰觀與俯察,韜略胸中存
躬耕從未忘憂國,誰知熱血在山林
鳳兮鳳兮思高舉,世亂時危久沉吟
鳳兮鳳兮思高舉,世亂時危久沉吟
茅廬承三顧,促膝縱橫論
半生遇知己,蟄人感興深
明朝攜劍隨君去,羽扇綸巾赴征塵
龍兮龍兮風雲會,長嘯一聲抒懷襟
歸去歸去來兮,我夙願,餘年還做壠畝民
清風明月入懷抱,猿鶴聽我再撫琴
(女聲合唱)天道常變易,運數杳難尋
成敗在人謀,一諾竭忠悃
丈夫在世當有為,為民播下太平
歸去歸去來兮,我夙願,餘年還做壠畝民
歸去歸去來兮,我夙願,餘年還做壠畝民
清風明月入懷抱,猿鶴聽我再撫琴

音樂賞析

在正常敘事的高潮中使用精心製作的插曲,以起到進一步渲染氣氛、感染客群、並引領情節的作用,是94版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的一大亮點。個人認為,從音樂本身的詞曲創作和在劇中所起到的作用來說,諸葛亮出山一集所使用的插曲《臥龍吟》,乃是最為成功的。兼具悲劇英雄氣質和中國古典風情的詞曲,以及插曲出現時的鏡頭運用,讓電視劇《三國演義》生髮出了超越原著的悲壯的歷史精神。
漢末三國是個英雄氣質噴薄的時代。此前,延續近400年的兩漢,由於選擇了外儒內法、又包含了讖緯之學的意識形態,讓兩漢成為經學的時代。皓首窮經、恪守師法家法的學術氛圍一直籠罩不去,中國戰國時代曾生髮的濃郁的英雄氣息,在兩漢一直被嚴格的文化管控壓制著。直到東漢末年,隨著黃巾起義、董卓進京而天下大亂,大一統的儒家思想至此宣告崩潰。正所謂“世事紛爭之際、英雄再造之時”,滿懷建功立業豪情壯志的英雄氣質至此再得生髮。而其中,又加入了亂世中特有的生命短暫、世事無常的悲劇意識。反映在文學領域,即成為引領一時風騷的“建安風骨”。94版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插曲《臥龍吟》,其曲調的風格便頗具建安骨力,堪稱歷史精神的成功再現。
《臥龍吟》的歌詞大致分三段。第一段,自“束髮讀詩書”至“世亂時危久沉吟”,描述了諸葛亮出山前的生活與思想。“仰觀與俯察,韜略胸中存”,勾勒出了一個勤奮好學、充滿智慧的青年形象。“躬耕從未忘憂國,誰知熱血在山林”,則把握住了《三國演義》原著中的諸葛亮形象:既潔身自好、不求聞達,又滿懷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看似矛盾的心曲,實則是諸葛亮雅號“臥龍”的真實內涵。
“鳳兮鳳兮”一句,一說典出《論語·微子》,是楚國的一位狂人接輿嘲笑孔子所作的歌:“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在這裡,“鳳”是美好卻不得時而出的動物。另一說,典出西漢司馬相如的名作《鳳求凰》:“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凰。時未遇兮無所將,何悟今兮升斯堂。”本義指戀愛中不得其人的悵惘,也可以類比政治上不遇其主的苦悶。
《三國演義》原著中,借用司馬徽、徐庶、諸葛均等人物之口,側面描寫了許多諸葛亮出山之前的生活——“眾問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樂毅,其才不可量也。”、“或駕小舟游於江湖之中,或訪僧道于山嶺之上;或尋朋友於村落之間,或樂琴棋於洞府之內。往來莫測,不知去所。”這些內容在電視劇中是難以表現的:藉助人物之口說出則蒼白無力,若另開主線再寫諸葛亮前事又太拙,若不寫又少卻很多精彩的點綴。94版《三》劇,墊著《臥龍吟》第一段的鏇律,將眾多諸葛亮青年時讀書、會友、製作農具、請教賢人的鏡頭穿插進來,可謂巧妙。
