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河口

東營河口

河口區地下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富集,已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1億噸,天然氣儲量170億立方米,境內油氣年產量占勝利油田的47%,成為勝利油田的主產區。這裡還蘊藏著極其豐富的高濃度囟水儲量,有儲量近6000億噸的巨型鹽礦,發展鹽業和鹽化工資源條件得天獨厚。河口區臨河瀕海,三面環水,東、北兩面為大海環繞,南臨黃河。具有宛延綿長的黃金海岸線,屬我省擁有海岸線最長的縣區之一,人均占有海岸線居全省之首。黃河沖積使這裡擁有廣闊的灘涂面積和淺海海域,魚、蝦、蟹、貝類資源豐富,素有“百魚之鄉”和“東方對蝦故鄉”的美稱。黃河水滋潤著河口大地並在此大量蓄集,星羅棋布的人工水庫使淡水養殖漸成氣候。“海上河口”已成為“海上山東”這一我省跨世紀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簡介

地理位置

河口區屬黃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東營市市轄區,成立於1984年,土地面積2600平方公里,轄轄1個街道、3個鎮、3個鄉,178個行政村,23萬人。

河口區地下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富集,已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1億噸,天然氣儲量170億立方米,境內油氣年產量占勝利油田的47%,成為勝利油田的主產區。這裡還蘊藏著極其豐富的高濃度囟水儲量,有儲量近6000億噸的巨型鹽礦,發展鹽業和鹽化工資源條件得天獨厚。

美麗河口美麗河口

河口區臨河瀕海,三面環水,東、北兩面為大海環繞,南臨黃河。具有宛延綿長的黃金海岸線,屬我省擁有海岸線最長的縣區之一,人均占有海岸線居全省之首。黃河沖積使這裡擁有廣闊的灘涂面積和淺海海域,魚、

蝦、蟹、貝類資源豐富,素有“百魚之鄉”和“東方對蝦故鄉”的美稱。黃河水滋潤著河口大地並在此大量蓄集,星羅棋布的人工水庫使淡水養殖漸成氣候。“海上河口”已成為“海上山東”這一我省跨世紀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河口區水草豐茂,蘆荻森森,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象在昭示著這裡發展畜牧業所具有的廣闊前景。黃河故道,百里沃野,林木蔥鬱,稻荷田田,盛產的黃河口大米、金絲小棗、冬棗等一系列名優產品聲名遠播,“綠色食品”的生產在河口已形成規模。數十萬畝的蘆葦使這裡成為華北最大的蘆葦生產加工基地,小小蘆葦發展成了大產業。

東營河口東營河口

河口區內通車裡程1235 公里,高速公路貫通南北;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東營港規模初具;擁有獨立的電網系統;全區程控交換機容量達到2.5萬門。區屬企業、鄉鎮企業、個

體私營經濟發展迅猛,形成了以石油、石油化工、鹽業、建築建材、樹脂化工、木器製造、水產加工、電子、紡織、交通運輸為主體的多元化產業體系,擁有38大類1800多種工業品,年產值以30%的幅度遞增。

行政區劃

河口區轄新戶、太平、六合3個鄉,義和、仙河、孤島3個鎮和河口街道辦事處,共44個居民委員會(含油田),178個村民委員會氣候特徵。

氣候特徵

河口區氣候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北東兩面臨渤海,近海淺水域寬闊,熱量吸收能力小,地勢平坦,大陸性季風影響甚於海洋,故而形成冬寒夏熱,四季分明的半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3.2℃,年平均地溫為15.0℃,年平均日照時數2800.8小時,全年平均無霜期為234天,凍土期44天。

2006年平均氣溫13.6℃,較常年偏高0.4℃。年極端最低氣溫-15.1℃,出現在2月9日;年極端最高氣溫36.9℃,出現在6月18日。終霜日出現在每年4月2日,較常年偏晚12天;初霜日出現在每年的11月11日,較常年偏晚1天;無霜期222天,較常年偏短13天。2006年總降水量479.6毫米,較常年偏少76.5毫米。全年大雨(日降水量≥25毫米)日數7天,日最大降水量51.1毫米(7月31日)。2006年日照時數2529.1小時,較常年偏少271.7小時。

