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河口水庫

龍河口水庫

龍河口水庫,建於安徽省舒城縣巢湖水系支流杭埠河上游的龍河口。庫區流域面積1111平方公里,占杭埠河流域大潭灣以上總面積1970平方公里的56.4%。總庫容8.2億立方米,底庫容0.53億立方米。1958年11月開工,初期以縣辦為主。1961年4月停建,1965年10月復工續建,列入基建工程,1969年10月竣工。 水庫大壩,被稱為世界第一人工土石大壩,被聯合國大壩委員會原主席蘭希先生贊為“非常了不起的工程”。 河口水庫,是杭埠河灌區的水源工程,也是渠首工程。防洪保護面積53萬畝。建庫後,大大減輕杭埠河的洪水負擔。灌溉舒城、廬江、六安三縣農田155萬畝。 龍河口水庫庫區,作為中國大別山地質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21世紀初,水庫所在地舒城縣萬佛湖鎮開始利用庫區自然資源開發旅遊項目,並命名為“萬佛湖”。入選國家4A級旅遊區,被確定為安徽省世博會重點推介的旅遊景點之一。2016年成功創建國家5A級景區,成為安徽省第十一家5A級景區。

基本信息

水庫特徵

龍河口水庫,建於安徽省舒城縣杭埠河上游的龍河口。庫區流域面積1111平方公里,占杭埠河流域大潭灣以上總面積1970平方公里的56.4%。總庫容8.2億立方米,底庫容0.53億立方米。

主要工程

水庫樞紐由攔河主壩、副壩、溢洪道、臨時非常溢洪道和梅嶺、牛角沖兩座進水閘組成。

庫體部分

主壩分東大壩與西大壩,兩壩之間隔一小山,位於舒城縣栲栳山與牛頭山之間的杭埠河龍河口,全長600米,均為粘土心牆砂殼壩,壩頂高程曾多次變動。1958年按50年設計,200年校核,壩頂高程71米(以吳淞口為零點,下同)。1960年改按100年設計,1000年校核,壩頂高程75米;1965年復改壩頂高程為74.4米;1975年接受河南省林莊教訓,1976年將壩頂高程增至75.4米,頂寬5米,並加築防浪牆,牆頂高程76.5米。東西兩壩長分別為320米和280米;最大壩高分別為33.4米和32.4米。副壩自東向西有杜小店、馬蹄崗、牛角姥、關口、寺沖、落花沖、磨松沖和大塘埂8處,總長998米,最大壩高9.5米,壩頂高程75米左右。溢洪道位於東大壩東側一公里的斗笠沖,開敞式,最大泄量3820立方米/秒。鳳凰沖和門坎石兩座臨時非常溢洪道,最大泄量共為3910立方米/秒。

灌區部分

龍河口水庫灌區渠道工程 龍河口水庫灌區渠道工程

龍河口水庫既是杭埠河灌區的水源工程,也是渠首工程。分別從水庫的牛角沖和梅嶺進水閘引水。原計畫,杭北乾渠的杭淠分乾渠通過將軍山、打山渡槽與淠杭乾渠貫通,南水北調,將杭埠河灌區與淠河灌區連成一體。1981年對淠河灌區和杭埠河灌區的水資源及灌區面積重新分析平衡後,認為水量不足,難以滿足本灌區農業用水需要。因而杭淠灌區已建溝通工程實際發揮效益不大。

渠首工程由龍河口水庫的牛角沖、梅嶺2座進水閘組成。牛角衝進水閘為舒廬乾渠渠首,進口2孔,單孔寬2.3米、高6米,出口合為1孔,寬4.6米,高6米,孔長62米。閘身為鋼筋混凝土放水涵結構型式,座落在土石混合壩下。設計灌溉流量55立方米每秒,泄洪流量100立方米每秒。梅嶺進水閘為杭北乾渠渠首,座落在長58米的漿砌塊石重力壩下,設4個城門洞形的引水底涵,單孔寬2米、高3.6米。設計灌溉流量50立方米每秒,泄洪流量100立方米每秒。

梅嶺進水閘位於大梅山北側,牛角衝進水閘位於水庫溢洪道東側,分別是杭北乾渠和舒廬乾渠和渠首,泄洪流量各為100立方米/秒,灌溉流量梅嶺50立方米/秒,牛角沖55立方米/秒。

