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漢字]

函[漢字]
函[漢字]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函,錢幣術語,錢的方孔或者圓孔叫做函,也可叫做好、穿;公文文體。

基本信息

基本解釋

匣,盒子:石~。劍~。

套子,引申為量詞:書~。信一~(信一封)。

信件:~件。公~。來~。

包含,容納:~夏(“夏”,指中國;“函夏”即包括整箇中國)。巨蚌~珠。

鎧甲:~人(制甲的人)。

詳細解釋

〈名〉

(象形。今隸誤作函。本義:舌)

同本義 [tongue]

圅,舌也。——《說文》

若合而函吾中。——《國語·楚語》。注:“入也。”按,如舌之在口中也。

口上曰臄,口下曰圅。——《通俗文》

噱,圅舌也。——《廣雅·釋親》

盛物的匣子、套子 [case]

函封之。——《戰國策·燕策》

函封。

買五人之脰而函之。——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又如:劍函;鏡函

傳達訊息或指示的信件(古代寄信用木函) [letter]。如:函儀(信件禮物);函章(信件公文);函片(信件);函札(書信)

郵政 [mail]。如:函購

信封 [envelope]

發函伸紙,…。——《文選·吳質·答東阿王書》

鎧甲 [armor]

函,鎧也。——《廣雅》

又如:函人(製造鎧甲的工人)

〈動〉

1.

包含;容納 [contain]

席間函丈。——《禮記·曲禮》。注:“容也。”

夫函牛之鼎沸。——《淮南子·詮言》。注:“受一牛之鼎也。”

以函夏之大漢兮。——《漢書·揚雄傳》。注:“包容也。”

函之如海。——《漢書·敘傳》。注:“讀與含同。”

臣蜯函珠。——張衡《南都賦》

2.

又如:函夏(包函諸夏。意指中國全部);函括(包含,包括);函蓋(包含;概括)

3.

容納 [have a capacity of]。如:函牛(謂能容納一頭牛,指大鼎);函受(猶容納;包容);函育(容納化育);函席(謂能容一席的小地方)

4.

用匣子或封套裝盛 [case]

函梁君臣之首。—— 宋· 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

5.

又如:函匣(謂置物於匣中);函封(用匣子盛而封之);函首(用匣子裝盛人頭)

6.

致函;去信 [write]。如:函請(用書信請求或邀請);函調(通過書信方式進行調動;用書信方式進行調查);函邀(用書信方式進行邀請)

7.

陷入 [fall into]

若合而函吾中,吾上下必敗其左右。——《國語·楚語上》

〈形〉

1.

寬闊 [wide]

伊茲都之函宏。——左思《吳都賦》。注:“寬大也。”

2.

又如:函弘(廣大。弘,或作宏)

常用詞組

函大 hán dà

[correspondence college] 函授大學的簡稱

函電 hán diàn

[letter and telegram] 書信和電報的合稱

函復 hán fù

[reply by letter] 以信函回復

函告 hán gào

[inform by letter] 用書信告知

函購 hán gòu

[mail order;purchase by mail] 通過書信購買

函購部

函胡 hán hú

[ambiguous;vague] 同含糊。重濁而含混

南聲函胡。--宋. 蘇軾《石鐘山記》

函件 hán jiàn

[letters] 信件

收到一封緊急函件

函聘 hán pìn

[invite by letter] 用書信聘請(擔任某種職務)

函使 hán shǐ

[mailman;postman] 傳遞官府信件的官差,今郵差的前身

函使報信。--清. 袁枚《祭妹文》

函授 hán shòu

[teach by correspondence] 以通信輔導為主、面授為輔的教學方式

函授學校

函授大學 hán shòu dà xué

[correspondence college] 以函授為主要教學方式的高等學校

與此同時,採取廣播電視大學、函授大學、夜大學、管理幹部學院、教師進修學院等多種形式發展高等教育

函式 hán shù

[function] 彼此相關的兩個量之一,他們的關係是一個量的諸值與另外一個量的諸值相對應

函索 hán suǒ

[demand by communication] 通過信函索要

欲知詳情,悉請函索

部首筆畫

部首: 凵

部外筆畫: 6

總筆畫: 8

五筆86: bibk

五筆98: bibk

倉頡: une

筆順編號: 52413452

四角號碼: 17772

鄭碼: xkzi

Unicode: CJK 統一漢字 U+51FD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子集下】【凵字部】函 ·康熙筆畫:8 ·部外筆畫:6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胡男切,音含。《說文》舌也,又容也。《禮·曲禮》席閒函丈。

又《前漢·禮樂志郊祀歌》函蒙祉福常若期。《注》師古曰:函,包也。

又《前漢·班固敘傳》函之如海。《注》讀與含同。《律曆志》太極函三為一。《禮·樂志》人函隂陽之氣。

又《玉篇》鎧也。《周禮·冬官考工記》燕非無函也,夫人而能為函也。

又《集韻》戸感切,音頷。《通俗文》口上曰臄,口下曰函。《集韻》或作椷。《前漢·天文志》太白閒可椷劒。《注》謂可容一劒也。

又《唐韻》《集韻》《韻會》胡讒切《正韻》胡嵒切,音鹹。匱也。

又《集韻》或作㮀,木名。

又或作䤴。《博雅》介鎧也,通作函。

又《玉篇》書也。《晉書·殷浩傳》竟達空函。

又姓。《廣韻》漢有豫章太守函熙。

又漢複姓。漢末有黃門侍郞函治子覺。

又函谷,關名。

又通作鹹。《周禮·秋官》伊耆氏共杖鹹。《注》鹹讀為函,以此藏杖也。

又《張有·復古編》圅又作函,亦筆跡小異。別作凾,非。

套用文分類

拼音是han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