2006年河口區主要氣候特點是:年平均氣溫略偏高,冬季有階段性寒冷、夏季有階段性酷熱;降水較常年偏少,夏季出現了局部雨澇,入秋以來,長期乾旱少雨,使旱情持續發展;春夏季節光、溫、水資源配合較為合理,有利於作物生長發育。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05年底,河口行政轄區土地總面積320.8萬畝,人均占有15.66畝,是山東省人均占有土地的6倍,是東營市人均占有土地的2.3倍,其中農業人均占有37.93畝。耕地總面積58.5萬畝,人均占有2.93畝,農業人均占有5.04畝。

河流

黃河是河口區內最大的過境河流,潮河以西的順江溝是東營市與濱州市的邊界河道,其他河道主要為獨流入海河道,自西向東依次分別為潮河、馬新河、沾利河、草橋溝、挑河、神仙溝、新衛東河等。以上河道除黃河以外,皆由南向北注入渤海。

水資源

河口區地處黃泛平原渤海之濱,當地水資源十分匱乏。由於區內主要河道皆為季節性河流,匯流面積小,且徑流量主要集中於汛期的3~5次暴雨之中,加之河流源短流急,以及因鹽鹼土地的鹽化,地表水的含鹽量較高,故地表徑流難以利用。同樣,地下水礦化度高,多為苦鹹水,也難以利用。黃河水是本區唯一可供利用的(客水)淡水資源。根據多年年實測降雨資料分析,河口區多年平均降雨量為554.60毫米,多年平均徑流深57.2毫米,地表徑流1.22億立方米。根據黃河利津水文站實測資料分析,進入黃河三角洲的水量,多年平均入境水量為198.27億立方米,其中3月~6月為26.09億立方米,7月~10月為126.79億立方米,11月~2月為45.39億立方米;分別占年總水量的13.2%、63.9%、22.9%。

礦產資源

河口區為地下油氣資源豐富區域,全區3鄉3鎮1個街道辦事處地下均為油氣富集地區。境內原油年產量占勝利石油管理局總產量的45%以上。地熱,主要分布在新戶鄉、太平鄉、義和鎮、孤島鎮和五號樁地區,近年開發多口地熱井,主要用於部分居民採暖。滷水,境內沿海地域分布有優質滷水礦。滷水礦化度104克/升,每升含溴離子675毫克,鍶離子26毫克,其他離子含量均超過或接近四川黑鹵。貝殼,境內貝殼礦分布於西部沿海,初步測定資源總貯量在5000萬噸以上。貝殼碳酸鈣含量較高,貝殼層大部分出露地表,極易開採。煤,分布於新戶鄉、太平鄉、義和鎮一帶,由於埋藏較深,尚未開發利用。

生物資源

植物資源木本植物主要有柳、槐、桐、柏、桑、榆、椿、檉柳等。河口區木本植物以槐、檉柳最多,主要分布於東部和北部。檉柳以野生為主,俗稱紅荊條。近年開始人工營造,境內東部有大型檉柳林場。果樹主要有蘋果、梨、桃、杏、棗、葡萄等6種。

陸生草本經濟植物境內有野生草本經濟植物41科125種。按經濟價值分為飼用、藥用、纖維、油料、編織、桑質、栲膠及化工原料8類。分布較大,數量較多的是飼用植物、藥用植物、纖維植物3大類。其中,飼用植物類有85種,分隸22科85屬,其中禾本科19種,菊科17種,藜科10種,豆科9種,其餘各科15種。藥用類植物有72種,纖維植物類有13種,分布廣數量大的有蘆葦、羅布麻。全區現有蘆葦面積26萬畝。水生植物主要有蒲、藕和藻類。

動物資源飼養動物有農畜有牛(渤海黑牛、黃牛)、馬、驢、騾、豬、羊、兔、狗、貓、鹿、狐狸。家禽有雞(地產雞、引進改良雞、烏雞)、鴨、鵝、鴿。野生動物:有野兔、狐、黃鼠狼、獾、刺蝟、蝙蝠等。鳥類:有麻雀、燕子、啄木鳥、喜鵲、貓頭鷹、野鴨、烏鴉、鵪鶉、蒼鷹、燕鷗、蒼鷺、大天鵝、白尾鷂、紅隼等。境內鳥類多分布在沿海、草原、黃河口國家自然保護區內,列為國家一類保護的鳥類5種,國家二類保護鳥類26種。昆蟲類:主要有七星瓢蟲、草蛉、馬蜂、赤眼蜂、螳螂、蟬、蝴蝶、蜻蜓、蜘蛛、蟋蟀等。爬行動物類:有蛇、蜥蜴、壁虎、蠍子、蠍頭蚯蚓,還有兩棲動物青蛙、蟾蜍等。水生動物:淡水動物有魚、蝦、螺、蛙類50餘種,以鯉魚、白鰱、花鰱、草魚、鯽魚、魴魚為主。