第二段歌詞,自“茅廬承三顧”始,至“猿鶴聽我再撫琴”止。主說諸葛亮與劉備的風雲際會,和他對知遇之恩、志同道合的感慨。“明朝攜劍隨君去,羽扇綸巾赴征塵”,自此,諸葛亮正式登上漢末三國的歷史舞台,曾經晴耕雨讀的青年書生,將演出“龍兮龍兮風雲會”的壯闊活劇,值得為之“長嘯一聲舒懷襟”了。詞作者對中國古代士大夫渴慕知遇的心態極其熟悉。
94版《三》劇中,補充設計了原著中未有的情節:三顧茅廬當晚,諸葛亮留劉備三人在臥龍莊居住,深夜不寐,彈琴吟唱,以抒心曲。即將出山的諸葛亮,那種滿懷感激、滿懷壯志,卻又深知天命難為、將悲壯努力的複雜心緒,以這段鏡頭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也是曲名《臥龍吟》的來歷。
《三國》原著里,諸葛亮的心態是這樣的——我本知天命不佑,漢朝氣數已盡,人力難為;我又久樂耕鋤,不求聞達於諸侯,但我還是毅然選擇隨劉備出山,一為解救天下蒼生,二為報答知遇之恩。此外絕無功名利祿之念。因此功成之後,即當歸隱。《臥龍吟》中,對這種心曲做了還原。當諸葛亮唱出“長嘯一聲舒懷襟”的高潮部分後,內容一變,緊接著抒發起了功成歸隱的願望:“歸去來兮我夙願,餘年還做隴畝民。清風明月入懷抱,猿鶴聽我再撫琴。”
《臥龍吟》第三段,由男聲獨唱改為女聲和聲,鏡頭裡表現的內容,則是次日天明之後,諸葛亮叮囑家人、辭別婦孺,隨劉備上路的情節。歌中女性溫婉輕柔的和聲,從淺層次上說,象徵著諸葛亮的妻子或家人對他的叮囑:此去無以家為念,“丈夫在世當有為,為民播下太平春。”。然而,像“天道常變易、運數杳難尋”這樣的話,雖然也似妻兒囑託叮嚀的口吻,但總不似那個年代的婦孺所能擁有的“覺悟”。因此,從深層次上說,《臥龍吟》第三段的女聲和聲,也同時象徵著千百年歲月之後,歷史的知情者和遠觀者們的心曲——縱然天道常變,運數渺茫,卻依然是“成敗在人謀”,更何況丈夫在世,當有作為。因此,去吧,努力吧,盡人力吧,這就是價值所在啊!然而,不要忘記你的本心,不要忘記你本性的清高和純潔,不要忘記你歸隱田園的夙願。這一點,諸葛亮深知,諸葛亮的家人深知,諸葛亮的讀者和後人們也都深知。於是,歌曲在“歸去來兮我夙願,餘年還做隴畝民。清風明月入懷抱,猿鶴聽我再撫琴。”的循環往復中結束。主鏇律之外,男聲鏇律還在不停地應和著,像諸葛亮在說“我懂。我都懂。”
歷史上的諸葛亮,是一個重視律治、行法如山的治國大師。後世的一代代知識分子懷著自己渴慕知遇、又長保清高傲然的文人衷腸,在這個人物身上添加了太多的筆墨;而一代代平民讀者,又在嚮往智慧與正義的心態促使下,將諸葛亮變成了一個“多智而近妖”的形象。這兩種歷史心態疊加起來,就是《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形象的歷史來源。從影視劇安置情節、塑造人物、呼喚歷史精神等各種角度上說,《臥龍吟》是成功的,也是無可替代的。但由於歌曲本身完全從屬於文學人物形象和電視劇,以至於《臥龍吟》湮沒在了歷史中。除了“三國迷”和“孔明粉”之外,很少有人知道這首歌,更不要說被它感動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