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體對抗

朱元璋死後,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惠宗,年號建文。 宣德十年(1435年),9歲的明英宗朱祁鎮繼位。 正統初年,蒙古瓦剌部逐漸強大,經常在明朝邊境一帶生事。

明朝時期

(1368-1644)
明朝十六帝畫像(16張)
洪武之治(治隆唐宋 遠邁漢唐)
明朝建立後,一方面減輕農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懲治貪污的官吏,收到一定的效果。明朝確立了里甲制,配合賦役黃冊和魚鱗圖冊的施行,落實賦稅勞役的徵收及地方治安的維持。此時經濟長足發展,全國人口大大增加。同時朱元璋多次派軍北伐蒙古,取得多次勝利,最終在捕魚兒海滅亡北元朝廷,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朱元璋為了鞏固中央集權在位期間兩興大獄,即“胡藍黨獄”,牽連總人數在十多萬人,在二案之外,還鞭死親侄朱文正,毒死親外甥李文忠。廖永忠以僭用龍鳳不法事賜死,朱亮父子被鞭死,胡美以犯禁死,周德興以帷薄不修被殺。洪武二十七年(1394)殺王弼、謝成、傅友德,二十八年(1395)殺馮勝。朱元璋的極端個性維護了中央政權的穩固,卻也為日後的靖難之役,埋下了伏筆。
靖難之役
明成祖朱棣
朱元璋分封諸子為藩王,以加強邊防、保衛皇位。藩王之中,北方藩王勢力較強,主要是對蒙古的邊防任務。又尤以燕王朱棣和寧王勢力最大,史載“寧王善謀,燕王善戰”(《明通鑑》),此外,寧王朱權“帶甲八萬,兵革八千,其所屬之朵顏三衛,皆驍勇善戰之輩”。靖難之役中,燕王與寧王合作推翻朱允炆統治。
朱元璋死後,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惠宗,年號建文。建文帝立刻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密謀削藩。周王、代王、齊王、湘王、岷王等先後或被廢為庶人,或被殺。同時以邊防為名調離燕王的精兵,準備削除燕王。結果燕王朱棣在姚廣孝的建議下以“清君側”的名義,以“靖難”為號,發動靖難之役,最終占領了南京,建文帝在宮城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勝利,靖難之役告終。朱棣革除建文年號,繼續使用“洪武”紀年,即建文四年改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改元永樂。同時下令盡復建文朝所改的一切成法和官制。永樂元年,朱棣登基,是為明成祖(仁宗時定廟號為太宗,世宗於嘉靖十七年九月改廟號為成祖)。 
永樂盛世
朱棣即位之後,武功昌盛,先是出擊安南,後又親自五入漠北攻打蒙古以絕後患。在文治上,成祖下令編寫《永樂大典》,三年即成。永樂三年始,派鄭和下西洋,規模空前,擴大了明朝的影響力。永樂元年(1403年),明太宗下詔將北平改名北京,稱行在,並設立北京國子監等衙門。永樂五年(1407年),下詔在北京修建宮殿。永樂七年(1409年),成祖巡幸北京,在北京設立六部與都察院,並在北京為逝世的徐皇后設立陵寢,已經顯示遷都的跡象。經過十幾年的經營,北京初步得到了繁榮。1416年,朱棣公布遷都的想法,得
故宮
到認同。永樂十五年開始大規模營造北京,永樂十八年宣告完工,永樂十九年正式遷都。朱棣統治期間史稱永樂盛世。
成祖對異議者強力鎮壓,諸如黃子澄、齊泰等建文舊臣等都被殺。其中以方孝孺的誅族和景清的“瓜蔓抄”最為慘烈。另外他還設定了另外一個特務組織——東廠。明代廠衛制度確立。
仁宣之治
明仁宣之治是明成祖朱棣以後,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採取了寬鬆治國和息兵養民的政策.明初社會經濟經洪武、建文、永樂三朝的恢復發展,到仁宗、宣宗兩朝,出現了社會經濟的繁榮。仁宗時“停罷採買,平反冤濫,貢賦各隨物資產,陂池與民同利”。宣宗時實行重農政策,賑荒懲貪。仁宣兩朝,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溥、楊榮執掌朝政,多有建樹。他們在位期間成為歷史上的吏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時期。後世稱之為“仁宣之治”,比之於西漢“文景之治”。