水產資源

海水生物資源

1.浮游植物

河口區沿海浮游植物總量平均為226×10?4個/立方米,計116種。其中硅藻占88%,其次為甲藻,還有極少量的淡水綠藻。黃河口以北,浮游植物個體數量高峰出現於秋季(9月底,420×10?4個/立方米),以神仙溝入海口一帶的密集度較高。

2.浮遊動物

河口區沿海浮遊動物月平均生物量249毫克/立方米,其中以4月~5月間生物量較高,6月達到最高峰,平均生物量達316毫克/立方米後即下降。7月~11月稍有起伏,以9月生物量最低(174毫克/立方米)。高生物量區(500毫克/立方米)常分布於新老黃河口之間的臭水河口一帶(5月~6月),除強壯箭蟲外,還有墨氏胸刺水蚤、刺尾歪水蚤、中華哲水蚤和蟹類的蚤狀幼體等。8月水溫上升為26℃左右,許多無脊椎動物都進入繁殖期,其浮游幼體大量出現於神仙溝入海口一帶。9月~10月上述水域的優勢種雖無大變化,但其生物量都下降到100毫克/立方米~250毫克/立方米。

3.底棲生物

河口區沿海底棲生物包括一些可作為魚、蝦類餌料的種類(如多毛類、小形雙殼類、甲殼類等)外,另外還有許多種是可供采捕的對象(如貝、蝦、蟹等),有直接的經濟價值。共有底棲生物191種,其中以多毛類最多(77種),軟體動物及甲殼動物次之(分別為57種和36種),另有腔腸動物9種,棘皮動物7種,魚類5種和少數鹵蟲、紐形動物。底棲生物的生物量大致是從沿岸外海遞增,高生物量區與高棲息密度區基本一致。

4.潮間帶生物

河口區沿海分布有潮間帶生物195種,其中動物191種(表2-14),占總數的97.95%;藻類4種,占2.05%。本區潮間帶動物組成以甲殼類最多,其次為軟體動物。甲殼類優勢種主要有日本大眼蟹、三齒厚蟹、伍氏厚蟹和寬身大眼蟹等,習見種主要有日本關公蟹、豆形拳蟹、秉氏泥蟹和鼓蝦、長臂蝦、美人蝦等。軟體動物中雙殼類優勢種有四角蛤、文蛤、毛蚶、青蛤、縊蟶、近江牡蠣和光滑河藍蛤等,習見種有日本鏡蛤、櫻蛤類、綠螂和渤海鴨嘴蛤等;單殼類優勢種有托氏鯧螺,習見種有織紋螺、縱肋織紋螺、光滑狹口螺、脈紅螺等。

河口區沿海潮間帶和潮下帶0~5米海域主要經濟種(含重要的餌料生物)約有20種,其中主要是貝類,其次是甲殼類,貝類中有扁玉螺、脈紅螺、托氏鯧螺、近江牡蠣、長竹蟶、長牡蠣、毛蚶、文蛤、青蛤、縊蟶(類)、鏡蛤、櫻蛤、光滑河藍蛤、焦河藍蛤等,甲殼類有日本大眼蟹、寬身大眼蟹、中華絨螯蟹、天津厚蟹和三齒厚蟹等。

5.游泳動物

游泳動物主要指魚類和一些海洋經濟無脊椎動物。河口區沿海是這些游泳動物的產卵、育幼場。

(1)經濟無脊椎動物。分布於河口區沿海的經濟無脊椎動物計有59種,以甲殼動物最多,占42.4%,其中已成為捕撈對象的主要有對蝦、鷹爪蝦、三疣梭子蟹、日本鱘、口蝦蛄等;軟體動物次之,占35.6%,主要有毛蚶、脈紅螺、蛸、無針烏賊、日本槍烏賊;棘皮動物占8.5%,腔腸動物、環節動物及其他類群的比例極少。

月平均生物量為3.67千克/公頃,季節變化顯著。4月大地回春,開始有少數種進入本海區,但生物量不高。5月,對蝦、三疣梭子蟹等在這一帶索餌。7月,因有些其親體繁殖後相繼死去,拖網調查時難以捕獲其新生個體,生物量很低。9月~10月生物量達全年高峰(907.55千克/公頃),並形成秋汛漁業。其後水溫下降,上述經濟蝦、蟹類移向外海,使冬季生物量降到約1千克/公頃。

