緘

為書信封口(常用在信封上寄信人姓名之後):張~;李~。或者扎束器物的繩。《漢書·外戚傳下》:“使客子解篋緘。”顏師古註:“緘,束篋之繩也。”李商隱《謝京兆公啟》:“伸紙發緘。

基本信息

【讀音】:jiān
部首】:糸
【古體】:緘、椷

基本解釋

1、為書信封口(常用在信封上寄信人姓名之後):張~;李~。
2、封;閉:~口;~默。
3、書信:~札;~牘。
4、扎束器物的繩。《漢書·外戚傳下》:“使客子解篋緘。”顏師古註:“緘,束篋之繩也。”李商隱《謝京兆公啟》:“伸紙發緘。”

常用詞組

1、【緘口】:閉著嘴不說話。
2、【緘口不語】:閉著嘴不說話。
3、【緘默】:閉口不說話。
4、【三緘其口】:嘴上貼了三層封條。指言語謹慎,不說話。

其他相關項

相關典故

1、“緘,束篋也。”――《說文》。
2、“緘,索也。”――《廣雅》。
3、“則必攝緘縢。”――《莊子·胠篋》。釋文:“繩也。”
4、“攝緘縢。”――清·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原君》。
5、“使客子解篋緘。”――《漢書·外戚傳》。顏師古注:“束篋之繩也。”
6、封閉意:“(書樓)藏唐太宗、明皇御札詔敕,緘鎖甚緊謹。”——《宋史·高昌國傳》。特指封閉信口:“常緘素札去,適枉華章還。”——韋應物《答崔都永》詩。
7、書信意:“兩月勞君寄兩緘。”——王禹偁《回襄陽周奉禮》詩。“開緘見手扎,一紙十三行。”――白居易《初與元九別後忽夢見之》。
8、緘口意。“孔子觀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廟,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後因以「緘口」指閉口不言。——《孔子家語·觀周》。

其他詞組

1、【緘縢】:繩索。
2、【緘書】:書信。
2、【緘默症】:一種心理障礙。其行為特點是:很少或沒有言語,缺乏注意力,對父母沒有親密的依戀關係,對玩具和交友不感興趣,自我服務能力差,有攻擊性行為,刻板行為多。但也有一些正常表現,如運動能力和記憶的發展較好,對機械客體或智力課題有興趣等。

拼音是jian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