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昭慶寺

六安昭慶寺

“文革”期間,昭慶寺蒙受空前劫難,殿宇被拆,佛像被毀,經書被焚,寺內文物被查抄殆盡,千年古剎滿目瘡痍。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的宗教政策和文物保護條例逐步得到了貫徹和落實。該寺重興。

簡介

六安昭慶寺六安昭慶寺

昭慶寺位於安徽六安市東南南25公里的孫崗鎮郊,坐落在長江、淮河分水嶺之頂。依山傍水,周圍茂林修竹,古木參天,氣候宜人,景色壯美。該寺始建於唐朝貞觀年間,系太宗皇帝親詔敕建的我國四大昭慶古寺之一。六安昭慶寺由唐朝開國元勛尉遲恭督造,其匾額為初唐著名書法家歐陽詢所書(現由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重書)。該寺集彌勒殿、大雄寶殿毗廬殿接引殿等四座大殿於一體,殿宇卍字亮脊、斗角飛檐,莊嚴肅穆,壯觀雄偉,其規格之高,規模之大,遠非一般民間自發所修建之寺院可比,即使在全國範圍內,當今像昭慶寺這樣歷盡滄桑而尚保存得如此完好的古代皇封正統古剎亦屬鳳毛麟角。故而在80年代初我國寺院定級時,該寺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功績

該寺集彌勒殿、大雄寶殿、毗廬殿、接引殿等四座大殿於一體,殿宇卍字亮脊、斗角飛檐,莊嚴肅穆,壯觀雄偉,其規格之高,規模之大,遠非一般民間自發所修建之寺院可比,即使在全國範圍內,當今像昭慶寺這樣歷盡滄桑而尚保存得如此完好的古代皇封正統古剎亦屬鳳毛麟角。故而在80年代初我國寺院定級時,該寺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昭慶寺法脈屬臨濟宗,自一世祖福佑大和尚至現任住持僧西池法師,承傳已達十九世,歷代均有高僧大德住世。其中尤以中興始祖福佑大和尚、中興九世祖事海大和尚和第十四世祖延永大師等在當時的佛教界中最具影響,倍受推崇。他們的弘法利生事跡為後世留下了許多動人的傳說。

寺廟歷史

該寺建寺一千三百年來,飽經滄桑,歷盡劫難,代有興衰,先後經過九次重修。宋朝端平元年,(1234年)經過擴建,規模最為宏大,常住僧眾最多曾達到一千餘。後因戰亂而逐漸衰微。直至明朝末年,崇禎皇帝下旨重建,後又於光緒七年再次重修,方使舊貌復原。1949年後,該寺受到黨和政府的特殊重視。省文物局委派考古專家前往該寺考察、鑑定,確認該寺為唐朝建築,寺內保存的若干文物為稀世國寶,強調要嚴加保護,任何人不得破壞。 “文革”期間,昭慶寺蒙受空前劫難,殿宇被拆,佛像被毀,經書被焚,寺內文物被查抄殆盡,千年古剎滿目瘡痍。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的宗教政策和文物保護條例逐步得到了貫徹和落實。該寺重興。1984年,該寺被安徽省政府重新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六安市佛教協會所在地。

寺廟內古蹟

六安昭慶寺六安昭慶寺

昭慶寺歷史悠久,文物古蹟甚多。現存的有:1、唐銅鑄濟公像一尊;唐石柱頂四個;唐建屋拐井一口。2、神鍾堰一口(約一百多畝水面)。3、南宋端平元年蓮花石四塊。4、明朝成化年間和弘法十二年蓮花石三塊,瓷香爐一個;崇禎帝立碑二塊;明萬曆二十七年銅鑄觀音像一尊。5、清朝銅燭台一對;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同治、光緒年間石碑各一塊;1984年安徽省政府贈“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昭慶寺”的大硯石碑一塊;大寶鼎一尊(重達二噸半);大香爐一隻;大鐘一座;寺史簡介碑一塊等。 已失落的文物有:1、唐太宗下旨鐫刻昭慶寺建寺因緣的古碑一塊(抗戰期間躲避日軍而埋藏,待尋);2、重達1150斤的唐朝衣金繡花銅鑄大佛兩尊;3、附龜蛇二將的唐朝達摩祖師全身銅像一尊;4、唐朝大小銅七尊;5、歷代銅香爐、銅磬等法器十一件;6、精台灣巡撫劉銘傳所贈之金字包柱站匾一塊(上述文物系“文革”期間被抄,待追查)尤其需要著重指出的是:上述兩尊重達千斤以上的銅質含金大佛經專家鑑定,確認為國內獨一無二的國寶級文物。

寺廟特色

昭慶寺除了歷史悠久、文物眾多之外,還有其與眾不同的特色。其主要表現在:1、寺內大雄寶殿的鋪地石無一塊是完整的。傳說建寺時,唐朝開國無勛尉遲敬德奉旨督工,因施工進度緩慢,一怒之下,手執九節鋼鞭搗地所致,2、寺內的所有院落沒有一條下水道,但無論下多大雨,院內滴水不存。3、寺內一棵千年銀杏樹,至今仍枝葉繁茂,碩果纍纍,整個寺院均在其濃蔭覆蓋之下,巍巍壯觀。4、1941年,在寺院東側,延永和尚(十四世祖)圓寂後的肉身裝金供養,建成“老迂佛殿”。迂佛簽譜異常靈驗,遠近聞名,頗具影響。5、每年農曆二月十九、九月十九兩次廟會期間,人流如潮。趕會者多達十萬作眾,成為皖西一大奇觀。朝山進香的信眾來自全國各地,乃至港、澳、台、新加坡、泰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人流有時竟綿延十餘公里,時間長達十天開外。

名人題詞

當代書法家、詩人高先元曾作詩一首稱讚昭慶古剎:“寶剎面南背北方,溯源追本不尋常。唐宗下旨崇神聖,敬德監工建佛堂。盛世香菸千載祭,滄桑佛像數番傷。三中全會開新宇,復葆禪林萬代昌。”今日的昭慶寺,已經煥然一新,在弘揚佛法、促進兩個文明建設、淨化社會風氣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六安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