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光政權

元年三月,李自成軍攻占北京以後,在江南的一部分明朝官僚於五月在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為帝,建立南明弘光政權。

介紹

為抵禦清軍南下,弘光朝廷兵部尚書史可法部署兵力:以總兵劉澤清轄淮、海,駐淮安,經理山東一路招討事;總兵高傑轄徐、泗,駐泗州,經理開、歸一路招討事;總兵劉良佐轄鳳、壽,駐臨淮,經理陳、杞一路招討事;靖南伯黃得功轄滁、和,駐廬州,經理光、固一路招討事。以上江北四鎮同武昌的左良玉部組成江淮防線,防大順軍或清軍南下。然而,弘光政權內部黨爭不斷,內訌不已,搜刮掠奪,無意抗清。
十月,清廷以豫親王多鐸為定國大將軍,率2萬騎兵征討南明。不久,因陝西李自成大順軍日熾,多鐸奉命轉兵西向(參見清滅大順之戰),從而給弘光政權以喘息之機。十一月,史可法抵清江浦(今江蘇淮陰),籌劃淮河防禦,先後數十次上疏,但南明朝廷上下醉生夢死,不予重視,失去了寶貴的時機。二年(1645年)正月,清軍攻破潼關(參見潼關之戰),擊敗大順軍之局已定,於是清廷便命多鐸率部轉兵分道南下。命沂州、濟寧兵由廟灣南渡黃河,趨邳、宿二州;命彰德,、衛輝兵由孟津東渡黃河,逼歸德、徐州。南明駐睢州總兵許定國、駐河南總兵李際遇分別向清軍約降。史可法飛章告急,並調總兵高傑至徐州,預趨歸德,以掣清軍。次年正月,高傑被許定國誘殺,弘光政權唯一的積極行動告止。不久,弘光政權內訌又起。三月,駐武昌之寧南侯左良五以“清君側”之名,率所部東下,自漢口達蘄州,200里舳艫相接。南京馬士英急調黃得功部赴長江抵禦。清軍乘機趨徐州,南明總兵李成棟登舟南遁,清軍遂連陷潁州(今阜陽)、太和。四月初一日,弘光朝廷密詔史可法督軍倍道入援南京,以御左良玉。時清軍入亳州,向邳州(今江蘇睢寧西北),徐、泗告急,史可法又奉命急還揚(州)、泗(州),但黃得功、劉澤清、劉良佐三鎮兵仍應詔入衛南京。清軍一路陷亳州,一路陷碭山,於初九日占領徐州。十三日,泗州守將李遇春降清,史可法退守揚州。清軍渡過黃河,於十七日距揚州20里列營。
十八日,南明降將李成棟引清軍包圍揚州城,史可法急檄各鎮赴援,無一前來。二十二日,城中總兵李棲鳳、監軍副使高岐鳳降清,揚州城中兵力益單。二十三日,總兵劉肇基請求乘敵不備背城一戰,史可法未允。二十四日,清軍從泗州運來紅夷大炮,試轟揚州,滿城恐慌,史可法血疏告急,不報。二十五日,清軍急攻破城,史可法被俘,不屈就義(參見揚州之戰)。劉肇基率殘部和百姓繼續巷戰,直至矢盡人亡。五月初八日,清軍乘大霧夜渡長江,次日克鎮江。南明沿江守軍皆潰。總兵鄭鴻逵、鄭彩部水師東遁入海,退回福建。十四日,清軍自鎮江南下丹陽,西趨句容,直抵南京城下,南明遣臣迎降。二十二日,清軍俘獲逃奔蕪湖的弘光帝朱由崧。至此,弘光政權亡。南明先後歸降者總計馬步兵23.8萬人。二十四日,多鐸抵南京。
六月初五日,清廷令江南各處軍民盡皆剃髮,並繼續撫剿江南未下城邑。清軍自常州無錫直取蘇州,十三日進入杭州。清廷的剃髮令促使民族矛盾激化,江南各地軍民紛紛起兵抗清,其中最著名者為嘉定、江陰二城。十七日,嘉定城民為反剃髮令,在黃淳耀、侯峒曾等領導下,堅守孤城,抗擊清兵。至七月初四日李成棟引清軍破城。不久,朱瑛重興義旅,再守嘉定。二十六日,嘉定又被清軍攻破,再遭屠難。八月十六日,原明把總吳之蕃於嘉定反清,亦告失敗,嘉定復遭屠難。史稱“嘉定三屠”。江陰人民在閻應元等指揮下,自閏六月初一日至八月二十一日,守城81天,先後挫敗24萬清軍的進攻,清軍損失7.5萬餘人,守城者戰死6.7萬人,閻應元戰死。九月二十一日,清廷於江寧(今南京)設駐防將軍。又派兵部尚書洪承疇經略江南,以漢治漢,招撫江南各省,基本上安定了江南局勢。

點評

此戰,清軍乘虛而入,直下江南,滅弘光政權,擊碎了南明南北分治的企圖,為進一步完成全國統一做了準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