(2)魚類。沿海魚類85種,區系成分的季節變化很小,全年均以暖溫性種居多,如皺唇鯊、孔鰩、青鱗、黃鯽、風鱭、鱸等,共47種,占總數的55.3%,在冬、夏季還分別出現冷溫性種(大銀魚、綿●、玉筋魚等13種,占15.3%)和暖水性種(赤鼻棱?NFDA1?,黃鯽等25種占29.4%)。

年平均網漁獲量為27千克/天,以夏季最高(48.5千克/天),冬季最低,尚不足4kg/d。

總生物量在50噸以上的依次有黃鯽(874噸)、焦氏舌鰨(383噸)、梭魚(324噸)、銀鯧(248噸)、小黃魚(189噸)、鱸魚(150噸)、棘頭梅童(128噸)、斑?NFDA2?(127噸)、半滑舌鰨(102噸)、牙鮃(94噸)、●魚(67噸)、青鱗魚(54噸)、藍點馬鮫(67噸)、三刺●(50噸)等14種魚類;40噸、49噸的有赤鼻棱●、黑鰓梅童;30噸~39噸的有真鯛、叫姑魚、白姑魚、鱅魚;20噸~29噸的有黃姑魚、矛尾刺?NFDA3?虎、黃蓋鰈;10噸~19噸的有油?NFDA4?、鳳鱭、鈍尖尾?NFDA3?虎魚、長綿●,刀鱭、多鱗?NFDA5?;1噸~9噸的有細條太竺魚、石鰈、?NFDA6?、綠鰭馬面●、長蛇?NFDA5?;不足1噸者有綠鰭魚和高眼鰈。

淡水生物資源

1.浮游植物

河口區淡水水域浮游植物比較齊全,七個門類的藻類均能見到。浮游植物的優勢種類以綠藻和硅藻為主。浮游植物的數量和生物量季節變化明顯,春秋季多為甲藻、裸藻和金黃藻,夏季則多為綠藻和藍藻,硅藻在全年中均能見到。黃河故道浮游植物較為貧乏,總數量平均只有28.8萬個/升,生物量僅為0.373毫克/升。

2.浮遊動物

淡水浮遊動物有輪蟲5個屬,枝角類5個屬和撓足類7屬,原生動物9屬。黃河浮遊動物很少,總數量平均5.9個/升,平均生物量為0.041毫克/升。

3.底棲生物

淡水底棲生物主要有軟體動物門中的腹足綱的田螺目、瓣鰓綱的珠蚌科。節肢動物門的龍虱科,半翅目中的松藻蟲科、蠍蝽科、負子蝽科和水躉,雙翅目的蚊科、搖蚊科,十足目的蝦科、中華絨螯蟹。環節動物門的水生寡毛類和蛭類。黃河底棲生物貧乏,總數量僅為11.5萬個/升,平均生物量只有0.03毫克/升,種類也很少。

歷史沿革

河口區境域,清道光三十九年(1830年)始有人居住。清代屬武定府。1931年為區鄉(鎮)設定。1941年東部屬墾利縣三區。1950年屬霑化縣七、八、十區。1961年屬霑化、利津縣。1972年7月,勝利油田在河口境內設立河口指揮部、鑽井指揮部、孤島指揮部。1973年霑化縣在河口設立河口辦事處,1979年墾利縣在孤島設立孤島辦事處。1982年11月,根據國務院(82)國函字249號《關於山東省設立東營市的批覆》設立河口區,為東營市轄區。1984年1月12日,河口區人民政府開始籌建。是年9月,召開人代會,選舉產生河口區人大、區人民政府等領導機構。

建區初境內鄉鎮建置暫由利津縣代管。1985年9月26日,利津縣將代管的義和鎮、太平鄉、新戶鄉、四扣鄉及六合鄉、河口辦事處(包括羅鎮鄉的新勝、協勝、三義和、新合4個村)移交河口區。1987年7月,墾利縣將孤島辦事處移交河口區。1992年6月15日撤銷孤島辦事處,設立孤島鎮、仙河鎮。2001年2月,撤銷四扣鄉建制,四扣鄉與河口辦事處合併,組建河口街道,是年全區轄3鄉3鎮1個街道至今。

民族宗教

河口境內人口以漢族居多,少數民族人口較少。境內少數民族主要來自勝利油田的幹部、職工及家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