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

諫, 舊時指對君主、尊長的言行提出批評或勸告:規諫、進諫。諫jiàn〈古〉規勸君主、尊長或朋友,使其改正錯誤或過失:進~。字從言,從柬,柬亦聲。本義:向帝王陳述各種可能的選擇並提出其中最佳者。對尊長、君王直言勸誡,改正缺失,並提出針對性的方法和策略。臣下向帝王進諫的奏章。

基本信息

詳細字義

諫
諫<動>動
(形聲。字從言,從柬,柬亦聲。“柬”意為“分類挑選”。“言”與“柬”聯合起來表示“就一攬子解決方案進行細分推敲後給出最佳選擇建議”。本義:向帝王陳述各種可能的選擇並提出其中最佳者。轉義:(在帝王做出錯誤選擇時)直言規勸)
同本義
諫,證也。――《說文》
諫者,正也。――《楚辭·七諫序》
諫,猶正也。以道正人行。――周禮·司諫》注
掌諫五惡。――《周禮·保氏》。注:“以禮義正之。”
三諫不從。――《公羊傳·莊公二十四年》
宮之奇之為人也,懦而不能強諫。――《左傳·僖公二年》
保氏常諫王惡。――《周禮·地官》
大臣強諫。――《戰國策·趙策》
扶蘇以數諫。――《史記·陳涉世家》
忠諫之路。――諸葛亮《出師表》
不為拒諫。――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諫:止,挽救。——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歸去來兮辭》陶淵明
於是舍人相與諫曰——《廉頗藺相如列傳》。註:諫,勸諫
試之諫以觀其(袁可立)氣,其正在鼻。——明倪元璐《袁節寰大司馬像贊》
又如:諫阻納質(
諫jiàn〈古〉規勸君主、尊長或朋友,使其改正錯誤或過失:進~。力~。
諫<名>名
諫言。如《鄒忌諷齊王納諫》,其中的“諫”為名詞,指批評意見。

詞性變化

諫
◎諫
諫jiàn
〈名〉
(1)諫官[imperialcensors]
避人焚諫草,騎馬欲雞棲。——杜甫《晚出左掖》
(2)又如:諫垣(諫官的衙署;指朝中大臣及幕僚百官);諫草(諫官的奏稿);諫院(諫官的衙署);諫議大夫(古官名。簡稱“諫議”。掌管諫諍及議論)
(3)通“間”。間諜[spy]
設諫以綱獨為,舉錯以觀奸動。——《韓非子·八經》
(4)姓

常用詞組

諫
◎諫策jiànce
對尊長、君王直言勸誡,改正缺失,並提出針對性的方法和策略。
◎諫官jiànguān
[imperialcensors]古時專規勸天子改正過失的官。
魯公為諫官。——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諫勸jiànquàn
[admonish]直言規勸。
◎諫書jiànshū
[remonstrance]臣下向帝王進諫的奏章。
◎諫友jiànyǒu
[afriendwhodoesnothesitatetoremonstrate]能直言相勸的朋友,即“諍友”
◎諫諍jiànzhèng
[criticizesb.’sfaultsfrankly]直言規勸,使人改正過錯。
諫諍即見聽。——《漢書》
◎諫阻jiànzǔ
[dissuadesb.from]直言勸阻。

康熙字典

【酉集上】【言字部】諫〔古文〕??《唐韻》古晏切《集韻》《韻會》《正韻》居晏切,??音?。《說文》證也。《徐曰》閒也。君所謂否,臣獻其可,以閒隔之,於文言柬為諫。柬者,多別善惡,以軰於君。《白虎通》閒也,因也,更也。是非相閒,革更其行也。《詩·衞風·淇奧序疏》乾也。乾君之意而告之。《廣雅》正也。《廣韻》諫諍,直言以悟人也。《書·說命》後從諫則聖。《禮·曲禮》為人臣之禮,不顯諫,三諫而不聽,則逃之。子之事親也,三諫而不聽,則號泣隨之。《前漢·賈山傳》工誦箴諫,瞽誦詩諫,公卿比諫,士傳言諫過。《舊唐書·職官志》凡諫有五:一曰諷諫,二曰順諫,三曰規諫,四曰致諫,五曰直諫。 又官名。《周禮·地官》有司諫。《注》諫猶正也,以道正人行。《後漢·百官志注》胡廣曰:武帝元狩五年,置諫大夫為光祿大夫。世祖中興,以為諫議大夫。 又鳥名。《說苑·辨物篇》東方有鳥,名諫珂,文身而朱足,憎鳥而愛狐。 又果名。《本草綱目》橄欖,一名諫果,出《農書》。 又姓。《風俗通》漢有治書侍史諫忠。 又《集韻》居顏切,?平聲。《類篇》諍也。 又《集韻》郞旰切,音爛。與讕同。 又葉古限切,音峑。《詩·大雅》王欲玉女,是用大諫。葉上反。 又葉經??切,音見。《卻正·釋譏》譬逌人之有采於市閭,游童之吟詠乎疆畔,庶以增廣福祥,輸力規諫。《注》畔音弁。 《俗書證誤》從東,非。諌dǒng,多言也。

拼音是jian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