建設維護

2002年龍河口水庫除險加固工程 2002年龍河口水庫除險加固工程

1958年11月開工,初期以縣辦為主。1961年4月停建,1965年10月復工續建,列入基建工程,1969年10月竣工。

興修水庫工程,舒城縣民眾做工日1000萬個,國家投資2339萬元,共做土方137萬立方米,石方40萬立方米,混凝土2.24萬立方米。在施工過程中,舒城全縣總動員,最多上工人數達5萬餘人。1959年6月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曾希聖視察工地,當即撥給平板車1000輛。後來省長黃岩又撥給膠輪獨輪車500輛,以提高工效。1960年2月上旬,在東大壩合壠關鍵時刻,許芳華、謝大勇、王成英等500多名男女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帶頭跳入水中,組成三道人牆,使大壩合壠成功。同年3月15日爆破溢洪道時,舒城縣水利電力局副局長趙學術和民工汪從高,為保護警戒區民工,不幸以身殉職。1963年5月,西大壩原導流明渠部位,在一次雨後致小股湧水,爾後減少成滲水狀,並多次出現。1966年,在東西兩座主壩粘土心牆開挖豎井,探槽檢查發現心牆內有兩條大體平行於壩軸線的襲縫,經粘土帷幕灌漿,抗滲補強,至1971年結束。1969年溢洪閘竣工,當年汛期泄洪流量超過1500立方米/秒,閘下河道發生回流,右岸土壩滑坡,溢洪閘岸牆四角出現裂縫,1970年採用加強板加固。1973年閘下游30米處河槽局部沖深5米,閘上游粘土鋪蓋也遭破壞。1974年加固後,1976年修建二道壩消能工程,但水庫工程隱患未徹底消除,防洪標準、調蓄能力低,泄洪頻繁,大壩滲漏,並有白蟻危害。

2002年,對龍河口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工程,將水庫防洪標準提高到萬年一遇。

水庫效益

防洪保護面積53萬畝。建庫前的1954年6月24日,日雨量118毫米,杭埠河龍河口流量2120立方米/秒,破圩成災7萬畝。建庫後的1969年7月14日,日雨量216.5毫米,入庫洪峰流量高達10320立方米/秒,僅下泄2150立方米/秒,大大減輕杭埠河的洪水負擔。水庫設計灌溉舒城、廬江、六安三縣農田155萬畝,20世紀90年代實灌123萬畝,其中廬江縣61.7萬畝,舒城縣64.3萬畝,六安市區(原六安縣)10.6萬畝 。1978年大旱,水庫供水5.78億立方米,105.9萬畝農田豐收。養魚水面4.5萬畝,平均捕成魚9.6萬公斤。庫內有航道6條,總長30公里,有運輸船15隻。

主要水源

杭埠河,古稱龍舒水,因在舒城縣東南,亦稱南溪,清光緒《舒城縣誌》稱前河。建國後,因經經舒城縣杭埠改稱杭埠河。古籍舊志均稱源出岳西縣井園(孤井園),實則源出岳西縣同安寨西側石關的貓耳尖。流經岳西縣、舒城縣、廬江縣,在合肥市肥西縣三河鎮與豐樂河匯合後,注入巢湖。中在舒城縣碎石灘進入龍河口水庫。全長為145公里,其中境內長86公里,流域面積3064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西河水、查水河、雙河、石皂河、救母河、山七里河、滑水河、河棚河(烏沙河)、九井河、龍潭河、南港河、豐樂河。龍河口洪峰流量達6400立方米/秒(民國3年(1914年))。龍河口水庫入庫流量曾高達10320立方米/秒。

曉天河,原是杭埠河上游,在岳西縣境內稱姚家河。在舒城縣境內稱曉天河,發源於岳西縣南界嶺頭。自1958年龍河口水庫建成以後,即與杭埠河割斷。該河從紅石嘴進入本縣大河鄉南嶽村,經曉天鎮合朱河(發源於小澗沖),至大河沿合天蒼水。經小河口鄉至山七河鎮雙桂村碎石灘,注入龍河口水庫,河面寬約200米左右,在本縣境內,全程20公里。整個流域面積588.9平方公里,通過最大流量3440立方米/秒,屬季節性山河。

五顯河,原名巴洋(王)河,1958年興建龍河口水庫後,地易地湮,遂以五顯命名。該河發源於霍山縣真龍地,經六安毛坦廠,入本縣五顯鎮,至羅山村入龍河口水庫,在舒城縣境內全長約10公里,河寬30~50米,屬季節性山河。為減少水害,五顯人民公社於1971年,組織民眾進行治理,上從顯揚村開始,下至五顯公路橋,取直河道,深挖河床,沿河築堤,河灘造田,收到良好效果。

旅遊開發

龍河口水庫,是淠史杭灌區和中國大別山地質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聯合國大壩委員會原主席蘭希先生贊為“非常了不起的工程”;擁有國家級Ⅱ類水質。 21世紀初,水庫所在地舒城縣萬佛湖鎮開始利用庫區自然資源開發旅遊項目,並命名為“萬佛湖”。2006年,成功爭創國家4A級旅遊區;2007年,榮獲全國環境優美鎮和全省最佳旅遊鄉鎮光榮稱號;2010年,被確定為安徽省世博會重點推介的旅遊景點之一;2012年,獲全省十佳旅遊景區稱號。到2012年,發展省級“農家樂”示範點,建成四星級“農家樂”2家,三星級“農家樂”8家。接待遊客50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0多億元。 2016年成功晉升國家5A級景區,成為安徽省第十一家5A級景區

六安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