土木之變奪門之變
宣德十年(1435年),9歲的明英宗朱祁鎮繼位。在張太皇太后及元老重臣楊士奇、楊溥楊榮三楊)的輔佐下,明朝繼續沿著仁宣時期的路線穩步前進。正統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死,三楊也退出政治舞台,於是英宗寵信的宦官王振更加專橫跋扈,開始專權。
正統初年,蒙古瓦剌部逐漸強大,經常在明朝邊境一帶生事。瓦剌首領也先在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南下攻明。王振即挾英宗領兵五十萬親征。大軍離京後,兵士乏糧勞頓。八月初大軍才至大同。王振得報前線各路潰敗,懼不敢戰,又令返回。回師至土木堡時,被瓦剌軍追上,兵士死傷過半,英宗突圍不成被俘,王振也被護衛將軍樊忠打死,此即為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的訊息來到京師後,朝中混亂。一些大臣要求遷都南京,被兵部侍
明英宗朱祁鎮
郎于謙駁斥。繼而大臣擁戴英宗弟朱祁鈺即位,是為代宗,改元景泰。同時于謙積極備戰。同年十月,瓦剌軍直逼北京城下,安置英宗於德勝門外土關。瓦剌軍隊的進攻未果,大敗逃走,明軍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也先於次年八月釋放英宗。但代宗先是不願遣使迎駕,又把英宗放在南宮軟禁,並廢皇太子朱見深(英宗之子,後來的憲宗)為沂王,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十六日,副都御史徐有貞率軍夜入南宮,擁戴英宗奪門(東華門)復位,改元天順。又殺害於謙及大學士王文,誣陷其欲立襄王之子為帝。此為奪門之變,又號“南宮復辟”。
武宗的荒游逸樂導致正德年間土地兼併激烈,階級矛盾和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加深,因此變亂頻生,先後發生寧夏安化王朱寘鐇謀反、直隸劉六、劉七起義、江西寧王朱宸濠謀反等重大事件。正德十五年,武宗於南直隸清江浦(江蘇淮安)泛舟取樂時落水染病。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武宗去世。
弘光政權覆滅後,魯王朱以海監國於紹興,唐王朱聿鍵稱帝於福州,是為紹宗,年號隆武。隆武帝是南明時期最有作為的一位皇帝,勵精圖治,關心百姓疾苦,一洗前人弊端,基本國策改以“御虜”為主,但被擁立其繼位的鄭氏集團架空,處處受制於鄭芝龍。1646年(隆武二年)二月,清軍開始征伐福建與浙江。六月,魯王兵敗,在張煌言保護下逃亡海上。八月,隆武帝與清朝追兵搏鬥時被亂箭射殺於汀州城衙的大堂上(一說被俘殺)。十一月初五,隆武帝之弟朱聿稱帝於廣州,是為文宗,改元紹武,僅41天即被清軍俘虜絕食而死。十一月十五,鄭芝龍不顧鄭成功苦諫,北上福州降清。
瓜州大捷鎮江大捷一系列的勝利。一度兵臨南京城下,並收復長江中下游四府地方,然而鄭軍中了清軍緩兵之計,最終失敗,撤回廈門。清軍派大軍圍攻廈門,企圖一舉殲滅鄭成功,但鄭成功沉著應戰,取得廈門海大捷的勝利,全殲達素率領的八旗、綠營水師,炮斃清順治帝於廈門思明港,穩定了東南沿海局勢。
此時清軍入緬,逼迫緬甸政府交出永曆帝。永曆十五年三月鄭成功派兒子鄭經留守金廈,自己攻打被荷蘭占領的台灣,經過九月苦戰於次年二月復台。永曆十六年四月,永曆帝被吳三桂絞殺於雲南昆明,南明滅亡。
朝疆域在嘉靖以前大體上是“東起朝鮮,西據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南海的“千里長沙,萬里石塘”盡入版圖。其聲教所訖,歲時納貢,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羈縻者,不在此數。嗚呼盛矣!(《明史·地理志》)
1553年葡萄牙租占澳門,獲得停泊船隻權,1557年取得居留權。但名義上明政府對葡萄牙人可進行管理,依然擁有澳門主權。
1624年荷蘭殖民者進入台灣南部,築熱蘭遮城。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進入台灣北部。1642年荷蘭趕走西班牙,占領台灣大部。1661年,鄭成功進攻台灣,次年驅走荷蘭人,正式收復台灣。

私營工商業的發展

明朝無論是造船建築重工業,還是絲綢,紡織,瓷器,印刷等輕工業,在世界都享有盛譽。
明朝以較短的時間完成了宋朝手工業從官營到私營的演變,而且變化得更為徹底。迄至明朝後期,除了鹽業等少數幾個行業還在實行以商人為主體的鹽引制外,一些手工業都擺脫了官府的控制,成為民間手工業。
晚明時中國民間私營經濟力量遠比同期西方強大,當英國商人手工場業主擁有幾萬英鎊已算巨富時,明朝民間商人和資本家動用幾百萬兩的銀子進行貿易和生產已經是很尋常,鄭芝龍海上貿易集團的經濟實力達到每年收入數千萬兩白銀,當時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根本無法與之相抗衡。
在商業都市的發展規模、人口城市化狀況和市場化程度方面:16世紀的歐洲城市規模較小,1519年至1558年時期,擁有2萬至3萬人口即可稱為“大城市”。從城市規模和人口比例看,晚明中國的城市化程度反倒稍高一些。據伊懋可的數據,中國城市人口在明朝末年占到總人口的6%至7.5%。據曹樹基的估計,1630年時中國城市化率已達到8%。
十四世紀中葉的《白猿獻三光圖》(作者不詳)載有132幅雲圖,並與天氣變化聯繫起來,絕大部分與現代氣象學原理相一致。(歐洲到1879年才出版只有十六幅的雲圖。)
1383年南京設京師觀象台1439年造渾天儀置北京(1900年被八國聯軍德國劫走,1921年索回,置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1442年北京設觀象台。
1446年建晷影堂(位於北京古觀象台西南側)
1607年李之藻撰《渾蓋通憲圖說》刊行(介紹西方天文觀闡釋渾天說) 1617年張燮著《東西洋考》記載海洋占候等的詳細資訊。
1634年正式安裝我國第一架天文望遠鏡:“筩”(yong)
1643年出版《崇禎曆書》。
小說
明代文學以小說達到的藝術成就最高,產生了大量的以歷史、神怪、公案、言情和市民日常生活為題材的長篇章回小說和短篇的話本、擬話本。長篇小說中的《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遊記》,堪稱一代巨著。出現於明中葉的《金瓶梅》,也是一部著名的長篇小說。
明代短篇小說的創作也很興盛。一些文人加工改寫了宋元話本,還創作擬話本。“三言”、“二拍”就是這種話本和擬話本的代表作。

戲曲

明前期,元代以來絢麗的雜劇奇葩一度中衰。明中葉後,隨著城鎮經濟的繁榮,為民眾所喜聞樂見的戲曲又出現了新的發展,產生了許多具有進步意義的作品。明代劇作中最負盛名的是《牡丹亭》。
在明代,流行的戲曲唱腔中,主要有弋陽腔崑山腔(崑腔)。崑腔本局限於吳中。嘉靖年間,著名音樂家魏良輔對崑腔進行改革,使它既集中表現了南曲的清柔婉轉的特點,又保存了部分北曲激昂慷慨的聲腔,成了當時最有影響的一種戲曲音樂。

詩文

明代詩文數量卻浩如煙海,不僅作家眾多,而且各成流派。永樂至正統年間,文壇上出現了以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為首的“台閣體”詩派。明中葉,在反對台閣體冗沓文風的鬥爭中,先有弘治、正德年間的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崛起,繼而又有嘉靖、萬曆間李攀龍王世貞為首的“後七子”雄踞文壇。他們以復古為號召,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 當前、後七子復古運動興起時,文壇上又相繼迭起“唐宋派”和“公安派”。

繪畫

明初,宮廷畫家居畫壇主流。15世紀中葉,江南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吳門四大家”崛起。他們廣泛吸取了唐、五代、宋、元諸派之長,形成了各具特殊風格的繪畫藝術。嘉靖時,傑出畫家徐渭,自辟蹊徑,創潑墨花卉。明末畫壇以董其昌松江派為中心。董其昌師承元四家,善水墨畫,兼擅潑墨,作品秀
明朝時期的山水畫(20張)
雅,煙雲流暢。明末還有著名人物畫家陳洪綬崔子忠曾鯨等。

編輯本段對外關係

姓名 廟號 諡號 年號 陵墓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字國瑞 太祖 高皇帝 洪武(1368年——1398年) 孝陵
朱允炆 惠宗 讓皇帝(又謚惠帝) 建文(1399年——1402年) 待考
朱棣 成祖(原為太宗) 文皇帝 永樂(1403年——1424年) 長陵
朱高熾 仁宗 昭皇帝 洪熙(1424年——1425年) 獻陵
朱瞻基 宣宗 章皇帝 宣德(1426年——1435年) 景陵
朱祁鎮 英宗 睿皇帝 正統(1436年——1449年)、天順(1457年——1464年)註:1449年三月被俘退位,1457年一月復位。 裕陵
朱祁鈺 代宗 景皇帝 景泰(1450年——1457年) 景泰陵
朱見深 憲宗 純皇帝 成化(1465年——1487年) 茂陵
朱祐樘 孝宗 敬皇帝 弘治(1488年——1505年) 泰陵
朱厚照 武宗 毅皇帝 正德(1506年——1521年) 康陵
朱厚熜 世宗 肅皇帝 嘉靖(1522年——1566年) 永陵
朱載垕 穆宗 莊皇帝 隆慶(1567年——1572年) 昭陵
朱翊鈞 神宗 顯皇帝 萬曆(1573年——1620年) 定陵
朱常洛 光宗 貞皇帝 泰昌(1620年)實際在位一個月 慶陵
朱由校 熹宗 悊皇帝 天啟(1621年——1627年) 德陵
朱由檢 毅宗(原為思宗) 烈皇帝 崇禎(1628年——1644年) 思陵

註:明太祖孝陵位於南京紫金山南麓,惠宗與安宗葬處不明,景泰陵位於北京海淀區玉泉山北麓,武陵位於福州羅漢嶺,紹武陵位於廣州越秀公園內,永曆陵位於貴州都勻高塘山,明顯陵位於湖北鍾祥市,其餘十三位皇帝陵墓位於北京昌平縣天壽山明十三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